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切口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80例临床效果分析

2012-09-21王文利

中国医药指南 2012年14期
关键词:椎板腰椎间盘韧带

王文利

(麻阳苗族自治县中医院,湖南 怀化 419400)

腰椎间盘突出是常见的骨科疾病,各种原因导致的腰椎间盘退 变、突出均有可能对相邻神经根或马尾神经造成压迫,引发一系列的临床表现,其中又以腰腿疼痛最为常见。多数患者可以采取保守康复治疗,但是对于症状重、突出或压迫明显、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只能采取手术治疗。以往的腰椎间盘摘除,损伤较大,部分患者可能存在神经根粘连而不能有效缓解症状[1]。本研究通过对80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实施小切口手术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5年5月至2008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16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80例,其中男58例,女22例;年龄(26~70)岁,平均45.8岁;病程(4~48)个月,平均2.6年;其中L3~49例,L4~541例,L5~S130例。对照组80例,其中男56例,女24例;年龄(28~71)岁,平均46.2岁;病程(4~54)个月,平均2.5年;其中L3~410例,L4~539例,L5~S131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腰痛及一侧坐骨神经痛;均经影像学检查确诊;术前均正规保守治疗(3~6)个月。两组患者之间各方面比较差异不大(P>0.05),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1.2.1 对照组

按照传统全椎板切除方法手术。

1.2.2 观察组

患者俯卧,于体表做好定位标志,采取腰麻或局麻,个别患者采取全身麻醉。选取定位间隙作为中心,在症状侧旁正中行(4~5)cm长度纵切口,对骶脊肌行钝性剥离,使椎板间隙及黄韧带充分暴露,将外层黄韧带小心切除,对于硬膜及神经根应使用神经剥离子小心保护。相邻椎板上下缘之间的骨质通过椎板咬骨钳咬除少许后打开大小约为(1.5×1.5)cm2的骨窗并进一步清理黄韧带,仔细探查椎间隙、神经根以及硬膜囊。有时L5~S1椎间盘突出患者显露黄韧带时无需咬除骨质,对于这部分患者向对侧推开神经根及硬膜囊后由助手使用神经拉钩对剥离子进行替换后牵开。纤维环给予“十”字形切开后将髓核组织小心取出。根据术前术中所见及评估适当扩大成形。遇有出血者可使用压迫止血,对于压迫止血无效者用双极电凝止血。使用冰盐水反复冲洗伤口,放置引流管,负压引流(24~48)h。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手术、卧床、住院时间,是否需要输血,术后症状缓解、恢复劳动情况以及远期(术后3年)疗效进行比较。以无任何症状的完全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为优;以术后短期完全恢复,但远期于劳累及天气变化时偶有轻微症状但不明显影响工作生活为良;以主要症状消失,残留部分轻微症状,劳累及天气变化时偶有症状发作,不能抬举重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工作、生活为可;以术后症状无改善,或主要症状改善但近期仍有发作为差。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且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治疗及短期恢复情况

两组患者手术治疗及短期恢复情况,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治疗及短期恢复情况

由表1可以看出,观察组患者手术、卧床以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需要输血患者明显少于对照组,而术后恢复原工作者则明显多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明显,有可比性(P<0.05)。

2.2 远期疗效

两组患者远期疗效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远期疗效比较[n(%)]

由表2可以看出,观察组患者远期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明显,有可比性(P<0.05)。

3 讨 论

纤维软骨组织环形排列构成椎间盘的外层组织,其间环绕胶状物质,柔软而有弹性,即为髓核组织。随着年龄的增长,椎间盘逐渐退变,主要表现在纤维环及髓核的含水量减少,其弹性及抗负荷能力下降,在这种情况下,椎间盘如经受长期损伤或突然暴力损伤均有可能导致外层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突出对神经根或马尾造成刺激就会导致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如腰腿疼痛、活动障碍,甚至马鞍区感觉异常等。大多数腰椎间盘患者可以通过保守治疗达到消除症状的目的,但是也由少部分患者需要手术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手术治疗的关键在于是否可以使受到刺激或压迫的硬膜囊及神经根压力有效减少,其中对黄韧带前间隙的减压在手术中有着重要意义[2];而脊柱的稳定性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术后远期疗效[3]。随着技术的不断进展,微创手术以其创伤小、恢复快、安全、痛苦少等优点成为各科手术努力的方向,骨科手术也不例外。

传统的手术方式对神经根进行牵拉时容易牵拉过度,术中易缺血,术后易水肿[4]。小切口开窗术治疗椎间盘突出时由于对椎板损伤较小,因此较好的保持了中后柱的完整性及连续性,维持了脊柱的稳定性;小的切口还避免了过多的剥离腰部椎旁肌肉,最大限度的保持了肌肉张力,对腰椎内部的稳定性起到了稳定作用;此外小范围的创伤不仅降低了椎管内粘连发生的可能性,也保持了椎板间、脊间韧带以及棘突的连续性,一方面有效保护了硬膜囊,减少了腰腿疼等后遗症的发生,另一方面避免了术后软弱无力、容易劳损等缺点[5]。但是由于手术创伤要小,定位并须准确,不可开错间隙。术前可以通过X线及CT、MRI等方法详细检查。当髓核取出后应对神经根活动度行常规检查,以免遗漏由于侧隐窝狭窄而导致的病变;如需处理侧隐窝,则应小心保护神经根,切不可盲目操作,造成不必要的永久损伤。

总之,利用小切口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有着较好的效果,但是术中一定要小心操作。

[1] 王冲.后路小切口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70例临床分析[J].四川省卫生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5(4):271-289.

[2] 余庆阳,杨存瑞,余浪涛.腰椎间盘突出与有无临床症状的影像对照研究[J].中国骨伤,2009,22(4):279-282.

[3] 侯树勋,李明全,白巍,等.腰椎髓核摘除术远期疗效评价[J].中华骨科杂志,2003,23(9):513-516.

[4] 魏美钢,贺毅,王必胜,等.后路小切口椎板间开窗术治疗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J] .中国骨伤,2010,23(6):456-458.

[5] 王冲.后路小切口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70例临床分析[J] .糖尿病之友,2010(10):62.

猜你喜欢

椎板腰椎间盘韧带
椎板间隙入路PTED治疗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及对其术后疼痛的影响
三角韧带损伤合并副舟骨疼痛1例
注意这几点可避免前交叉韧带受损
16排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超声结合应力实验在肘关节侧副韧带损伤中的临床意义分析
改良Brost?m-Gould术单纯解剖修复距腓前韧带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中短期随访研究
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与颈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对比研究
椎板间入路经皮内镜技术微创治疗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
CT引导下靶位注射胶原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6例
腰背部肌肉锻炼联合TDP照射腰痹痛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7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