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2012-09-25陈文涛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10期
关键词:会计信息系统电算化会计专业

陈文涛

(重庆科技学院,重庆 401331)

目前国内高校会计专业所开设的 《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起源,可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随着计算机的广泛使用,会计人员将其应用到日常的财务工作中。1982年提出的 “会计电算化”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主的当代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在会计实务中应用的一种简称。1994年提出的“会计信息化”是指将会计信息作为管理信息资源,全面运用以计算机、网络和通信为主的信息技术对其进行获取、加工、传输、存储、应用等处理,为企业经营管理、控制决策和社会经济运行、管理提供充足与适时的信息。2005年8月,中国会计学会计电算化专业委员会提出了 “会计电算化”向 “会计信息化”发展的概念。因 “化”字反映的是一种发展与演化的进程与过程,缺乏严谨性,不宜作为规范性术语,因而学术界倡导使用 “会计信息系统”一词作为规范性术语[1]。

随着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化→会计信息系统概念的演化,各高校会计专业开设的课程名称也随之从 《会计电算化》转变为 《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名称的变化意味着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也必然随之发生变化。该课程的教学包括理论和实践教学两大部分,其中实践教学对于完成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从实际情况看,该课程的实践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还需大力改进。因此本文对国内知名的十五所高校会计专业开设的《会计信息系统》课程进行了文本研究,着重分析和研究该课程教学的基本特点、实践教学的基本模式及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在此基础上,结合多年从事该课程的教学和研究,对 《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究。

一 会计专业 《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的特点

《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是一门跨学科的课程,是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熟练操作主流的财务软件,能对会计信息系统进行简单的设计,包括流程图、功能结构图和主要文档的设计。我们通过网络等渠道,对国内部分高校会计专业开设该课程的情况进行了研究。从这些高校的情况看,国内该课程的开设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课程大多以 《会计信息系统》命名,课程通常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环节。

第二,教学目标是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会计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理论和会计信息系统应用的基本方法,为学生学习后续的电算化课程服务,并为将来从事电算化会计工作打下基础。

第三,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会计信息系统基础知识、会计核算软件应用与开发、会计信息系统实施与管理等。上述课程内容的安排,力求达到基础性、前沿性、时代性,即在努力构建支持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达到本学科的前沿领域,并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更新教材和教学内容。

第四,教学方法是将传统的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结合起来。课堂教学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和案例教学的授课方式,实践教学则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

第五,考核方式,多采用笔试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

此外,我国高校近年来在开设 《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时,围绕该课程教学的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的实践教学体系研究有两种不同的模式。其一是强调对教学对象在会计信息系统分析、设计方面能力的培养,即侧重财务会计软件开发能力的培养;其二是强调对教学对象在会计信息系统应用能力方面的培养,即侧重培养会计信息核算系统、会计信息管理系统和会计信息决策支持系统应用方面的能力。

由于 《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对象主要是管理学科的在校大学生,加上会计软件市场日趋成熟和完善,商品化财务会计软件品种多、功能完善、通用化程度日益提高,会计专业毕业生从事财务及企业管理软件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降低,因此,第二种模式的会计信息系统教学指导思想指明了今后的趋势和努力方向,更具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理论意义。杨周南教授所提倡的会计信息系统阶段论和会计信息系统模型变革等理论也为开发财务软件、企业实施会计电算化、建立现代会计信息系统提供了方法学和理论依据[2]。

二 《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实践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诸多学者对 《会计信息系统》教学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实践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手段、实验设备、教材、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指出了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谷增军(2008)指出了硬件、缺少前期计算机课作基础、教学软件缺乏、实验教材、教学方式陈旧、实验组织、师资等七个方面的问题[3]。刘颖、张丽梅(2011)指出教育目标滞后、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实践教学主体地位不突出、教学评价考核标准不合理、专业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落后等问题[4]。徐玮 (2011)指出教学内容方面存在不符合企业信息集成管理要求、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不能相得益彰、相关计算机信息知识匮乏、教材不规范;教学方面存在考查不规范和全面、实验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条件方面存在教学软件落后、实验室硬件设施落后等问题[5]。赵馨燕 (2011)则指出了会计信息化的相关概念界定不清,导致实验范围模糊;教学中采用的软件品种、教学方式、教材课后练习等诸多环节单一,影响实验效果;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差;会计信息化实验与手工账会计实验不能很好地融合等问题的存在[6]。

从我们的实际教学看,课程的实践教学依然存在这些问题需要予以克服:即教学目标不够清晰,缺乏分层次实施的教学安排;软件公司参与不够,校企合作效果不理想;课程考核方式僵化,不够多样化;理论与实践教学配合不紧密,教学团队的重要性需要彰显等。

导致影响 《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实践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可归纳为:第一,对会计信息化认识的滞后性,使得会计信息化实验范围模糊;教学中受财力、课时量限制,教师授课水平,学生巩固知识等薄弱,影响了实验效果[6]。第二,教学学时有限,课程设置存在 “两张皮”现象,教学实验条件和实习环境有限都制约了实践教学的效果[7]。

三 《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究

针对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王丹 (2009)[8]、赵馨燕 (2011)、 王慧瑜 (2010)、谷增军(2008)、刘颖、张丽梅 (2011)、徐玮 (2011)等从规范会计信息系统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改进教学方式、加强实验室建设、完善 《会计信息系统》实践考核评价机制、改进实验教材、强化实践教学比例、加强校企合作等方面,提出了完善 《会计信息系统》实践教学的多项措施。

结合 《会计信息系统》实践课程的特点、发展趋势和多年的实际教学经验,我们认为进一步改进的措施有:

(一)优化和明确课程的实践教学目标

可将课程的实践教学目标设计为基础、中级和高级三个层次[4],各层次的教学目标及学时安排参见表1。

表1 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实践教学目标设计表

(二)更新课程实践教学内容,增加学时,强化软件的具体操作

由于本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实用课程,因此课堂讲授与实践课的学时比例可为1:1。实践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会计软件的系统初始化、日常账务处理、固定资产核算、工资核算、成本核算、期末核算、报表编制等。引导学生了解会计电算化后的会计业务流程,掌握会计核算软件的操作。在具体操作时,可将学生已处理过的大型综合训练的手工账,再使用核算软件处理一次,便于学生从中体会到两者的差异。

(三)建立课程论坛,倡导软件公司免费提供软件试用安装盘

在配有学生机的多媒体教室授课,建立课程论坛,教师可将课程大纲、要求、考核方式、作业及课程的阅读参考文献等放在论坛里,供学生下载相关资料、提问、递交作业等,方便教师和学生就本课程进行相关的讨论和互动。

使用正版的教学软件。目前,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和练习过程中使用的软件安装盘,多数不是正版,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这既不利于使用,也不利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因此,建议各校一定要通过正规的渠道购买正版教学软件;而学生使用的安装盘,可参照国外的做法,倡导由软件公司免费给每位课程注册的学生提供一张正版安装盘,有效期是启用后的三个月。

(四)建立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

学校可引进知名度较高的财务及企业管理软件作为教学软件,与软件公司共同成立XX财务软件授权培训中心或在软件公司建立学校的软件实习基地,构建校企合作的 《会计信息系统》实践教学体系。学生在校经过系统的校企双方的培训,考核合格后,可取得相关的ERP认证证书,并有获得在该公司工作的机会。该种合作项目的开展,有效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助于强化在校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成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解决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的问题。

(五)采用团队教学的方式,组织学生到公司实地调研,由任课教师和调研公司的相关负责人共同对学生进行指导并给定成绩

以笔者在美国西雅图大学做访问学者期间对该校所开设的该课程的调查为例,任课教师非常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通常采用团队教学的方法,将5-7人分为一组,每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公司进行3-5次实地调研,公司会派一名员工作为具体的责任人,负责接待学生,参与学生调研的全过程。学生经过调研后,将讨论并列出该公司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风险,拟定出消除风险的内部控制制度,重新设计会计信息系统流程,并写出书面报告,提交该公司供参考。公司将根据学生提交的资料和调研过程中的表现,给定成绩,反馈给任课教师,这将构成该课程总成绩的一部分。期末,学生根据完成的调研任务,制作幻灯片并在课堂中做陈述。任课教师邀请高年级的学生到课堂,与本班学生一起听取陈述,组织讨论,就学生完成的任务给予评点和指导,并给定实践环节的成绩。这样的实践教学模式真正地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有效结合起来了,值得借鉴。

(六)课程考核方式多样化

课程的考核不应仅局限于笔试,应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以强化学生掌握课程的学习内容。考核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平常考核。要求学生每次上机后填写实验报告,将实际操作的主要步骤通过截屏的方式复制下来,打印后作为实验报告的附件,这既便于教师掌握学生操作的进度和正确度,也便于教师在给定成绩时有依据,还可避免学生以文字描述替代实际操作的可能。实验报告可占总成绩的20%。

第二,期末综合考核。期末由教师随机抽取3-5个实践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的操作要点,逐一考核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这样将有效地促进学生对软件的操作练习。实际操作占总成绩的40%。

第三,期末试卷考试。建立公正、客观、有效的课程考试体系,采用无纸化考试形式,由计算机考试系统自动从试题库中抽取考题、评判考试成绩,这部分占总成绩的40%。

同时还可以采取考试与认证体系相结合的方式。通过与软件公司合作,学完课程后,学生可参加软件公司的认证考试,考试合格者将获得由工信部颁发的相关软件操作证书。证书的获得,将增加学生就业的砝码。

四 结语

作为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的 《会计信息系统》是一门跨学科的课程,课程的实践教学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业务流程分析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为其以后从事会计电算化的操作和维护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因此,必须不断更新和完善 《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实践教学的内容,将教学的目标细分为基础、中级、高级三个层次,增加实践教学的学时,改进课程实践环节的考核形式和手段,注重与企业的合作,共同建立培训实习基地,组织学生到公司进行实地调研,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之路,方可解决人才培养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的问题,进一步增强会计专业学生的技能和竞争力。

[1]王文莲,李大玲.规范有关“会计信息化”中的几个名词[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6,(1):14.

[2]杨周南.IT环境下,传统会计面临的十二大变革[J].财务与会计,1999,(7):5-7.

[3]谷增军.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22):106-107.

[4]刘 颖,张丽梅.基于ERP环境下的应用型高等院校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探索[J].商业经济,2011,(9):111-112.

[5]徐 玮.论会计信息系统教学模式的优化[J].财会月刊,2011,(5):104-105.

[6]赵馨燕.提高会计信息化课程实验效果的新措施[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3):70-72.

[7]王慧瑜.高校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J].财会与审计,2010,(7):64-65.

[8]王 丹.加强会计信息系统实践教学的思考[J].财会教育,2009,(9):59-60.

猜你喜欢

会计信息系统电算化会计专业
关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1+X证书”制度的思考
ERP环境下应用型本科院校AIS课程探讨
现代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探讨
我国会计电算化实施的制约因素分析
浅析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和审计的冲击
浅议电算化会计对传统会计的影响
独立学院《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会计专业税法课程教学中角色扮演法思考
“三自主”学习法在会计电算化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云计算构建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