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高效课堂语文导学案的设计

2012-09-23韩红兵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曙光双语学校初中部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2年9期
关键词:梁衡朗读课文学案

■ 韩红兵(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曙光双语学校初中部)

高效课堂的根本是教会学生学习,最终实现自学,所以它更加强调课前学习。导学案是落实这一思想的主要抓手,它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的课前自学,有利于实施课堂教学,能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对语文学科导学案设计的一些看法。

一、学习目标的设计

学习的目标是学生学习的方向,目标设计力争切口小、可操作,力戒大而空、学生无从下手。例如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夏》一文的导学案中,我们设计了这样的目标:1.借助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能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朗读课文,想象文章的画面;3.反复诵读、仔细品味,赏析文中的精美语句;4.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四个目标的设计体现了这样的设计思想:1.目标中有明确的、可操作的行为动词,比如借助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朗读课文,想象文章的画面,反复诵读,仔细品味等。明确的行为动词能让学生知道自己具体应该怎么做;2.目标要可测量,上面四个目标中的每一个目标,学生都可以对照,测量自己有没有达成,比如例子中的第二个目标,有没有想像出文章所描绘的画面,学生通过学习,就能很清楚地知道自己有没有达成;3.学习目标的行为主体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所有目标必须由学生达成,上面的四个目标都应该是学生需要达到的。

二、知识链接的设计

知识链接的设计力求简单好懂,对于解读文本有用,不必为了有这一个板块而拼凑一些内容,有些文章甚至不需要这一板块。比如我在《夏》一文中设计了这样一些知识链接:“梁晓声先生在《静夜时分的梁衡》里对梁衡的评价:梁衡很谦虚,梁衡待人诚恳,梁衡品格高尚得令人心颤,梁衡的百姓心不需要强调。”这一知识链接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作家梁衡为什么特别喜欢夏,赞美劳动人民,以达到知人论世的目的。

三、问题设计

如何设计好导学案,是很多教师都感到头痛的事情,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导学案的问题设计提出如下几点建议:1.问题要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有利于对文本的解读,达成学习目标。比如《夏》一文中我们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朗读课文,说说你的脑海里浮现出了哪些画面?这些画面写出了夏的什么特点?”这一问题是为了落实例子中的学习目标2,同时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写了什么。2.问题要能配以“拐杖”,让学生知道如何做才能解决问题,比如《夏》一文中的目标2,怎样想象画面呢?方法是“朗读课文”。3.问题设计要注意开放性,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质疑:“对于本文你还有哪些问题?”这样一些问题的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除了上述几点建议外,笔者还总结出一些技巧:

1.抓住文章标题,以“疑”导读。文章标题一般是文章的文眼,他往往高度概括文章的内容、中心或凝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课题往往可以设计成一组核心问题切入,比如《月迹》一文,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文章中的小伙伴分别到哪些地方寻找月迹?分别有什么感受?学生可以找到在这些地方寻月:镜中、院中、杯中、河中、瞳仁等处,理解失望、嫉妒、越发奇了、都觉得满足等心理感受,这样就准确地抓住了全文的主线,理解了全文的结构,为进一步理解全文打下了整体感知的基础。

2.抓住中心词,巧妙勾连,中心突破。文章都有一定的主旨,都蕴含在文中的字里行间之中,有的则突出集中在文章的关键词、关键句中,比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时,围绕“纹丝不动”设计了一组问题:“什么是纹丝不动?为什么纹丝不动?怎样纹丝不动?纹丝不动的结果怎样?从纹丝不动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这一组问题正是全文的中心所在,这些问题的解决,贯穿于教学的全部过程。

3.抓住核心句子,合理分解。很多课文中都有这样一些句子:或概括文章内容,或蕴含文本中心,或架构文章结构。抓住这些句子,往往能抓住文章的核心问题。比如教授《背影》一文时,设计了这样的一组问题:文章中“我”流了几次眼泪?这几次眼泪分别表现了“我”怎样的内心感情?由此可以准确把握作者感情的变化。

4.抓住要素、形成板块。文章的组成都有一定的内容要素,这些要素构成文章的主题内容,也承载了文章的思想感情和主旨内容,抓住这些内容,可以设计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例如讲授《安恩与奶牛》一课时,我设计了两大问题:(1)小说写了一件什么事?这就设计了第一大板块——梳理故事情节,了解故事内容,整体感知文章。(2)安恩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根据表格在课文中划出相应的语句,并结合这些语句进一步分析、理解人物形象,通过理解故事中的人物,进而理解文章中心。

次 第三次 最后一次第一次 第二买牛人 安恩 屠夫 安恩 买牛人 安恩 买牛人 安恩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四、适当留下空白

导学案的设计目的和一切教育的终极目标一致,即“导是为了不导”。语文学习是有规律可寻的,每一篇课文都可以从三个角度去解读,那就是“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苏教版七年级下第四单元是以“动物世界”为主题的单元,在第一篇课文《松鼠》的导学案中,我设计了三个问题:1.细读课文,说说为什么松鼠是一个漂亮、驯良、乖巧的小动物?2.反复诵读课文,说说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3.细读课文,说说文中的哪些语言写得非常准确性,哪些语言又写得非常生动?当学到第三篇课文《国宝——大熊猫》的时候,在导学案的问题设计板块,我只写了一句话:“请模仿《松鼠》导学案,为你的同桌设计解读课文的三个问题。”扶是为了放,扶不忘放,才能最终达到放的目的。

五、导学案设计的开放性原则

每一个学生的情况都不一样,对于同一个问题理解也不一样。为了激发学生们对文章的多元化解读,我在一些题目下设计了补充环节,比如在《夏》一文中设计了必须要掌握的字词后,还设计了一个补充环节:“我的生字词还有哪些?”让学生自己去补充生字词,形成每一篇课文的个性化生字词库,养成自觉积累生字词的习惯。

六、当堂小结

《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反思是指自觉地对语文认知活动进行考察、分析、评价、调节的过程,是学生调控学习的基础,是认知过程中强化自我意识、进行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的主要形式。这一板块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反思习惯,每一节课后安排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口头说出或写下本节课的收获,我们一般会指导学生从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思想方法、结论等方面进行反思,以形成学后反思的行为习惯。例如,我在《夏》一文中安排学生自我反思,有的学生说:“我今天收获到了,从修辞、想像画面、词语的准确性等角度赏析语言。”也有学生说:“我今天收获到了,不同的作家为了表达不同的感情会选取不同的景物。”更有学生这样说:“这一节课让我非常愉快,让我知道了同学间的合作学习是多么愉快的一件事。”

猜你喜欢

梁衡朗读课文学案
把“朗读课文”落到实处
乡愁导学案
《青铜葵花》选段
韭菜坪记
著名新闻人、作家梁衡
梁衡:树梢上的中国
《水滴的旅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简析
调节课堂气氛策略探讨
“比例尺(一)”导学案
导学案不能沦落为“习题单”:以“中位数和众数”的导学案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