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期前收缩揭示3位相阻滞

2012-09-26罗玉兰

实用心电学杂志 2012年2期
关键词:不应期右束窦性

罗玉兰

(广汉市人民医院心电图室,四川广汉618300)

期前收缩揭示3位相阻滞

罗玉兰

(广汉市人民医院心电图室,四川广汉618300)

期前收缩;3位相性阻滞;临界期

1 概念

心电图主导心律频率增速或提早发生额外激动(如各种期前收缩和额外电刺激),心脏某处复极尚未完全完成,从而产生该处的传导阻滞,此多为生理性3位相阻滞,属心电干扰现象。另一种情况是传导系统某部位有效不应期病理性延长,上游冲动在此不能通过,造成病理性3位相阻滞。

位相性阻滞分为3位相阻滞(快频率依赖性阻滞)和4位相阻滞(慢频率依赖性阻滞)。当传导阻滞的图形节律较为匀齐,阻滞形态较为一致时,就难以确定它是属于3位相抑或4位相阻滞,也不能确定属于完全性或不全性阻滞。本文就是通过期前收缩揭示3位相阻滞(extrasystolic reveal phase 3 block,ERP3B)的讨论,以达到对快频率依赖性阻滞的确认。

在持续3位相阻滞的心电图中,必须出现长于主导心律周期的长周期,这个长周期又要长于该3位相阻滞的临界期,才能使激动在原3位相阻滞区传导正常化(即3相阻滞图形消失),因为期前收缩形成的长回转周期(recovery cycle)往往可以满足上述条件。

从期前收缩开始到主导节律恢复的间距称为回转周期(又称回归周期或逆配对间期),回转周期有大于主导节律周期的,也有等于或小于主要节律周期的[1-2]。本专题选读图例的回转周期皆大于主要节律周期,也大于该例3位相阻滞的临界期。

2 揭示3位相阻滞的其他场合

3位相阻滞的图例中,只要能够出现长于该例3位相阻滞临界期长的R-R或P-P间歇,皆可揭示3位相传导阻滞。如显著的窦性心动过缓和显著窦性心律不齐的缓慢相;传导系统上游的传出阻滞和传导阻滞,如二度窦房传出阻滞和二度房室传导阻滞皆可能揭示其下游的3位相束支或分支阻滞;通过休息、镇静剂或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使主要心律变慢,亦可揭示3位相阻滞。24 h动态心电图,休息时和夜间睡眠时心率变慢,某处3位阻滞可能会消失。

3 ERP3B与期前收缩后窦性心搏心室波形正常化的鉴别

3.1 韦登斯基现象 期前收缩冲动对阻滞区是一种强刺激,可使之应激阈值暂时降低,接踵而来的窦性或室上性冲动则可以通过阻滞区。1924年首先由Lewis和Master报道1例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图例,当心房激动的R-P间期为0.425~0.708 s时,P波便可下传心室,而早于或迟于这个间期的房性冲动全部受阻,当时被认为此是韦登斯基现象[3]。3位相阻滞能否解除是由回转周期的长度是否超过阻滞区3位相阻滞临界期决定的,韦登斯基现象与此机制不符。

3.2 Pelling现象 指异位激动提前刺激了3位相阻滞区,使其不应期提前开始,由于复极相应提前,所以不应期也相应提早结束,使整个不应期前移,故原被阻滞的冲动在此处得以下传[4-5]。这种机制可能与本文部分图例相关,但暂难以作出区分。

3.3 “正常化”室性融合波 主导心律的QRS波群呈某侧束支阻滞性,并行心律节律点在阻滞侧束支阻滞平面以下,连续两次并行心律点激动皆夺获了心室,第1次并行心律点激动,以期前收缩形式出现,第2次并行节律点激动正好与主导节律下传激动在心室相遇,各自分别同时或几乎同时控制左右心室,则形成了“正常化”的室性融合波[6],此机制与本专题概念显然不同。

4 ERP3B与临床

3位相阻滞是一种不完全性阻滞,是快频率依赖性阻滞。如果阻滞部位的有效不应期在正常范围,只要适当减慢主导心律的频率,3位相阻滞即会消失;如果阻滞部位有效不应期延长,通过恰当的治疗,使病理性延长的不应期恢复至正常,3位相阻滞亦可消失。借助于期前收缩后长于3位相阻滞临界期的回转周期,以及其他情况所形成的长周期来揭示3位相阻滞,从而作出明确诊断,无疑对预后判断、治疗方案的选择,例如是否需要安装人工心脏起搏器,以及对心律失常机制的理解都是十分有益的。

5 典型图例选读

图1 房性期前收缩揭示3位相不完全性房间束阻滞

患者,男性,22岁,慢性缩窄性心包炎,心包手术治疗后,窦性心律,心率约100次/min。P波形态呈双峰切迹形。后峰高于前峰,宽约0.12 s,全图出现三次房性期前收缩(标有P'者),期前收缩后心房波的回转周期0.76~0.80 s,大于基本心律的窦性周期,导致期前收缩后窦性P波形态正常化,从而揭示主导心律窦性P波为3位相房间束不全阻滞(假性二尖瓣 P 波)[7]。

图2 阻滞性房性期前收缩揭示3位相左束支阻滞

患者女性,77岁,冠心病。图示上下两行为V1导联心电图非连续记录。窦性心律,心率约79次/min,下传心室R波呈CLBBB形态。上行两次房性期前收缩(P')的回转周期0.92 s,其后窦性QRS波群仍为左束支阻滞型(R6、R10)。下行亦有两次房性期前收缩(P'),但未能下传心室,从而形成1.38 s和1.40 s的长R-R心室回转周期,此回转周期明显大于基本窦性周期,也大于3位相左束支阻滞临界期,因而使得阻滞性房早后的窦性QRS波群(R14、R18)形态正常化。本图ST段弓背抬高,提示心脏前间壁缺血。

图3 房早揭示3位相房内不全性阻滞,而室早却不能揭示3位相房内不全阻滞

患者,男性,77岁,冠心病。图3中3个肢体加压导联为同次非同步记录。窦性心律,心率约85次/min。窦性基本心律的P波形异常,如aVR导联的P波平坦,aVF导联的P波倒置,此P波异常可考虑由于房内特殊传导束不全性不典型阻滞所致[7]。但在发生房性期前收缩(图上标有P'者)长心房回转周期后窦性P波(下方标有“·”者)形态正常化,而在发生室性期前收缩(aVR、aVL的 R7,aVF的R6)之后的窦性P波(波下方标有“。”者)形态却不能正常化,因为室早未重整窦性P波节律,而房早则重整P波节律,形成长于窦性周期的回转周期,造成房早揭示3位相房内不全性阻滞的结果。

图4 房室交接区期前收缩揭示3位相右束支阻滞

临床资料缺。图4中,3个标准导联与V1导联同步记录。窦性心律,心率约为115次/min,QRS形态为CRBBB型。R7提前发生,未见提前的 P'波。代偿间歇完全,疑为房室交接区期前收缩,期前收缩后的回转周期明显长于窦性周期,R8是期前收缩后的第一个窦性QRS,其形态恢复正常,故认定为“房室交接区期前收缩揭示3位相右束支阻滞”。

图5 折返性室早揭示3位相右束支阻滞

患者女性,32岁,心肌炎后遗症。图5上下两行是V1导联连续记录。窦性心律,心率约88次/min伴右束支阻滞。频发偶联间期恒定(0.48 s)的源自右束支阻滞平面以下的折返型期前收缩,多呈室早二联律。偶呈间位型室早(下行R5)。每当室早后心室回转周期等于和大于1.14 s时,其回转周期后窦性心搏QRS形态恢复为不全性右束支阻滞形(上行R3)或正常形态,每当回转周期小于1.14 s时,其回转周期后窦性QRS仍为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形态,该现象提示本例右束阻滞属3位相性,且其3位相阻滞临界期稍有变动。

患者男性,68岁,冠心病。图6A是同次非同步Ⅰ和Ⅲ导联心电图的记录。窦性心律,频率约83次/min。QRS波群呈“qISⅢ”型,平均心电轴 -37°,符合左前分支阻滞的图形诊断。频发偶联间期为0.32 s的右室性期前收缩,代偿间歇完全。回转周期明显大于窦性节律周期,室早后第一个基本窦性心搏QRS正率化(Ⅰ为R型,Ⅲ为RS型),心电轴为+63°。图6B是5日后复查心电图的Ⅲ导联,窦性心率降至61~68次/min。QRS形态与图6AⅢ导联期前收缩后第一个窦性QRS完全相同。从而证实图6A为室性期前收缩揭示3位相左前分支阻滞。

图6 折返性室早揭示3位相左前分支阻滞

[1]杨心田.期前收缩与回转周期[J].心电学杂志,1991,10(3):185.

[2]杨心田,毛焕元,李彦三.复杂心律失常的解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1-4.

[3]Casterllanos AJ.The wedensky effect in the human heart[J].Br Heart J,1966,28:275.

[4]Moe GK.An appraisal of“supernormal”A-V conduction[J].Circulation,1968,38(1):5-28.

[5]张文博,徐成斌,强瑞春.如何分析心律失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64.

[6]龚仁泰.波形“正常化”的室性融合波[J].心电学杂志,1985,4(2):105.

[7]James TN,Sherf L.P wave,atrial depolarization and pacemaking site[M]//J.A.Abildskov.Advances in Electrocardiography.New York:Grune & Stratton,1972:37-59

R540.41

B

1008-0740(2012)02-0104-04

猜你喜欢

不应期右束窦性
不适当窦性心动过速临床诊治研究进展
B型预激综合征射频消融时出现右束支阻滞1例
《思考心电图之176》答案
《思考心电图之166》答案
读懂体检报告中的“窦性心律不齐”!
右束支不完全隐匿性文氏现象1例
在健康查体中常规心电图对伪性右束支阻滞识别与评估
房室交界区对房性期前刺激的反应方式
食管心脏电生理测定心脏传导系统不应期(二)
R-P间期/P-R间期呈反比关系的再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