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题引导法进行元素及化合物教学*
2012-09-25袁孝友李村王来英
袁孝友 李村 王来英
(1安徽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安徽合肥 230039;2合肥市第六中学 安徽合肥 230061)
无机化学是化学及相关专业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作为专业入门课程,无机化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对学生巩固专业思想、提升专业兴趣、形成学习方法都有重要影响。在无机化学课程中,元素及化合物部分的知识点多、内容琐碎,若采用传统的讲授法介绍元素及化合物知识,很容易出现教师一言堂描述、学生被动听课、死记硬背的局面。这样的课堂教学效率低,教学效果不好,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改革元素及化合物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应用创新能力,一直是无机化学教学中需要突破的共同课题[1-5]。作者将元素及化合物各章节教学内容设计成问题,以问题引导法组织教学。经过15年教学实践,此教学方法已逐渐趋于成熟,在此与教育同行交流。
问题引导法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和讲解下,通过分析、讨论、解答问题,理解并掌握相关概念和知识,同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该方法一方面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节约学时数,一方面还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提高教学效果。为达到预期教学目标,需要做好以下教学环节。
(1) 教案设计:以问题为引导,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以武汉大学、吉林大学等校编写的《无机化学》(第3版,下册)为例,涉及元素及化合物的内容共10章。围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归纳总结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应用创新能力,科学设计问题。比如第12章卤素中的教学内容,可以依次设计问题如下:① 写出卤素成员元素符号,指出它们的价电子结构特征,解释它们的氧化数多呈现奇数。② 由元素电势图和氧化态-自由能图,判断卤素单质在酸、碱性介质中的稳定性,并比较卤素含氧酸(或盐)在酸、碱介质中的氧化能力强弱。③ 如何解释卤素单质由F2到I2的颜色、状态及水溶液溶解性变化?④ 已知卤素单质和卤化氢键能数据如下:F—F 154.8kJ/mol,Cl—Cl 239.7kJ/mol,Br—Br 190.16kJ/mol,I—I 148.95kJ/mol,H—F 565kJ/mol,H—Cl 428.02kJ/mol,H—Br 362.3kJ/mol,H—I 294.6kJ/mol,试解释卤素单质与氢气反应的实验现象,即F2:低温黑暗下反应剧烈;Cl2:光照或加热下反应迅速;Br2:加热时反应较慢;I2:加热较高温度下反应可以发生但不完全。⑤ 如何解释卤化氢的沸点变化顺序及其水溶液的酸性强弱顺序?⑥ 根据电负性知识或考虑结构因素,判断非金属卤化物PCl3、BCl3、BrF5、NCl3、SF6、CCl4能否与水反应?若能反应,写出对应产物。⑦ 请解释CaF2、CaCl2、CaBr2、CaI2熔点逐渐降低;KCl、CaCl2、ScCl3、TiCl4由KCl典型的离子化合物过渡到TiCl4为共价化合物;AgF易溶于水,而AgCl、AgBr、AgI难溶于水。⑧ 指出在卤素氧化物中的中心原子通过杂化形成共价键时,哪些氧化物有对应的含氧酸?⑨ 指出卤素含氧酸中卤素的成键方式。⑩ 从结构上分析,指出卤素由HXO到HXO4,同一元素的含氧酸及不同元素、相同氧化态的含氧酸酸性强弱顺序。比较卤素含氧酸及其对应盐的热稳定性及氧化性规律。试分析工业上制备MXO(次卤酸盐)时,为什么产品中经常含有MXO3或MX?比较高氯酸和高碘酸在水溶液中酸性和氧化性的强弱,实验室中如何保存高氯酸?归纳氟元素单质及化合物相对于其他卤素的特殊性。区分酸的氧化性和氧化性酸概念,分析影响含氧酸酸性和氧化性强弱的因素。实验室中如何安全使用拟卤素氰及其化合物?又如第14章中有关铋的性质,设计成如下问题(为方便表述,在不同章节的问题,这里按顺序编号):氮族的其他元素都有多变氧化态,为什么铋只有+3、+5氧化态?
随着对元素及化合物的知识积累,还可以设计出前后内容关联的问题,使学生掌握知识的系统性,培养其归纳能力。例如针对锰的氧化还原性质,设计的问题是:写出4个Mn2+被氧化为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问题引导法教学的关键是教师要凝炼教学内容,科学设计问题;把握问题的深度和广度,构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所设计的问题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具备合适的知识梯度,让学生动脑筋拾级而上,层层推进,处处体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按照上述方式,《无机化学》(第3版,下册)中元素及化合物的教学内容大约需要设计180个问题,就可以涵盖全部内容。
此外,还要不断更新和补充无机化学领域的热点课题和最新研究成果,使无机化学的元素及化合物教学内容与时俱进。例如:超音速飞机释放的NOx对大气臭氧层的破坏,二氧化碳的减排及转化利用,水资源保护,碳纳米管,石墨烯,ITO(铟锡氧化物膜)显示材料,纳米TiO2,光伏电池,稀土催化等,都可以设计成问题作为补充教学内容。
(2) 课堂讲授:互动交流,深入浅出,逐步展开。
然后提示学生观察Bi在上述氧化还原反应中的氧化态变化,再从本族元素的价电子结构特征ns2np3入手,由体系能量和稳定性关系进行讨论,根据洪特规则的半满、全满、全空特例,波函数径向分布图,s电子钻穿效应,引导出6s2惰性电子对效应概念,从而解释了铋在化学反应中主要有+3、+5氧化态。设计这个问题,既介绍了6s2惰性电子对效应概念,又介绍了铋的氧化还原反应特性,巩固了原子结构理论知识,让学生学会从多角度分析思考问题。
在课堂上讨论和解决问题,要逐步展开、层层递进、讲练结合、互动交流,以启发式替代教师满堂灌教学。问题引导法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思考、表达及归纳能力,使其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参与教学全过程,在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中掌握知识。因此,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很好。
(3) 板书演练:突出重点,黑板与多媒体并用。
问题引导法教学所设计的问题是每堂课教学的核心内容,为节约板书时间,可用多媒体逐一显示每个问题,而不是一次全部显示一节课内容的所有问题。多媒体显示与讲课进度要同步,针对问题进行讲解或引导提示,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板书内容,在恰当的时间和恰当的位置插入板书,使其发挥画龙点晴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不论是粉笔板书还是多媒体字幕,都要针对关键概念、关键知识点和重要结论,粉笔板书和多媒体字幕要恰到好处地配合使用,切忌板书大段文字或播放未经整理加工的图表。板书要呈现知识的系统性和规律性,以便学生掌握。在教学中要本着精讲多练、讲练结合的原则,让学生有足够时间来书写表达或口头表达,以此提升学生的归纳总结和语言表达能力。
(4) 课后作业: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
元素及化合物部分的每一章习题,大多是从巩固本章知识的角度设计的。教学过程中的大部分习题可采用集体讨论方式解决,少部分留给学生独立处理。此外,还要及时补充无机化工生产或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设计一些新习题,以培养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比如在卤素一章中,可以补充习题:电解食盐水制备烧碱时,副产物次氯酸钠为什么只能以10%左右的溶液存在?指出其储存和运输需要注意的安全问题。这个习题将理论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让学生理论知识学得活、记得住。另外,还可设计综合性习题,以全面考察、训练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如用精炼铜废液合成CuCl的工艺流程如下[6]:
让学生回答上述各步骤的化学原理,并指出影响CuCl产率的关键步骤。
这个习题既有理论问题,又有工艺控制问题,需要对各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能进行综合考虑才能获得较高的产率。同时,这个习题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循环经济和绿色化学的思想。
作者相信,围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归纳总结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应用创新能力的教学改革是必须要坚持的。15年的教学实践表明:以问题引导法教授元素及化合物知识,相对于原先的讲授法,可节约12学时左右;这种方法不仅能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更主要的是能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 徐敏.大学化学,2010,25(6):32
[2] 高洪苓,安颖,杨秋华,等.大学化学,2011,26(4):24
[3] 龚孟濂,乔正平,巢晖.大学化学,2011,26(1):20
[4] 任玲,胡长文,吴侠.大学化学,2011,26(1):23
[5] 路丽英,方春英.大学化学,2009,24(5):10
[6] 袁孝友,李村.材料保护,1999,32(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