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湖北后方国统区防空建设
——以临时省会恩施为中心
2012-09-28吴雪梅
吴雪梅,胡 雪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北武汉 430073)
抗战时期湖北后方国统区防空建设
——以临时省会恩施为中心
吴雪梅,胡 雪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北武汉 430073)
武汉会战以后,湖北省政府西迁至鄂西山区的恩施,恩施遂成为领导湖北抗战的中心,因此也成为日军空袭的重点对象。为防范日军的空袭,湖北省地方军政当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开展防空建设。这些措施虽存在着不足之处,但也产生了一定的积极效果,减少了空袭损失,保障了后方安全。
抗战时期; 防空建设; 湖北恩施
抗战时期武汉沦陷后,湖北省政府被迫迁至鄂西的恩施县,从此恩施作为湖北省临时省会直至抗战胜利,历时近七年。恩施作为领导湖北抗战的中心,在宜昌沦陷后其战略地位更加重要。因此,当时以恩施为中心所进行的防空建设是湖北抗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所取得的成绩为湖北抗战、支援重庆反空袭等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一、成立防空指挥机关及防空服务组织
湖北省政府西迁以前,恩施由于位置偏僻,远离前线,省政府并未在此进行防空建设,成为临时省会后,其战略地位上升,也成为日军空袭的重点对象。为了防范日军空袭,恩施开展了一系列防空建设。
1938年10月,湖北省防空司令部人员器材由武汉乘船撤退时,中途被炸,到宜昌后撤销,由湖北省保安处接办全省防空业务①。1939年1月,湖北省政府在恩施成立了(恩)施鹤(峰)防空指挥部,直接负责恩施及其周边地区的防空工作,指派第七区行政督察专员袁济安兼任防空指挥官,调保安处视察员胡侠僧兼任该部副指挥官,具体负责省会防空,与此前成立的襄樊、宜昌两指挥部遥相呼应,以达“完密全省空防”之目的②。1940年5月16日,恢复全省防空司令部,由湖北省政府主席严立三兼任司令,湖北省保安处处长阮齐兼任副司令,撤销保安处防空股及施鹤防空指挥部。5月29日,在省政府召开的防空业务权责划分问题的专项会议上,重新划分了全省防空权责。全省防空司令部为防空最高指挥机关,具体业务由省政府各个部门协调办理①。1941年1月10日,以第六战区司令长官陈诚兼任全省防空司令部司令,省民政厅朱怀冰为副司令。防空司令部设在城区西后街磨盘井一处民房内[1]138,恩施的防空指挥中心则设在城内钟鼓楼附近的象牙山[2]8。
在防空服务组织方面成立防护团。1938年11月,湖北省政府遵令成立防护团。由县长兼任团长,另设专职副团长一人,担任救护和抢修任务。防护团内分消防队、救护队、工务队、医院等,队(院)长由各对口机关兼任[3]。
二、积极开展防空宣传
防备空袭首要的是对民众进行宣传教育,提高民众的防空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从而降低日机轰炸造成的人员伤亡和民众恐慌。日机的第一次空袭曾让民众惊慌失措,“在日机第一次空袭时,由于民众缺乏防空知识,事后城内居民仍惊恐万状,纷纷从东门渡河,涌向官坡方向躲避。一些迷信者也趁机散布流言:‘城里有菩萨保佑,日本飞机投下的炸弹,是菩萨掀到城外去的’,使不少人信以为真。”[4]政府也注意到防空知识宣传的重要,1940年7月7日,在省民政厅厅长朱怀冰主持、党政军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的防空组训会议上,对防空宣传做出了一系列部署,即由防空司令部负责编写宣传要求,省党部青年团负责宣传③。1942年9月4日,在省防空司令部第一次防空座谈会上,又确立了职责划分机制,由防空司令部供给材料,青年团主办,民教馆协助④。防空宣传中要“注意灌输人民积极、消极防空常识,唤起人民守秩序,服勤务与勇武负责精神,但不可增加其恐怖感”③。
具体到宣传方法上,利用一些特定节日举行庆祝活动,普及防空知识是一种主要的宣传形式。1941年8月7日,为迎接“八·一四”空军节的到来,湖北省党部、省政府各厅处、湖北省防空司令部、武汉日报社、新湖北日报社、第六战区党政分会政工总队等单位的负责人召开筹备会议,从8月14日上午5时开始,在恩施城内的公共体育场举行庆祝大会。8月14日至20日为宣传周,会上印发了《抗战告国民书》,绘制了画报用于宣传。其他各单位也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如《新湖北日报》、《武汉日报》在此期间印制特刊;湖北省教育厅在宣传周内聘请名人于每天下午5时在恩施城内的省立民教馆前设置讲座,并要求各学校组织宣传队下乡进行宣传;党政工作总队及三民主义青年团省支团服务队、省动委会战时工作队则组织了宣传队;三民主义青年团省支团服务队还在城内演出有关空军建设的话剧或街头剧⑤。
三、修建防空避难工程
建造高质量的防空避难设施是开展防空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也直接关系到人员、物资等战争潜力的保存,因此成为恩施防空建设的重要措施之一。
早在1932年11月,湖北省政府即发文要求各县市于平时构筑掩蔽部和防空壕,作为防空的准备,但这一规定在实际中并未得到严格执行。直到1937年12月后南京沦陷,战线迅速向湖北推移,在战事迫近和省府严厉督办双重压力下,恩施县政府按照指令,由城厢联保办公处等机关和商号各自筹款雇工挖掘防空洞和防空壕,当时城厢共有防空洞19座,防空壕5处,可容纳2603人[1]170-171。但此时恩施县城区人口约有两万余人,已建成的设施只能提供约十分之一的人口使用,无异于杯水车薪。
另外,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大部分普通市民无力自行建造防空设施。1938年12月25日,省府迁来才一个多月,日军即开始轰炸恩施。这次轰炸先在城区南门外的荒郊扔了传单,然后投了三枚炸弹,其中一枚落在城边五峰山的李家磨。过后大家纷纷跑去看热闹,感受到了空袭的破坏力,于是“人皆于空袭之惨害,入于恐怖时期,积极为防空之筹备”[5]。这次轰炸后,政府开始大规模动员老百姓挖防空洞。防空避难设施的修建发展很快,加上其他公私壕洞,恩施城内外共计有防空洞138座。此外,第六战区部队及有关单位在恩施县内勘查改造了18个山洞用作防空[3],防空设施的数量有了很大增长。随后城区居民进行了疏散,人口密度大幅降低,城区防空设施已能基本满足留守人员的需要。
在防空避难设施的设计质量上,早期修建的防空洞多为单洞口结构,如果洞口被炸塌,极易造成避难人员窒息而死。而且一部分公共防空洞设计强度或施工质量并不高,对付零星轰炸尚可,一旦遭到日军高强度持续轰炸则很难承受,导致惨剧时有发生。1939年6月7日和9日,36架日机大规模轰炸了恩施县城北门、南正街、割肝坡、西后街等处,十分猛烈,把县城南门的一个防空洞炸塌了,多人窒息而死。这场惨剧后,政府才注意要把防空洞设计几个出口,预防洞口坍塌后的窒息伤亡[1]134。
四、建设防空情报网
防空情报是防空建设的基础,如果没有高效的情报预警系统,防空就会处于非常被动的局面。国民政府及防空指挥当局高度重视情报工作,并以军队为主体,强化空情传递,逐步建立健全相关制度。
第一,广泛设立防空监视队哨。要做好空防,必须要有准确的情报来源。省政府迁来恩施后,借鉴此前武汉防空监视队哨的建设经验,全面建设以恩施为中心的对空监视网。在省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配合下,一方面调配专业人员,一方面动员民众,迅速组建防空监视网络。到1939年3月,恩施县在屯堡、龙马、熊家岩、崔家坝、板桥、芭蕉、新塘、红土溪等地设立了8处专任独立监视哨所。在太阳河、木贡、两河口、大吉场、安乡、花被等地设立了6处兼任独立监视哨所⑥。恩施城内的五峰山、将军山、象牙山还设立了防空观察哨[3]。宣恩、咸丰、来凤、鹤峰、巴东、建始、利川七县都设立了转任监视队部。整个鄂西地区(除恩施县外)还有转任监视哨所31处,兼任监视哨所9处,防空体系初现雏形⑦。
第二,建立防空报警体制。防空警报系统主要由警报器、警报信号、警报发布制度等构成。恩施城区的防空警报设备,早先是一个从庙里弄来的小钟,挂在防空司令部旁的树上,“因钟声音小,后来改挂日本飞机的炸弹壳”,安排司令部的一个士兵专门负责打钟[1]138。1938年3月后城内发布空袭警报主要依靠象牙山(又名印山)的防空哨所配备的一部手摇报警器,警报信号如表1所示。
表1 报警信号示意表
同时还使用防空气球作为辅助信号,“以数量的多少和色彩的不同,告诉人们来袭敌机的数量和类别”[2]8。防空司令部在接到前线哨所打来的警报电话后,马上让士兵敲钟发出警报,同时电话通知象牙山哨所升起红灯,摇响空袭警报。等到监视哨电话报告敌机已经飞走后,再通知象牙山哨所降下红灯,摇响解除警报信号[1]139。
五、加强防空管制,进行空袭救护救济
第一,展开人口及财产疏散工作。在缺乏制空权的情况下,有计划地疏散城区人口物资,是减少人民生命财产损失,保存战争潜力,赢得胜利的有效途径。在抗战初期政府缺乏完善的疏散规划,随着日军空袭日趋严重,损失惨重,政府才开始重视这一问题。1942年5月5日、11日恩施先后两次召开居民疏散会议布置恩施城区市民的疏散工作,将城区大部分平民和物资都转移到周边乡下,但政府对疏散民众的粮食、住房问题无力解决,所谓疏散与逃难无异,“城周边农户家边猪栏牛圈都住的是逃难的人”[1]134。
第二,积极展开重要目标的防护工作。建筑物防空上要求“城区和乡村军民住房、公共建筑物一律涂成黑色,以防暴露目标”,还大量植树为建筑防空洞、壕、公路等提供掩护,避免日机从空中发现。“土桥坝当时是省政府机关集中住地,共栽种梓树5千多株,巴(巴东)石(石门坎)公路的恩施境内地段也全部栽上了树”[3]180,239,以此掩饰、维护公路的安全,增加确保抗战物资与生活物资的公路运输安全。
第三,建立救援组织。驻恩施的各机关团体都必须组织空袭服务队,负责“协助防护团办理空袭时之一切消极防空事宜”。服务队按各机关人数抽取10至30人编成,设正副队长各一名。遇有警报时要立即出动,在本机关附近执行警备、避难管理、交通及灯火管制等工作,空袭后要第一时间赶到被炸地点,协同防护团办理消防、救护、防毒、挖掘暨情报传达、对空监视等工作⑧。
第四,对空袭给予救济。政府对空袭进行救济开始于1939年。这年6月7、9日省府连续遭遇大规模空袭,毁坏房屋700余栋,死亡41人,99人受伤,由省府颁发赈款5000元,省府捐助2000元,福音堂捐助1000元,加上私人捐款与复旦同学会各捐助100元,共计8200元,当即下拨给灾民赈款共7760元,随后省赈委会又调拨了空袭救济准备金2万元,准备了棺木300具,又调拨经费5000元到小本借贷处,救济受损失的小商户。此后民众遭受空袭的人身财产损失,按照省政府相关规定分别予以赈恤,前后共发出救济费17000余元[5]127。
六、结语
国民政府领导开展的防空建设,经历了从无到有,逐步发展的过程,挫败了日军野蛮轰炸的战略企图,保证了战时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维护了社会秩序的稳定,有利于持久抗战的进行。但是,由于国民政府自身所无法克服的局限性和客观条件的制约,恩施的防空建设也存在着不足之处。
第一,政府认识不足,防空建设开展缓慢。飞机轰炸的巨大破坏性和日军野蛮的“无区别轰炸”政策,决定了必须对防空建设充分重视,但在抗战初期,政府战备意识很差,缺乏应对空袭经验,对民众的宣传也不够,准备不足。
第二,财力投入不够,无法满足现实需要。防空避难设施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无法满足所有居民的需要,特别是在积极防空建设上十分薄弱,防空高炮和战斗机严重短缺,如第六战区司令长官部特务团机枪第二连某排奉命保卫恩施机场和北门一带的警戒,只“配有高射机关炮两挺,望远镜一副”[2]85。对空袭造成广大民众的人身财产损失,政府的救济十分有限。
第三,体制混乱,指挥效率不高。1940年湖北省防空司令部重新成立,虽名义上是最高指挥机关,但实际很多部门都参与防空事务,比如保安处和第六战区司令部分别下辖有高炮部队,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多头指挥的局面。虽然各主要防空机构在恩施防空中发挥的积极作用不容忽视,但是,防空指挥上始终没有达到应有的要求,这也给防空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总之,恩施防空建设虽然存在一定的不足和局限,但其中所付出的汗水、鲜血乃至生命应该得到肯定,当时防空建设中的经验和教训,对现在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注 释:
① 湖北省政府:为抄送本府各厅处暨省防空部划分防空有关事项联席会议记录及原由提案电仰遵照由。湖北省档案馆馆藏,档号LS1-4-497。
② 湖北省政府:湖北省政府快邮代电。湖北省档案馆馆藏,档号LS1-1-747,1939-1。
③ 湖北省政府:为公务员眷属应同受防空组训服勤务守秩序仰遵照饬属严格遵由。湖北省档案馆馆藏,档号LS1-4-490,1940-7-14。
④ 湖北省政府:湖北省防空司令部第一次会议记录。湖北省档案馆馆藏,档号LS18-2-382,1942-9-4。
⑤ 中国航空建设协会湖北分会:查本省各界八一四空军节庆祝大会及一元献机运动宣传周筹备会议前经函请。湖北省档案馆馆藏,档号LS10-2-1162,1941-8-10。
⑥ 湖北省政府:湖北省调整防空监视队哨之配备暨联络图。湖北省档案馆藏,档号LS5-2-2711,1939-3。
⑦ 湖北省施鹤防空指挥部:为在城区印山装设手摇警报器预定于本月十五日试放函请查照并希特饬所属知照由。湖北省档案馆藏,档号LS1-4-492,1938-3-14。
⑧ 湖北全省保安司令部:卫生处组织空袭服务队。湖北省档案馆馆藏,档号LS18-13-512,1943-2-13。
[1] 政协恩施市文史资料委员会.恩施文史资料(第七辑)[M].1995.
[2] 恩施自治州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鄂西文史资料(第二辑)[M].1995.
[3] 恩施市地方史办公室.恩施市志[M].武汉:武汉工业出版社,1996:180.
[4] 政协湖北省恩施自治州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鄂西文史资料(第一辑)[M].1995:137.
[5] 政协恩施市文史资料委员会,中共恩施市委党史办公室.恩施文史资料(第五辑)[M].1992:32.
[责任编辑:赵秀丽]
K 265.6
A
1672-6219(2012)04-0083-04
2012-03-15
吴雪梅,女,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美国芝加哥大学访问学者。胡 雪,男,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