青少年运动员心理疲劳与竞技动机、赛前心境的关系研究*
2012-09-29周喜华
周喜华
青少年运动员心理疲劳与竞技动机、赛前心境的关系研究*
周喜华①
目的 为了评定青少年运动员心理疲劳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探讨赛前心境对心理疲劳预测的有效性。方法 采用运动员运动疲劳问卷、竞技动机量表(CM I)、赛前心境量表(POM S)在某省运会前对部分优秀青少年运动员进行调查。结果 不同运动等级、不同文化水平的青少年运动员在低成就感因子上差异显著(t=-1.49,-1.64;P<0.05)。不同训练年限的青少年运动员在负评价因子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F=1.56,P<0.05);青少年运动员的竞技水平提高动机、感性体验动机与低成就感、情绪体力耗竭、负评价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 赛前心境量表可以作为预测青少年运动员心理疲劳的有效工具。
心理疲劳;竞技动机;赛前心境;青少年运动员
运动性心理疲劳是指在长期、高压条件下进行单调的、大强度的训练和比赛所造成的力竭感、疲惫感、倦怠感[1]。心理疲劳问题已成为国内外有关学者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其对运动员的训练、比赛实践的行为过程将带来巨大的负面作用,甚至可能严重影响到运动员的成长与发展[2]。国内有研究对心理疲劳的概念、产生原因以及监测进行分析,进一步讨论了心理疲劳的内源性因素和外源性因素以及运动性心理疲劳的测量方法和控制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建议[3]。在有关影响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因素上,周毅刚、郭玉江对优秀运动员运动疲劳、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4],郭玉江的研究进一步认为应激源与运动心理疲劳呈显著正相关[5]。蔡理、季浏[6]提出要进一步增强心理疲劳研究的实用性,关注运动疲劳和心理耗竭个体差异的研究,如运动者的年龄、性别、人格特征、社会支持、身体素质、运动能力、经验等的差异对运动中疲劳和心理耗竭的影响。张力为也提出了运动性心理疲劳的7大方向和8个具体问题,其中运动性心理疲劳应当与哪些心理学构念和心理学现象有关是以后的重要研究方向[1]。
本研究尝试通过调查与分析来探讨青少年运动员心理疲劳的现状以及个体差异;并初步分析青少年运动员心理疲劳与竞技动机的关系,进一步探讨赛前心境对青少年运动员心理疲劳预测的有效性。研究结果可为维护和促进青少年运动员身心健康提供参考,为青少年运动员心理调节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为探讨影响运动心理疲劳的因素提供实证资料。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某市体工队和体校65名参加省运会的青少年运动员。其中,男运动员47名,女运动员18名;射击项目10名,竞走项目8名,水上项目13名,跳高跳远项目11名,其他项目23名;一级以上运动员17名,二级及以下运动员48名。1.2 方法
1.2.1 运动心理疲劳的测量 采用Raedeke和Sm ith修订的《运动员心理疲劳问卷》,共15个题目,分为“情绪体力耗竭、成就感降低、对运动负评价”3个维度,要求被试在“从没有”到“总是”5个等级上评价自己,各维度分值越高,说明疲劳程度越高。国外研究中跨样本效度以及重测信度较高,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克伦巴赫α系数为0.78[7]。
1.2.2 竞技动机的测量 采用叶平等编制的中国运动员《竞技动机C量表》对研究对象进行测试,该量表包括6个分量表,共38个题项,其中包含7个反向条目。6个分量表分别为:社会认可分量表(8个题项)、竞技水平提高分量表(8个题项)、娱乐分量表(6个题项)、感性体验分量表(6个题项)、努力取向分量表(6个题项)、测谎分数分量表(4个题项)。本量表采用L ikert4点自评式,从“很不合适”至“很合适”分别评定1~4分[7]。
1.2.3 赛前心境的测量 采用POM S量表(Profile ofMood State),该量表共有40个形容词,包括紧张、愤怒、疲劳、抑郁、精力、慌乱以及与自我有关的情绪7个分量表,用5级量表法答题,计分相应的以0~4分。每一分量表的最高得分分别为24、28、24、20、24、20、20,对照T分常模表,换算成T分;消极情绪总分(total of motional disturb,TMD)的计算方法:5种消极情绪得分(紧张、愤怒、疲劳、抑郁、慌乱)的总分减去两种积极情绪得分(精力、自尊感)的总分,再加上校正值100。根据常模TMD≥288分为高分组;≤208分为低分组。该量表的信度在0.62~0.82之间[7]。
1.3 统计处理 采用SPSS forW indow s 17.0软件包进行描
述统计、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运算。
2 结 果
2.1 青少年运动员心理疲劳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见表1。青少年运动员的心理疲劳程度较轻,从因子角度来看成就感低的因子得分最高,对运动的负评价最低,而情绪体力衰竭居中。
表1 青少年运动员心理疲劳各因子的平均数与标准差
以性别、运动等级、文化程度为自变量对心理疲劳各因子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又以训练年限为自变量,对心理疲劳各因子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见表2。
表2 青少年运动员心理疲劳个体差异(±s)
表2 青少年运动员心理疲劳个体差异(±s)
注:*P<0.05,**P<0.01,下同
?
由表2可知,青少年运动员心理疲劳在性别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是从分值上看,女运动员各项因子及总分均高于男运动员。青少年运动员低成就感在不同运动等级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情绪体力耗竭与负评价在不同运动等级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文化程度的青少年运动员在低成就感因子上差异显著,但对情绪体力耗竭和负评价并无影响;不同训练年限的青少年运动员在负评价因子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表现出随着训练年限增长而分值逐渐增加的趋势,1年以下的最低,2年以上最高。
2.2 青少年运动员心理疲劳与竞技动机的关系 竞技动机的社会认可与心理疲劳的低成就感、负评价有显著正相关;水平提高、感性体验动机与低成就感(与情绪体力耗竭是正相关)、负评价均呈显著负相关;努力与情绪体力耗竭正相关,与其低成就感与负评价没有关系;娱乐动机与心理疲劳各因子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
表3 青少年运动员心理疲劳与竞技动机的相关(r)
2.3 青少年运动员心理疲劳与赛前心境的关系
2.3.1 不同赛前心境青少年运动员的心理疲劳比较 对被调查青少年运动员的TMD进行统计表明,高分组有19名(29.2%);低分组有14人(21.5%),其他处于中间组。为了进一步研究不同负性情绪水平运动员的心理疲劳状况,对两组 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见表4。
表4 不同负性情绪水平青少年运动员心理疲劳的比较(±s)
表4 不同负性情绪水平青少年运动员心理疲劳的比较(±s)
?
高负性情绪组与低负性情绪组的青少年运动员在运动心理疲劳3个因子及总分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低成就感和心理疲劳总分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高负性情绪组得分明显高于低负性情绪组。
2.3.2 赛前心境对心理疲劳的多元回归分析 以运动心理疲劳总分为因变量,以赛前情绪各因子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Stepw ise法),以F检验作为筛选变量标准: P<0.05进入回归方程,P>0.1剔除,结果有1个自变量进入方程,建立了1个模型,且方差分析也达到了显著性水平,见表5。
表5 赛前心境对心理疲劳的多元回归分析
赛前心境中的疲劳进入对心理疲劳的回归方程,且t检验达到了显著性水平,可解释量为42.0%。
3 讨 论
3.1 关于青少年运动员心理疲劳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心理疲劳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现象,它描述的是一种极端情况下的心理耗竭综合症,其主要成因是心理压力过高所致,形成过程较长,结果较严重,对于高风险行业的运动员尤为明显。竞技体育对抗激烈,对运动员要求远远高于其它的行业,因此,运动员出现心理疲劳频率较高也是必然的。此外,竞技体育本身具有竞争激烈、训练量大等特点,这通常会导致运动员产生情绪上的不良反应,情绪不良必然会导致个体生理唤醒水平提高;这种身心高度紧张状态极其容易导致疲劳,长时的疲劳会对运动员的运动行为产生负面影响,甚至会出现运动耗竭。
本研究发现,青少年运动员低成就感在不同运动等级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运动等级较高的队员较少地体会到低成就感。对于地方队的运动员而言,运动等级高就意味着有更多的机会参加一些重要比赛,并有可能获得优秀成绩,这必然使其成就感提高;而运动等级较低的运动员参赛机会较少,长期处于单调的训练中,几乎没有机会获得成就感。本研究同时发现不同文化程度的青少年运动员在低成就感因子上差异显著,文化程度较高的运动员更多地体会到低成就感,这与姚彬彬关于散打运动员心理疲劳个案研究的结果刚好相反[8]。可能的原因有,散打项目对抗性更强,文化层次高的散打运动员技术、战术水平成熟,承受心理压力能力强,对困难的认知不同;而一般项目的运动员文化程度越高,对自己的要求也就随之提高,面对同样的现实,相比文化程度低的运动员更多体会到失落感,造成其成就感低落。
本研究显示不同训练年限的青少年运动员在负评价因子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表现为随着训练年限增长而分值逐渐增加的趋势,这印证了周毅刚、郭玉江关于运动员心理疲劳的研究,可能的原因是训练年限长的运动员入队时间长,生理疲劳的累积、伤病的加重等诸多因素都有可能加重运动心理疲劳[4]。
3.2 关于青少年运动员心理疲劳与竞技动机的关系 有研究指出,动机因素是影响运动员心理疲劳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为对于内部动机强烈的运动员而言,一旦失去运动的兴趣和需要,就容易产生倦怠的主观体验[9];对于外部动机较强的运动员而言,他们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如果运动成绩好,就容易获得社会认可,个体就能够获得一定的成就感,对运动的负面评价也会随之降低;反之则会增加。
本研究显示青少年运动员的竞技水平提高动机、感性体验动机与低成就感、情绪体力耗竭、负评价均呈显著负相关。运动员竞技水平提高、获得正性情绪愿望越强烈,个体就会在训练中更加投入,对训练、比赛中困难的认知也就越趋于正面,会以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来面对比赛,这就更有可能获得成功,这必然使个体的负面情绪、对运动的负面评价降低,所以会更少地表现出一种心理疲劳。本研究还显示青少年运动员的努力与情绪体力耗竭正相关,这是因为个体越认真,努力比赛的意向越强烈,他们所消耗的情绪、体力会相对较多,也会更多感受到社会的压力,这将会导致情绪体力耗竭水平提
高[10]。
3.3 关于赛前心境对青少年运动员心理疲劳的预测 在对运动性心理疲劳的预测上,可以通过众多方法进行,概括有两大类指标,一是生理指标,二是心理指标。自陈报告是最常用的心理疲劳测量方法[3]。比较常用的心理疲劳量表包括:《运动员心理疲劳问卷》和《POM S心境量表》,但是对于后者,有研究认为其准确度偏低,不能有效预测[11]。
本研究显示,不同负性情绪组青少年运动员在运动心理疲劳3个因子及总分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多元回归分析进一步表明,赛前心境中的疲劳进入对心理疲劳的回归方程,且t检验达到了显著性水平,可解释量为42.0%。这表明,赛前心境量表可以作为预测青少年运动员心理疲劳的有效工具。这是因为在运动性心理疲劳的产生原因中,心理疲劳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心理疲劳多为心理因素所致,如训练动机下降、焦虑、烦躁等负性情绪等,而赛前心境量表作为测量被试赛前情绪相关因子的有效工具已经得到认可。
[1]张力为.心理学研究的七个方向:以运动性心理疲劳为例[J].体育科学,2010,30(10):3-11
[2]林岭,张力为.运动性心理疲劳问题的研究现状[J].心理科学进展,2007,15(3):524-531
[3]张力为,林岭,赵福兰.运动性心理疲劳:性质、成因、诊断及控制[J].体育科学,2006,26(11):49-56
[4]毅刚,郭玉江.优秀运动员运动疲劳、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关系[J].体育学刊,2007(8):63-63
[5]郭玉江.优秀运动员应激源与运动心理疲劳关系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24(5):449-452
[6]蔡理.运动中疲劳与心理耗竭若干问题研究述评[J].体育学刊, 2005,12(3):54-56
[7]张力为,毛志雄.体育科学常用心理量表评定手册[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8]姚彬彬.散打运动员运动性心理疲劳的特征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9
[9]王长生.体育健身中的心理疲劳及其疗法[J].湖北体育科技,2000 (2):53-55
[10]马志军,陈耕春,石红.普通高校教练员心理疲劳的调查研究-以湖南省为例[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0,27(4):510-512
[11]廖八根,罗兴.心境状态量表监测运动疲劳的评价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27(8):1068-1069
Relationship between Psychological Fatigue,Competitive M otivation and Pre-match M ood of Young Athletes.
Zhou X ihua. D epartm ent of Educational S cience&T echnology,B aoji College of A rts and S ciences,S haanx iB aoji721016,P.R.China
Objective To assess young athletes psychological fatigue condi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and discuss the prediction effect of pre-match mood on psychological fatigue.M ethods Some outstanding young athletes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athletes fatigue questionnaire,competitive motive scale and the POM S before a provincial sports.Results Low achievement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different sports level and different cultural level of young athletes(t=-1.49,-1.64;P<0.05);negative evaluation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different training year’s of young athletes(F=1.56P<0.05);it had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s between competitive levelmotives,perceptual experience motivation and low achievement,emotional energy depletion,negative evaluation(P< 0.05).Conclusion POM S can be used as an effective tool to predict young athletes’psychological fatigue.
Psychological fatigue;Competitive motivation;Pre-match mood;Young athletes
2012-01-20)
① 中国.宝鸡文理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系(宝鸡) 721016 E-mail:xihuazhou5@163.com
宝鸡文理学院院级重点科研项目成果之一(VK11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