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什么非要去香港生孩子

2012-09-22葛维樱陈小向

37°女人 2012年5期
关键词:生育宝宝香港

葛维樱 陈小向

为什么去香港

在香港见到阿欣时,她抱着5个月大的宝宝,背着一个双肩包。她一个人从珠海过来,带宝宝打疫苗。

她说:“宝宝之前在珠海打过一针,花了700多块钱。后来想想干脆来香港打好了,这边完全免费,用的疫苗也都是一样的。”这是她第二个孩子,也是去年在香港出生的8.85万名婴儿中的一个,他跟这8万多婴儿一样都能获得香港的户籍。这意味着,这些婴儿一出生就可以享受到香港的社会福利。

这个孩子现在不知道,他其实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双非”儿童。这是香港人用宝宝父母的身份来给他下的定义,所谓“双非”是指在香港生宝宝的夫妻两人都来自大陆,没有香港户籍。2011年,在香港出生的“双非”婴儿约3.5万,占香港出生婴儿总数的40%左右。

对于早已预感要进入老龄化社会的香港,政府从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鼓励每个家庭生育3个子女。学者涂肇庆的统计结论是,香港是世界上生育率水平最低的超低生育率地区之一,政府应该更有效地实施“有偿养育计划”。这样的生育现状导致的生育政策,正好迎合了内地新富人群新的生育需要。

内地赴港产子的父母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借助地域优势的,多是深圳、珠海等地的普通收入家庭;另一种则是北京、上海等内地一线城市的中产或是新富家庭。前者更倾向于让孩子从小就近接受便利的教育等资源,后者则几乎对香港资源没有兴趣,纯粹是为了利用政策优势,享受一些便利。

针对赴港产子的问题,香港政府曾做出一些政策调整。2011年4月,香港医管局发布“限制令”,到年底为止暂停公立医院接受内地孕妇分娩床位的预约。然而这个行业蕴含的利润和商机,使赴港产子出现了更复杂的情况。赴港生子的内地中介大部分收费在10万元左右,即使现在,这也还是很多家庭的门槛。

一个家庭模式的改变

作为低税收地区,香港的社会福利、养老措施,与北美、澳大利亚等地是无法比拟的,可大量富裕起来的60后和70后却愿意将香港作为改变家庭结构和今后实现移民的跳板。

陈成2003年去香港生下了大儿子,“我生老大花了6万元,当时可以进香港比较好的私立医院。”

陈成的丈夫是深圳一家私企的老板,“那时候我先生考虑得很实际,家里有一个人是港籍,以后公司就可以变更法人或者加入港资。即使现在没有必要,等孩子将来继承产业时也相对容易。”6万元对这个家庭来说非常划算,因为“港资和中资的企业在交税等各方面的差异足以弥补这6万元”。

在开放港澳自由行之前,美国经常成为这些私企老板的生育户籍选择地,陈成说:“那时内地的经济势头和这几年根本没法比,近四五年,我强烈地感觉到生意还是要在国内做,现在的美籍未必方便,户籍放在香港主要是为以后做个跳板,回来或者出去两不误。”

在大儿子准备上小学时,陈成去香港生了第二胎。“私企老板想多要几个孩子,都是从相对实际的角度想问题,我们一方面觉得孩子互相照顾可以培养责任心,另外哪个来帮他爸爸做事都可以,无论我们还是孩子,都能选择。”

相比之下,郭丽敏的情况就没那么乐观了。她和丈夫供职于北京的大型国企,“生了大女儿之后,我一直都在研究内地的人口政策,猜想会不会放开条款。”郭丽敏等了5年,“我相信人口政策有松动的一天。”但现在,眼看要过了生育年龄的她无法继续等下去了。郭丽敏夫妻俩都是60后,在北京生活得不错,但因为工作性质,他们的约束会更多。

为了生二胎,在内地能想的办法她也不是没想过。“有一些偏门的方式,比如要给第一个孩子办个类似残疾的证明,我没办法接受。”她说,“也有人建议等人口普查时再说。”可是郭丽敏还是顾及自己和丈夫的身份,最终选择在香港生二胎,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逃避处罚。

去香港生二胎能够减轻一些处罚,比如郭丽敏的丈夫可以保持原职。郭丽敏说:“要是在内地生,我们俩肯定双双被开除公职。”于是,她做出自我牺牲,主动放弃主流部门的高管岗位,收入降低至原来的1/5。这样的处理,所在企业对她已经是非常照顾了。

教育经济账

规避计划生育政策并不意味着可以规避内地的人口竞争。大部分只是选择把孩子生在香港,却要回内地付出高昂成本的家庭,必须面对这个事实。“两个女儿在北京上同一所公立幼儿园,大女儿每月费用1000多元,二女儿4000多元,我的朋友上最便宜的国际幼儿园6000多元。”郭丽敏说,“上小学的择校费更高。”她算下来,二女儿如果在北京读到大学,全部费用至少200万元。

郭丽敏给港籍二女儿的教育思路和大女儿一样:“尽量避开竞争激烈的学校,上普通学校,在国内读完大学再出国,待两年就回北京。”作为步入中产的60后父母,郭丽敏说:“我们这一代最大的变化,就是不再望子成龙,也完全不会指望孩子来养老。只希望她们俩互相帮助,不依赖父母。”

香港有免费的学校,提供专门的接送,但是吸引的大多是中等收入家庭。10年前每日从深圳过关赴港读书的小学生还只有几百人,到了2009年已经达到每日9000人,翌年已经过万。

在港读幼儿园和小学的深圳家庭的孩子,教育账似乎容易算得多。大部分孩子不可能在香港租房子由父母一方陪读,而是选择每日接送过关,这样算来,香港学校的师资性价比确实很高,只要缴纳杂费就可以。降低了这笔成本,要付出的代价是必须放弃内地的高考和公务员考试。

陈成和丈夫的忧虑在另一方面:“香港这几年的经济发展态势已经不如内地,但香港积累起来的经济优势让我放心。我不会选择全家移民到香港,我们还没考虑养老问题,香港的社会形态肯定不会比北美更舒服。我们对多生几个孩子的要求远远大于他是什么国籍,如果香港的相关政策收紧,我也会去美国生。”

“家族企业是必须有人分担共享的,也许我们还要生第三个宝宝。养育孩子对我们来说已经不是最终目标,问题在于他们要形成一个经济联盟。”陈成说。

如今,赴港生子的难度越来越大,很多没有“冲关”的家庭仍在权衡利弊,而那些“双非”儿童的父母则在时间的流逝中,衡量着得与失。

(据《三联生活周刊》《新快报》整理)

猜你喜欢

生育宝宝香港
繁华背后,是一个念旧的香港
决不允许虐待不能生育的妇女
香港之旅
展与拍
应对生育潮需早做准备
BABYPIG/宝宝猪 BXS—212
不能生育导致家庭破裂
香港
可爱宝宝超级秀
医改和生育 两大重点有看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