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段输尿管结石三种微创治疗方法的对比分析
2012-09-22郭辉权刘冠
郭辉权 刘冠
无法进行保守治疗的上段输尿管结石患者,传统上临床一般采取体外冲击波碎石(extracorporeal shockwave lithotripsy,ESWL)治疗,但疗效容易受到各种客观因素所影响。本文通过观察比较经尿道输尿管镜下碎石术(eteroscope recessive lithotri,URL)、微创经皮肾输尿管镜碎石术(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 nephrolithotomy,MPCNL)及后腹腔镜下输尿管切开取石术三种微创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总结其临床价值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3月~2011年3月收治的48例上段输尿管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男29例,女19例,年龄21~66岁,平均年龄(44.5±0.6)岁,均为输尿管上段单发结石,发病部位在第2~5腰椎的横突间,常规采取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静脉尿路造影(IVU)、腹部平片(KUB)及CT检查,对患者的发病部位、结石的大小、肾功能、结石停留的时间等信息进行评估。均排除合并有妊娠、心脑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等疾病的可能性,随机分为三组,每组各16例,A组采用经尿道输尿管镜下碎石术(URL),B组采用微创经皮肾输尿管镜碎石术(MPCNL),C组采用后腹腔镜下输尿管切开取石术,观察比较三组治疗效果。三组患者从年龄、性别、检查结果等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A组 采用经尿道输尿管镜下碎石术,具体方法如下:采用硬膜外阻滞麻醉,患者取截石位,使用导丝引导,以输尿管硬镜(型号:Wolf8/9.8F)缓慢插入输尿管内,观察结石的情况,然后在输尿管镜的工作通道内将钬激光的光纤插入,约365µm,伸入到结石的表面后,再采用国产的钬激光机,将功率设定为1.0~3.0J/8~10Hz,将结石击碎;对于细小的结石选择击碎后夹出或直接碎块钳夹,对于结石的碎块直径在3mm以内的,同时伴输尿管息肉的患者,取石同时切除息肉;对于结石伴狭窄的患者,给予钬激光将狭窄的部位切口后或者进行输尿管扩张后再碎石,常规留置双J管,并在术后3d给予泌尿系统的B超或者平片(kidney ureter bladder,KUB)复查;由于结石是返流入肾的并且直径较大,可进行一次ESWL联合治疗,在1个月后行复查时拔除双J管[1]。
1.2.2 B组 采用微创经皮肾输尿管镜碎石术,具体方法如下:采用硬膜外阻滞麻醉,先从患侧进行逆行插入,再由输尿管导管F4、F5伸出,接着换成俯卧位,在肾区的部位下面垫上个小枕,保持腰背呈低拱形。以B超进行定位,通过输尿管导管进行连续水注入,直至肾积液后再行穿刺。一般选择第11肋间作为穿刺点穿入中盏,少数患者可采取第10肋下作为穿刺点穿入到上盏,以18号的肾穿刺针进行穿刺后,将直径为0.035英寸的斑马导丝缓慢导入,再从F6~F8开始使用筋膜扩张器进行扩张,并递增到F16为止,留置F16塑料薄鞘(Peel-away)[2],然后建立经皮肾取石的通道;将输尿管硬镜(型号:Wolf8/9.8F)经通道伸入到输尿管内,以气压弹道或者钬激光在灌注泵冲洗下,尽可能将结石粉碎至直径比取石通道小,再通过脉冲水流将碎石冲出;对于结石直径较大,可采取鳄嘴钳将其夹出,对于伴息肉的患者在取石同时切除息肉。术后常规给予留置F16硅橡胶微创肾造瘘管和F5双导管,留置肾造瘘管约5~10d[3]。
1.2.3 C组 采用后腹腔镜下输尿管切开取石术,具体方法如下:采用全麻的方式,取侧卧位并将患侧向上90°,腰部抬高,通过患侧的腋中线与髂嵴上2.0cm位置交点做小切口,约2cm,将双层手套腕部自制的气囊向后腹膜间隙进行扩大,分别选取十二肋缘下2cm的腋前线和腋后线位置,将10mm或者5mm的穿刺套管针置入;先把肾周筋膜下部打开,将肾下极充分暴露,腰大肌侧附近进行输尿管分离,并对结石部位进行辨别,以电凝钩对结石偏上的输尿管壁进行切开,然后将结石取出;最后从与7号双J管直接相符的相邻侧孔以带内芯的2根8F双腔导尿管内的导丝进行伸入,把多余部分剪除,使双J管两端变直,随着输尿管的切口逐渐向下进行置入,直至膀胱,并把1根内置的导尿管导丝拔出;向上把肾盂置入,随之将内置的另1根导尿管的导丝拔出,再使用3-0或者4-0的可吸收缝线采用间断缝合的方式进行2~4针输尿管切口缝合[4]。
1.3 统计学方法 本组一次性碎石成功率、结石清除率、住院期间体温>38.5°C的比例的数据经χ2软件V1.61版本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本组住院期间血红蛋白下降程度的数据经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均数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A组与B、C两组的一次性碎石成功率比较存在明显差异(χ2=8.04,8.04,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组内在术后3d、1个月的结石清除率比较有明显差异(χ2=50.81,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B、C组患者组内在术后3d、1个月的结石清除率比较无明显差异(χ2=0.00,0.00,P>0.05),无统计学意义。A组与B、C两组在术后3d、1个月的结石清除率比较有明显差异(χ2=783.38,104.65,7.17,20.63,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三组患者住院期间体温>38.5°C的比例比较无明显差异(χ2=0.00,P>0.05),无统计学意义。三组患者住院期间血红蛋白下降程度依次为(0.3±0.12)g/L、(0.7±0.54)g/L、(0.7±0.36)g/L,三组比较无明显差异(t=3.1674,P>0.05),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观察组和对照组一次碎石成功率、体温、结石清除率比较[n(%)]
3 讨论
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的上段输尿管结石患者,临床上认为ESWL是首选的治疗方式。但对下尿路发生扭曲、狭窄和顿性结石的患者往往由于无法准确地判断结石的大小、部分、停留时间等,疗效并不确切。因此,本文分别采取了URL、MPCNL及腹腔镜下输尿管切开取石术治疗,统计发现,腹腔镜下输尿管切开取石术治疗在术后3d及1个月的结石清除率和一次性成功清除率均为最高,主要是由于URL和MPCNL处理有一定的弊端,前者容易将结石击碎的过程中经直视下,由于水流的冲击容易造成结石返流入肾;后者可能会在通道扩张、肾脏穿刺及内窥镜等任何一环的操作中并发严重的肾出血[5],而腹腔镜下输尿管切开取石术能将诊疗同时进行,准确对结石的位置、直径、停留时间进行探查评估,对应采取合适的取石方式,提高治愈率。
综上所述,腹腔镜下输尿管切开取石术治疗上段输尿管结石的疗效显著,明显优于URL及MPCNL治疗效果,微创,痛苦小,恢复快,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1]顾震华,沈敏浩,陈群,等.三种微创方法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的对照分析[J].现代泌尿外科杂志,2008,13(1):32-33.
[2]李维国,孙晓文,朱轶勇,等.上段输尿管结石三种微创治疗方法的比较[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09,24(3):168-170.
[3]章尹岗,刘修恒,尹云炎,等.三种手术方法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的对比研究[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09,24(6):448-450.
[4]文卫军,石宇强,郭晓辉,等.三种输尿管上段结石治疗方法的临床比较[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1,17(11):1310-1312.
[5]廖凯.输尿管上段结石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比较[J].当代医学,2011,17(32):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