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64排螺旋CT在纵隔型肺癌诊断中的应用

2012-09-21赵凯华郭志强

当代医学 2012年31期
关键词:肺门毛刺胸膜

赵凯华 郭志强

纵隔型肺癌原发于肺内或较大的气道,其影像学表现上与纵隔关系密切的一种特殊类型肺癌,类似纵隔内肿瘤或转移瘤,容易误诊[1],其正确诊断对指导临床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非常重要。本研究通过对2008年1月~2011年10月收治的21例纵隔型肺癌图像进行分析,探讨64排螺旋CT及其MPR后处理技术在纵隔型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提高影像诊断准确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搜集2008年1月~2011年10月经病理证实为纵隔型肺癌21例,男13例,女8例,年龄41~72岁,平均65岁,其中鳞癌9例,小细胞癌4例,腺癌5例,腺鳞癌及类癌各1例,2例证实为肺癌但未分类;临床症状21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咳嗽、咳痰,其中痰中带血11例,胸痛5例,发热6例,上腔静脉综合症3例,进食哽咽4例,声音嘶哑4例,颈部淋巴结肿大7例。

1.2 检查方法 所有病例均采用日本东芝Aquilion64排螺旋CT机;扫描参数为120kV,80~130mA,矩阵512×512,扫描层厚1mm,重建层厚0.5mm,增强扫描采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射第三代非离子型造影剂碘佛醇(320mgI/mL)100mL,注射速度3.0mL/s,扫描时间动脉期30s,静脉期60s,延迟期3min。将扫描图像传输到PACS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建(MPR)。

2 结果

2.1 发病部位及类型 本组21例,发生在上纵隔9例,中纵隔10例,下纵隔2例;前中纵隔15例,后纵隔6例;其中中央型肺癌13例,周围型肺癌6例,隐匿型肺癌2例。

2.2 CT表现 中央型肺癌:CT平扫表现肺门区结节状、团块状软组织密度病变,部分可见钙化,边缘均不规则,见毛刺,可呈结节状、不规则形及呈分叶状。肿块侵犯支气管(图1、图2),管腔狭窄8例,闭塞6例,轴位图像及MPR图像更加直观显示此征象,病灶远端可见阻塞性肺炎及肺不张,不张肺叶紧贴于纵隔。增强CT见肺门肿块呈不均匀强化或强化不明显,纵隔及肺门肿大淋巴结增强后多呈边缘强化。周围型肺癌:CT平扫肿块紧贴纵隔,呈分叶状5例(图3),病灶外缘毛糙,有毛刺或棘状突起4例(图4、图5),轴位图像有时显示不明确,而MPR图像则能观察到,病灶内可有钙化,受累支气管可表现为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及阻塞;远端有阻塞性肺炎及肺不张。隐匿性肺癌:纵隔内见广泛结节状病灶,部分融合成团块状,增强后病灶呈不均匀强化,肺内可见小病灶或无病灶。

3 讨论

纵隔型肺癌是肺癌的一种特殊类型,我国学者将纵隔型肺癌细分为3型[1]:(1)中心型肺癌:引发肺大叶完全性不张并将肺内原发病灶及肺门和纵隔淋巴结包裹成致密肿块影;(2)周围型肺癌:发生于纵隔旁,其内缘紧贴纵隔或与纵隔胸膜粘连成块;(3)隐匿性肺癌:原发肿瘤不易发现,但已有较大的纵隔淋巴结转移灶,易被误诊,因其影像学的特殊表现,在临床诊断中易出现误诊。本组资料与病理结果相对照,在影像学分型的基础上,结合肺癌的临床表现,观察、分析纵隔型肺癌的各种征象,以期降低误诊率。

纵膈型肺癌作为原发于支气管上皮的恶性肿瘤,其与普通肺癌一样,好发于40岁以上的男性,早期出现呼吸系统症状对其诊断有着重要意义[2]。疾病早期常常会出现不同程度刺激性干咳,可伴有咳痰、痰中带血等其他呼吸道症状;当癌肿增大或发生转移致纵隔淋巴结肿大时,可压迫邻近器官出现相应症状,较常见的是喉返神经受压致声音嘶哑、主气道受压受侵致呼吸困难及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等,少数出现异位激素分泌症状。纵隔肿瘤早期常无呼吸道症状,晚期病变进展,可出现相应压迫症状,常无异位激素症状[3]。

近年来,随着64排螺旋CT的广泛应用,能够快速完成大范围的薄层扫描,且无创伤性,消除漏层和部分容积效应的影响,明显提高纵轴的分辨率,结合MPR强大的后处理功能,可更加直观、清晰显示肺癌与支气管的关系、邻近肺野继发性改变以及肺癌发生转移的情况。还可观察肿块形状、轮廓、边缘、密度及内部情况,并可以任意角度观察肿瘤与纵隔夹角及测量肿瘤的最大径线,对病灶的定位和空间关系的判断有重要意义[4],因此,64排螺旋CT检查能清晰显示纵膈型肺癌特征[5]:(1)原发影像表现:纵隔型肺癌大部分位于肺内,与纵隔相交呈锐角,肿块与纵隔边界有透亮的分隔带,肿块与纵隔贴近的基底部往往小于肿块的最大径,通常表现为结节状、不规则形、分叶状;边缘较清楚,有不同程度的毛糙,多呈“毛刺征象”;增强扫描示肺门肿块多呈不均匀强化。(2)继发影像表现:癌肿侵及纵隔胸膜,可出现纵隔胸膜脂线局限性模糊或消失,相邻支气管受累可有狭窄或闭塞、肺内可继发阻塞性肺不张及阻塞性肺炎,早期即有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上腔静脉易受压,邻近胸膜增厚、收缩出现胸膜凹陷征(兔耳征、胸膜尾征),肺内转移征象;纵隔及肺门肿大淋巴结平扫时密度均匀,边界尚清楚,融合成块时,边界不清,增强后可呈边缘强化,原发性纵隔肿瘤多无此表现。

图1 、图2 示肿块呈分叶状,见毛刺,并侵犯右主支气管,使管腔变窄。

图3 示肿块紧贴纵膈,呈分叶状。

图4 、图5 病灶边缘毛糙,可见毛刺及棘状突起。

纵隔型肺癌需与纵隔肿瘤相鉴别,主要包括食道癌、淋巴瘤、胸腺肿瘤、纵隔畸胎瘤等[5]。两者因有较相似的影像学表现,可相互误诊。由于64排螺旋CT的应用及MPR作为其重要补充,能更好地显示肿瘤的特征,有益于判断肿瘤的起源,结合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提高纵隔型肺癌诊断的准确率,有利于临床手术及治疗方案的选择。

[1]荣独山.X线诊断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l993:141.

[2]邹玉坚,郑晓林,肖利华,等.纵隔型肺癌的影像学表现[J].医学影像学志,2006,16(2):182-184.

[3]陈小启,戚乐,黄峰,等.纵隔型肺癌的CT及MR表现分析[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9,25(12):1739-1741.

[4]胡丽霞,龚静山,饶梓彬,等.多排螺旋CT多平面重建技术的临床应用[J].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24(1):49-51.

[5]李复,康军.左肺后纵隔旁肺癌误诊为肺隔离症的CT影像诊断分析1例[J].中国CT和MRI杂志,2008,6(2):79-79.

猜你喜欢

肺门毛刺胸膜
胸腔镜下胸膜活检术对胸膜间皮瘤诊治的临床价值
肺门单中心Castleman病CTA“抱球征”1例
恶性胸膜间皮瘤、肺鳞癌重复癌一例
阀芯去毛刺工艺研究
一种铸铁钻孔新型去毛刺刀具的应用
成人胸膜肺母细胞瘤1例CT表现
少儿肺门及周围阴影增大的X线图像分析
一种筒类零件孔口去毛刺工具
可抑制毛刺的钻头结构
纤支镜胸膜活检与经皮胸膜穿刺活检病理诊断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