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过一场绚烂花事
2012-09-26刘宗峰
刘宗峰
人物小传
李清照(1084—1155),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号易安居士,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早期生活优裕,良好的家庭环境为她打下了文学基础。出嫁后,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共同从事学术研究,生活美满。金兵入据中原后,流落南方,赵明诚病死后境遇孤苦。擅长书、画,通晓金石,而尤精诗词,被誉为“词家一大宗”,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美誉。代表作有《声声慢》《夏日绝句》《如梦令》《醉花阴》等。
人物故事
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是一个饱读诗书,精通儒家经典的才学之士,是“苏门后四学士”之一。母亲王氏也是官宦世家出身,是宋朝著名宰相王珪之女,文学修养亦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李格非为人清正廉洁、刚直不阿。据《宋史·李格非传》记载,他在担任郓州(今山东郓城)教授的时候,因为俸禄太低,郡守想让他多兼任一些职务,好多拿些薪水,却被李格非拒绝了。后来他在江西上饶做官,当地有个道士妖言惑众,骗取钱财。一次那道士的车马正好与李格非相遇,李格非竟然命人将道士从车上拖下来,痛打一顿驱逐出境。李格非精湛的学术造诣、丰富的文学创作实践、广泛的学术交流活动以及清正刚直、疾恶如仇的个性都对李清照的成长产生深刻的影响。
父母虽然疼爱女儿,但是却教女有方,从不溺爱娇惯。平时,父母对李清照要求极其严格,只要女儿稍微违犯了“家规”,他们轻则批评,重则斥责。他们规定清照,每天黎明起,早晨朗读背诵,中午讲解诗书,下午作文答对,晚间写大字,间或作画、下棋和游戏等。
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社会里,能遇到志趣相投,情意相合的美满姻缘,对双方来说都是十分幸运的。李清照十八岁那年,与比他大三岁的大学士赵明诚结婚。他俩爱好相投,特别是对金石书画都十分痴迷。婚后,他们一同去大相寺逛庙会,买回中意的碑文字画,相对展玩咀嚼,废寝忘食。李清照为了协助丈夫搜集文物,日常生活十分节俭,“食去重肉,衣去重采,首无明珠翡翠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一次,看到一幅南唐著名画家徐熙的《牡丹图》,画境清雅,气韵生动,实乃画中精品。李清照夫妇爱不释手,但卖画人执意要20万钱才肯出手,李清照夫妇实难筹集,只好将画留在家中把玩了两个晚上,便还给了人家,两人为此怅然若失好多天。
李清照曾作《醉花阴》一词,赵明诚读后,赞叹不已,却又想胜之,便闭门谢客,废寝忘食三天,最后写出词五十首,其中夹杂李清照的词。叫人评鉴。友人品味后说:“只三句绝佳。”赵明诚忙问是哪三句。友人回答后,赵明诚不禁哑然。原来是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公元1127年,位于宋朝北部的金国长驱直入,攻占了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徽宗、钦宗父子被俘,高宗南逃,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社会的不安定,使沉醉于幸福家庭,畅游于学术研究、文学海洋的李清照,被迫走出书斋,踏上了流亡之路。
在公元1127年3月,赵明诚的母亲郭氏在江宁(现南京)去世。当时,做官的人父母去世之后,要“守丁忧”,官职也就被免掉了。于是,李清照夫妇就到江宁奔丧。当时整个国家的形势非常危急,奔丧的同时还带有逃难性质。他们知道山东迟早要落入金人手里,面对家里大量的文物,经取舍后,“尚载书十五车”。此后,李清照没有随着丈夫赵明诚南下江宁,因为“青州故第,尚锁书册什物,用屋十馀间”。于是,她去到青州料理这些文物,还有其他的一应家物,等到来年开春的时候,再用船运到江宁。就在这一年的12月,处在动荡时局中的青州突然发生兵变,屋子里边所有的文物几乎都化为灰烬,李清照拼命抢救了一些非常珍稀的字帖等文物,其中包括赵明诚花费了20万钱从东京章氏人家购买来的《神妙帖》。后来李清照乘船南下准备过镇江时,又遭遇强盗抢掠,她依然想方设法怀抱着这幅字帖,逃过劫难。对此,赵明诚的《金石录后序》里都有详细的记载。由此可见,他们夫妻对文物都有共同的喜爱,不仅有很强的档案意识和文物保护意识,而且还有强烈的责任心。
李清照不但有婉约之情,还有雄壮之气。
杜牧在《题乌江亭》中对项羽的自刎结果评价为:“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而对于这一历史,李清照却有独到见解,她在《夏日绝句》中写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她对西楚霸王失败后不肯苟且偷生一事给予极高的评价。写此诗的一个导火索是,当时丈夫赵明诚被任命为京城建康的知府,一天深夜,城里发生叛乱,身为知府的赵明诚没有恪尽职守指挥戡乱,而是悄悄地缒城逃跑了。李清照深为丈夫的临阵脱逃感到羞愧。当京城已陷,她和丈夫往江西方向逃亡,行至乌江,站在西楚霸王兵败自刎的地方,李清照不禁浮想联翩,面对浩浩江水,随口吟就了这首诗。同时,她也借此诗鞭策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
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晚年,她殚精竭虑,编撰《金石录》,完成丈夫未竟之功。金兵的横行肆虐激起她强烈的爱国情感,她积极主张北伐收复中原,可是南宋王朝的腐朽无能和偏安一隅,使李清照的希望成为幻影。在乱世中,她始终爱国,关心政治。
晚年的李清照没有亲人,没有子女,她不得不总是在回忆中度日。但是,她对生活又是充满热情的,她希望能够冲出自己这个很小的生活圈子,多去认识生活,去感受生活,这种矛盾的心境,无时无刻地交织在她的心里。这种心情也在她的創作当中表现出来,最典型的一首词,就是她的《永遇乐》。“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蓬乱的白发不好看,不愿意晚上出去,因为晚上是和家人团聚的时候,虽然她的“酒朋诗侣”也不少,但是毕竟不是自己的亲人。最后,她说,“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朋友们在外面热闹地饮酒,说笑,做游戏,她不想出去,但是她又希望能加入他们中间,于是把帘子挑起一角,听朋友们的欢笑,只是听一听就足够了。晚年的李清照就像是清澈的深潭,还是那样的沉静,但她的感情内涵更加丰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