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金融工作模式研究
2012-09-25朱瑞琪刘素辉
朱瑞琪 刘素辉
摘要:纵观人类历史发展,每一次大的产业革命都发端于科技创新,而成就于金融创新。如今,新一轮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正在加速融合,以迅猛的力量推动新兴产业全面崛起。科技与金融结合这个概念,已经写入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能否打通科技与金融结合的渠道,真正实现科技资源和金融资源的有效对接,是当前我们面临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科技金融;科技创新;金融创新;关键点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5-0071-03
一、科技和金融结合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新技术革命以来,社会财富创造规律已经体现为:生产力=(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科学技术,这充分说明科学技术是发展生产力的根本因素,是财富创造的决定因素,是第一生产力。而金融简单的讲就是资金融通,它是各项经济活动的血液,是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科技金融是“第一生产力”与“第一推动力”的结合,其目标就是推进自主创新,实现国家和企业的“第一竞争力”。历次产业革命的实践都充分证明,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紧密结合是人类社会变革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要引擎。每一次大的科技革命都伴随着重要的产业革命。当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高度融合时,往往会呈现出经济的高度繁荣和社会财富的高速增长。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重创了一些发达国家主要经济体。这些国家在金融危机和人类共同面对的气候变化、资源环境、能源安全等全球性重大问题的双重压力下,纷纷摒弃过度依赖虚拟经济支撑经济发展的方式,提出依靠科技创新再造实体经济的新战略。比如美国出台了《复兴法案》和《创新战略》,明确提出要以创新和投资为支柱;欧盟出台了2020战略,要把研究和创新资金占GDP的比例,从目前的1.9%提高到3%;日本出台了《绿色经济和社会变革》的政策草案,着力开发环保和节能减排技术,并引导银行系统加大对中小企业创新活动的支持。发达国家的新战略,无一例外地强调了两个方面:一是更加注重科技创新,在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网络、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低碳技术、绿色经济等领域加大研发力度;二是通过金融财税政策引导金融资本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转移,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上培育新兴产业。新一轮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的结合正在世界各主要国家兴起,而金融创新重回正途,必将大大加快新产业革命的进程。
党中央、国务院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既着眼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又着力于未来可持续发展,对加强自主创新、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党的十七大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定位于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温家宝总理最近也多次强调指出:我们要把科技创新作为重要支撑,更加注重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二、科技金融结合现状及成因
长期以来,中国一直实行赶超战略,采用粗放型经济增长和发展模式,无论金融业本身的发展,还是在金融服务于科技创新的实践方面,都有许多问题,相关的体制与机制还有待健全,相关的法律和政策还有待完善,相关的产品和服务还有待创新。从这方面看,推进自主创新和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道路,就是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相结合的道路。
目前,在中国的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过程中二者并没有得到有效结合,即使出现了金融资本相对过剩,依然缺乏一种有效的金融制度安排,在满足科技发展目标的同时也能兼顾金融资本的盈利目标。主要原因在于:(1)科技本身存在多重目标,其中有许多目标与金融资本目标相冲突,如基础性研究、共性技术研究等,只有那些可以为金融资本带来预期利润的科学技术才能成为金融资本孵化的对象,如应用技术中可产业化、市场化的技术。(2)金融资本本身是一个集合,包括商业银行资本、信托资本、风险投资资本等多种性质的资本,它们对承受风险和资本回报要求存在较大差别。(3)科技成果产业化和不同性质资本之间存在着不对称,直接导致风险和回报之间的不对称,科技与金融结合就变得非常困难和缺乏动力基础。
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两者本身并不矛盾,它们在增进社会财富增长这一层面是完全统一的。能否真正打通科技与金融结合的渠道,真正实现科技资源和金融资源的有效对接,是当前我们面临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科技与金融结合的关键点
1.科技金融工作定位。从科技资产财富化目标来看,科技金融是科技工作的深化。(1)对已经形成的可以财富化的科技资产进行孵化,使之具有财富化载体。国内、国际经验基本上都是通过政府投入和引导金融资本投入的方式支持创新、创业活动,加快科技资产的商业化进程。如孵化器、天使基金、创业基金等。(2)对初具形态的科技财富载体提供规模化融资安排,使财富创造过程加速化,如创业投资、担保融资、科技保险、知识产权质押等。(3)对处于高成长期的科技财富载体提供放大化融资安排,使财富创造获得规模化效应,如科技信贷、企业IPO等。从金融资本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来看,科技金融是为金融资本释放风险,创造与之期望匹配的“收益回报服务模式”的过程,具有财政属性和金融属性。1)政府科技投入早期介入,可以释放科技创新过程中的风险。2)政府投入借助科技金融平台可以和金融资本合成“同质化”资产,提高政府资金使用效率。3)通过金融工具创新,可以为金融资本创造新的财富回报模式。由上可知,科技金融的事权是科技创新工作,财权是政府投入对金融资本的引导,科技金融工作的主旨还是科技工作。
2.科技金融模式选择。根据运行机制的不同,科技金融模式可分为:市场主导型、政府主导型和社会主导型。(1)市场主导型科技金融模式是市场配置科技金融资源的模式。市场主导型科技金融模式下,金融市场(包括银行等金融中介)在科技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融资中占主导地位,其又可细分为资本市场主导型科技金融模式和银行主导型科技金融模式。1)资本市场主导型科技金融模式。资本市场主导型科技金融模式认为,相对于银行提供的间接融资,金融市场特别是证券市场对于高新技术企业是至关重要的。它具有如下优点:a,属于权益融资,虽然成本高,但风险小,适合快速发展、需要大量资金支持的高新技术企业,通过资本市场提供权益融资可以降低高新技术企业的财务风险。b.相对于银行债权融资,资本市场股权投资收益模式具有优越性。c.资本市场拥有风险识别、风险分散功能。资本市场主导型科技金融模式也具有不少缺陷。具体为:①资本市场主导型科技金融模式需要流动性较强的证券市场,要有较高的证券化率。这使该模式的运用受到较大限制。②资本市场具有较大波动性,其筹资的连续性不如银行贷款。③高新技术企业股票在资本市场流动,股权在市场上转让,有时会影响到企业的正常运营。2)银行主导型科技金融模式。银行主导型科技金融模式认为,科技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融资机制不是证券市场,而是银行机构。银行是企业融资的主要来源,间接融资占据企业融资主体地位;银行可以持有企业一定比例的股份,银企关系密切。与资本市场主导型模式相比,银行主导型科技金融模式存在不少缺陷。a.银行债权融资收益模式与高新技术企业的不相宜性。b.银行主导型科技金融模式有积聚银行风险,不利于金融稳定的风险。(2)政府主导型科技金融模式。政府主导型科技金融模式是政府机制在科技金融资源配置中起主导作用的科技金融模式,它存在主要原因:①市场失灵,主要是因为信用体系和担保体系不完善情况下的信息不对称,科技开发活动的公共物品属性及正外部性以及某些科技金融服务领域的高风险和风险收益不配比。因此,政府有必要提供科技金融支持,以弥补市场空缺,治理市场失灵。②科技金融的正外部性,由于多数国家或地区将科技作为竞争战略,且科技投入具有正的溢出效应。当然,从根本上讲,政府的资金主要是发挥“杠杆作用”和“倍数效应”,放大社会资本。政府主导型科技金融模式对科技活动、科技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融资支持主要体现在:贷款贴息、信用担保和直接提供融资等方面。(3)社会主导型科技金融模式。社会主导型科技金融模式是社会机制在科技金融资源配置中起主导作用的科技金融模式,主要采取自我融资和非正式融资方式。它的优点在于:a.速度快,节省时间;b.可以对市场主导型融资和政府主导型融资提供有效补充。存在的缺陷是:①社会主导型科技金融模式适用范围较窄;②其自我融资和非正式融资机制不利于创造金融体系的流动性;③融资规模小,不足以支撑一个大的经济体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3.科技金融环境有待改善。科技金融环境影响着科技金融的发展水平和运行效率,是科技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信用体系。科技金融市场存在信息不完全、交易方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现象,这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市场失灵和市场残缺,使得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在中国,由于信用体系建设的落后、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体系不完备,使得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现象尤为突出,已经成为影响科技金融发展的重要的外部环境因素。(2)中介服务体系。科技金融中介服务机构是连接科技金融需求方和科技金融供给方的机构,主要分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机构。营利性科技金融中介机构包括担保机构、信用评级机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等,它们在减少科技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提高科技金融市场运行效率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非营利性科技金融中介机构包括政府下属事业单位、国有独资公司和科技金融行业协会,它们主要开展高新技术企业项目对接、资本对接,推动科技金融发展。(3)法律体系及政府政策环境。法律体系和政府政策环境是政府作用于科技金融的重要体现,是科技金融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能对其他环境要素产生较大影响。
4.科技投入不足,方式单一。科技创新,是以科学新发现为源头的创新,涉及产学研多个环节。从产生新思想到孵化出新技术再到生产商直接应用直至进入市场,每个环节上都需要投入。创新投入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投资回收期长,投资周期越长,期间还要进行不间断的投入。二是投资效益存在不确定性,不确定性来源于多个环节。新思想能否孵化成技术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新技术新产品存在市场风险。技术创新投入的风险收益的结构分布规律是:技术创新的前端,离市场越远,信息越不完全,风险越大。就投资的收益来说,正好相反。同时,创新投入的潜在收益也是结构性的。投资人和受益人不一定收敛。创新投资的阶段越是靠前,技术外溢导致的社会收益越是明显,也就是创新收益难以收敛到私人投资者。创造投资的阶段越是靠后,创新成果的私人收益便越是明显。因此,早期的技术创新风险大,存在技术外部性,商业性机构对于技术创新早期过程的支持比较薄弱。即便是创业风险投资也只是投资于技术比较明确的、处于成长期的新兴科技企业。政府负有科技投入的责任但是仅仅靠政府是不够的。这就需要创新科技金融的结合机制,向技术创新前端移动。政府要充分发挥引导、风险分担作用,调整政府科研经费的投入方式,建立放大机制,撬动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到技术创新的早期过程。
目前,各地政府科技投入普遍存在投入资金少、方式单一等问题。以乌鲁木齐市近几年的科技投入情况为例:(1)财政科技投入严重不足。据统计:2010年自治区财政收入为500.5759亿元,占地区国民生产总值的9.21%,财政支出为1 698.9126亿元,其中科技投入8.725亿元左右,占年度财政支出的0.51%。2010年乌鲁木齐市财政收入为197.6亿元,占地区国民生产总值的14.76%,财政支出为208.2271亿元,其中科技投入3 250万元,只占年度财政支出的0.16%,政府财政科技投入严重不足,制约了以科技带动创新提升产业升级目标的完成。(2)财政科技投入方式单一,目前乌鲁木齐市财政科技投入主要以“项目资助经费“形式直接资助企业,由于科技计划往往立项分散、项目平均资助强度偏低。过去的实践表明:仅仅依靠财政资金来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推动企业自主创新,就资金量而言只是”杯水车薪“远远不够。(3)财政资金的杠杆引导功能未能充分发挥。2010年度,乌鲁木齐市本级科技计划项目立项132项,安排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3 250万元;承担国家、自治区科技支疆、火炬计划、科技支撑计划、科技兴新等各类科技计划项目715项,获得专项科技经费13 069万元;而2010年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为2 065.4亿元,其中中小企业贷款余额211.5亿元。
四、今后科技金融工作的几点建议
1.建立科技金融服务平台,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建立专业的科技金融服务平台,负责区域科技与金融资源的整合,引入社會合作资源,创新服务产品,统一协调交易各方共同推进科技金融实施工作,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全业务、全流程、多层次的综合性一站式量身定制的投融资服务。引导和支持信用评级机构、资产评估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服务机构发展,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需求提供信息咨询、教育培训、管理咨询、科技创新、创业辅导、市场开拓、政策法律等全方位服务。
2.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夯实科技金融工作基础。建立科技型企业信用评价体系,提高全社会的信用意识。依托区域企业信用征信系统,统筹分散在各部门的科技型企业信用信息,加强信用信息统计分析,制定科技型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科学衡量企业创新能力,及时了解企业融资需求,破解金融机构与科技型企业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推动金融机构加大对优秀、守信科技型企业的支持力度。逐步形成以信用为基础的良好银企合作关系,实现“政府征信、企业立信,社会尊信”的良好局面。
3.转变政府科技投入方式,引导金融资本合理流动。(1)设立科技贷款贴息专项资金。设立科技贷款贴息专项资金。资金重点支持信用良好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利用其自有知识产权、股权、信用等创新要素向金融机构贷款。通过科技贷款贴息,降低科技企业融资成本,引导企业有效运用金融资金,加大科技投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2)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专项资金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专项资金。资金主要用于建立科技贷款信用保障资金池,形成政府、银行、企业以及中介机构多元参与的信贷风险分担机制。(3)设立科技保险专项补贴资金。设立科技保险专项补贴资金。资金用于高新技术企业参加科技保险保费补贴支出。(4)设立政策性担保公司。设立政策性担保公司,为高成长、轻资产、初创期科技型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与商业性担保公司合作,搭建区域统一的联保及再担保体系,形成担保风险分担机制,开展科技型企业融资担保业务。(5)发起设立科技投资基金。由财政资金牵头,联合社会资本发起设立区域性科技投资基金,基金主要投资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6)组建科技小额贷款公司。组建由财政资金出资引导,民营资本参与的,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科技小额贷款公司。采取差别化监管和奖励政策,鼓励科技小额贷款公司发放动产、无形资产、应收账款、股权等质押贷款以及无抵押无担保的信用贷款。
参考文献:
[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新疆统计年鉴[K].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经贸委.新疆中小型工业企业统计年鉴[K].乌鲁木齐:新疆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3]赵昌文.科技金融[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56-67.
[4]房汉廷.科技金融的兴起与发展[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4-9.
[责任编辑 陈丽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