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记忆·策略 城市街道的认知与价值
2012-09-25李月民冯阳宋义红
李月民 冯阳 宋义红
摘要:主要借助凯文林奇对城市道路环境的认知,从城市的空间印象着手,通过社会形态学、文化学的分析城市街道与城市印象的直接关联,发掘它与城市发展面貌的潜在联系。通过审视城市街道的形态设计要素及环境,产生的难以磨灭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烙印。进而探讨一下城市街道如何能成为城市意向的着力点以及城市街道的打造对于城市印象的指导性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城市记忆;建筑形式;林荫道;标志物;历史文脉
中图分类号:F29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5-0144-02
伴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空间的塑造取决于城市要素的配合协调,各构成要素建筑、道路、绿化、河流等。追溯历史,城市之始源于街道,作为一条穿梭轴,以“线”串“点”衔接着各区域的市,形与成。
城市街道彰显着地区历史文化、社会物质生活和空间艺术形态的演变历程。应该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历史人文景观,结合特定条件,塑造特色文化意蕴。然而,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街道设计缺少了文脉意识,地段特色不明显,城市特色没有跟随道路延展,道路没有巧妙的结合原有道路风格特色,致使新道路与原有建筑难以有效地协调一致,进而失去了对环境的认同感,消减了对城市的记忆,这种现象在历史文化古都尤为常见。
一、城市街道内涵
《辞海》对于街道解释道:“旁边有房屋的比较宽阔的道路”,是一个集生活、社交、商业、休憩于一体的城市生活空间的交流场所。
城市街道不仅是城市交通的载体,也是反应城市精神面貌的窗口。根据道路性质,将城市街道分为五类景观:代表城市形象、高格调的景观大道;人流集中、购物休闲类的繁华街;一般车行大街;人流较少的后街;私用小巷、胡同或小路;
二、挖掘城市街道意向的着力点
我们对一座城市最深的印象也是其整体环境视觉品质的索入和感触,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这一书中,他最关注的就是城市整体的视觉品质。整个研究可以看做是先对其传统地域形式、文化、名称、意义有充分的把握,将其视觉信号根深脑海,这种图像能让人在无数变化不定的形式环境中,清晰可见,赫然而立。
对于一个城市而言,更多的追求文化的传承甚于对形式的创新,对于文化的表达表现在道路方面就是指借助道路的特征、建筑的变化、地面植物特色、沿路鲜明的功能特征等增加了道路的识别性,判定所处位置,获得方向和距离,城市道路对于城市印象的沉淀发挥着导向作用,承载着历史和未来。
三、城市街道设计因素记忆城市
街道对城市印象的表达不仅仅是街道的景观品质,而是街道在城市印象中的地位和组成。从经典的城市设计理论出发,提出现代城市街道印象设计的一些基本因素:建筑形式设计、林荫道设计、标志物设计、历史文脉传承设计、时尚文化活动等都以不同的方式向人们传递着一种历史信息。
1.建筑形式设计
建筑最初由群落聚居演变而来,随时间推移,沉淀着自己的记忆。建筑形式的价值在历史的延续中表现的更为明确,一座历史性的建筑往往标志着一个城市或地区的文化含量,是追寻城市记忆的重要元素。建筑体作为展现街道形象的庞大艺术品,它有着自己的历史和独有的形式,它留存的精神价值感染着我们。
建筑与城市的最初成分一起出现,城市的视觉形象与城市建筑有着密切的关联,“建筑是形象的艺术,而城市是记憶的艺术”,作为“人造家园”的实体,这件艺术品根据其美学规律,影响指导着城市的演变,沉淀着记忆,拓展着永恒。
2.林荫道的设计
城市地面的植物形态传达着不同的城市形态概念、建造历史,彰显着不同的城市记忆。表现最直接的即城市林荫道设计。
林荫道的由来:在巴黎,香榭丽舍大道两边在17世纪70年代种植了梅花型排列的树林,成为广受欢迎的休闲胜地。随着城市的发展,林荫大道更加充满生机活力,1775年正式确立为林荫大道。之后全国一些城市小公园内普遍出现了“一条路两行树”造景模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街道两旁的行道树成为的城市一大特色,于无形中沉淀着岁月的痕迹,越是参天古道对城市印记越深。
3.标志物设计
凯文·林奇曾指出:“有时候,环境的组织并不靠普通的方向系统,而是靠一个或数个兴趣点,其余事物都向着这些兴趣点。”[1]日积月累,这些空间构成要素的突显或凹陷亦或者个性点都可能成为城市的标志。
苏东坡有诗句:“赖有高楼能聚远”。某些区域内的地标性建筑,通过远距离视察有效的目标,根据相对位置,确定方向和目的地。在城市纷杂的路网中,作为一种视觉可见的突出实体形象,与城市建立着识别性联系,依靠其独特的目标性功能,成为追寻城市印象的一种方式。
4.历史文脉传承
城市街道作为城市重要的公共场所,是地域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它沉淀着城市丰富的文化活动、社会意识形态,从长远的角度出发,街道文脉牵动着深层次的文化理念,不仅仅是单纯的文化印记的集合,街道文脉的传承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所具有的意义和作用。
凯文·林奇在《城市形态》一书中提及“一个好的地方,就是通过运用一些对人及其文脉都非常恰当的方式,使得人能更好的了解自己的社区、自己的过去、社会网络,以及其所包含的时间和空间的世界”[2]。
所谓文脉,英文即Context一词,原意指文学中的“上下文”。在语言学中,该词被称作“语境”。在广泛的意义上,该词的引申意义为一事物在时间或空间上与他事物的关系。在设计中,该词更多地被理解为文化上的脉络,文化的承启关系 [3] 。
“深山藏古刹,城中览古韵”,城市街道的空间布局的改造、建筑空间与形式的改建、文化小品的点缀等都涉及到城市地域文化的传承,尤其文化在步行街中渗入更可增添可识别性,提升城市文化的层次。例如香榭丽舍大街号称世界最美丽的散步大道,集商业、旅游与街道景观于一体,它形成于历史的积累,除协和广场和凯旋门之外,拥有很多历史回忆,更加深城市的记忆。
5.时尚商业文化活动设计
城市包含两层概念,城即城墙、城郭、区域的概念;市即集市、商业的概念。昔日,沿街建商店、沿街叫卖等商业活动是城市日常生活的主要内容。在“北宋的首都东京在五代后周改建汴州为都城时就已临街设店……形成按行业成街的情况,一些邸店、酒楼和娱乐性建筑业大量沿街兴建起来”[4]。在宋画《清明上河图》中证实整个东京城都呈现出这种特色,酒楼、米店、茶馆、作坊、布行、药店、小贩、货郎担等满街望去,应接不暇,构成街道的种种商业活动仿佛是市民天然生活的一部分。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商业的繁重状况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发展面貌。另外,一些标志性时尚商业街道的出现,记忆着城市的视觉景观特色,对于协调城市的发展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美国纽约的华尔街,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北京王府井商业街,英国的牛津街等,它们沉淀着整个城市甚至整个国家的记忆。
四、城市街道流逝的记忆
城市街道作为城市的视线走廊,它的记忆有明显共性和个性,除了上面提到的一些印象设计元素之外,水景、灯光、小品、周边环境特色绿化等细节设计千篇一律,设计雷同,缺乏个性特色,尤其是江南街道水景逐渐没落。正所谓“无园不水”,水是景之魂,在杏花烟雨的江南,有水更具有灵动性。水是对江南的记忆,无水则会使人思,城市特色不足尚觉有憾[5]。
五、结语
通过对现代城市街道印象设计元素的分析,跟随城市记忆的路径,唤醒人们的认识。对于有历史的街道,充分利用历史文化遗產,挖掘历史文化蕴涵,保留具有传统价值的东西;对于没有历史的街区,在依附各种形式,在新形式中,展露时代光华,寄托城市精神内涵,生长城市标志性记忆,慢慢的再现历史精神理念,维系城市特色的可持续发展。
当突变的街道视觉形象具有可存在的价值时,就会被保留下来,相反,则被淘汰。伴随着潜移默化的更替,变更着城市街道的视觉形象,保留着街道传统的文化特色,组织城市的时代性环境特色,影响着城市的视觉品质,给人以可见的、连贯的、清晰的城市印象。
参考文献:
[1]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41-85.
[2]凯文·林奇.城市形态[M].林庆怡,陈朝晖,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24-27.
[3]姚喆,周正明.城市街道的文脉探索与个性确立[J].规划师,2006,(6).
[4]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164.
[5]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 吴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