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民间文化的“根”留住
2012-09-23张永军
◎ 文/本刊记者 张 静 张永军
把民间文化的“根”留住
◎ 文/本刊记者 张 静 张永军
悠久的中华民族文化正面临着传承的艰难,如何能万年传承民俗文化遗产?本刊记者对此采访了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创建者、“根脉”文化的传承使者王勇超——
王勇超简介
1957年7月生,陕西长安人,大学学历,高级工程师。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个人,中国民主促进会陕西省委委员。现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西安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院长。
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线路图
王勇超
耿宅 麒麟望日照壁
耿宅 门房西墙砖雕 狮子戏绣球图
记者: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作为全国首家以民俗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展示为主的大型民办博物馆,它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和社会意义。首先请您对关中民俗博物院的背景、基本情况及核心文化主题向我们做一介绍。
王勇超: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建设规模493.88亩,规划建筑面积10.8万平方米,计划总投资5.7亿元人民币,2008年12月对外试营业。
目前,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抢救保护周、秦、汉、唐以来历代石雕、砖雕、木雕,及关中先民大量生产生活遗存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共3.36万余件(套)。其中主要包括拴马桩8600多根,各类雕刻艺术品1.6万多件,民俗器物6000多件,古今名人字画3000多件。特别是抢救、保护了濒临消失的40院数千间明清古民居古建筑,其中已恢复建成15座(其中门楼1座、古民居12院、戏院楼1座、城门楼1座),初步形成了古民居一条街。同时抢救性收集、整理了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各种地方戏曲、鼓舞典礼、民间故事、工艺作坊、习俗乡规、节庆游艺等。
博物院突出明、清园林建筑风格,规划建设各具特色的不同功能区,包括民俗文化展示区、古镇游览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区、民俗文化研究中心等。
记者:关中民俗博物院让您付出了很多心血,也经历了很多的艰辛,面对资金、政策、运营等多重困难,是什么让您继续为这些“地上兵马俑”倾注毕生心血的?
王勇超:起初,在征集收藏的时候,名不正,言不顺,有时还要蒙受不白之冤,被某些人当成文物贩子而遭受白眼和屈辱,干着一种“地下工作”,行走在法与非法、罪与非罪之间。但正是在这种忍辱负重的精神支配下,在坚定目标的指引下,这项伟大的事业才得以前行。
我总想,创建博物院,如同我以毕生的精力,在写一篇有关民族根脉的文章。待到博物院完全建成,与陕西丰厚的历史和文化融合在一起,与中国中央国家公园秦岭偕南五台山的优良生态、秀丽风光融合在一起了,到那时,我的这篇文章就完成了。博物院的民俗珍藏,永远留在南五台,永远是长安的、陕西的、国家的,永远是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后代的,任何人带不走它!
记者:民间、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根基,非物质文化不仅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您认为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把“根”留住?
王勇超:世界上到处都有华人,华人都说叶落归根。华人的根在哪里?在中国!中国的根在哪里?在陕西!追根寻源,我们都是炎黄子孙。
在我看来,唯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唯有地域的,才是广阔的;唯有民俗的,才是全体的;唯有历史的,才是未来的。现实是严峻的,种种迹象表明,那些富有民族地域色彩的、那些具有民俗历史文化内涵的东西,由于种种原因而危在旦夕,文化遗产和自然生态一样,都是一次性的,一旦毁灭,无法再生。
我们以博物院的形式来展现历史、传播文化、传承文明,并决心以此为契机,培育市场,打造品牌,在发挥其文化功能的同时,也发掘其经济潜能。
我们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但面对严峻的现实依然是杯水车薪。唯有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文物保护意识,社会人士共同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共享保护成果。我们的抢救事业方能大见成效,才能把“根”留住!
记者:有一些人对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认识模糊,对此您怎么看?
王勇超:文物是历史的框架,民俗是历史的灵魂。如果现阶段再不加以抢救和保护民俗文化遗产,这对后人将是一种犯罪。
“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是每一个文化工作者,每一个有良心的中国人的一份责任,应让国人特别是年青一代了解历史,了解传统,了解我们民族辉煌的文化。
记者:从长期的文化遗产保护来讲,是否应该建立一个系统的规范,去做好文化遗产的更好传承呢?它应包括哪些方面?如何实现?
王勇超:走过20余年艰辛苦难的历程,如今,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以保护中华传统文化为宗旨,聚古今民俗风物于一体,已经成为了民族文化的基因仓和标本库。而把目前散失在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引进来,也是一个大课题。比如老腔、皮影、线戏等,已经入驻民俗博物院的梨园。也将陆续把民间作坊如豆腐坊、油坊、醋坊、造纸坊、陶器作坊等建立起来,再把老人过寿、古代婚礼等传统礼仪活动开展起来,让游客既能观赏也能参与其中,又作为影视拍摄基地,让更多人了解这里。
要让这里成为中华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使一代代青少年受到精神的滋养。
我们建设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就离不开民间文化这个根。至此,希望国家对民营博物馆参与文化保护和文化产业开发给予更多的法律、政策,乃至资金上的支持,为他们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培育出一批民办文化产业的骨干企业,创造更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让更多民间力量能够为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出力。
建议国家尽快支持建立《关中民俗文化旅游示范区》。我们最终想把博物院建设成一个规模较大、规格较高、功能齐全的民俗文化旅游示范区。和黄帝陵祭祀旅游示范区等一起,面向世人,全方位展现陕西深厚的文化宝藏,切实推动陕西乃至全国民间文化的保护和开发。
博物院迁移复建的古民居——西京雄镇
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古民居(赵家门楼)
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迁复建古民居一条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