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业兴国仍是常理
2012-09-23蔡恩泽晶苏传媒江苏南京210019
蔡恩泽 (晶苏传媒,江苏 南京 210019)
(作者为晶苏传媒首席分析师)
无论是美国次贷危机还是欧洲债务危机,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欧美国家的实业经济被投机性虚拟经济捆绑,国家经济失去原动力支撑,造血功能减退,因而陷入经济衰退的泥潭并连累全球经济。
近几年,类似美国的发达经济体过度扩张了一些虚拟经济活动,特别是金融衍生产品泛滥成灾。
冰岛的教训让人们记忆犹新。多少世纪以来,渔业一直是冰岛的主要经济支柱。可是也许是经济全球化的缘故,前几年,冰岛人渐渐闻不惯自己身上的“鱼腥味”,他们羡慕华尔街金融大佬们夹着皮包、西装笔挺地在世界各地穿梭,他们发现可以从金融业获取巨额财富,不像摇橹打渔那么费力。
于是喜欢冒险的冰岛人也开始做起“金元帝国”的大梦,他们带着以往在海洋时代的粗犷激情,投身到这个金融行业中,凭借狂热的投机欲望和近乎攫取的手段从海外大量借贷,银行的规模迅速膨胀,让国家经济的其他行业面有赧色。
然而全球金融海啸很快就席卷了这个北大西洋岛国,这让冰岛的金融投机家们惶惶不可终日。金融危机很快波及到国家财政。总统格里姆松急火攻心,突发心脏病住进医院。总理哈德发表全国电视讲话,无奈地宣告冰岛面临全国性破产风险。
冰岛不是个案。整个欧美,凡是在金融危机中栽跟头的国家无不是因为在金融上搞投机而受累。
但德国经济却一花独放,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成为欧元区经济的顶梁柱。德国经济的高增长,无疑是缘于出口的高增长。相比奥巴马高调倡导美国提振出口,人口仅为8200万、行事一贯内敛的德国,却不事张扬地保持着全球第二大出口国的地位。在过去10年里,这不仅为德国带来了巨额经常账户盈余,还为德国经济贡献了2/3的增长。
德国对外贸易仰仗于雄厚的实业经济,即专业的制造业和汽车品牌。生性守时守法、尊重权威、善于完成规定动作的德国人严谨认真,注重质量,创造了精湛的制造业,以数控机床为支撑,产品精准、耐磨,尤以汽车品牌见长。德国依托实业经济抵御住了金融危机的冲击。
相比而言,美国就有点“歪”,美国靠“背债”发财,走债务经济的道路,向外输出流动性,利用美元贬值赖债而自肥,这是损人利己的小人做派。
作为二战的战败国,德国一直小心翼翼地夹着尾巴做人。也许是因为战败而降,德国人被彻底剥夺,被无情羞辱,被赤裸出卖,日耳曼民族骨子里那种狂野和极端,潜意识中的自卑和傲慢,凝聚成卧薪尝胆、复兴图强的精神动力,专注于实业经济,坚持数十年,终于修成正果,笑傲天下。
时代在变,常理尚存。历史已经证明,实业兴国仍然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这条常理对中国来说十分重要。中国虽说是一个制造大国,但在过去10年中,中国经济已经形成一个巨大的资产泡沫,中国金融搞不过美国,因为中国缺少顶尖金融人才,但在炒作房地产方面却比美国人聪明得多。现在有一种畸形的商业现象,就是以前很多从事实业的人,突然发现辛辛苦苦打理一个工厂,还不如炒一两套住房赚钱来得快、来得容易。
所以,沿海很多曾经非常勤奋做实业的企业家,进行错误的反思,开始把实业作为副业,把炒房地产做成主业,好多国企也不务正业,将国家的救助资金用于投资房地产甚至股市。
统计数据表明,中国以房地产为主业的企业,在过去的10年时间里,获得超常规的扩张。1986年,全国注册的房地产企业不足2000家, 2008年底达到了21.4万家,企业数量和增速都堪称世界之最。一批地产商人以神奇的速度进入中国富豪榜,亦堪称世界之最。
快速扩张的房地产业给中国经济制造了繁荣的神话,也将中国经济包装成一张浮肿的脸。
资产泡沫形成以后蕴含着巨大的风险,2009年广州最大的玩具厂破产,2011年温州老板出现“跑路潮”,还有鄂尔多斯民间高利贷成灾等。试想,如果一个企业是老老实实做实业的,能靠借高利贷过日子维持吗?之所以高利贷盛行,是因为有很多极具投机性的商业活动,冒险赌一把或许能一夜暴富。
投机行动本身并不创造财富,只是对财富的一个重新分配。最令人担心的是全民投机,大把大把的民间资金投向虚拟经济,投向房地产,投向股市,而实业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资金紧缺,嗷嗷待哺,亟待输血,制约着扩大再生产,更制约着自主创新。
要让大家真正安心做实业,光靠说教远远不够,最重要的是要消除这种投机的土壤,从制度的顶层设计上打消人们的投机心理。当投机土壤不复存在的时候,投资者要资本增值,只有扎扎实实地做实业,通过实业让财富堆积。
因此,中国经济的当务之急是遏制投机,把民间资本引导到实业上来。而根据逐利是资本的本质这一市场铁律,要坚持房地产调控政策不动摇,继续遏制投机性需求,将投机资本从房地产市场驱逐出来,引向实业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