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政校合作模式下的区域文化建设

2012-09-20陈传举

关键词:区域建设文化

陈传举, 霍 毅

(青岛农业大学 海都学院,山东 莱阳 265200)

大学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倡导和传承科学的、实用的、进步的文化,地方文化建设则是要在社会大众中推广和弘扬优秀的、先进的文化和风气,高校和政府在文化建设领域中有着目标的相似性和方向的一致性。整合高校和地方政府文化建设资源,探索政校合作模式下的区域文化建设体制机制,将成为新时期提高我国文化建设科学化水平,促进区域文化繁荣的重要途径。

一、政校合作模式具有现实的可行性

地方政府加强地方文化建设需要高校的合作和参与。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将文化建设置于更高的地位,全国各地都把加快文化事业和产业改革作为重要战略举措,一些地方提出了文化强省、文化立市的发展战略,将文化建设作为改善城市形象、提升区域竞争力、抢占未来发展先机的重要着力点。然而,各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面临文化产品单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文化人才队伍薄弱等诸多问题,一些地区城乡文化发展不平衡,文化产业规模不大、结构不合理,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尚未根本解决。

高校参与区域文化建设有着现实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现代社会中,高等院校既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也是先进文化的创新基地和重要辐射源[1]。在某种意义上说,高校即文化,高等院校即文化机构,高校本身就是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高校要主动开展前瞻性和对策性研究,充分发挥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主动对接地方文化建设,承担地方教育职能,是加强高等学校内涵建设,提高师生研究、学习、践行优秀文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是履行高校人才培养、知识传播、社会服务职能的现实路径。

作为社会优秀人才最集中的地方,高校的文化建设、发展状况对所在地的文化建设、社会经济发展方向具有较强的辐射作用,对地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中国的孔子学院就是利用教育机构传播文化的范例。截至2010年10月,世界各地已建立322所孔子学院和369个孔子课堂,共计691所,分布在96个国家(地区)[2]。孔子学院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和文化活动,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办学模式,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中华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对改善国家形象起到了其它形式难以实现的作用和影响。“十二五”期间,高等院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如何在所在区域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为推进地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应当成为高等院校和地方共同破解的命题。

二、政校合作参与文化建设的形式和效果

政校合作模式下的区域文化建设即通过整合高等学校和地方政府的优势资源,围绕新时期区域文化建设规划和任务,发挥政校参与区域文化建设的能动性,推进校园文化与社区文化、集体文化与家庭文化、学术文化与商业文化的融合发展,丰富文化产品体系,提高文化建设效益,改革文化建设体制机制,实现文化建设资源结构的最优化和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

人类学家将文化分为三个层次:高级文化(high culture),包括哲学、文学、艺术、宗教等;大众文化(popular culture),指习俗、仪式以及包括衣食住行、人际关系各方面的生活方式;深层文化(deep culture),主要指价值观的美丑定义,时间取向、生活节奏、解决问题的方式以及与性别、阶层、职业、亲属关系相关的个人角色。高级文化和大众文化均植根于深层文化,而深层文化的某一概念又以一种习俗或生活方式反映在大众文化中,以一种艺术形式或文学主题反映在高级文化中。在政校合作模式下,不同层次的文化体系在适当条件下可以相互借鉴和相互促进。

表1 政校合作模式的主要形式

高等院校服务于地方文化建设主要体现在为地方社会提供智力产品和智力服务。在地方现代文化的培育、形成及其净化、规范、提升等方面,高等院校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发挥中坚力量或主导力量,在区域社会中起示范、影响和导向作用。

(一)提升城市形象的文化名片

文化品牌塑造城市品牌,文化资源提升城市品味。一个地区的文化属性决定着本地居民的心理感受、生活状态和生活方式,是区别于其它地区的重要符号,例如商业文化之于上海、政治文化之于北京、民俗文化之于天津、旅游文化之于桂林、儒家文化之于曲阜。作为区域文化的策源地之一,高校是地方最好的名片之一,同时也是衡量城市综合实力和文化内涵的重要指标之一。在拥有高校的地方或区域,学校都会或多或少参与到当地的文化建设过程中,并影响到居民的生活方式。众所周知,剑桥市所以闻名世界,是因为剑桥大学带来的社会影响力;北京所以成为中国的文化中心,不仅仅因为它是中国的首都,而且在于它拥有北大、清华等国内著名高校。一座缺少有实力和影响力大学的城市,其城市形象无疑会大打折扣。

从地理位置来说,高校分布在城市的社区内,学校师生的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周围的环境,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庞大群体,构成了高校所在地的文化生态。在升华城市形象、凝聚城市精神、丰富城市内涵、美化城市品牌上,高校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是城市文化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的文化形象建设离不开高校的文化与形象建设。

(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文化牵引

“家有梧桐树,引来金凤凰”,高等院校在地方的招商引资工作中可以扮演“梧桐树”的角色。高等院校的人才集聚优势和科技研发优势可以进一步优化相关产业的投资环境,为投资企业提供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有利于企业增强产品技术含量,缩短技术研发周期,提高企业的增长预期,增强投资者的信任感。另外,高校已经成为刺激地方消费的“新引擎”。由于具有很强的产业示范带动效应,高等院校本身就是一座待开发的市场。目前国内很多城市兴起了建设大学城的热潮,希望通过高校带动图书娱乐、动漫设计、软件开发、出版印刷、旅游休闲等文化产业及餐饮服务、地产开发等相关行业的发展。高校作为一个集聚了成千上万师生员工的庞大市场,其成员消费习惯相对理性,消费层次较高,对新事物、新产品接受能力较高,往往会成为一个地区消费趋势和消费习惯的引领群体和推动群体。

(三)提高城市品味和市民素质的文化基地

城市化最关键的是培养身心健康的高素质公民,从而提高城市品味和文明程度。提高城市的内涵和居民的文明素质,高等院校的作用不可忽视。与城市其他社区文化相比,高校文化明显具有先进性,这主要表现为:其一,就知识文化而言,高校是教育和科研单位,拥有大量知识精英和图书馆、资料室、计算机网络等知识平台,是知识的集聚地,一方面在传承已有知识,另一方面又在创造新知识,为人们的行为提供较为可靠的依据。其二,就观念文化而言,高校富有人文精神,视野开阔,观念新颖,具有超前思维和远大眼光,明白事理,有助于人在干什么的问题上做出正确选择。正因为高校有着不同于其他社会团体所具有的特殊性和独特性,高校文化对提升城市文化具有其特殊意义和必要性。实践中,高校通过组织师生开展送文化进社区,推广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帮助广大市民移风易俗,破除封建迷信,影响所在地居民树立现代文化观念,做新时代的文明市民。

(四)实现科技创新的文化支撑

地方经济增长的质量主要取决于科技的更新与升级。高校具有浓厚的学术氛围,富有创新精神,高校教师和学生都属于掌握高新技术的人,可以通过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人才队伍,通过举办培训班、研讨班等学习形式直接为企业单位员工提供科技服务,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增强企业发展基础;同时,又通过科研创新不断研发新技术,通过技术指导、技术入股、技术转让为地方企业节约研发经费,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为区域科技创新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

三、应当警惕的几个问题

(一)话语权问题

在推进区域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虽然地方政府和高校的发展目标和努力方向是一致的,但因为理念和立场的不同,政校合作过程中难免会产生认识上和行动上的冲突。在这个问题上,政校双方应当建立健全协作交流机构,尊重对方的立场,求同存异,保护彼此的话语权。

在地方文化建设上,一般应遵循政府主导、高校配合、相互协调、形成合力的工作原则。作为区域行政机构,政府掌握地方文化建设的主导权,通过制订区域文化建设规划和相关规章制度,设立主管区域文化建设的专门机构,为文化建设奠定基础。高校要在地方政府文化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在主管部门的协调下为地方文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二)文化侵蚀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化的多元化日趋明显,在主流文化以外还存在着落后、低俗、腐朽的价值取向和观念。文化建设应当十分警惕此类文化的侵蚀,保持先进文化的独立性和纯洁性。

高校文化和区域文化也分别存在着一些不同的文化特质,例如商业文化中的某些观念不适合引入高校,校园文化中的某些做法也无法在社区推行,政校合作并非打破高校文化和区域社会文化的所有界线,应当警惕两种不同性质文化的相互侵蚀。譬如,高校作为特殊的文化组织,其教育教学活动不能过度沾染商业气息,防止在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中出现功利主义倾向。在区域文化建设中,地方政府应当更加注重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工艺、区域饮食文化等区域典型文化项目,要处理好新旧文化、雅俗文化、中西文化之间的关系,推动区域文化百花竞放、百舸争流。

(三)合作层次问题

政校合作模式不仅包括对双方文化设施、文化场所、文化产业等表层物质形态进行资源共享和开发利用,还包括通过文化活动、文化合作站、文化研究项目、文化保护工程等多种形式推动深层次文化合作和交流,包括通过文化活动、人际关系、规章制度等表现出来的行为文化层和通过价值观念、文化氛围、社区意识等表现出来的观念文化层[3]。政校合作应当旨在推动区域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共同发展,一方面要注重推动产学研结合,推动高校科技成果的应用转化效率,提高文化建设的效益;另一方面,政校双方要注重吸收彼此优秀的人文思想和价值观念,加强道德建设,提高整个社会的人文素质和修养。

政校合作模式下的区域文化建设是推动区域文化发展的新尝试,目前在国内还没有形成成熟的合作机制和方法,需要在具体实践和应用中不断完善和改进。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文化产业面临新的形势和机遇,国内高校和各地政府应当抓住有利时机,科学评估政校合作对区域文化建设的影响和作用,为区域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创造更好的环境。

[1]杨蜀康,黄迪民,王凡华.着力建设特色大学文化[N].光明日报,2006-11-10.

[2]许琳.关于孔子学院[ER/OL].[2012-03-01].http://www.hanban.edu.cn/confuciousinstitutes/node_10961.htm.

[3]肖小霞,车海波.高校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模式分析[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1):37 -39.

猜你喜欢

区域建设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分割区域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谁远谁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