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电测向运动网络课程的建设与实践研究
2012-09-28于永生郭芙茉
于永生,郭芙茉
(1.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体育教学部,杭州310018;2.浙江工业大学体军部,杭州310023)
无线电测向运动网络课程的建设与实践研究
于永生1,郭芙茉2
(1.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体育教学部,杭州310018;2.浙江工业大学体军部,杭州310023)
从事无线电测向运动,不仅开阔了学生视野、增长知识、增强体魄、磨练意志,进行国防教育,培养独立思考和分析判断能力,而且促进了体育教学与学校电子信息特色的专业教育紧密结合。建设无线电测向体育网络课程,更好地发挥其实际优势,并以网络课程建设为内容进行研究,可以扩大项目的影响力以及普及程度,使更大范围的学生受益。
无线电测向;网络课程;研究
引言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网络技术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高校网络课程成为教育研究中的热点。开设网络课程已成为了一种趋势,国内外大学纷纷采用网络课程的形式来进行教学、培训,以快速、全面地促进知识的更新、交流和共享。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应用己逐渐成为现代教育过程的主要方法和手段,新时代教育的主要特征已经向媒体化、数字化和网络化转变,并已成为21世纪教育的必然发展趋势。
无线电测向运动是将体育性、科技性、趣味性融为一体的户外电子信息体育运动。它是参与者利用无线电测向机,在旷野、山丘的丛林或近郊、校园、公园等优美的自然环境中,运用徒步或奔跑的运动方式,在规定时间内以最快速度寻找指定数部预先巧妙隐藏而定时或连续发出电报信号的电台为优胜的运动项目[1]。开展无线电测向运动训练,不仅开阔学生视野、增长知识、增强体魄、磨炼意志,进行国防教育,培养独立思考和分析判断能力,而且促进了体育教学与学校电子信息特色的专业教育紧密结合。在如今的信息时代,通过互联网的搜索功能,无线电测向运动的相关知识、比赛的信息、发展的趋势等是很容易被检索和查看的,获取有效的信息已不再是学生对该项目学习的首要问题,如何快速、有效、针对性地获取知识和信息,再通过学习内化为系统知识,最终转化为可操作的能力才是无线电课程学习的重点。
1 国内的研究现状
我国的网络课程发展比较迅速,现在我国的高校基本实现了校园网络化,很多高校已经开设了信息技术课,学生的信息素养与意识得到了很好的提升。到目前网络课程建设比较成功的有北京邮电大学、浙江大学、湖南大学等高校,最近不少关心体育教育的专家学者进行了网络与体育学科融合的相关研究——体育网络课程研究。如华南师范大学承担了《健康教育》网络课程的建设,它是教育部列入“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的重点网络课程项目。另外,“许多体育院系的工作者开始了体育网络课程的研究与开发,但是由于体育学科的特殊性,在网络课程前期的研究过程中,大多局限于理论课程”[2]。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与无线电测向课程内容相关的教材与文章,其中包括教育学、管理学等多部教材,与信息技术内容相关的文章30多篇。通过网络检索了大量的与网络课程建设相关的文章,主要包括网络课程的构成要素、实施方法、运行与评价等的相关内容。
2.2 逻辑分析法
本文采用逻辑分析法构建无线电测向网络课程,把握本课程内在联系、本质和规律,针对高校无线电测向网络课程的建设和方法进行较为全面且深入的分析研究。
2.3 软件编制法
主要通过使用Dreamer nweaver8.0软件,辅以Nash、Photoshop等软件进行网络课程的制作。并利用Macromedia公司开发的网页制作工具,对无线电测向课程的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动画资料以及视频资料等素材进行修剪、编排和整合,为构建无线电测向网络课程所用。
3 结果与分析
无线电测向运动网络课程主页面基本结构框架的设计中,网页的“首页”主界面主要包括下面的子模块,“课程导学”、“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教学效果”、“第二课堂”、“拓展资源”和“互动园地”,其中首页界面中还包括无线电测向课程简介、教师团队介绍、教学成果展示、课程特色等以及相关网站的链接等(见图1)。
(1)“课程导学”界面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周历(图2);通过课程导学界面,能够以视频的形式呈现给学习者直观的学习情景,了解项目的基本特点以及组织的主要形式,教学的基本要点和难点等。
(2)“理论教学”界面包括无线电测向电子教材、教学课件、主讲教师教学视频。其中的教师讲课视频一部分是从无线电测向运动项目的开展前景以及发展情况进行的讲解;一部分是无线电测向机以及电台的结构和基本功能,测向活动中的起点测向技术、途中测向技术以及终点测向技术等详细的讲解;另外一部分是从事无线电测向运动中的常见损伤以及预防方法等,为学习者了解无线电测向运动做好了铺垫。
(3)“实践教学”界面包括无线电测向电台台码的识别、实践教学视频、实践教学的课件;其中的短距离80米波段的所有电台台码被录制为音频上传到网页中,直接呈现给学习者,能够达到使用真实测向机的效果。
(4)“教学效果”界面包括学生对课程评价、学生对课程教师的评价、教学对象获奖以及媒体报道和专家对课程的评价。其中包括项目自开展以来所获得的奖项,以及无线电测向国内知名的网站对本项目的关注以及报道,材料的直接呈现更容易引起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5)“第二课堂”界面包括校园无线电测向锦标赛、无线电测向队介绍与训练、无线电测向竞赛的规则、无线电测向俱乐部。在本界面中主要的内容是有关于全国无线电测向锦标赛以及学校开展无线电测向课余训练的开展情况,能够让学习者领略无线电测向运动的魅力,体会校园无线电测向的精彩,更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
(6)“拓展资源”界面包括健身基本知识、参考文献、相关网站。
(7)“互动园地”界面包括课程交互、理论试卷、学生答疑等内容。
4 网络课程维护
无线电测向网络课程运用于无线电测向运动的教学中,所有专家、老师、学生的意见可以通过本网站的子模块“互动园地”栏目中发帖,提出改进的建议,以不断地对网络课程进行修改、丰富、完善和提高,力求达到比较完美的效果[3](见图2)。
结论
(1)无线电测向网络课程设计的教学平台系统的功能模块有“课程导学”、“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教学效果”、“第二课堂”、“拓展资源”和“互动园地”七个子模块。模块设计的宗旨和主要目标是有利于学习者的学习,主要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征、无线电测向运动课程的特点以及网络教学的原则、特征,针对性地进行设计、编排和制作。
(2)无线电测向课程与网络相结合的主要宗旨和目标是为克服传统无线电测向课程教学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习者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同时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并且能快速地提高和体现教学效果,解决了现阶段无线电测向教学中学习资源匮乏,行政班级人数较多,场地、器材等管理条件较弱,师生、生生交流手段单一等方面的局限和矛盾。
(3)以往课程的交流都要受到地域和专业的限制,通过无线电测向课程网络化,打破了这种固有的交流模式,扩大了教育的受益面,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4)为了使学生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无线电测向网络课程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在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进行网络学习给予适当的指导和规范。并且通过规范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方法,合理、有效地利用网络课程中的教学资源,同时需时时加强对课程网络的维护、更新、丰富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发挥网络课程的优势,最大限度地为教学服务。
[1]何选,陈华,陈传令.无线电测向运动对大学生身、心影响的试验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6,28(1):62-64.
[2]张大超.体育技术课教学多媒体CAI课件的研制与应用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5(4):528-530.
[3]黄波.高校体育技术课多媒体组合教学的实验设计[J].体育学刊,2002,9(1):71-73.
G642
A
1001-7836(2012)06-0072-02
10.3969/j.issn.1001-7836.2012.06.028
2012-04-13
于永生(1978-),男,黑龙江兰西人,硕士研究生,从事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郭芙茉(1978-),女,黑龙江绥化人,讲师,硕士,从事体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