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研究述评
2012-08-15游敏惠谢风华
游敏惠,谢风华
(重庆邮电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重庆 400065)
影视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研究述评
游敏惠,谢风华
(重庆邮电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重庆 400065)
文化资源只有经过创造性地开发与转化,才能够实现它的文化价值。影视文化是一种需要对各种文化资源进行纵深多维度开发与相关意识能量转化,并且通过广泛传播之后才能够实现的大众文化力量。回顾总结近年来理论界及广电传媒界关于影视文化意识形态功能的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成果,能够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健康积极发展。进一步深化新形势下影视文化意识形态功能重要性的认识,才能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科技发展飞速化、社会转型急速化的新时期坚守好社会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
影视文化; 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功能
“影视文化是20世纪科学技术结出的奇葩”,已成为了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在越来越重视“文化软实力”的21世纪,学术界及广电传媒界对影视文化的内涵与特征、影视文化意识形态及其功能发挥、意识形态功能发挥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等理论及现实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涌现出不少影响深远的著作、论文或言论。笔者现将各种颇具影响的观点综述如下。
一、影视文化的内涵和特征
《新语词大词典》中将“影视文化”解释为以电影、电视为传播媒介的文化现象。通过银幕和荧屏形象,生动地展现世界文化,追觅时代足迹,是当代最有力的宣传手段。关于“影视文化”的内涵,国内外主要有以下几种解释和阐述:
西方学者从不同的学术角度对“影视文化”做出了释义。人类学家玛·米德认为影视文化是一种文化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化现实。传播学科的集大成者和创始人威尔伯·施拉姆把影视文化视为一种新型的公众传播方式。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将影视文化看成是一种未来学意义上的社会生活现实。文学研究家弗雷德里克·杰姆逊从文学角度提出影视文化构筑了“仿像社会”。
我国学者则针对电影电视不同的技术特征、艺术特征和传播特征对“影视文化”进行了阐述。崔文华认为,“电视文化是以作为大众文化工具的电视所做的社会信息生产与传播为起点,以公众日常化接收为社会影响方式,而逐步引发广泛社会效应的一种互动型泛文化形态。”[1]胡智锋根据电影文化、电视文化整体上的共性和差异性,从狭义、广义两种视角对影视文化进行界定。他认为,“狭义的‘影视文化’,应当是体现为‘影视艺术’,即以相对完整、相对独立的电影、电视艺术作品为主体的影视存在形态。而广义的‘影视文化’,应当是体现为电影、电视全部的存在形态。”[2]在电影电视越来越普及的21世纪,欧阳宏生提出“电视文化是电视传播所产生的一切社会效应的综合。”[3]刘凌旗认为,“作为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影视文化是一个内容繁复、涉及面甚广的‘总体文化事实’或成为‘文化整体’。”[4]
由此可见,国内外理论界学者认为影视文化是文化范畴中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通过影音视听元素传播信息。狭义地讲,“影视文化”指的是电影、电视共同的“有声有画的活动影像”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广义地讲,“影视文化”泛指以电影、电视方式所进行的全部文化创造,具有生动性、思想性、娱乐性、生活化、感染力强等主要特征。
有学者从符号学的角度描述这些特征,“处于传播过程中的电视符号,总是以其视听兼具的意义力量,使接受者自觉不自觉地产生身临其境之感。”[5]在人的记忆和感知过程中,图像比文字更易让人理解、产生联想与共鸣。“电视好像是一块玻璃镜,透过它可以洞悉生活和人生;电视更像是变换着的人生风景……电视更是许多人物活动的舞台,观众可以通过电视观看各种人生在这个舞台上上演着的人生悲喜剧。”[6]影视媒体是信息发布、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是千千万万观众了解世界的窗口,是推广主流价值观念的主渠道之一。“以真人、实物、实景的现实时态作为拍摄或表现对象,能创作出具有令人信服的、来源于生活的、生动典型的形象……探究本质和真相是人的一种本能,那些真实的事物或趋于真实的事物就能得到人的心理认同。”[7]
二、影视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
1.意识形态的内涵
“意识形态”不仅属于哲学范畴,也属于政治学范畴,同时还属于社会学范畴。据考证,意识形态这个术语于1797年第一次被创造出来,安东尼·德斯图·德·特拉西在《意识形态原理》中指出意识形态是源自希腊语中的术语“理念”和“逻各斯”合成的新词,并将其定义为“观念的科学”[8]。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论著中第一次使用了“意识形态”和“观念上层建筑”的概念,剖析了“一般意识形态”和“德意志意识形态”,并确立了意识形态在唯物史观中的地位,从物质生产实践出发去说明意识形态的产生和作用等问题,将之称为“观念的上层建筑”[9]。
2.影视文化意识形态的功能发挥
在新的信息技术革命和文化资本全球化竞争的推动下,影视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引起了理论界的关注。影视文化的发展既具有经济效应,更具有社会效应,严重地影响到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有学者认为,即使以全球化自诩的好莱坞电影,也渗透着强烈的美国主流文化意识形态。在好莱坞电影中,总是宣扬美国人体现了或者拯救了幸福、自由、平等、民主、责任、美丽、正义、爱、富裕等人类社会所尊崇的主流价值,而其他民族总是在这些主流价值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10]。当今时代是流行文化盛行的时代,“不论是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还是文化的核心价值观,除了通过政府的公共职能机构进行贯彻之外,必须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以感性的、甚至是娱乐的方式进行广泛传播,由此建立公众对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和文化核心价值观的认同”[11]。
影视文化是宏观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电视体制、媒介技术与微观的电视节目、舞台展现、艺术表达的综合体,囊括主流文化、大众文化、精英文化、边缘文化等,总体呈现出一种多元文化并存和繁荣的状态。影视文化产品的流通输出过程是对信息、思想及艺术交替进行编码解码的过程,同时也是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辐射及影响过程。因此,在迎合观众消费口味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行为、价值观念,乃至国民的心理特征和精神素质。影视文化与注重内敛、凝重的传统文化不同,以电子媒介为承载,在开放与轻松的环境中通过声、光、影、色再现生活画面,继而形成代码信号为受众所解码并最终产生意义,以独特的方式传递并重建着文化,也重建着意识形态领域。就像赵玉宏提出的,“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艺术形式,影视剧总是蕴含着某种类型的文化或某种价值观。影视剧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性情的体现。一部电影或电视剧,无论它产在哪里,它必然透露着本民族的文化信息。”[12]
综上可知,学术界对于影视文化意识形态功能的分析及阐述比较笼统,主要从文化软实力影响层面上对价值观念、艺术情感、精神素质等方面进行简单论述,并不深入。对学者们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概括分析后,笔者认为影视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主要体现在心理塑造、思想导向、情感凝聚、精神激励、品德教育、艺术感染方面。
三、影视文化意识形态功能发挥面临的挑战
总体来看,理论界认为中国在“硬实力”上不断崛起,经济和军事力量逐步上升,但文化“软实力”却是中国前进中的软肋。以下是学者们对影视文化意识形态功能发挥面临的主要挑战所提出的看法:
首先,虽然中国文化一直在尽力地对外传播,但在价值观念认同层面上,却始终未能在国际上成功地推行中国的价值体系。“美国人制作的《花木兰》和《功夫熊猫》在中国市场大受欢迎,中国的文化资源在美国却无法进行同样有效的落地。”[13]相反,随着改革开放深化和社会各领域的市场化转型,中国的影视文化经历着巨大的转型,为了追逐高利润与高收视率,影视节目娱乐化倾向越来越明显,过度倡导娱乐文化,严重误导了当代青少年的核心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其次,我国当前影视文化面临深刻变化,出现时代精神危机。“有三个趋势值得关注:首先,娱乐仍然是电视文化的主要潮流。其次,青少年观众的影响力开始起到关键性的作用。第三,网络和电视的互动趋于更加紧密,通过网络视频观看电视剧和电视节目的人群日益扩大。”[14]这些深刻的变化不仅会影响电视产业的基本生态,还会影响到公众的日常生活。面对这些变化,影视媒体在商业化运作中的不良价值取向导致了社会秩序混乱和时代精神危机的加剧。“要逃离现代化的陷阱和消费主义的魅惑,化解精神危机,需要社会组织、政府、媒体和受众等多方的合力参与。”[15]
再次,影视文化内容单一,缺乏创新。电视台之间的“较量”和“恶性竞争”使电视节目创作不再致力于创新,却出现互相刻意模仿甚至恶意比拼的不正当竞争。影视市场的“翻拍热”此起彼伏,“近几年的国产影片,有的只是一种符号的堆砌,没有很好地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内蕴和民族气质,在古装题材方面的应用上也非常局限,没有很好体现出当代性与现实性。”[16]还有学者认为“影视业‘量’的繁荣并没有带来‘质’的突破,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缺乏原创性;(2)影响力小;(3)利润少。”[17]
最后,由于强势文化产业在中国市场的大举入侵和强有力的渗透,文化安全出现极大隐患。美国总统布什曾在2002年9月发布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明确指示要把美国的价值观传播到地球上的每一个角落。有学者指出,“美国出口产品位居前列的已不再仅仅是航天、高科技,还有文化产品。好莱坞形象、麦当劳文化已经成为现世的重要文化景观。作为世界超级大国,美国媒体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相当广泛。”[18]
四、充分发挥影视文化意识形态功能的对策
在当前影视文化研究中,由于研究角度的不同,学者们提出的有关充分发挥影视文化意识形态功能的原则、侧重点及具体方法等各有所长。但就基本观点而言,笔者概括为以下几种:
第一,要坚持“思想性、艺术性、娱乐性”三性统一的原则。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一川提出:“作为文化产品,电视节目需要向公众提供具备‘真善美’属性的内容。作为媒体,电视应该承担起国民素质培养、国民精神塑造的社会和时代责任。”[19]除此之外,受众是具有独立思想的人,影视文化的传播也要秉承“以人为本”的原则,“对媒体受众行为分析发现,受众不只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成为或多或少具有一定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媒介使用者。”[20]贾磊磊针对电影在文化传播中的独特性问题提出,“信守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并不仅仅意味着重新确认我们传统文化的经典内容,同时也意味着传统文化的普世价值与现代文明的一次历史性对接,使我们的电影体现出一种古今合一、中西融会的文化取向。”[21]
第二,要不断进行影视文化产业的改革创新,引导我国影视文化与主流意识形态协调发展。对中国大众来说,好莱坞大片带来的不仅仅是视听上的享受,更带来了一种全新的价值理念和生活方式。“我们已有的生活方式,曾经给我们安全感和使我们感到舒适的生活方式,现在被挑战了。”[22]文化传播主要依靠文化产品自身的魅力来吸引和引导大众理解并认同作品所表达的价值观。因此,中国影视在面向国际市场和国内外观众的时候,既要借鉴好莱坞式的叙事手法和运作模式弘扬中国文化,更要将具有中国特色的核心价值观、意识理念及生活方式通过影视文化的艺术形式带给全世界,进而影响全世界。
第三,要积极发挥影视文化的优势。发挥影视文化的优势是需要大智慧的,徐舫州说:“你光有高品质,观众不爱看那也没有用,关键是怎样架设起观众与节目之间的桥梁。”[23]电影电视不仅仅是人们了解知识、接受教育的窗口,其娱乐精神更广为人们所喜爱、所追捧,这是影视文化的一大特性,更是一大优势,“观众对电视节目中的表演和文化潮流的感受,是他们将欣赏电视剧作为一项显著的文化活动的一个重要原因。”[24]因此,“电视娱乐精神要体现时代特色,表现出当代中国人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电视娱乐精神要体现文化特质,为大众提供精神的抚慰;电视娱乐精神要体现社会特性,应全面展示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传递时代变迁的信息轨迹。”[25]
最后,要改革影视文化的监督管理体制,加强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管职能。随着社会不断进步,物质生活水平极大提高,却出现了令“亲者痛,仇者快”的精神滑坡、道德缺失现象。影视文化安全问题涉及国家的长治久安,要引起行政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有论者指出,“当代文化中出现越来越明显的趋同特征:强有力的(第一世界)文化越来越向处于弱势的(第三世界)文化渗透,这一点尤其体现在美国电影产业在中国市场的大举入侵和强有力的渗透之中。”[26]面对影视文化安全隐患,广电总局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婚恋交友类电视节目的管理通知》,决定整饬一批传播错误价值观、背离中华民族伦理道德准则的三俗节目,此举深得民心。司法部门和行政管理部门要根据我国电影电视产业发展现状、影视文化的建设现状不断完善监督管理机制,真正地发挥好监管职能,对国家和人民负责。
五、结语
综上可知,当前我国对影视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研究已经取得一些成果,但对其缺乏分析、总结和归纳,不利于影视文化社会主义方向的把握,从长远来看也不利于文化“软实力”研究的科学发展和成果推广。同时,学术界对影视文化意识形态功能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使得当前的理论研究略显得泛泛而谈,不成体系。不过我们应该看到,相关监管部门已经开始关注影视文化意识形态功能的发挥现状,并且提供了不少切合实际的保障措施。但就我国目前研究的总体而言,关于影视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研究还处于初期阶段。
第一,影视文化相关研究论文数量不多,相关专著出版也很少。在对1999~2011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收录的有关“影视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研究”方面的文章进行检索,几乎没有。在对1999~2011年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收录的与“影视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研究”相关的文章进行检索,也只有微乎其微的一两篇。
第二,影视文化研究人员多是新闻广播类、传媒艺术类的学者或电视台、电影界的专家。研究视角主要放在影视文化的整体发展、影视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机制、影视节目的发展与创新、政策与管理以及艺术审美理论等方面,对影视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人文研究只是点到为止。
第三,缺乏对影视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实证性分析研究。一部分学者虽然认识到了影视文化发展对传播核心价值观及意识形态影响的重大意义,但是大都是从影视文化娱乐化、商业化的消极层面来批判的,比较片面,没有全面、辩证地看待实际问题。
这些问题势必会影响对影视文化意识形态功能的正确认识和有效把握,不利于充分发挥影视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因此,笔者认为,今后影视文化的“文化软实力”研究应该从积极发挥意识形态功能方面对影视文化进行全面深入探索。同时,鉴于要创新我国影视文化“软实力”、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一目的,还应从传播学理论与影视文化艺术创新有机结合的研究视角进行意识形态功能方面的探讨。
[1] 崔文华.全能语言的文化时代[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276.
[2] 胡智锋.影视文化三论[J].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2000(5):45.
[3] 欧阳宏生.电视文化学[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6.
[4] 刘凌旗.三阶段搏击:中国影视发展的意识形态色彩[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4):112.
[5] 刘川郁.电视文化特征的符号学慎审思[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161.
[6] 包鹏程.电视的“言说”——电视表达的文化阐释[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5.
[7] 刘 昕.现代影视传播在国家重大事件中的角色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0:9.
[8]大卫·麦克里兰.意识形态[M].孙兆政,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7.
[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6.
[10]尹 鸿,张建珍.全球多元电影格局与中国电影的文化建构[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0(5):55.
[11]贾磊磊.中国影视如何提升软实力[EB/OL].[2011-2-18].http://theory.people.com.cn/GB/13952576.html.
[12]赵玉宏.论影视剧跨文化传播与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J].现代传播,2011(1):164.
[13]邓天颖.文化传播视阈下的“巧实力”解析[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0.
[14]张颐武.电视的“临界点”:电视文化的三大趋势[J].中关村,2011(5):98.
[15]蒋建国,姜 燕.消费时代的价值迷乱与精神危机——以电视交友类节目为例[J].山东社会科学,2011(6):79.
[16]汪开庆,李祖鹏.试论新十年中国电影文化价值体系的不同表现[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1(2):4.
[17]周建青.我国影视行业与影视教育现状、问题及发展策略[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55.
[18]隋 岩,张丽萍.中国影视“贸易逆差”下的文化安全探析[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0(6):65.
[19]李 韵.电视要担起塑造国民精神的责任——访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一川[N].光明日报,2011-10-17.
[20]Blumler J G,Katz E.(Eds).The use of mass communications.Beverly Hills[M].CA:Sage,1974.
[21]贾磊磊.中国主流电影与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建构[N].光明日报,2007-03-16.
[22]熊芳芳,赵平喜,陈 旻.好莱坞电影文化的跨文化传播[J].新闻爱好者,2011(4):57.
[23]尹晓宇.相亲节目,谁在玩“火”[N].人民日报,2010-06-04.
[24] Saenz K.Television as a cultural practice[M]//H.Newcomb (Ed.),Television:The crltical view.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573-586.
[25]王 越.如何避免电视节目的负面效应[J].传媒观察,2011(5): 44.
[26]王 宁.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电影的文化批判[M]//冲突、和谐——全球化与亚洲影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赵秀丽]
G 229.2
A
1672-6219(2012)03-0006-04
2012-03-15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文化产业与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传播研究”(08BKS049)。
游敏惠,女,重庆邮电大学副校长、党委副书记,教授,博士。谢风华,女,重庆邮电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