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善潜艇舱室热舒适和空气品质的技术探讨

2012-09-20张晓静连之伟

中国舰船研究 2012年4期
关键词:舱室潜艇空调

张晓静 连之伟 兰 丽

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上海200240

0 引 言

潜艇是艇员们长期工作和停留的场所,因此,创造舱室良好的空气品质和满意的热舒适环境是保证潜艇官兵身体健康和良好战斗力的关键。

与在陆地上不同,潜艇下潜后即成为一个密闭的环境,由于存在艇内空间狭小、人员密集、设备庞杂、艇员自身代谢及材料挥发释放等问题,致使艇内大气成分变得十分复杂,且随着潜航时间的增加,舱室内空气中污染物的浓度也将不断变化。此外,由于潜艇经常在不同的海域航行,其外界气象条件会随航行海域的变化而变化,这也会对舱室内部的物理环境产生影响。因此,潜艇上的空气调节系统除了用于保证各种精密仪器、设备能正常工作外,还要建立使内部工作人员感觉舒适、自然的微气候。随着新型动力推进系统的运用,舱室内的空气污染已成为影响潜艇水下续航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自1962年起,美国已将居住性从动力推进、武备、观通等诸多因素排序的最后一位提高到了第二位,而居住性的主要内容正是舱室内的空气质量和热舒适状况。由此可见,改善潜艇的居住性,采取相关措施对舱室空气进行净化和治理,并提高潜艇官兵在舱室内的热舒适度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1 我国潜艇密闭舱室的热舒适和空气品质现状

长期以来,鉴于潜艇作为海上重要军事力量的客观特殊性,我国在潜艇的设计制造过程中,始终将武器装备置于首要地位,与之直接相关的操作系统、动力系统位居其次,再次才是各个舱室的居住性设计。

在潜艇中,其所有舱室都属于完全封闭的有人工作舱室,因人员在其中的停留时间较长,因此舱室的居住环境将直接影响艇员的作战、训练以及生存状态。然而,目前潜艇内的热舒适和空气品质状况却令人担忧。文献[1]指出,在某些水域水下航行时,使用空调的主要居住舱室内的平均温度每天有9 h大于32℃,相对湿度在80%以上。在空气品质方面,其问题更严重,例如,在某潜艇远航期间的常见病发病情况中,上呼吸道感染达61.97%[2-4],而发生上呼吸道感染的原因则主要与长期居住在潜艇封闭狭小的空间、空气不流通、质量差、有害气体成分多、含量高等因素有关。发病严重的舱室,其有害气体(例如,CO)浓度明显比其它舱室高。

长期在高温、高湿、空气品质差的舱室环境内工作不但会影响到整体的作战水平和战斗力,而且还会对艇员的身体健康造成极大危害。因此,空气调节系统就显得十分重要。空调系统除了需要维持舱室给定的热、湿规范外,还须维持舱室内空气的成分和纯净度,需及时将舱内含有有害物质和二氧化碳的污浊空气排出舱室进行有效处理,并向舱室内输送新鲜、干净的空气。

2 潜艇密闭舱室热舒适状况的改善措施

潜艇在深水潜航时,其舱室与大气隔绝,全封闭舱室内的人工环境维持主要依靠空调系统和大气控制系统完成。而空调系统设计和运行的基础是人体热舒适研究,其决定了空调系统的运行状态。

人体的热舒适主要与4个环境因素和2个人员因素有关,分别是环境温度、相对湿度、空气流速、平均辐射温度,以及人员的衣着程度和人员的活动水平。与许多国家一样,我国暖通空调行业的热舒适标准来源于发达国家的研究成果,目前尚无自己的研究成果。然而,选用该标准的问题在于,发达国家对热舒适的研究成果是以白种人为试验对象得出的,这些国家所处的气候区、人民普遍的生活水准和消费水平、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以及人体的体型和体表面积都与中国人差别很大。即使是在Fanger[5]研究的基础上建立的欧洲标准ISO 7730中,也有许多限定条件和可变参数。随着热舒适研究的不断深入,许多学者注意到人体的热舒适不仅具有个体差异性,而且更加具有种族和地域方面的差异性。Nakano等[6]对同一地方不同种族的热舒适进行了研究,发现日本籍与非日本籍工人在室内环境的热感觉上存在显著差异。而对于不同的场所,人们所接受的热舒适温度也有差异,例如,Humphreys[7]研究发现,在相同衣着、活动量的情况下,同一个人在办公室、家里、气候实验室等不同环境下对暖的感觉亦有显著差异。与之类似,与普通的热舒适实验室研究相比,潜艇舱室的热舒适状况也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和特殊性,例如,目前绝大部分热舒适实验室研究的暴露时间均在5 h以内,远远低于潜艇长期航行的时间。此外,在热舒适试验中,多是采用主观问卷的方式来判断人体是否处于热舒适状态,由于人员的主观评价存在着阈值影响,所以过分依靠主观评价会给试验结果带来不确定性,从而影响到试验的准确度,且其得到的结果也不宜直接用于潜艇的热舒适研究。

因此,在潜艇热舒适理论研究方面,应以中国人为试验对象,采用主观问卷与客观生理参数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建立适于中国人的普通热舒适标准,并进一步针对潜艇密闭舱室环境的特殊性,确立潜艇密闭舱室特殊热舒适标准。主观问卷在热舒适研究中已普遍得到运用,而针对与热舒适相关的客观生理参数的研究却不多,且鲜有确定性结论。连之伟课题组率先在国内将热舒适与医学生理指标相结合,提出采用心率变异性(HRV)和脑电波(EEG)等生理参数来客观评价人体的热舒适度[8-11]。HRV主要用于反映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的兴奋状况和张力变化,EEG则用于记录大脑的活动状况。当人体处于热舒适状况时,交感神经与迷走神经的兴奋程度保持平衡,体温调节活动很弱,此时,反映人心情愉悦、舒适的α波占主导地位。试验证明,这两个生理参数都可作为有潜力的客观指标来评价人体热舒适度。

在空调系统控制方面,若潜艇空调系统仅以舱室温、湿度作为评价指标,则采用双位控制或者比例控制很难实现舱室环境热舒适性与系统节能优化的目的。舱室环境热舒适性指标控制是以热舒适性指标为控制目标的控制方式。与传统的温、湿度控制系统相比,热舒适性空调系统控制方法一般采用PMV值或标准有效温度(SET)作为控制参数,同时结合神经网络、模糊控制、专家系统等现代智能控制策略,并通过直接或间接对被控参数进行调节来实现[12]。与单一指标的空调系统控制相比,热舒适性空调系统具有诸多优势。该系统可直接作用于人,并对影响人体热舒适的各项因素进行综合,从而能够更好地提高舱室环境舒适性。同时,还能将最佳环境参数进行组合控制,降低能耗。连之伟等[13]建立了热舒适模糊评判模型,为较好地反映室内人员的热感觉,定量给出室内环境的预测平均投票值,并进一步实现热舒适控制策略奠定了基础。此外,为维持潜艇舱室内良好的热舒适环境,空调的运行温度应随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这样,不但可以提高人体的热舒适程度,而且还可根据不同的外界情况有效利用空调系统的通风功能和最小程度地参与改变,并控制环境,从而有效节约能源。

综上所述,潜艇密闭舱室环境热舒适的改善必须与艇员在潜艇密闭舱室环境中的热感觉和热舒适要求相结合,通过现场问卷调查与客观生理参数测量相结合的方法,得到适用于中国人、针对潜艇特殊环境的热舒适参数,然后,便可通过对空调系统进行设计和运行控制来满足艇员对热舒适的要求。

3 潜艇密闭舱室空气品质的改善措施

艇员在舱室内接触到的污染物与舱室使用材料、人员的代谢活动和船舱布局等条件密切相关。舱室内的建材、装饰都会不同程度地使用到化学合成材料,例如,潜艇舱室内用于装饰、隔热、密封、绝缘和包装用的油漆、橡胶、塑料、涂料、粘合剂、润滑剂以及舱内仪表面板等均由非金属材料构成,这些非金属材料具有各自的功能,可由于蒸发、扩散和缓慢氧化而释放出多种有害气体组分。舱室内除仪器、设备会散发余热、余湿外,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也会不断散发热量、水分和二氧化碳,甚至还会产生氨、无机铵、易挥发脂肪酸以及其他有害有机物,从而污染舱室内空气,出现难闻的气味。

人体受到来自室内污染的健康损害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对污染物的敏感程度、污染物的种类及浓度、生理和心理的健康状态以及在污染物控制范围内停留时间的长短和频率。当人们处于受污染的室内时,数百种低浓度污染物将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污染物中有的能单独引起人的各种病变,有的则是发生协同或拮抗作用,从而对人的皮肤或内部器官造成影响。具体表现为:

1)气味和其他感觉效应,如刺激作用。

2)粘膜刺激使得呼吸道疾病增加,肺功能下降。空气污染物中的刺激气体可使粘膜层变厚,从而导致呼吸道抵抗力降低。

3)引起急慢性中毒,如CO,SO2等。

4)基因毒性和致癌性,很多污染物都可引起癌症。

文献[8]指出,潜艇中存在的各类污染物的复合作用会对人体生理方面造成较大的影响和危害。并且,潜艇在长期的航行过程中其舱室与大气隔离,如果空气得不到净化,有害物质的浓度就会越来越高。

很明显,潜艇内的恶劣环境对于艇员的健康具有极大的危害性。为改善艇内空气质量,若通过潜艇频繁浮出水面进行通风换气,会大大降低潜艇的持续远航能力和隐蔽性。因此,需要寻求其他技术手段来改善舱室内的空气品质,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消除、控制、检测舱室内污染源;改善空气净化技术;合理设计空调系统及送风方式,及时维修清洗机械通风及空调系统,以防发生微生物污染。

3.1 消除、控制、检测舱室内污染源

消除、控制舱室内污染源无疑是提高室内空气品质的最好方法之一。要减少舱室内污染源,首先应注重材料的选用,如严禁使用调和漆,尽量使用低挥发性有机物的油漆或非毒性油漆,并对油漆材料与施工工序进行严格监督、检查和计量;减少各种气雾剂的使用;减少室内燃烧过程等。其次,在污染源比较集中的地方,可采用局部排风或过滤吸附的方法来防止污染物的扩散。此外,污染物的控制还可以与热舒适控制相结合,研究表明,室内甲醛体积分数在很大程度上受室内温度和湿度的影响。当甲醛体积分数单独受温度升高或相对湿度增大的影响时,其趋势呈指数上升;当温、湿度同时变化时,甲醛体积分数受温度的影响要大些[14]。因此,为有效降低室内甲醛体积分数,可考虑在人体热舒适范围内保持较低的室内温度和相对湿度。

此外,潜艇污染检测技术也非常重要。潜艇大气成分检测包括装艇仪器检测和实验室仪器检测。在装艇仪器中,质谱仪是目前比较成功的固定式多组分分析仪器[15]。在实验室检测方面,主要包括化学分析法、原子吸收光谱法、离子选择电极法、气相色谱法以及色谱/质谱联用法等[16]。随着潜艇整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潜艇对居住性要求的提高,潜艇舱室大气成分的分析技术日益更新,有大量气体分析技术可供评估[17-18],包括:

1)微型化色谱、色谱/质谱现场检测技术。微型色谱仪是国外近年来推出的一种便携式气相色谱仪,该技术的特点是可以针对特殊环境和现场检测的需要,实现色谱单元微缩化、模块化,从而方便进行现场检测和处理,并给出检测结果。此外,微型化色谱/质谱联用仪也可以对未知成分进行现场定性定量检测,从而大大提高潜艇大气成分的检测准确度。

2)色谱/质谱/红外光谱一体化联用仪。该仪器由色谱仪、质谱仪和红外光谱仪联合在一起组成,可用于提高未知物定性鉴别的准确性,避免单一方法定性带来的误差。

3)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检测技术。该技术在有机物检测,特别是高沸点有机物的检测方面具有特殊优势,如对人体具有致癌性的多环芳烃、多氯联苯和二噁英等有机物。目前,常用的气相色谱法主要是针对易挥发有机物,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检测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则有望鉴别出潜艇大气中许多过去未引起重视的有害气体。

4)离子迁移谱技术。该技术可分析的气体种类多,仪器尺寸小、重量轻,能耗和维护费用低,但艇用环境的应用特性尚需考察。

5)声光光谱气体分析技术。该技术稳定性好,无需标准气,主要是采用分光技术以支持多通道测量,但该技术尚处于发展阶段。

3.2 改善空气净化技术

文献[19]提出,室内污染理想的净化方案是将室内污染空气经除尘过滤、吸附、光催化处理后,再通过负离子发生装置来得到洁净的空气。针对以上各种净化手段,有多种技术。例如,活性炭是常用的空气净化材料,主要用于吸附空气中的微量有毒气体,如氨气、甲醛、苯类等,但净化过程中的流动阻力大。王国华等[20]研究了复合型吸附过滤材料对二氧化碳的作用。复合性材料主要由吸收剂、活性炭纤维和丙纶纤维毡组成,阻力很小,因此对送风系统的影响也较小。超吸水性高分子树脂具有抑制微生物生长的作用,可以应用于空调领域,并解决空调系统中微生物的污染问题[21]。李祥东等[22]提出了采用低温冷冻法来清除潜艇舱室有害气体的系统思路。该方法具有能清除多种有害气体、系统本身不产生有害气体,且能杀菌消毒并辅助艇舱降温等一系列优点,对于全面改善舱室生存环境,降低潜艇动力消耗,提高潜艇续航力等具有积极意义。

各种净化手段中,光催化净化技术是当前的研究热点。另一方面,随着对纳米材料特性的不断了解,纳米材料的优点(防污、防腐、降阻、耐磨蚀等)得到了充足利用。相对于传统材料,纳米材料在延长舰船零部件使用寿命和服役期,减少维修成本,促进设备小型化和智能化等多个方面更具优越性[23]。

近年来,使用纳米光催化材料消除VOC已成为一项新兴技术,其具有能耗低、操作简单、反应条件温和、可减少二次污染及连续工作等优点。但是,光催化反应的某些产物也可能带来二次污染。由于光腐蚀和化学腐蚀的原因,对二氧化钛(TiO2)的使用最为广泛。TiO2晶型对催化活性影响较大,以一定比例共存的锐钛型和晶红石型混晶型TiO2催化活性最高。

研究表明,TiO2光催化净化技术对空气中的氨气、链烃、氯有机物、芳香族有机物、含硫有机物及含氮氧有机物均有很好的降解效果[24-25]。表1所示为部分潜艇有害物质光催化后的生成物。

表1 潜艇内部分有害气体的光催化生成物Tab.1 The productsof harm fu lgases after photocatalytic reaction

潜艇大气中不仅含有有害气体,而且还含有大量有害细菌。传统的杀菌方法是采用杀菌剂银和铜等使细菌失去活性,但细菌被杀死后,会释放出致热和有毒组分,如内毒素。内毒素是致命物质,可引起伤寒、霍乱等疾病。而TiO2光催化反应则能迅速、有效地分解构成细菌的有机物,使细菌的蛋白质变异,破坏病毒颗粒的RNA,降解细菌释放出来的有毒复合物,直接彻底杀灭影响艇员健康的细菌,克服了传统银系无机抗菌剂的缺陷。

虽然纳米TiO2涂料的光催化作用十分优良,但将其真正应用到潜艇舱室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例如,在潜艇高温高湿环境下,纳米TiO2涂料的使用寿命问题;纳米涂料中的纳米TiO2在使用过程中是否会产生脱落,以及脱落物是否会引起二次污染的问题;TiO2粒径在纳米范围以内,进人人体后,极易沉积在人体的某些部位而引起病变,严重的,甚至还可致命(已有证据表明,纳米颗粒可引起小白鼠脑部畸变产生肿瘤);在潜艇狭小的环境中,少量的脱落也会造成较严重的污染;光催化降解反应可能会产生二次污染物,如硫杂原子有机物降解会产生刺激性有毒气体SO2,这在舱室密闭空间下是不可忽略的问题;另在涂料中添加纳米材料可能会减缓溶剂的挥发,造成涂料干燥时间延长,进而影响涂料的环保性能,这也是必须考虑的问题。

3.3 良好的空调系统设计、运行及维护

在密闭的舱室环境下,空调系统除了需要维持舱室给定的热、湿状态外,还必须维持舱室内空气的成分和纯净度,应及时将含有有害物质和二氧化碳的污浊空气排出舱室进行有效处理,同时向舱室内送入新鲜、干净的空气。因此,空气调节系统就显得十分重要。空调系统的过滤装置不仅应能有效去除空气中的悬浮颗粒,还要能去除空气中的浮游菌,这就需要加强对空气过滤器的研发。此外,在舱室内也存在光化学反应和臭氧氧化反应的条件,室内潜在反应引起的二次污染物的危害可能比一次污染物更大,在潜艇空调系统设计中也应加以考虑[26]。

为了创造良好的室内空气品质,除了要改善新风处理过程并控制、消除污染物以外,气流组织的设计也尤为重要。气流组织设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新鲜空气的送达区域和污染物的排出效率,因此,应采用良好的送风方式。海军舰船种类繁多,在不同舱室通风系统的设计上,都存在送风方式的方案选择问题。例如,针对水面舰船的机舱通风系统设计,有人提出采用射流通风技术[27],与常规通风系统相比,该系统具有管路系统结构简单、占地少、送风位置灵活性高等多项优点。试验研究和数值模拟表明,与传统的混合通风相比,置换通风在去除室内热量和污染物方面更具优势。因此,在设计舒适空调系统时,应尽可能采用置换通风或下送风的方式。下送风空调系统送出的气流首先进入工作区,通过诱导作用与室内空气混合,吸收工作区的热湿负荷,然后在室内热(污)源的对流流动带动下向上移动,进入非工作区后,再借助设备及人体的热对流作用得以强化,由设在吊顶上的回风口排除,因此,采用该方式不仅具有较高的通风效率,并且还可提高室内空气品质[28]。

此外,空调系统的送风在处理过程中经过多层过滤器、风机、空调箱、热交换器及风管等时,均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所以,应及时维修清洗机械通风及空调系统,以防发生“送风污染”。

4 结 论

为满足我国潜艇部队长远发展的需求,除了要提高潜艇的武器装备、动力系统和操作系统外,还要切实改善潜艇密闭舱室的居住性。具体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1)在理论研究方面,应采用现场问卷调查与客观生理参数测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来确定适合中国人自身特点、针对潜艇特殊环境的热舒适标准和空气品质需求标准。

2)在技术方面,应采取以下措施:尽量选用低挥发性材料,并严格控制污染源;提高潜艇大气的多组分现场检测能力;改善空气净化技术,特别是具有诸多优势的纳米光催化技术在舱室密闭空间下的实际应用问题;尽量选择置换通风的送风方式,运用热舒适指标空调控制方式,同时,还应将热舒适与空气品质的控制需求结合起来。

[1]刘荣,杨一评.改善潜艇空调品质研究[J].制冷学报,1994(4):53-55.

LIU R,YANG Y P.Research of improving the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used in certain submarines[J].Journalof Refrigeration,1994(4):53-55.

[2]何良元,荆随宁.某潜艇远航中常见病发病情况分析与防治意见[J].海军医学杂志,2002,23(3):216-217.

HE L Y,JING SN.Analysis and control of the common disease during the submarine voyage[J].Journalof Na-vy Medicine,2002,23(3):216-217.

[3]乐秀鸿,陈国根,王德才,等.新型常规潜艇长航60昼夜对艇员体能耐力及心理工效的影响[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1999,17(4):246-250.

LE X H,CHEN G G,WANG D C,et al.Effects of 60-day navigation on a new-type diesel submarine on physical tolerance and psychologicalergonomics of submarines[J].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of Chines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1999,17(4):246-250.

[4]罗世华.一起57例“空调病”暴发的情况调查[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02,20(4):280-281.

LUO SH.Investigation on outbreak of air conditioning diseases with 57 patients[J].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of Chines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2002,20(4):280-281.

[5]FANGER PO.Thermal com fort[M].Copenhage:Danish Technical Press,1970.

[6]NAKANO J,TANABE S,KIMURA K.Differences in perception of indoor environment between Japanese and Non-Japanese workers[J].Energy and Buildings,2002,34(6):615-621.

[7]HUMPHREYS M A.Thermal com fort temperatures world-wide-the currentposition[J].Renewable Energy,1996,8(1/4):139-144.

[8]LAN L,LIAN ZW,LIU W W,et al.Investigation of gender difference in thermal com fort for Chinese people[J].European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2008,102(4):471-480.

[9]LIUW W,LIAN ZW,YAO Y,et al.Analysis of human heart rate variability at different thermal com fort levels[J].European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2008,103(3):361-366.

[10]YAO Y,LIAN ZW,LIU W W,et al.Experimental study on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and thermal com fort under various ambient temperatures[J].Physiology and Behavior,2008,93(1/2):310-321.

[11]YAO Y,LIAN ZW,LIUW W,etal.Heart rate variation and electroencephalograph-the potential physiological factors for thermal com fort Study[J].Indoor Air,2009,19(2):93-101.

[12]鲍海阁,吴昊,施红旗,等.船舶舱室环境热舒适性控制新技术综述[J].船舶工程,2009,31(2):69-71.

BAOH G,WU H,SHIH Q,etal.Review of new techniques in controlling the thermal com fort of the cabin environment[J].Ship Engineering,2009,31(2):69-71.

[13]连之伟,冯海燕.建筑室内热环境的模糊评判模型[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2,36(2):169-172.

LIAN Z W,FENG H Y.Fuzzy evaluation model on indoor thermal environment inside a building[J].Journal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2002,36(2):169-172.

[14]刘红敏,连之伟,叶晓江,等.温湿度变化对室内甲醛体积分数影响的实验研究[J].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1(6):70-74.

LIU H M,LIAN ZW,YE X J,et al.Experiment research on the effect of indoor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variation on indoor formaldehyde concentration[J].Journal of Donghua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2005,31(6):70-74.

[15]彭光明.AIP潜艇舱室大气环境控制系统研究[J].中国舰船研究,2006,1(2):62-65.PENG G M.A Study on the cabin atmosphere control system of AIP submarines[J].Chinese Journal of Ship Research,2006,1(2):62-65.

[16]王少波,周升如.潜艇舱室大气组分分析概况[J].舰船科学技术,2001,23(3):8-11.

WANG SB,ZHOU SR.Overview on the analysis of cabin atmospheric components[J].Ship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1,23(3):8-11.

[17]张洪彬.潜艇空气污染与污染检测技术[J].舰船科学技术,2006,28(2):5-8.

ZHANGH B.Submarine atmosphere pollution and detection technology[J].Ship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6,28(2):5-8.

[18]孙新福,施红旗,姜勇.未来潜艇大气环境监测系统可行性研究[J].舰船科学技术,2010,32(9):21-25.

SUN X F,SHIH Q,JIANG Y.Feasibility study of a future submarine atmosphere monitoring system[J].Ship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0,32(9):21-25.

[19]文远高,连之伟.商业建筑室内VOCs污染及其控制策略[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4,27(2):89-91.

WEN Y G,LIAN ZW.VOCs pollution in commercial building and its control strategy[J].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4,27(2):89-91.

[20]王国华,何明清.复合型吸附过滤材料清除二氧化碳的研究[C]//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00:97-101.

WANGG H,HEM Q.Research on the effects of composite absorbing filtermaterials on CO2[C]//Proceedings of National Conference on HVAC&Refrigeration 2000,2000:97-101.

[21]肖霞,金招芬,陈金春.超吸水性高分子树脂抑制微生物生长作用的研究[C]//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00:189-191.

XIAO X,JIN Z F,CHEN JC.Research on the inhibition of super-absorbent polymer resin on microbes growth[C]//Proceedings of National Conference on HVAC&Refrigeration 2000,2000:189-191.

[22]李祥东,汪荣顺.水下密闭空间生存环境的综合改善技术——采用低温冷冻法改善潜艇舱室大气环境的空气净化系统[J].舰船科学技术,2008,30(6):104-107.

LIX D,WANG R S.Comprehensive technology for improving living environment in closed underwater roomages——an air cleaning system for submarine based on cryogenic liquefaction technology[J].Ship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8,30(6):104-107.

[23]金建新,岳灿甫,吴始栋.纳米材料在舰船上的应用[J].中国舰船研究,2007,2(4):71-74.

JIN JX,YUE C F,WU SD.Application of nanometermaterials to ships[J].Chinese Journal of Ship Research,2007,2(4):71-74.

[24]任小孟,刘倩,杜毅.纳米TiO2涂料在潜艇空气净化中的应用可能性[J].舰船科学技术,2008,30(6):122-126.

REN X M,LIU Q,DU Y.The feasibility of the application of nano-TiO2coatings in air purification in submarine[J].Ship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8,30(6):122-126.

[25]郝刘仓,苏浩.TiO2光催化空气净化技术在潜艇中的应用[J].舰船科学技术,2008,30(6):188-191.

HAO L C,SU H.Application of TiO2photocatalysis to submarine[J].Ship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8,30(6):188-191.

[26]文远高,连之伟.室内空气中潜在的化学反应与空气品质[J].暖通空调,2004,34(6):35-38.

WEN Y G,LIAN ZW.Potential chemical reaction in indoor environment and indoor air quality[J].HV and AC,2004,34(6):35-38.

[27]邵飞.空气射流通风技术在舰船机舱通风系统中的应用[J].中国舰船研究,2007,2(4):47-50.

SHAO F.Air jet ventilation technology applied to engine room for ship[J].Chinese Journal of Ship Research,2007,2(4):47-50.

[28]连之伟,马仁民.下送风空调原理与设计[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舱室潜艇空调
船舶舱室通风控制策略研究
十分钟读懂潜艇史(下)
潜艇哥别撞我
十分钟读懂潜艇史(上)
潜艇跃进之黄金时代
空调病是怎么回事
奔驰E260车空调不正常
迈腾车空调不制冷
舰载导弹意外点火时舱室内喷洒抑制的影响研究
舰艇受损舱室的破损模式识别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