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高层领导的“十年寒窗”

2012-09-20张恒徐臻王菲宇

决策与信息 2012年2期
关键词:政治局课表中南海

文/张恒 徐臻 王菲宇

从2002年12月26日开讲第一课起,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成为一项制度。截至2011年8月23日止,近十年间,144名学者走进中南海做了75次讲课,形成了一个学习演讲公共政策的基础结构,也成为观察中国重大热点问题决策的一个窗口。

据报道,学者们在为政治局委员正式讲课前,一般会进行三轮试讲,起码是两轮,课题组成员、相关部委领导和中办、中研室负责领导都会参加试听讲。对于试讲者的声高、语调、语气、语速等诸多演讲要素都会提出指导性建议,直到大家基本满意为止。

中南海课表

2003年至今(2002年仅学习一次),中央政治局上课的频率基本保持在每年七八次。2006年曾出现十次。2011年,领导们已上过六次课。

从政治局“课表”看,学习内容涵盖范围十分广泛。其中,经济议题出现的频率最高,其次为法治议题,此外,新农村建设、城市化、卫生、医疗、教育、知识产权保护、安全生产、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能源、科技、民族关系、国防、就业、人口、文化体制、财税体制、社会保障、服务性政府、宗教等议题也时有出现。

据统计,经济议题共出现10次。尤其是2005年以后,几乎每年都有关于经济领域问题的研讨,涉及国家经济安全、金融体制改革等重大问题。

比如,2003年1月28日的议题是《世界经济形势和我国经济发展》;2005年5月31日的议题是《经济全球化趋势与当前国际贸易发展的新特点》;2007年8月28日的议题是《世界金融形势和深化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等。

2008年以后,经济领域的研讨主题开始趋同,多次提到“又好又快”,比如2008年1月29日的主题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和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009年2月23日的主题为《世界经济形势和推动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010年12月28日——也是最近一次关于经济问题的研讨主题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问题》。

法治是经济之后的另一大热点,2002年集体学习宪法后,法治问题讲解又有七次进入中南海课堂。

“中南海课表”中,党建教育也占了相当比重,十年来共有7次相关领域研讨,话题涉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保持党员先进性研究、推进党内民主、提高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水平等。同时,“课表”还十分注重探讨社会主义道路模式、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和谐社会、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等。

就“课表”特点来说,授课主题基本与当下社会热点保持一致。

2005年,全世界范围内都在开展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同年8月26日,“中南海”课堂的议题定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回顾与思考》。

此外,2008年设奥运议题,2009年设气候变化议题,2010年设世博会议题,2011年设人口议题,也同样体现了“课表”的与时俱进。

学有所用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和他的课题组为了中南海的讲课就准备了一年多的时间。贾康说,单是讲稿的初稿,就反复征求意见,又反复修改多次,这大大出乎他的意料。

2010年1月8日,他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高培勇教授一起为政治局讲授《世界主要国家财税体制和深化我国财税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是近年来民间与政府都高度关注的话题,中央领导对此次讲座也非常重视。

“当时我们讲的主题到课的人是最全的,政治局的领导同志都到齐了。”贾康介绍,讲解结束后是讨论环节。在讨论过程中,政治局委员们非常活跃,相当放得开,实质性地讨论了一些问题。正式讨论结束后,胡锦涛总书记就此次话题进行了总结发言。讲课结束后,许多领导余兴未尽,在怀仁堂的会场,继续就这个话题进行讨论和交流。

胡锦涛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立足我国国情,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坚定不移地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此后,由财税改革开启,包括资源税、增值税等改革分别在新疆、上海试点,广受关注的个税,则在8月改革,包括提高起征点、9级超额累进税率修改为7级。

时政观察家也已看出政治局学习内容与之后所出台的种种决策有吻合之处。早在2003年“非典”疫情期间,4月28日,“中南海课堂”即开讲《当代科技发展趋势和我国的科技发展,以及运用科学技术加强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

之后人们看到,各种抗非典决策密集出台,中国科学院王恩哥研究员、清华大学薛澜教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曾光3位主讲人为科学、民主决策做出了贡献。

2007年6月政治局第23次集体学习题目是“国际能源资源形势和我国能源资源战略”。3天后,胡锦涛访问俄罗斯,展开“石油外交”,中石油、中石化、中国国家电网公司与俄方签订了关于石油、电力贸易等多项协议。评论普遍认为,之后的能源外交决策从此次讲课中吸取了“养分”。

“政治局十年来的讲课课程以及所出台的政策,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大体的趋势,就是当年讲课的内容,都是一段时间内政治局比较关心的问题,制定政策也好,做决策也好,都需要事先进行学习。于是就请学者或者专家来讲课。”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毛寿龙说,政策和讲课的内容有一个大体吻合的趋势,但是讲课与政策的出台并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也无法将讲课作为一个风向标。

长期收益

对于政治局的领导者们来说,这种讲课当然是有好处的。虽然党小组也有各种各样的学习,政治局也有其他的读书会,但集体讲课学习的形式只有这一个。可以说,通过这种学习,政治局获得了某种知识的储备。一个政策的修订、出台,都经历一个复杂的过程。除了知识储备之外,还需要反复的考量和商讨。选择一个课题进行学习,说明政治局对这一领域比较关心,它带来的是长期收益。

2010年7月,政治局集体学习文化体制改革研究,胡锦涛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党中央作出的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决策。一年后,中共中央出台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定,这即显示出从关心、学习储备、反复考量到决策出台的过程。

经济、法治问题上的学习更是如此。在这一点上,八十多岁高龄的许崇德教授深有体会。

1998年6月16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开办法制讲座的第一课,就是许崇德主讲《我国宪法与宪法的实施》。2002年,许崇德又再度受邀,与武汉大学周叶中教授一起讲授宪法。

回顾这两次讲课,许崇德由衷感慨:“中央政治局的学习会、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法制讲座,都把宪法作为第一课、第一讲,体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法治观念和推进依法治国的坚定决心。”

法治问题是中南海学习的一个重要领域,迄今共有8次进入课程表。这与建设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是中国当下一个重要目标有关。2011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委员长吴邦国宣布,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立法工作目标如期完成,而在政治局密集学习法治的2004年,国务院发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提出用十年时间基本建成法治政府,这个目标更是任重道远。

“现在,大家是发自内心觉得必须推进民主法治建设,真诚来进行学习的。所以怎样给领导讲课,是一个很难的事情。我觉得这个事情一是很重要,二是很有意义,但是做好很难。”回顾中南海十年集体学习,周叶中如是说。

“这种会议现在公开、定期地举行,而且几乎是每个月都举行的话,我想,这说明领导层表达的就是我们需要学习,我们想吸取外部专家的意见,我们需要吸纳他们的智慧和建议。”曾两次参与中南海讲课的清华大学教授薛澜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中国事实上正在创造一个公共政策形成的基础结构。”

猜你喜欢

政治局课表中南海
学生出招解决”日课牌“问题
如果我是校长
中南海的深情
党的“十九大”精神我知道
INNO EDU 创新教育大会
各地区学生课表
中南海:曾是寻常百姓家
中南海:曾是寻常百姓家
中南海:曾是寻常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