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发展生产力思想
2012-09-25官智强
官智强
摘要:不断解放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基本任务。改革开放后中国关于生产力理论的探索得到空前发展和创新。从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江泽民提出发展先进生产力、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最根本的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并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
关键词: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生产力思想
中图分类号:A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5-0224-02
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在一定的意义上,生产力理论的形成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是一致的。马克思关于生产力的概念,是在批判李斯特等人的生产力学说的过程中制定的。马克思在制定生产力概念的过程中表明了唯物史观的出发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基本内容:一是回答了生产力是什么的问题,阐明生产力的内涵和本质。马克思认为生产力的现代形式工业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的展示”,反映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现实的历史关系。二是说明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根本性作用。人类不能自主选择自己的生产力,生产力是人类“全部历史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写道,“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三是生产方式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这是马克思恩格斯最最重要的理论贡献。四是生产力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生产力标准是衡量社会进步和发展的科学标准,一个社会发展程度怎么样要看生产力发展状况。中国生产力理论探索与发展
从1949—1966年期间,学术界对生产力理论进行探讨和研究,主要围绕生产力的构成要素、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力发展的因素及生产力发展动力等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关于生产力构成要素,以君麟为代表的学者认为根据斯大林给生产力的定义,生产力有劳动者、生产工具两个要素。张鱼认为生产力有三个要素劳动者、劳动对象、生产工具,形成二要素与三要素之争,实际上至今,关于劳动对象是否构成生产力要素仍然存在争议。关于生产力性质,平心认为生产力具有二重性,认为生产力是一个特定历史范畴,具有物质技术和社会属性。卫兴华、孙叔平等学者认为生产力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不是社会关系和生产关系,生产力不具有社会属性,更没有阶级性。另一种观点认为生产力的性质就是生产力的物质技术构成的属性。生产力的性质主要取决于生产工具的性质。第三种观点是生产力的性质是生产力的社会化程度,表现为劳动分工、协作的程度和生产资料应用的范围、程度。邓小平对生产力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1988年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标志着中国生产力理论进入创新与发展的新阶段。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对生产力理论进行了一系列深刻阐述和科学解释。
1.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和根本任务。邓小平说:“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任务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在发展生产力基础上体现出优于资本主义,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邓小平的生产力理论坚持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彻底的唯物史观,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为什么要搞社会主义和如何实现社会主义这些当代中国最重要的理论。
2.强调“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把社会主义制度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有机统一起来。邓小平认为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只有坚持改革,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才能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经济更快更好发展。邓小平把改革和革命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从解放生产力的视角阐述改革的性质和意义。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通过总结世界經济发展的趋势和经验,从中国改革发展需要出发,创造性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丰富了生产力的内涵,深化了中国共产党对生产力的认识。阐述了现代科学技术同生产力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强调科学技术在生产力要素中的首要位置,是决定和影响其他因素发展的力量。邓小平的这一理论为中国生产力理论研究开辟了一片新领域,为中国制定科教兴国、推动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加速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打下了坚实的理论根基。
4.提出“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从多角度多层次重新阐述了生产力标准。他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提出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衡量我们各项工作得失的基本标准。列宁曾提出,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最高标准。邓小平不但用生产力来衡量社会发展和社会制度,还用生产力标准来衡量经济政策和各项工作的成败,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
一、 江泽民对生产力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江泽民在继承邓小平生产力思想的基础上,根据新时期国际国内的实际情况,提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把发展先进生产力同提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有机统一起来,把中国共产党对生产力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江泽民同志从多视角多方面多层次对发展生产力进行了科学论断。强调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须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的根本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1.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中国社会生产力在合理布局中发展,加快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协调发展,生产力区域空间布局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推动社会主义生产力协调、全方面发展。
2.把发展先进生产力作为时代的主题,把保持生产力的先进性作为第一任务和重要职责来抓。江泽民同志强调生产力的性质和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关键性作用,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代替落后生产力的过程。发展先进生产力的目的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为丰富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从根本上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进一步深入阐述了发展生产力与社会主义的关系,指出:“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出发点。”2002年5月,江泽民进一步指出:“科技进步和创新是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大力推进中国的科技进步和创新,是我们发展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
二、胡锦涛对生产力理论的发展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对生产力理论的新贡献。作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尊重社会发展客观规律,深化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生产力发展规律认识的结果。科学发展观的最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科学发展观要求发展生产力要处理好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要实现五个方面的协调发展。科学发展观要求遵循生产力发展规律,正确处理生产力发展的质与量、中心与全面、重点与非重点、协调与不协调、平衡与不平衡的关系。科学发展观揭示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道路,对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生产力发展实践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是指导生产力理论与实践的科学方法。
1.生产力发展质和量的统一。生产力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既有数量标准,也有质量标准。生产力的“数量”,是生产力的发展规模,一般以人類改造自然获取的物质资料数量来衡量;生产力的“质量”,是指生产力的素质。即生产力中决定性因素的作用功效如科学技术等。坚持生产力发展的质和量统一,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生产力各要素的协调发展,注重生产力的结构与区域空间分布,正确处理生产力发展速度与效益的关系。
2.生产力发展的客观性与价值性的统一。生产力发展与人的发展是内在统一的。人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实践者,没有价值目标和实现目标的价值追求,就不能实现生产力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内在统一性。
总之,从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江泽民的“先进生产力”再到胡锦涛“发展生产力”,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关于生产力理论发展的轨迹,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为生产力理论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空间和优良环境。党的四代领导集体从中国社会主义实际出发,从中国生产力状况出发,在如何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问题中思考与研究,实现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