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切口开胸手术与全胸腔镜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效果分析
2012-09-21滕洪生隋铁泉杨洋
滕洪生 隋铁泉 杨洋
非小细胞肺癌是肺癌中的常见类型,目前常采用手术治疗[1-2]。传统的肺癌根治术采用外侧切口,尽管取得较好的术野,但对机体的创伤大、并发症较多[3]。小切口开胸术采用腋下开口,不仅减少术中出血和患者疼痛,而且对血管和神经的损伤较少[4]。胸腔镜手术是一种微创手术,可进行肺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5]。研究表明,小切口开胸术和胸腔镜手术在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效果上均优于传统的肺癌根治术[4-5]。本研究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小切口手术和胸腔镜手术治疗并比较两者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为本院2008年5月~2011年5月收治的86例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其中男47例,女39例;年龄34~79岁,平均年龄(58±14)岁;右侧病变46例,左侧病变40例;上叶16例,中叶38例,下叶32例;叶间裂发育不良32例,良好54例;胸腔无粘连58例,胸腔粘连28例;病理Ⅰ期36例,Ⅱ期50例。患者均经过术后病理确诊。根据随机数字表将两组患者分为小切口组和胸腔镜组各43例。小切口组男24例,女19例,平均年龄(56±13)岁;右侧病变23例,左侧病变20例;上叶9例,中叶19例,下叶15例;叶间裂发育不良15例,良好28例;胸腔无粘连29例,胸腔粘连14例;病理Ⅰ期18例,Ⅱ期25例。腹腔镜组男23例,女20例,平均年龄(61±16)岁;右侧病变23例,左侧病变20例;上叶7例,中叶19例,下叶17例;叶间裂发育不良17例,良好26例;胸腔无粘连29例,胸腔粘连14例;病理Ⅰ期18例,Ⅱ期25例。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给予单肺通气;取健侧卧位,肩下垫高。小切口组和胸腔镜组分别行小切口手术和胸腔镜手术,具体方法参考文献[3-4]。将病灶部位切除后,行纵隔等部位淋巴结清扫。术后进行逐层关胸,放置胸腔引流管,给抗生素抗感染处理。
1.3 评价方法 分析两组总体及不同叶间裂发育情况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总体的术后恢复指标(术后带胸管时间、引流量、淋巴结清扫个数及住院时间)和并发症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的术中指标情况 胸腔镜组的总体、叶间裂发育不良和发育良好的手术时间均多于小切口组(P<0.05),但术中出血量低于小切口组(P<0.05);两组叶间裂发育不良患者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高于发育良好和总体水平(P<0.05),见表1。
表1 两组总体及叶间裂发育不同情况的术中指标(±s)
表1 两组总体及叶间裂发育不同情况的术中指标(±s)
注:与发育不良组比较,aP<0.05;与小切口组比较,bP<0.05。
组别 例数 手术时间(min) 术中出血量(mL)小切口组总体 43 169±26a 97±26a发育不良 15 189±39 125.8±34.9发育良好 28 146±20a 78±24a胸腔镜组总体 43 214±44ab 65±13ab发育不良 17 245±62b 86±22b发育良好 26 183±34ab 43±10ab
2.2 两组的术中指标情况 胸腔镜组的术后带胸管时间、住院时间和引流量均低于小切口组(P<0.05或P<0.01);两组在淋巴结清扫个数上没有差异,见表2。
表2 两组的术后指标情况(±s)
表2 两组的术后指标情况(±s)
注:与小切口组比较,aP<0.05,bP<0.01。
组别 例数 术后带胸管时间(d)引流量(mL)淋巴结清扫个数 住院时间(d)小切口组 43 7.6±1.5 216±55 16.2±5.2 12.5±3.2胸腔镜组 43 5.2±0.9a 168±33b 15.9±3.6 9.3±2.1a
2.3 两组的术后并发症情况 胸腔镜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总数低于小切口组,其中肺炎的发生率低于小切口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的术后并发症情况[例(%)]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发现,胸腔镜组的手术时间多于小切口(P<0.05),可能的原因是是胸腔镜手术需在全腔镜下操作,通过操作孔依次进行病灶的探查、切除及周围淋巴结的清扫,相对于小切口手术,操作复杂且精细,因此时间较长。在叶间裂发育不良患者的手术治疗中,除处理血管和支气管外,还需切割缝合器来处理叶间裂,因此两组叶间裂发育不良患者的手术时间均长于发育良好者。尽管胸腔镜组的手术时间较长,但术中出血量少于小切口组,推测有以下原因:(1)其主要通过操作孔进行手术,比小切口手术的损伤小;(2)小切口组为获得足够术野,需牵拉肋骨[4-5]。
研究指出,影响胸腔镜治疗肺癌的主要指标为淋巴结清扫情况,其周围淋巴结的清扫是内镜手术的难题[6]。本研究结果发现,两组在淋巴结清扫个数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胸腔镜和小切口手术在淋巴结清扫上效果较好。此外,本研究还发现,胸腔镜组在术后胸骨管时间、住院时间、引流量及术后并发症上均优于小切口组,提示胸腔镜手术的术后恢复较好,可能的原因为胸腔镜微创性好,对周围的组织损伤小,因此术后恢复较好。
综上所述,胸腔镜下手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效果较好,可加快患者术后恢复并降低术后并发症。
[1]周彩存.个体化治疗时代多靶点药物究竟何去何从-多靶点药物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最新临床进展综述[J].中国肺癌杂志,2011,14(11):874-879.
[2]茹玉航.非小细胞肺癌的手术治疗效果观察与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2011,17(15):53.
[3]何相锋,毛泽军.全电视胸腔镜与传统开胸手术行肺癌根治术的比较研究[J].中国医师杂志,2011,13(6):804-805.
[4]雷海.小切口开胸手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2011,30(21):14-15.
[5]王俊,李运,刘军,等.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2008,24(3):147-150.
[6]杨学宁,肖朴.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电视胸腔镜辅助系统性淋巴结清扫的前瞻性研究[J].循证医学,2004,4(1):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