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经锦织物与多综多蹑织机装造的关系

2012-09-21苏州丝绸博物馆江苏苏州215001

丝绸 2012年7期
关键词:平纹经线织机

丁 怀 进(苏州丝绸博物馆,江苏 苏州 215001)

古代经锦织物与多综多蹑织机装造的关系

丁 怀 进
(苏州丝绸博物馆,江苏 苏州 215001)

以战国、两汉时期的三块具有二重平纹型经锦、三重平纹型经锦和五重平纹型经锦经锦提花织物为例,就其组织结构、纹样规律与多综多蹑织机装造原理、上机工艺之间的关系作分析探讨。以组织结构最为复杂的“舞人动物纹锦”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规格的分析对比,探讨其在多综多蹑织机上织造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战国、两汉时期的经锦提花织物的生产,是由多综多蹑织机来完成的,采用多综多蹑织织机,织造古代经锦提花织物是完全可能的。

古代经锦;多综多蹑织机;装造;文物复制

中国丝织提花技术应始于殷商时期,早期是在原始腰机上增添了提花综等构件,成为最初的提花织机,人们称其为提花腰机[1]。但是提花腰机只能织造较简单的提花织物,如花绮、绫纹等。考古发掘显示:中国最早的经锦织物出现在西周时期[2],为二重平纹型经锦。战国、两汉时期出土的经锦提花织物则很多,组织结构比较复杂,花型也相对较大,显然提花腰机难以胜任,须采用较为先进的多综多蹑织机或束综提花织机来完成织造。20多年来,苏州丝绸博物馆与国家博物馆等单位合作,复制或仿制了20多件古代经锦提花丝织文物,大部分采用了束综提花织机织造,也有一小部分采用多综多蹑织机完成。对于汉代以前是否已经出现了束综提花织机,史学界一直存有争议。当时的经锦提花织物,究竟能否采用多综多蹑织机来完成织造呢?本文将着重对古代经锦织物的组织结构和纹样规律与多综多蹑织机装造原理、上机工艺之间的关系作一分析探讨。

1 经锦的组织结构

中国已发掘出土的古代经锦提花织物中,大多为二重和三重平纹型经锦组织,也有个别品种为五重平纹型经锦组织。本文以三件古代经锦提花织物为例,对其组织结构作一分析。三件织物分别是战国的“凤鸟凫几何纹锦”、战国的“舞人动物纹锦”、汉代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这三件经锦提花织物的组织结构具有代表性,分别为二重平纹型经锦、三重平纹型经锦和五重平纹型经锦。

1.1 二重平纹型经锦组织

以二根经线为一组,其中一根为表经呈三上一下交织结构,绸面显该色经线;另一根为里经呈三下一上交织结构,沉在背面不显色。当二根异色经线分别互为表里时,绸面显双色花纹,四梭纬四根经为一个组织循环单位。“凤鸟凫几何纹锦”为二重平纹型经锦,其组织图、组织分解图及复制件照片见图1。

图1 “凤鸟凫几何纹锦”组织结构图和复制件Fig.1 Organizational chart and reproduction of the phoenix and mallard patterned brocade

图2 “舞人动物纹锦”组织结构图和复制件Fig.2 Organizational chart and reproduction of the dancing person and animal patterned brocade

1.2 三重平纹型经锦组织

以三根经线为一组,其中一根为表经呈三上一下交织结构,绸面显该色经线;另二根为里经呈三下一上交织结构,沉在背面不显色。当三根异色经线分别互为表里时,绸面显三色花纹,四梭纬六根经为一个组织循环单位。“舞人动物纹锦”为三重平纹型经锦,其组织图、组织分解图及复制件照片见图2。

1.3 五重平纹型锦组织

以五根经线为一组,其中一根为表经呈三上一下交织结构,绸面显该经线色彩;另四根为里经呈三下一上交织结构,沉在背面不显色。当五根异色经线分别互为表里时,绸面显五色花纹,四梭纬十根经为一个组织循环单位。“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 为五重平纹型经锦,其组织图、组织分解图及复制件照片见图3。

2 多综多蹑织机装造分析

从上述三组经锦组织的剖析可以看出:任意一组经线之间分别互为表里,绸面色彩呈现变化时,图1b中的A1、A2,图2b中的A1、A2、A3和图3b中的A1、A2、A3、A4、A5组织结构均相同;图1b中的B1、B2,图2b中的B1、B2、B3和图3b中的B1、B2、B3、B4、B5则随之变化。现将分解图A1、A2、A3、A4、A5设为地纬(素综),将分解图B1、B2、B3、B4、B5设为花纬(花综)。只要是平纹型经锦织物,理论上讲,两片素综即可满足上机织造要求,而花综数量与一个花纹循环的纬线数的多少有关。由多综多蹑织机生产的平纹型经锦织物,其纹样规律、织机装造、上机工艺有如下特点:

1)平纹型经锦上机所需的花综片数,根据一个花纹循环纬线数及组织最小勾边数(通常为4)而定,总综片数包括花综及两片素综,其计算公式如式(1)所示。

2)古代经锦织物的经向花纹循环通常较短,受多综多蹑织机工艺条件的限制,经向花纹循环长,则一花中的纬线数较多,所用花综亦多,随着综片数量的增加,织机开口困难,织造难度大。

图3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组织结构图和复制件Fig.3 Organizational chart and reproduction of the brocade called "Five stars rising East benefi t China"

3)经锦织物纬向花纹变化与经线穿综规律相关,而与所用提花综片数量无关。因此,经锦织物一个门幅中花纹循环数量不受限制,可以是独花或多则花。

4)织造古代经锦织物的多综多蹑织机,每片花综的线综数均相同,所穿入的表经线数量亦相同,单片花综的线综数分别为:二重经锦是内经总数的1/2,三重经锦是内经总数的1/3,五重经锦是内经总数的1/5。根据组织结构、纹样要求,每一组经线中的表经要穿入花综内。

5)两素综片的线综数也相同,二重经锦为内总经数的1/4,三重经锦为内总经数的1/6,五重经锦为内总经数的1/10。各组中无论表经和里经均要穿入素综内,二重经锦为二经穿一综,三重经锦为三经穿一综,五重经锦为五经穿一综,分别间隔穿入两素综内。

6)在古代织机中,经线是穿入线综里,而非现代织机的钢综眼中。因此,依据纹样要求,在一个花纹循环中,同一根经线(表经)有可能穿入相应的几片花综,甚至几十片花综内,即一根经线(表经)可以受到多片花综的分别控制,这就是一经穿多综的原理,也是多综多蹑织机工艺的精华所在。

7)实施穿综前,要按纹样图案、彩经排列、组织结构来绘制穿综图。

8)多综多蹑机织造经锦织物,织造过程为:

提素综一,织第一梭;提花综一,织第二梭;

提素综二,织第三梭;提花综二,织第四梭;

提素综一,织第五梭;提花综三,织第六梭;

提素综二,织第七梭;提花综四,织第八梭;

……

3 多综多蹑织机织经锦织物的可行性分析

在苏州丝绸博物馆所复制的经锦提花丝织物中,除“凤鸟凫几何纹锦”采用多综多蹑织机外,其余两件均采用束综提花织机复制。依笔者之见,这两件经锦织物也可以采用多综多蹑织机织造。其中,“舞人动物纹锦”为国家一级文物,独幅图案,是迄今为止战国时期图案最复杂、花纹循环最大的一块经锦,需要复杂的提花装置和熟练的技艺才能织成,具有典型的代表性。本文以“舞人动物纹锦”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规格的分析对比,探讨其在多综多蹑织机上织造的可行性。

3.1 规格分析

三件经锦织物的部分规格参数如表1所示。

表1 三件经锦织物部分规格参数Tab.1 Specifi cations of three brocades

3.2 工艺流程的可行性分析

3.2.1 综片过多对开口的影响

织造“舞人动物纹锦”需66片花综+2片素综。据有关丁桥织机资料显示,单个综片加上其间距的平均尺寸为1.0 cm[3],考虑到“舞人动物纹锦”的内经数达7 272根,故将其定为1.2 cm。则68片综的总深度为81.6 cm,若设第一片综离织口的距离为30 cm,梭口高度4 cm,则最后一片综的开口高度为14.8 cm,这是完全可以达到的,图4所示为第68片综的开口示意图。

图4 第68片综的开口示意Fig.4 Shed of the 68th heald frame

3.2.2 68个蹑的安排

若要将68个蹑按现在的木织机的脚竹方式排列,显然有一定的难度。鉴于束综提花织机由两人操作,故推测古代多综多蹑织机在综片数众多的情况下也可由两人共同操作完成。其中一人负责织造和地综起落,另一人在织机一侧或上方控制提花综片的起落,该方法在苏州丝绸博物馆对“凤鸟凫几何纹锦”的复制中已经实践并获得成功。再者《西京杂记》中提到“机用一百二十镊……”中的镊有别于“蹑”字[4],镊的字意有夹取的意思,这是否意味着当时的镊并非现代人所认为的脚竹,而是另一种提综器具?如果说束综提花织机是由多综多蹑织机发展而来的,则前面的推测就不无道理了。

3.2.3 多综多蹑织机的穿综方法

多综穿经是一项十分繁琐、难度极高的工艺过程。以复制“凤鸟凫几何纹锦”的经验分析[5],可将“舞人动物纹锦”68片综分四组进行,每组17片综,例如第一组综,由五人接力穿经,第一人送经,第二人穿1~5片,第三人穿6~9片,第四人穿10~13片,第五人穿14~17片。穿好第一组综后,再穿第二组综,依此类推。多综穿经是一项耗工费时、容易出错的工作,操作时要极其细心慎密。因此,经过合理安排,“舞人动物纹锦”68片综有条不紊地穿经是可行的。

4 多综多蹑织机的几点分析意见

1)经锦组织是重经组织,绸面呈经效应,以一组彩经分别提花显色,每织一纬线,每组经线仅一根经线显色,其余经线沉在背面,故其经密较纬密大得多。例如“凤鸟凫几何纹锦”的经纬密之比为109∶38.5,“舞人动物纹锦”的经纬密之比为144∶51,“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的经纬密之比为220∶25,由于纬密较小,相同花综数织造的织物,其经向花回较长。

2)以苏州丝绸博物馆复制的古代经锦提花织物来看,其纹样特点是经向较短,一般仅几厘米,而纬向可以是独花或多则花,这也说明其纹样的经向变化受到当时织机设备的限制,就多综多蹑织机而言,受到其综片数的限制。

3)平纹型经锦织物的组织结构中,每组彩色经线表里交替互换的特点,与一经穿多综的原理巧妙运用,完全适合多综多蹑织机的提花生产工艺。

4)由于平纹型经锦的结构特点,同一织物中,每次投纬只提起一片综,花综素综交替进行,织造相对简单,质量比较稳定,也符合当时的织造技术水平。

5 结 语

从对古代经锦提花织物组织结构、纹样特点和多综多蹑织机装造原理的分析来看,采用多综多蹑织机织造古代经锦提花织物是完全可能的。而且,可以推断战国、两汉时期的经锦提花织物的生产,是由多综多蹑织机来完成的。

[1]朱新予.中国丝绸史(通史)[M].北京:纺织工业出版社,1992:25-26. ZHU Xinyu. The History of Chinese Silk[M]. Beijing: Textile Industry Press, 1992:25-26.

[2]黄能馥,陈娟娟.中国丝绸科技艺术七千年[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2:9-12. HUANG Nengfu, CHEN Juanjuan. 7 000 Years of Chinese Silk Science, Technology and Art[M]. Beijing: China Textile & Apparel Press, 2002: 9-12.

[3]钱小萍.丝绸织染[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5:301. QIAN Xiaoping. Silk Weaving and Dyeing[M]. Zhengzhou: Elephant Press, 2005: 301.

[4]王君平.关于马钧改革绫机与“镊”“”“蹑”含义的探讨[J]. 纺织科技进展,2007(B05):39-42. WANG Junping. Discuss on damask loom reformed by MaJun and meaning of three "Nie"[J]. Progress in Textile Science & Technology, 2007(B05): 39-42.

[5]江苏省博物馆学会.区域特色与中小型博物馆[C]//江苏省博物馆学会2010学术年会论文集. 北京:文物出版社,2011:176-181. Jiangsu Museum Society. Regional Characteristic and the Middle and Small Museum[C]// Proceedings of the Annual Meeting of Jiangsu Museum Society (2010). Beijing: Cultural Relics Press, 2011: 176-18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ncient warp brocade and the multi-heddle and multitreadle loom

DING Huai-jin
(Suzhou Silk Museum, Suzhou 215001, China)

Taking three brocades in Warring States and Han Period as examples, i.e., a two-fold plain weave brocade, a trebling plain weave brocade and a quintuple plain weave brocade,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compares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ir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pattern arrangement, design principle of multi-heddle and multi-treadle loom and process technology. Targeting "dancing person and animal patterned brocade" with the most complex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this thesis analyzes and compares its specification as well as discusses its feasibility when it is weaved by multi-heddle and multi-treadle loom.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duction of brocade jacquard in Warring States and Han Period is completed by multi-heddle and multitreadle loom. Therefore, it is possible to use multi-heddle and multi-treadle loom to weave ancient brocade jacquard.

Ancient warp brocade; Multi-heald and multi-treadle loom; Jacquard mounting; Relic replicating

TS145.3;G263

B

1001-7003(2012)07-0065-04

2012-03-07;

2012-05-23

丁怀进(1958- ),男,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丝绸文物的研究复制工作。

猜你喜欢

平纹经线织机
新衣软又暖
高考地理中关于日期比例问题计算的探讨
立体放大效应织物的设计与分析
涤棉联合组织防起皱品种的单织造研究
喷水织机进入大面积更新换代期
实地调研国产中高端织机
喷气织机辅助喷嘴专利技术综述
针织平纹单面布的斜度与扭度的成因及控制方法
喷气织机松经机构与后梁配合的应用探讨
专项突破:日界线与日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