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反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30例临床分析
2012-09-22陈小泳
陈小泳
变态反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ABPA)是一种机体对支气管内寄生真菌发生超敏反应、变态反应性炎症引起的肺部疾病[1]。由于ABPA病例少见,临床症状不典型,极易出现易误诊、漏诊情况,导致ABPA最终进展为肺间质纤维化,因呼吸衰竭、心力衰竭死亡,故早期诊断ABPA对于患者的治疗转归极为重要。本文回顾性分析了我院30例确诊ABPA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0例确诊ABPA病人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20~54岁,平均41岁。所有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咳嗽、咯痰和喘息症状,痰液多呈黄色或白色,部分咳痰有痰中带血或咯血现象;有11例患者还伴有发热症状,体温37.3℃~39.6℃。全部患者从发病到确诊均有长时间误诊病史,误诊时程在27(12~110)个月,主要被误诊为支气管哮喘、嗜酸细胞性肺炎、肺结核等。
1.2 治疗方法 30例患者确诊ABPA后,均常规给服抗感染、止咳祛痰等对症药物,同时配合单纯糖皮质激素治疗者3例,其余患者均临床给服糖皮质激素并联合抗真菌治疗(伊曲康唑)。其中激素疗程半年~1年,抗真菌药物(伊曲康唑),疗程6周~1年。所有患者均随访观察,包括实验室检查、肺功能、影像学检查及临床疗效。
1.3 疗效判断标准 痊愈:停止治疗后3个月内未发现恶化表现,复查无恶化;好转:经过6周的激素治疗后,血IgE降低幅度≥35%且病灶吸收完全;复发或恶化:IgE高于正常值的2倍,无论其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是否改善。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EXCEL软件统计分析研究所得数据。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及随访 30例患者经我院确诊ABPA后,临床给予口服糖皮质激素(联合抗真菌治疗)后,5~7d内多数患者症状有所缓解,2个月后血嗜酸性粒细胞复查降低40%~63%,总IgE降低40%~80%。治疗1个月后,复查X线片或胸部CT显示肺部病灶索条状、斑点斑片状及小结节影呈明显吸收、好转趋势。肺功能有所改善,血气恢复正常。
经11~27个月(平均20.5个月)的随访观察,30例患者中20例治愈,8例症状好转,2例分别于停药后1年、1.5a后复发。
表1 患者张某的血常规检查结果
表2 患者张某的肺功能检查结果(%)
2.2 典型病例 患者,张某,男性,44岁,因反复咳嗽、咳痰症状加重伴气紧入院治疗,初诊为变异性咳嗽型哮喘,常规给予抗炎、解痉平喘治疗后症状无缓解征象,转至我院就诊。查体:意识清楚,双肺呼吸音粗,两肺呼吸音粗,可闻及明显干性!音及局部哮鸣音;心率91次/min,瓣膜区听诊区未发现病理性杂音。辅助检查:(1)血常规:WBC6.7×109/L,E1.0×109/L,E13.7%;(2)肺功能检查提示有中-重度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痰涂片阴性,镜检发现真菌孢子及菌丝,支气管舒张试验(+);(3)肺CT:双肺有斑点斑片状病灶,病灶呈不均匀中度强化,边界模糊,右侧胸膜增厚, 右下肺支气管呈囊状扩张;(4)病理 TBLB: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结合患者临床体征、症状及辅助检查结果,确诊为ABPA。给予强的松20mg/d、伊曲康唑200mg/d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后复查肺CT及肺通气功能提示患者基本治愈并停止用药。见表1、表2。停用激素后5月患者再次出现气喘、咳嗽症状,返院治疗,按原治疗方案继续治疗,3周后症状缓解,将治疗方案调整为改口服强的松15mg/d和伊曲康唑400mg/d,院外继续治疗。
3 讨论
ABPA的过敏原主要为烟曲霉菌,营养不良、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居住环境恶劣都属于该病的易感因素。从典型病例的症状分析来看,其临床上多表现为复发与缓解的交替出现,典型症状包括喘息、咳嗽、咳痰、发热等,发作时听诊可闻及细湿性!音、哮鸣音,以上症状在本组30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从确诊患者年龄分布来看,发病年龄较广,且多见于20~40岁的青壮年,本组病例平均41岁,性别无明显差异。
随着关于ABPA研究认识的深入与诊断技术的发展,ABPA的发病诊断率逐渐增高趋势。但本组30例患者均有较长时间的误诊史,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其起病隐袭、临床症状不典型,常误判为肺结核、支气管扩张及肺动静脉瘘等。对此,临床上需进一步加强对具有该类症状患者的临床检查,避免误诊现象的发生。本组病例均符合美国感染病学会曲霉菌诊治指南(2008年)[2-3]中的相关诊断标准:(1)支气管阻塞症状发作史(支气管哮喘);(2)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多;(3)影像学检查提示肺部浸润;(4)变应原皮肤点刺显示多价霉菌(+);(5)过敏原沉淀抗体实验显示多价霉菌(+);(6)血清总IgE升高>1000mg/L;(7)中心型支气管扩张。有文献报道称,同时具有上述7条标准者可确诊,具备包括肺浸润在内的3条标准属可疑病例。其中,中心性支气管扩张是ABPA的特征性表现,它是免疫反应在局部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对支气管构成的不可逆损伤[4-5],本组病例中影像学检查均有提示。从影像学诊断来看,螺旋CT诊断的敏感性明显优于普通X线平片检查,不仅可清晰地观察到肺部浸润分布及严重程度,对于早期发现中心型支气管扩张也极具价值。治疗前患者支气管内充满痰栓,沿支气管走行多分布有高密度类圆形、V形、柱形阴影,边界清楚,渗出性病灶可见有部分斑点、斑片状浸润影。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痰栓排出,复查CT可发现肺内高密度阴影、肺不张消失[6]。此外,从本组患者口服给予糖皮质激素和伊曲康唑的临床疗效来看,对于缓解ABPA患者哮喘症状和肺部病灶吸收均有明显效果,是抗感染、止咳祛痰治疗的重要辅助治疗措施。
综上所述,掌握ABPA的主要症状和实验室检查指标,使用CT检查发现肺内浸润影和中心性支气管扩张对于早期确诊ABPA具有重要意义。
[1]蔡柏蔷,李云龙.协和呼吸病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5:881-882.
[2]朱小芳,徐琴.变态反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2例[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7(1):92-93.
[3]谌晓莉,闵锐,解卫平.5例变应性支气管肺曲菌病长期误诊临床分析[J].实用老年医学,2010,24(3):253-255.
[4]苏毅.13例变态反应性支气管肺曲菌病的临床分析与影像学表现[J].安徽医学,2009,30(8);894-894.
[5]徐凯峰.态反应性支气管肺曲菌病的治疗:需要更多的循证依据[J].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2011,4(2):87-90.
[6]胡滨梅,刘密,李凡成.变态反应性鼻炎与细胞粘附分子的关系[J].当代医学,2011,17(2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