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女子马拉松运动员年度训练周期安排特点研究

2012-09-20焦芳钱刘大庆

中国体育科技 2012年4期
关键词:竞技状态马拉松教练员

焦芳钱,刘大庆

中国女子马拉松运动员年度训练周期安排特点研究

焦芳钱1,刘大庆2

在女子马拉松训练中,年度周期安排是其训练计划的核心内容。对于一个跨度较大的时间周期,马拉松运动员需要通过合理的周期安排来逐步培养起竞技状态,使之在比赛中呈现出最佳竞技状态。中国女子马拉松是一支较有国际影响力的队伍,通过对该队伍训练周期安排的研究,可以从中发现和探索马拉松训练周期安排中一些规律性的东西。通过对我国女子马拉松教练员和运动员的调查了解,结合优秀运动员重要比赛年度周期安排的实例分析,逐步勾勒出女子马拉松训练周期安排的一些主要特点。这将有助于提升我国女子马拉松训练过程安排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训练周期;马拉松;女子;优秀运动员;阶段训练

1 前言

对于年度训练来说,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对周期性训练安排的认识和把握,年度周期安排通常也是进行系统训练的重要基础。对周期性训练理论进行较为系统研究的是前苏联训练学专家马特维也夫,他提出的周期训练理论,在体能性项目训练中曾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目前市场经济大背景下,人们对于该理论也产生了一些怀疑和争议。对于体能性女子马拉松项目而言,其训练周期安排特点是什么,这是人们较为关心的问题,也是优秀运动员训练中必须认真把握的问题。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备战2007年世界田径锦标赛和备战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国家队女子马拉松运动员的训练周期安排及省级以上优秀女子马拉松运动员的训练周期安排。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调研

对我国女子马拉松队备战2007年世界田径锦标赛和备战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年度训练周期安排和计划进行了较为详细和认真的分析研究。

2.2.2 专家访谈

根据研究需要,分别对体育院校相关专家和备战北京奥运会的国家队教练员进行了访谈和咨询,共计23人。

2.2.3 问卷调查

设计了教练员、运动员问卷。问卷主要对国家女子马拉松队和内蒙古、黑龙江、新疆、广州、吉林、辽宁、北京、河南、河北、陕西、贵州、海南、山东、甘肃、云南、青海、江苏等省(直辖市、自治区)队和火车头俱乐部的女子马拉松运动员和教练员进行了调查。运动员问卷发放共50份,回收46份,回收率92%,有效问卷42份,有效率为91%;教练员问卷共发放30份,回收27份,回收率90%,有效问卷25份,有效率为92%。通过14位专家对问卷的效度进行检验,效度评价结果良好。在运动员问卷填写后20天左右,随机抽取其中14名运动员进行第2次问卷填写,对两次调查进行问卷信度检验,通过相关系数计算得出,问卷的重测信度系数为r=0.9021,且P<0.01,说明运动员问卷调查结果具有较高可靠性。

作者单位:1.厦门大学 体育部,福建 厦门361005;2.北京体育大学北京100084
1.Xiamen University,Xiamen 361005,China;2.Beijing Sport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

2.2.4 个案研究

主要对我国优秀女子马拉松运动员周春秀、朱晓琳、张淑晶等的训练周期安排进行研究。

2.2.5 数理统计

用EXCEL软件和SAS统计软件对教练员和运动员问卷进行数理统计,绘制了频数分布图等,并进行相关分析。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传统周期训练的基本理论及主要争议点

20世纪60年代中期,马特维耶夫出版的《运动训练的分期问题》提出了竞技状态的变化、运动训练计划的制订,为一般训练学的诞生奠定了重要研究基础[8],这也标志着周期训练理论的初步形成。这个时期的前苏联竞技实力较强,代表了当时世界的最高竞技水平。同时,国民经济水平较高,计划经济为主导的举国体制为运动员的系统训练提供了强大支持。马特维耶夫通过对举重、游泳、田径耐力项目高水平运动员年度成绩变化的综合研究,描绘了竞技状态发展变化的曲线图。曲线呈现单峰、双峰和多峰3种基本状态。通过对曲线的形态研究,他发现了一种波峰位相的形成、保持和暂时消失现象,与此对应,他把运动训练过程划分出3个时期,即准备期、比赛期、过渡时期,初步形成了周期训练理论的基本构架。

根据传统分期理论研究统计出的结果曲线显示,竞技状态的形成时期较长,因此,对应的准备期也较长。同时认为,准备期中应较多采用一般性练习手段,以此逐步引导竞技状态的形成。由于早期比赛数量较少,比赛间隔大,这种安排思路还能够适应比赛的需要。近年来,随着各种商业性比赛的增加,有时商业比赛的利益累积下来比奥运会、锦标赛等大型比赛所获得的利益可能还要大,人们开始思考,如何能在短期内提升竞技状态和较长时间保持竞技状态,以适应不同类型的激烈比赛。于是,出现了一些淡化或取消准备期,直接以比赛期替代的思潮,较为典型的观点就是“以赛代练”,对传统周期理论提出了挑战。李庆等的研究认为,传统的周期训练理论对运动训练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然而,在现代竞技体育高速发展,商业化比赛更多地介入,训练和比赛强度不断增大的今天,传统的周期训练理论显然不能客观地解释和代表现代运动训练的发展趋势[1]。这些见解反映出周期理论的实践影响力和其理论急待完善的迫切性。总体来看,人们对于该理论的质疑集中在:各训练时期和阶段负荷量、强度的安排;一般和专项训练的比重;各时期划分的时间长短等问题上[2]。作为耐力特性明显的女子马拉松,其训练安排是否遵从周期训练基本理论,它究竟呈现出怎样的周期安排特点?通过对女子马拉松训练安排的整体了解和把握,我们将会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3.2 我国女子马拉松年度训练周期安排特点

3.2.1 教练员对马拉松训练周期安排的认识

3.2.1.1 对传统周期训练理论的认知

教练员问卷调查显示,有40%的教练员认为,传统周期训练理论适宜指导马拉松的训练安排,36%的教练员认为比较适宜,24%的教练员持保留态度,说明多数马拉松教练员认可周期训练理论的指导作用,有少数教练员对该理论提出了某种质疑,但通过了解他们的实际训练安排,发现他们仍旧把训练过程按照准备期,竞赛期和恢复期来安排。这种有意无意地运用周期训练安排的一些基本理论,正说明周期训练安排中的微妙之处。因此,对周期训练理论的研究需要不断深入进行下去,不可停留在目前较为浅显的基本结构的划分上。当然,如何科学地进行周期训练安排,需要教练员长期的经验积累,需要科学的实验监测。

3.2.1.2 实际训练周期安排调查

通过教练员问卷调查,对我国女子马拉松运动员的准备期和恢复期长短进行了解(表1)。

表1 女子马拉松比赛训练准备期和恢复期时间一览表Table 1 Survey on Preparation and Recovery of Female Marathon Training

表1显示,教练员在重要比赛中,准备期安排一般以3~4个月为主(选择人数占总人数的80%),赛后恢复调整时间一般以3~4周或1个月为主(选择人数占总人数的68%)。有一小部分采用1~2周的短时间恢复调整期(占总人数的24%)。由于一次马拉松比赛的消耗大,因此,需要通过较长时间的储备和积累才能开始比赛,3~4个月的准备期是教练员基本认同的竞技状态培养过程。大赛后一般根据疲劳情况安排一个较短时间的调整恢复期,时间从1周至1个月,重点在3~4周。

3.2.2 女子马拉松运动员年度比赛周期安排调查

本研究对2006—2008年中,我国女子马拉松运动员的比赛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表2)。选择离发放问卷最近的2个年度,主要是考虑到我国多数运动员的马拉松训练年限都比较短,调查年限不能太长。通过问卷调查显示,本次被调研的运动员最好成绩都集中在(2:19:51~2:40:00)之间,调研对象整体水平较高。

表2 2006—2008年度女子马拉松运动员比赛情况调查一览表Table 2 Survey on Competition of Female Marathon Athletes in 2006and 2008

表2调查显示,2006年8月~2007年8月,运动员参加马拉松比赛的平均次数为1.38次,标准差为1.19次,参加长距离比赛的平均次数为4.5次,标准差为3.88次;2007年8月~2008年8月,运动员参加马拉松比赛的平均数为1.5次,标准差为1.12次,参加长距离比赛的平均数为3.76次,标准差为3.43次。从4组数据的标准差可以看出,每组数据的离散程度较小,因此,平均数可以较为有效地呈现各组数据的整体情况。

为了更好地了解2006-2008年度的马拉松比赛情况,我们绘制了频数分布图(图1、图2)。

图1 2006—2007年度参加马拉松比赛次数频数分布示意图Figure 1 Distribution of Frequency Participating in Marathon Competition in 2006and 2007

图2 2007—2008年参加马拉松次数频数分布示意图Figure 2 Distribution of Frequency Participating in Marathon Competition in 2007and 2008

表2的数理统计和图1、图2频数分布情况显示,两个年度中,平均马拉松比赛次数分别为1.38次和1.5次,频数分布主要集中在0~2次之间,而年度长距离平均比赛次数分别达到4.5次和3.76次,参加长距离的比赛次数明显占优势。然而,教练员问卷调查显示,68%的教练员认为,全年较为适宜的马拉松比赛次数是3次,28%的教练员认为,参加2次比较适宜。孙长江研究认为,女子马拉松运动员一年安排2次,最多3次马拉松比赛较适宜的[6]。这说明,队伍整体年度马拉松比赛次数与教练员、科研人员所认同的较为合理的年度比赛次数存在一定差距。笔者认为,从事马拉松项目专门训练运动员相对较少,而较多运动员长跑兼马拉松,年度比赛基本是围绕长距离跑来展开,这应当是一个主要原因,反映出女子马拉松队伍整体的专项特点不够明确。还有一个可能原因,虽然我国的马拉松比赛近年来有所增加,但是,和欧美、日本等马拉松开展比较好的国家相比数量明显偏少,一般水平的运动员参加比赛的机会将大大减少。牟少华等对中、日马拉松对比研究认为,日本女子马拉松运动蓬勃发展得益于“日本的女子马拉松运动不仅群众基础好,而且有各种级别的比赛,且赛次较多。”[3]因此,为提高我国女子马拉松队伍的整体水平,需要积极创造条件,尽量让她们多参加一些马拉松比赛,积累经验,不断提升马拉松跑的专项能力。

3.2.3 我国参加北京奥运会的女子马拉松运动员年度比赛安排特点

周期安排作为年度训练计划的核心部分而广受重视,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女子马拉松训练的周期安排问题,在对女子马拉松队伍整体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也对参加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且参加了2007年世界田径锦标赛的3名女子马拉松运动员周春秀、朱晓琳、张淑晶的不同年度主要比赛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表3、表4、表5)。参加这两种世界大赛的运动员都是在国内选拔或达到国际A标后才获得参赛资格的,她们代表了当时我国女子马拉松的最高水平,也是优秀的国际马拉松运动员。

表3显示,周春秀年度比赛安排特点是:在2003-2008年间,年度马拉松比赛次数分别为:2次→3次→4次→2次→2次→2次,表现为马拉松参赛初期积极参加一些比赛,非大赛年度参赛次数多,大赛年度参加重要比赛较少。从每个年度比赛的月份分布来看,基本都是呈现两个大周期,第1个比赛期为3~4月份,第2个比赛期集中在8~10月份。而有重大比赛的年度仅安排一个大周期,比如2008奥运年度就是一个大周期。尽管参加了好运北京马拉松比赛,但仅仅是作为训练而已,没有进行专门的针对性训练。2005年度,她参加的比赛达4次,前2次获得了较好名次,锦标赛获得第5名,本年度较频繁的比赛对该运动员的体力消耗较大,特别是3月份仅隔10多天的连续2次比赛,对该年度的重要比赛(锦标赛)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也提示我们,女子马拉松年度比赛次数一定要有所控制。如何做到适度而不过度,是女子马拉松周期训练安排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当然,对于重大比赛年度只安排一个大周期是否科学有效也有待进一步的探讨。

表4显示,朱晓琳年度比赛特点是:在2004~2008年间,年度马拉松比赛次数分别:1次→2次→2次→2次→2次,从每个年度马拉松比赛的月份分布情况来看,基本都是呈现1~2个大周期。在2007世锦赛年,3、4月为第1个比赛期,9月为第2个比赛期,在备战9月份的世锦赛时,她和周春秀的准备期分别达到5个月和4.5个月,在锦标赛上分别获得了第4和第2的好名次,说明其年度周期安排的有效。备战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她和周春秀全年度都是按照一个大周期来安排,尽管参加了4月6日的扬州半程马拉松和4月20日的好运北京马拉松赛,但是从比赛成绩及后来的采访中可以了解到,这些比赛她们仅仅作为一堂训练课,没有做专门的准备和用全力去跑。奥运会的比赛结果是,她和周春秀分别获得了第4和第3的好名次。整体而言,朱晓琳的年度周期安排以单周期和双周期为主,中间穿插安排众多的场地赛和越野赛,希望达到以短促长,提高专项能力的目的。

表3 周春秀各年度马拉松重要比赛情况一览表Table 3 List of ZHOU Chun-xiu Participating in Major Marathon Competition Each Year

表4 朱晓琳各年度参加马拉松重要比赛情况一览表Table 4 List of ZHU Xiao-lin Participating in Major Marathon Competition Each Year

表5 张淑晶各年度参加马拉松重要比赛情况一览表Table 5 List of ZHANG Shu-jing Participating in Major Marathon Competition Each Year

表5显示,张淑晶年度比赛特点是:在2000—2008年间,年度主要马拉松比赛次数:4次→2次→2次→2次→4次→2次→3次→2次→4次。从每个年度马拉松比赛的月份分布情况来看,基本都是呈现双周期安排,比较典型的如2000年度、2002年度、2003年度、2007年度。个别采用多周期安排,较为典型的如2004年度。在2008北京奥运会年,共进行了4场比赛,第1个比赛期从1~4月,第2个比赛期是8月份,由于第1个比赛期比赛过多,从而对8月份的奥运会比赛造成了一些不利的影响。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在重要的马拉松比赛年度,运动员的参赛次数一定要控制,否则,其最佳竞技状态也许会过早出现在某次一般性比赛中。张淑晶在2008年3月16日的韩国首尔国际马拉松赛上获得了第1的好名次(成绩为2:26:11),而在本年度重要的奥运会比赛中没有表现出良好的竞技状态。乌克兰B.H.普拉托诺夫教授研究认为:“有计划地针对年度重大比赛,特别是奥运会的训练,针对的是必须在这些比赛中达到最高准备程度状态的时候,大周期的数量和重大比赛的数量与在重大比赛中达到最高成绩的概率之间存在着反比例的关系。”[4]

通过对我国3位优秀女子运动员不同年度周期安排和参赛情况的综合研究,我们认为,优秀女子马拉松运动员年度大周期安排,比赛次数的确定需要综合考虑许多的因素,如,国内竞赛日程,国际大赛的时间安排,经济利益等。在此基础上,应当对运动员的竞技状态进行适度调控和把握。大赛年度的主要比赛需要把握在1~2次,非大赛年度需要根据自己的情况积极参加一些比赛,增加经济收入,同时以赛促练,培养自信心,提升能力水平。

3.2.4 大周期基础上的阶段训练安排

阶段性训练安排是我国女子马拉松训练实践中较为显著的特点,属于操作层面的周期安排问题,是教练员最为直观和容易把握的对年度训练实施的有效途径。比如,通常进行的高原阶段性训练,平原阶段性训练等。这些大的训练阶段又可进一步细化成为小的训练阶段,如,周春秀的高原训练“总体结构包括高原前准备阶段、高原训练阶段、赛前训练阶段3个板块”[5]。通过阶段训练安排,达到实现不同时期训练目标的目的。马拉松训练中通过阶段性训练安排,来实现训练目标,这与马拉松比赛的场地、气候环境多变性有很大关系。不同于场地赛,马拉松比赛的场地环境变化相对较大,路面状况在不同的比赛时间和地点是不一样的,因此,运动员需要通过定期地变换训练地点,以适应比赛中变换的环境。当然,由于高原环境对于有氧耐力项目较好的提升功效,所以在平原训练的基础上还要进行阶段性的高原训练。我国女子马拉松训练十分重视阶段性训练的安排。针对不同的训练环境,安排提高不同能力的训练,在每个训练阶段都有明确提高某种能力的要求。阶段性训练安排,进一步提高了训练的可控性和预见性,使得运动员的综合能力能够分阶段不断提高。

下面是我国优秀女子马拉松运动员周春秀和朱晓琳在备战2008年北京奥运会这个年度大周期中的阶段性训练安排计划(注:具体实施中略有调整,表6)。

表6 周春秀、朱晓琳备战北京奥运会年度大周期阶段性训练安排计划一览表Table 6 Stage Training Plan of ZHOU Chun-xiu and ZHU Xiao-lin in Macro Annual Cycle Preparing for Beijing Olympic Games

从对周春秀、朱晓琳的阶段性训练安排计划可以看出,为了全力备战北京奥运,她们全年度采用单周期的安排,即从2007年9月2日世界田径锦标赛之后至2008年8月17日的一个年度训练安排中,再没有进行为获取比赛名次和争取创造好成绩的比赛。尽管全年度采用了单周期训练安排,然而,整个过程的训练安排非常丰富。为备战奥运会共采取了8个不同的训练阶段安排。准备期为4个阶段:第1阶段适应性训练;第2阶段基础耐力和力量练习;第3阶段为较大负荷训练,强化力量训练;第4阶段为提高专项能力的高原训练。比赛期为4个阶段:第1阶段为适应性比赛,熟悉比赛环境;第2阶段专项强化训练;第3阶段为竞技状态调整和赛前心理调节;第4阶段即为最后3天的程序化赛前控制阶段。

白雪在夺得世锦赛冠军前10周的训练中,也进行了周密的阶段划分和训练安排,赛前10周阶段划分“主要包括4个阶段:高原训练前的平原阶段28天(一般准备)、高原训练阶段28天(专门准备)、下高原后的平原训练阶段6天(赛前能力转化)以及赛前一周的训练阶段9天(能力强化和状态调整)”[7]。这种慎密的训练安排,使得训练的操作性和可控性大大加强,运动员的训练负荷水平和各种能力都能在不同阶段逐步获得发展和提高。周春秀、白雪等在这些重要比赛中所取得的优异成绩进一步说明,这种阶段性训练安排的有效性。因此,在训练实践中我们不能仅仅简单地把训练周期区分为准备、比赛和恢复期,而应当细化出不同的训练阶段,便于训练的可控性和操作性,从而不断提升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和能力。

3.2.5 循环小周期训练安排

循环小周期训练一般是以周或月为训练周期进行反复,以月为周期单元的循环训练是从相对较为宏观的角度而言的,通常的马拉松循环小周期训练安排更多的是侧重于周单元的循环训练。这样的循环小周期训练安排有利于训练的前后对比,同时,也使得教练员的训练安排相对更加容易,能更好地把握训练负荷的增减,有利于更好地实施训练计划。如有研究认为,马拉松一般全年参加2次比赛,第1比赛期至第2比赛期之间可以有4个月左右的间期,可以进行认真的准备。至于连续参加一些较为近的比赛的情况,有时两个比赛之间就没有准备,对于马拉松这样的项目可以通过循环小周期来实现[9]。从问卷调查显示,我国女子马拉松教练员(占调查总数的84%)通常以2~4周为一个循环小周期来安排训练。当然,循环小周期训练,通常也是提高训练强度的有效途径。

4 结论

我国女子马拉松年度周期安排中,一般认为重要比赛的准备期应以3~4个月为主,恢复期一般集中在3~4周,全年参加2~3次马拉松赛较为适合,重大比赛年度应以1~2次为益。从我国优秀运动员的比赛实例发现,大赛年度参赛次数过多,往往容易导致最佳竞技状态不能出现在重要比赛中,应当引起足够重视。当然,对于大赛年度仅安排一个大周期是否更有利于成绩的创造,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索。研究也认为,我国女子马拉松队伍整体呈现专项特点不够明确和比赛不足的问题,不利于队伍整体水平的提升。

阶段性训练是我国女子马拉松训练实践中周期安排的主要特点,在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提高某种能力的要求,这有效提高了训练的可控性和预见性,使得运动员的竞技能力能够分阶段不断提高。循环小周期是马拉松训练安排中需要重视的问题,它能够对2个十分接近的比赛进行有效的训练衔接和过渡,同时,有利于训练的前后对比和训练强度的提升。目前,教练员多以2~4周为一个循环小周期来安排训练。

[1]李庆,李景丽,顾扬,等.现代运动训练周期理论的思考和讨论[J].体育科学,2004,24(6):52-55.

[2]林卫国,周锦琳,王红英.运动训练分期理论的发展现状及展望[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2):262-265.

[3]牟少华,于奎龙等.中、日女子马拉松项目实力比较及发展措施[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29(4):65-67.

[4]普拉托诺夫.全年运动训练分期理论:历史、现状、争论与发展前景[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34(3):67-78.

[5]邵慧秋,梁松利.周春秀高原训练的结构特征分析[J].体育与科学,2008,29(6):33-36.

[6]孙长江.女子马拉松运动员的训练[J].田径,1994,(5):18-20.

[7]王林,武雪莲.柏林世锦赛白雪赛前训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9):110-112.

[8]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科学学科发展报告(运动训练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5-7.

[9]宗华敬.马拉松、长跑项目运动训练理论的发展动向[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1,16(2):9-11.

Research on the Annual Training Cycle Arrangement Characteristic of Female Marathon Athletes in China

JIAO Fang-qian1,LIU Da-qing2

In the female marathon training,the annual cycle arrangement is the core content of the training program.For a span large time cycle,marathon athletes need a reasonable cycle of arrangement to bring up a competitive condition gradually,in order to present an optimal competitive state in the competition.The Chinese female marathon is a team of having much international influence.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team training cycle arrangement,we can discover and explore some regular thing of marathon training cycle in the arrangement.This paper mainly gradually draw the outline of some main characteristic arrangement of the female marathon training cycle by investigating Chinese female marathon athletes and coaches and combining with the example analysis of the excellent athletes in the important game’s annual cycle arrangements.This will help to improve the scientific and normative arrangement of female marathon training process in China.

training cycle;female marathon;stage training

G822

A

1002-9826(2012)04-0026-06

2012-01-09;

2012-06-20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6BAK37B01)。

焦芳钱(1970-),男,甘肃人,副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运动训练学,E-mail:jfangqian@163.com;刘大庆(1964-),男,山东人,教授,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运动训练学。

猜你喜欢

竞技状态马拉松教练员
高职院校羽毛球竞技能力保持与专项训练方式
冰上马拉松
竞技状态“峰谷”模型探索研究①
竞技状态理论的中国语义
学习是一场马拉松
论足球教练员的角色定位
论高水平教练员教育培训的“学习投入
体育教练员面临的新挑战
应然与实然:教练员在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中的作用思考
一起来跑马拉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