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问题及改善建议
2012-09-25钟咏
钟咏
摘要:在新形势下,地方高校必须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不断进行管理理念和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才能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问题;改善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5-0270-02
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各地方政府为加强各地经济、文化、医疗、科技的发展而兴办的各类院校,到现在不断发展升级建立的普通高等院校。中国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过程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如今,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经济社会的急剧变化,转型期的各种观念和思潮的影响,高校学生工作也面临着一些难点,在地方高校尤其突出,严重制约着高校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本篇文章从目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方面,提出如何改善、改进存在不足的对策、建议。
一、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管理体制影响,学生发展难以个性化
研究表明,目前对大部分高校而言,更加注重社会需要,轻视学生个体需要;注重学校总体发展需要,轻视学生个体发展需要;注重学生的共性培养,而轻视学生个性培养;注重制度管理,轻视人文关怀。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忽视了社会需要和学生个体需要的统一。笔者认为,出现这种现象,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说明:
1.规章制度不完善、不健全。具有健全、规范、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对于地方高校学生工作的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地方高校学生工作涉及具体的事务多且纷繁复杂,故需要建立一套系统的管理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有度可依,使高校学生工作的管理井然有序的进行。但是中国教育体系还不完善,还处于发展的过程中,相应的规章制度并不健全和规范,即使存在制度,未真正按章办事和严格执行,导致规章制度的表层化、泛化或空化。同时,学校常常还出于对学生同情和人文关怀的考虑,有时候往往执行不到位或难于执行。除此以外,由于受传统管理理念的影响,过分依赖制度管理,忽视学生个体的发展需求,面对本就不完善的制度使得学生的思维方式、知识结构、水平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性太小。这种忽视学生主体作用、限制学生个性发展、抹杀学生创造力的管理模式必将成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的绊脚石,难以培养出创新人才。
2.学生工作理念与实践脱离。中央提出的“以生为本”或“以人为本”,几乎每个高校都在谈学生工作的理念,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工作要求,要重视学生的成长与全面发展、个性化、学生的主体性等问题,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功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但是地方高校学生管理主要是以满足学校的稳定和发展为重点,而不是以满足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为重点。把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仅仅摆在使之适应学校的稳定和发展需要的层面,一切服务学校发展,忽视学生个人的权力,忽视学生自身潜能的发挥和个人追求的管理观是当前地方高校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并且没有把“以人为本”贯彻并且落实好,这难免造成学生工作理念的重复化与空淡化。
(二)生源复杂、质量降低,加大学生管理工作难度
随着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高等教育已发展为大众教育,招生规模的扩大,生源的质量有所下降,并且地方高等院校招生的生源也由原来的面向当地转向面向全国。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受各自家乡的经济条件、发展水平、当地传统文化、生活习惯的严重影响,使得高校管理工作难度更大:
1.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单一。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文化理念,思想、看法、观念更加复杂、更加多样、更加多元化。但是现阶段地方高校的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等在对待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时,往往流于形式,手段单一、内容单薄,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在大多数情况下,由于地方高校教师和辅导员等承担的工作量大,任务繁重,忽视了加强对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即便是对待思想有问题而犯了错误的学生也只是三言两语,根本就没有深入剖析问题的实质与根源。
2.学生管理模式呆板、雷同。目前,高校还是采取“教育管理学生”模式,辅导员或班主任等安排任务,发号施令或传达上级文件精神,学生干部或学生按部就班地去执行。学生管理模式死板、缺乏创新。不利于学生工作效率的提高与管理的精细化和科学化,也严重制约了学生良好行为、品格及习惯的养成。
(三)社会迅速发展、經济体制的改革带来新问题
1.新挑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原来单一的教育和管理理念已难以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学生管理发展的要求。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一系列转变:学生工作的管理职能正逐渐向服务职能转变;普通高校大学毕业生已经由过去的国家统包统分过渡到完全自主择业、自主创业的转变;困难学生的资助由原来的发放助学金、困难补助向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勤工助学、社会资助转变。这一系列的转变都需要有新的、系统的学生管理理念和方式来保证实施,而目前与之相适应的机制和办法尚未完全在普通高校范围内形成,过去单一的管理机制已经不能满足此需求。
2.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当代大学生产生了广泛和深刻的影响。网络信息极大地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乃至语言习惯。虽然为学校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阵地和领域,对加强和改进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出新条件,但同时也带来很多问题。数量巨大的网络信息,使高校教育工作者所要传达给学生的积极信息很难在学生头脑中积淀,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正常进行。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使得网络中的有害信息污染了学生思想教育的环境,使得大学生难以辨别和抵御,易上当受骗,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二、改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建议
(一)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当今社会就业压力大、职业流动性大、竞争激烈,学校应该运用灵活多样的培养方式、方法,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特点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做到因材施教,使学生能在德、智、体、美方面全面发展以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环境。
1.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辅导员不应该发号施令,遇事要与学生尤其是学生干部商议,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辅导员要耐心听取学生的意见,与学生通过讨论达成共识。让学生明白应该做什么,而且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学生也会主动弥补辅导员工作中的某些疏漏和不足,思想政治工作就会真正落到实处。
2.加强引导、交流,指引、明确学习重点和目标。辅导员应该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建立良好的沟通方式、氛围,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在高等学校里,学习的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学好课本知识及其他的一些技能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保持快乐的心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等等。同时,还要学会在工作中能找到办事规律,如何提高效率、如何创新等。因此辅导员应该注意转变学生传统的学习观念,不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处理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等。
3.鼓励学生参加社团活动。学生社团活动是学生自己组织的成果,能锻炼其社会实践能力和自我组织能力。排除了老师主观调控,学生能自主制定社团管理办法,且老师应该对健康的社团进行培养,多给予关心和帮助,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
辅导员应该在思想上做到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评价问题,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标准。生活上辅导员做到帮助学生学会在群体中和谐生活,具备基本道德素质,学会处理人际关系;同时帮助学生树立公民意识加强对学生文明生活方式的教育,使他们树立文明生活观念,培养自立自强,有规律的生活习惯。
(二)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创新沟通渠道
网络内容极其丰富、环境相当复杂、传播非常快速、覆盖面特别广,是高校沟通的重要渠道。因此,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人员应充分利用网络这一现代化手段,搭建起有效的信息网络,积极拓展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新领域。一方面,加强师资隊伍建设,教师应将主要精力放在教书育人上,对待学生要持有爱心、热心和责任心,切实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良师益友。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变被动管理为自我管理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同时老师还要注意调动好学生自身参与管理的积极性,改变学生在管理工作中从属和被动地位,降低乃至消除大学生对被管理者的逆反心理,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
学生管理宜推行在学生处指导下的,以辅导员管理和以学生自治为中心的相对的学生管理模式。在这种方式下,学生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在这种角色互换的过程中可以大大提高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制能力,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又锻炼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