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及路径研究

2012-09-28罗春华左小明

关键词:能源经济发展

罗春华,左小明

(华南师范大学南海校区,广东佛山 528225)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及路径研究

罗春华,左小明

(华南师范大学南海校区,广东佛山 528225)

低碳经济是传统产业经济升级转型的主要途径,从中国经济形势出发,分析了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条件、必要性、主要动因和重要目标,并就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模式与具体路径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中国要实现向低碳经济的成功转型有赖于政府引导、全民参与、制度规范和学习国际社会的经验。

低碳经济; 发展模式; 路径选择

一、引言

“低碳经济”一词最早出自英国政府2003年发表的能源白皮书《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意指在不影响经济发展的前提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降低能源以及资源消耗等措施,以尽可能最大限度减少温室气体以及污染物的排放,从而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1]。其核心是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能源以及低碳消费。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全球气候变暖、资源枯竭、酸雨蔓延、土地荒漠、地质结构变化、环境破坏是人类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而全球经济主体在此问题上达成的共识正在推动温室气体减排和实现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战略性行动。部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经济政策已经开始向低碳经济转型,不仅促使国际贸易相关的温室气体排放政策会被越来越严格的执行和监控,还会促使全球化经济合作模式发生结构性变化。中国经济近些年有了较为快速的发展,特别是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耗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给中国资源供应以及环境污染问题引致了巨大的压力,频发的自然灾害尤其是与气候变暖有关的自然灾害越来越严重,这种局面一方面会破坏生态环境进而威胁到国际社会的稳定,另一方面也会导致直接的经济损失,尤其是国内经济对进口石油的依赖给自身套上了枷锁,一定程度上也恶化了能源安全状况。要避免现有温室气体排放政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制约,实现国家各项经济发展指标,解决能源使用与环境保护间的矛盾,实现经济和社会的战略性跨越发展,发展低碳经济是必由之路。

二、文献回顾

国外文献关于低碳经济的研究主要是CO2的排放量与经济增长或人均收入之间的关系。Schmalesee[2]、Galeotti[3]证实了人均收入和CO2的排放量呈倒“U”型关系。Grubb[4]研究表明在工业经济发展阶段,人均CO2排放量与人均收入增加之间先显著相关而后相关性减弱。Treffers[5]等学者认为政府采用一定的措施可以实现GHG排放量的减少与经济的较快发展。国内文献主要侧重两个方面的研究:一方面是碳排放权分配的问题。樊纲等[6]认为,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排放应当遵循人均排放权分配和效益原则,但国际分工的深化及各国消费模式的差异已成为气候谈判中界定各国排放责任的焦点问题。何建坤等[7]认为碳排放权分配应坚持“一种产权、两次分配”的原则,但发达国家肯定比发展中国家的碳排放水平高,因此建议碳排放权分配必须坚持以公平为主,并在各国实行二次分配的原则。陈文颖、吴宗鑫[8]等考虑到以“一个标准、两个趋同”的原则分配碳排放权。另一方面则是关于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途径和对策研究。谢军安等[9]认为,发展低碳经济应构建低碳的社会行动体系,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推进节能减排,注重对低碳技术的创新和研发。韩雪梅等[10]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提高煤炭净化比重、充分发挥碳汇潜力以及加强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四个方面探讨了实现西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途径。在低碳经济发展方式方面,付允等[11]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论证了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及我国的具体对策;鲍健强等[1]从低碳产业、低碳农业、低碳工业、低碳城市和碳汇五个方面探求了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

总体而言,目前低碳经济的相关研究已经很多,在国内也有为数不少的学者开始关注低碳经济发展的趋势,但大多数学者都是结合自身的研究方向从低碳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与具体措施进行探索性研究。并未系统研究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条件,制度准备与真正动因,因此,对于中国低碳经济的科学发展模式与具体路径,还需要进行深入的探索,确保在中国当前的环境下,更好地实现向低碳经济的良好转型。

三、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条件、目标与动因分析

1.低碳经济发展的条件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自然灾害不断发生,促使全球各国都意识到环境对人类的影响日益明显,这也迫使各国将发展低碳经济既作为一种义务,同时也作为一种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特别是以欧美等发达国家为代表的区域性经济体已经开始采取实际行动,通过运用低碳经济的政策措施将低碳经济转型的具体工作与商业激励相结合,促使全民参与低碳经济的实际发展过程之中。目前发展低碳经济的通行方式是建立低碳社会生产方式,因此,政府与公共管理部门就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从交通、民众起居、消费习惯、城市建设及生产方式等方面努力,实现低碳而环保的生产生活方式[12]。中国曾经享有“地大物博”的美誉,因此,在实现传统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必须具备如下的几个条件:

首先,要从工业经济的实际运行系统中找到突破口。中国的传统工业经济基本上是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型的,但由于我国工业经济起步较晚,而且发展的过程相对比较缓慢,所以整个工业经济过程呈现的都是高碳消费和碳排放的过程,对能源和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较高。中国要践行低碳经济的转型发展,就一定要从工业经济运行全过程找到突破口。

其次,要改善我国能源资源结构。由于我国能源资源的特点是富煤贫油少气,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主要是以煤为主体的能源生产与消费,如果要践行低碳经济,就需要改善我国能源资源结构,尽量开发低碳的能源资源。

再次,要整合和优化我国的加工贸易结构。我国传统的制造业主要是生产高能耗产品,也高度依赖于传统原料加工方式下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出模式,要践行低碳经济的发展,就需要从产业结构进行改造,促使我国低碳产业的迅速发展。除此之外,我国在公共基础设施的使用方面也存在严重的碳排放超标问题,目前比较严重的是公共交通问题,私家车已经成为城市公共交通的主要替代品,因此,要践行低碳经济的发展,就需要规范公共基础设施的建造与使用,为公众提供可靠而安全的公共交通设置,避免因此而产生的高碳排放。

2.低碳经济发展的目标

低碳经济不只是作为一种能源结构调整和一个产业经济形态改变的手段,而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既囊括可再生能源、绿色技术、服务拓展、文化创意、绿色农业及高端制造业等低碳排放产业,又囊括人口政策、城市化、教育政策、社会政策等低碳减排的途径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注定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艰难过程[13]。从当前我国工业发展和产业组织分布来看,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转变经济发展观念,在粗放型向集约型经济转型的基础上,还要严格控制工业运作模式,从而降低能源消耗以及碳排放,减少并控制CO2排放的增长率。

其次,借鉴发达国家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学习与利用国内外相对较好的资源能源条件,加速完成工业产业的低碳化改造任务,实现工业经济向低碳经济的平稳过渡。

再次,积极探索行业分类标准,选择低碳经济关注的重点行业,改变传统产业中碳消费与碳排放过重的生产方式。

最后,积极关注、主动参与国际气候体制谈判以及低碳规则制定,努力获取我国工业化进程更大的发展空间。而更为具体的目标则是要在联合国低碳发展目标要求的基础上,把低碳消费与低碳排放作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性目标,并力争完成联合国对发达国家践行低碳经济的主要指标,即在2020年把单位GDP的能源消耗比2005年降低40%至60%,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降低50%左右。

3.低碳经济发展的动因分析

低碳经济概念的提出有近十年的历史,在近十年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许多国家都先后经历了概念化、实践化、模仿化与践行等过程,然而每个国家在践行低碳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其驱动机制可能有所不同。中国作为一个典型的依赖于能源资源和出口贸易的发展中国家,践行低碳经济除了有自身的必然因素外,还有来自于经济发展需要和政治使命方面的动因。

首先,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是我国倡导低碳经济的直接动因。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已给人类社会带来深刻影响,一是自然灾害已经频现,地震、泥石流、雪灾、水灾、火灾等时有发生;二是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三是对以旅游为主的产业经济产生严重威胁;四是由于以上影响对所有居民生活的影响,所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成为中国乃至全世界当前面临却又难以回避的重大课题之一。要从根本上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需要严格控制和有效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而解决因化石能源燃烧所造成的碳排放问题是重中之重。但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主要依赖碳石化等能源的燃烧,所以经济增长与碳物资排放问题解决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角度看,需要在现有依赖传统能源消耗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探索一种新的路径,既确保整体经济高速增长的要求,又可大大减少碳排放,进而实现经济发展与气候、环境的“兼容”,以低能耗、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经济成为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首要选择。

其次,应对联合国的政治使命是我国倡导低碳经济的主要动因之一。2007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印尼巴厘岛举行,自此,联合国就酝酿制订全球关注的“巴厘岛路线图”——即要求发达国家在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减排25%~40%。中国正处于经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阶段,无论对于基础设施如公路、铁路、桥梁等方面的需求,还是对于配套的现代工业设备如水陆港交通工具、运输设备、机器等方面的需求,都处于集聚扩张的阶段。因此,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会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在低碳减排方面遇到的国际政治压力将会越来越大。而要树立作为国际社会中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形象,就必须走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再者,中国工业化发展扩张的现实也是其倡导低碳经济的主要动因之一。中国经济经历复苏正在大幅度扩张,处于快速工业化阶段,而以工业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工业社会对廉价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依赖性很强。加之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巨大而持续增长的人口,使其在现代工业化转型过程中,对碳质材料的生产和消费都会持续增加。这就必然导致中国需要较大的能源供应量和温室气体排放空间。但从目前中国实际来看,经济增长、能源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净增长趋势严重不协调,这就更加凸显了中国低碳减排的严峻形势。因此,节能提效与温室气体减排已成为我国基本国策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意味着中国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必须在工业化转型发展和温室气体低碳减排之间寻求平衡。

最后,应对能源安全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内在驱动力。当前以石油为代表的能源短缺问题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国际石油价格的攀升、国内石油供应的紧张,特别是依赖国际能源供应的现实,体现了中国应对能源安全的重要性。而纵观世界能源资源、特别是石油资源的地理分布可以发现,世界能源资源产地相对集中,国际能源供求平衡关系脆弱,加上区域局势震荡和地缘政治变化的影响,全球能源供给和价格波动的风险必将大大增加。中国作为工业化扩张的国家,在全球能源资源供应趋紧、争夺日益激烈的环境下,发展好低碳经济是应对能源资源紧缺,确保经济稳定发展的科学选择。

四、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与路径选择

1.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

任何一种经济模式能否刺激经济并保持经济长久而积极的增长,关键在于这种模式及其核心技术能否形成产业集群,能否最终实现产业化。概括来讲,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核心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主要包含如下几个层次的内容,一是改变能源的提供方式,即改变传统的能源使用形态,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提高能源效率,二是改变能源的储存运输方式,即实施对能源流通环节的过程管理,三是改变能源的消费方式,即加强能源消耗的运行管理,四是全面实现电气化,通过减少能源消耗以降低碳排放。这四个改变将带来能源产业基础设施的广泛更新,将促进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将实现人类在新能源、新材料技术领域,如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技术、智能电网的建设、车用新型燃料的研发等方面的重大突破。由此前的分析可以构建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驱动机制(如图1所示)。

图1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驱动机制图

2.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28.5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4.0%;原油消费量3.6亿吨,增长5.1%;煤炭消费量为27.4亿吨,增长30%。从能源消费结构中可知,煤炭作为二氧化碳排放的大户,占比大。我国目前已经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因此,倡导低碳经济,调整产业结构,推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转型已迫在眉睫。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可再生循环经济,可以遵循如下发展路径:一是规划低碳产业布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学习借鉴他国经验,构建科学的能源安全体系;三是加速传统产业低碳化改造,有效践行节能减排战略;四是导入“两型社会”理念,加快税制和碳排放交易机制制定,创建低碳经济城市群;五是深入培养全民低碳意识,积极探索低碳经济发展创新机制。当然,限于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条件水平,在大力推行低碳经济过程中,要加强低碳经济与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有机融合(具体路径如图2所示)。

图2 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路径

(1)规划低碳产业布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低碳产业主要包括节能产业、环保产业、循环经济产业及清洁能源产业等等,而核心是新能源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低碳产业是后工业时代新经济增长点,要大力倡导和发展低碳经济,就要规划好低碳产业布局,重点培育和扶持好低碳产业的发展路线。确保各类产业倡导节能、环保、循环消耗能源,并尽量使用清洁能源,使各类产业空间结构布局合理,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和降低碳排放。

(2)学习借鉴他国经验,构建科学的能源安全体系。能源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的基本条件,但在传统经济体制下,能源消耗过度,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威胁,要改变这种高碳高排的经济模式,保障能源安全,既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进一步完善能源管理与使用的法律法规,建立能源市场信息统计体系,建立科学的能源安全预警机制、能源再生与储备机制、能源危机与应急机制,积极倡导能源供应在来源、品种、贸易、运输等方式的多元化,提高市场化程度;还要加强与主要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的对话,扩大能源供应网络,实现能源的生产、运输、采购、贸易及利用的全球化。

(3)加快传统产业低碳化改造,实施节能减排战略。树立低碳经济理念,全面改造和提升传统制造产业,加快推进传统产业低碳化转型。如建筑、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化工等是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又是高耗能、高排放产业,是中国节能减排关键所在。要加快制定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和科学规划产业发展战略,既要在产业衍生和利润链的嫁接工作上做文章,还要探索形成利于促进节能减排的长效治理机制。

(4)导入“两型社会”理念,加快税制和碳排放交易机制制定,创建低碳经济城市群。随着环保要求的加强,低碳理念正引导世界城市品牌发展的新方向,因此,低碳经济在现代城市建设和竞争力提升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两型社会”建设目标的确定为中国创建低碳城市群提供了新的契机。要创建低碳城市群,就要严格控制城市的碳排放,应考虑适时推出碳税政策,从而促使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并向低碳经济方向进行升级转型,同时改变市民的生活消费模式,确保城市建设节能环保。但碳税和碳排放量的制定要科学合理,并结合中国经济的发展实际,以免影响城市经济的正常发展。必要的时候还要借鉴国际碳排放交易经验。

而要创建低碳经济城市群,首先要探索低碳城市发展的创新模式,以传统区域经济为核心推进城市产业结构的创新,以循环经济为依托推进企业创新节能减排,改善低碳城市的能源结构,建立低碳化产业的发展、消费模式;其次,关注城市资源综合利用,对城市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和工业固体废物综合治理和循环利用,变废为宝;最后,提高低碳化的城市交通系统,倡导绿色出行,推广使用天然气交通工具和步行开发低碳宜居的城市空间。

(5)大力培养全民低碳意识,积极探索低碳经济发展创新机制。要构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需要依赖政府主导,并培养全民参与意识。即在低碳城市规划的基础上,加强政府主导,动员全民参与和共同建设。只有大力培养全民节能和低碳生活意识,注重每个生活环节节约能源、降低污染和碳排放,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和生活习惯。

四、结语

传统能源消耗模式引发气候变暖的挑战催生了低碳经济的理念,全球工业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已是构建“两型社会”的大势所趋。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依赖于产业经济结构、能源结构及消费结构的调整及完善,也需要能源制度保证和新能源科技创新的支持。只有政府主导市场准入,提高全民低碳意识,规范能源税收,同时积极研发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等推动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从而使我国经济社会实现低碳经济下的可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

[1] 鲍健强,苗 阳,陈 锋.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J].中国工业经济,2008(4).

[2] Schmalesee R,Stoker T M,Judson R A.World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1950-2050[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98(1).

[3] Galeotti M,Lanze A.Richer and Cleaner?A Study on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R].Rome,Italy:Proceedings from the 22ed IAEE Annu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1999.

[4] Grubb M,Muller B,Butter L.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and economic growth[R].Oxbridge:Oxbridge study on CO2-GDP relationships,Phase I results,2004.

[5] Treffers T,Faaij APC,Sparkman J,et al.Exploring the Possibilities for Setting up Sustainable Energy Systems for the Long Term:Two Visions for the Dutch Energy System in 2050[J].Energy Policy,2005 (33).

[6] 樊 纲,苏 铭,曹 静.最终消费与碳减排责任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研究,2010(1):4-15.

[7] 何建坤,刘 滨.作为温室气体排放衡量指标的碳排放强度分析[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06).

[8] 陈文颖,吴宗鑫.碳排放权分配与碳排放权交易[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12):61-62.

[9] 谢军安,等.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路与对策[J].当代经济管理,2008(12):1-7.

[10]韩雪梅,等.我国生态消耗与经济发展的动态比较研究——关于西部地区发展低碳经济的考量[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11]付 允,等.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

[12]李 鹤,张 婧.农业碳交易与农村扶贫[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6).

[13]李 锐.发展低碳经济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J].孝感学院学报,2011(1).

[责任编辑:马建平]

F 061.3

A

1672-6219(2012)03-0076-05

2012-03-12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制造集群网络创新机制研究”(11CGL043);广东省高校优秀青年创新人才培养计划资助项目“面向制造企业集群的网络协作机制与治理模式研究”(WYM10064);华南师范大学南海校区科研项目“集群网络集成化管理、动态联盟与企业竞争力”(NHKY09020)。

罗春华,女,华南师范大学南海校区讲师,硕士。左小明,男,华南师范大学南海校区讲师,博士。

猜你喜欢

能源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用完就没有的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福能源 缓慢直销路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