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学生在小说教学中学到人生处世的智慧

2012-09-19高月莲

课外语文·下 2012年7期
关键词:生活经验小说

高月莲

【摘要】小说是语文教材中常见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身上有着现实生活中人物的影子。通过解读小说里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自身言行和人物性格特点,学生可以了解到别人的处世智慧,从而学到对自己有用的生活经验,为自己的人生打开另一扇通向成功的门。

【关键词】小说;人物关系;人物自身言行;人物性格特点;生活经验

【中图分类号】G633 【中图分类号】A

爱因斯坦曾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知识,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种和谐的人”。 韩愈在《师说》也说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意思是:教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给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由此可见,教师在传授基础知识、技能和解答学生的疑惑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传授学生为人处事的道理,使之成为和谐的人。人是社会中的人,而小说正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叙述故事与描写环境,形象而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可以通过对小说的解读,引领学生学习人生经验。我在教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小说单元(必修3和必修5的第一单元,共六篇小说)的内容时,除了和学生探讨小说的基本知识和解答方法等基本技能外,还重点围绕小说用刻画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百态这一点,引导学生对不同内容进行解读,使他们学到处世的智慧。

一、解读人物之间的关系,教学生如何与人相处

人物是小说三要素之一,小说里的人物往往不止一个,有主要人物,也有次要人物或线索人物。但根据教学的目标和重点,我们在课堂上花费大量时间赏析、品读的往往是主要人物,很少关注其他人物,尤其很少关注人物之间的关系对学生的教育意义。其实,从人物关系的角度来品读有关文字,学生可以学到如何和别人相处的道理。

例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李小二和陆谦是其中的两个次要人物。文中对陆谦直接描写的文字并不多,但他却是一个关键人物。在林冲被发配到沧州后,他从京城追到沧州,约见管营、差拨二人,设下火烧草料场的毒计要置林冲于死地,最后逼得林冲恶向胆边生,拔刀杀死了他。林冲最后走上梁山,陆谦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李小二呢?文中描写的文字也不多,文中写到他在路上偶遇林冲,在得知恩人林冲是得罪了“高太尉”被刺配沧州后,不仅热情款待和好生照顾林冲,而且当他在做生意时无意中听到客人有“东京”口音,而且在和沧州牢里的管营和差拨说话时小声说出“高太尉”三个字来便怀疑对恩人不利,及时把此消息传递给了林冲,提醒恩人加以提防,而后便有了林冲四处搜寻陆谦的行为。

从陆谦和李小二的行为来讲,都对推动情节的发展和刻画主要人物林冲的性格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除此以外呢?我在教学中提醒学生抓住这两个人物和林冲的关系去解读。通过分析不难发现,陆谦和李小二都可以说是林冲的朋友,但在与林冲的交往中,这两个朋友的结局是完全不同的。陆谦陆虞候,用林冲的话说是“我与你自幼相交”,然而就是这个自幼相交的朋友,当林冲落难的时候,他不仅不提供帮助反而千方百计要害林冲,林冲最后也是被逼出手,杀死他了事。而李小二呢?在东京时,因为林冲的救助,李小二有了一条生路。当李小二在沧州偶遇被发配到此的林冲后,在得知林冲是罪囚后仍主动邀请林冲到自家去坐,“当时管待林冲酒食,至夜送回天王堂。次日又来相请。”“……不时间送汤送水来营里与林冲吃。”除了热情款待,李小二夫妻二人还照顾林冲的日常生活,“林冲的棉衣裙袄都是李小二浑家整治缝补。”好心有好报,后来“林冲因见他两口儿恭敬孝顺”,也“常把些银两与他做本钱。”陆谦死于林冲的刀下,李小二则得到林冲的眷顾,从这一结果中学生很容易明白这样的道理:人与人的相处,尤其是朋友之间相处,身份不管高低贵贱,品质是关键;害人之心不可有,不能落井下石,否则是自寻毁灭。

《祝福》一文中,主要人物祥林嫂惨死在忙着迎接新年的鲁镇。她的死,文中的次要人物——鲁四老爷等鲁镇人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那么,来鲁镇做客的“我”有没有责任呢?作为一个线索人物,“我”是祥林嫂命运变化的见证人。死的前天下午,祥林嫂曾向“我”“咨询”过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我”的回答重要吗?解读相关的文字,学生不难发现, “死掉的一家人能不能见面”应该是祥林嫂最关心的,可以说当时她是充满了和家人最起码是她一直惦念的儿子见面的希望的,但“我”却支支吾吾,没有给祥林嫂哪怕仅仅是一个美好的谎言的回答,而第二天,祥林嫂就死了。虽然她的死与“我”没有直接关系,但 “我”那模棱两可的回答可能就像最后那棵压死骆驼的稻草,足以打垮祥林嫂。由此学生就会明白,当别人有难时即使给不了物质的帮助,也可以给予精神上的鼓励,哪怕仅仅是一句暖人心的话,也可能会给人以希望。

二、解读人物的言行举止,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性

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往往与他(或她)的个人修养有关。良好的修养是一个人在社会交往中的一张优质通行证。小说里也有很好的例子供我们学习。我主要引导学生分析了小说《边城》和《林黛玉进贾府》的有关文字,通过解读人物的言行举止,借此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性。

《边城》里有几段文字是写二老和翠翠的,主要写的是二老如何把翠翠送回家的。因不知祖父去向,翠翠在周围看龙船的人散去后还在码头等祖父。晚归的二老得知原因主动邀请翠翠到自己家里去等,没想到却被翠翠误会他不怀好意,二老没有多解释也没多停留就回家了。后来就有一个人拿着火把来叫翠翠,并主动说明是翠翠祖父派来的,翠翠一听是祖父派来的就乖乖地跟那人走了。事实是怎样的呢?在路上翠翠才知道此人是二老家的伙计,是二老安排他这样做的。二老之所以这么做,肯定也是考虑到了翠翠的接受力。想想在当时的情况下,如果二老亲自出面或者伙计直接说是送她回家的,相信有提防之心的翠翠是不会跟他走的。抓住二老的行为这一点分析,学生得到了很好的提示:帮助别人一定要考虑被帮的人能否接受,不然好心也会做错事。

《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写到黛玉去拜见两个母舅的事,我们看看她是怎么做的。黛玉先随邢夫人回宁国府,贾赦因身体不适并未出来相见,但却让人传话回来。黛玉在听传话的时候是怎么做的呢?课文写到“黛玉忙站起来,一一听了。”当 “邢夫人苦留她吃过晚饭去”时,黛玉笑回道:“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推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异日再领,未为不可。望舅母原谅。”邢夫人听后不仅不恼,还笑着说:“这倒是了。” “遂令两三个嬷嬷用方才的车好生送了姑娘过去。”在二舅舅家,当“老嬷嬷们让黛玉炕上坐,炕沿上却有两个锦褥对设,黛玉度其次,便不上炕,只向东边椅子上坐了。”后来到了王夫人所在的屋子,王夫人坐在西边下首,她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黛玉心中料定这是贾政之位,便没坐,而是坐在了挨着炕的椅子上坐了。“王夫人再四携她上炕,他方挨王夫人坐了。”通过分析学生不难看出,黛玉无论是站、坐还是说,处处都看得出她是很讲究礼仪的。正因为黛玉言语行为得体大方,使她在初入贾府后很顺利地被大家接纳。可见,良好的礼仪是成功打入社交圈的见面礼。学生也很容易就接受这一观点。

三、解读人物的性格特点,提升学生“强我”的意识

《装在套子里的人》和《老人与海》两篇外国小说分别塑造了别里科夫和桑蒂亚哥两个人物,由于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环境跟我们完全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自然跟我们也有区别。那么,这些性格特点对学生有什么影响呢?在教学中我主要通过让学生拿自己跟小说里人物进行对比的方式解读文章,让小说人物做他们行为的纠正人,实现他们的自我强大。

《装在套子里的人》这篇小说,别里科夫封闭、怀旧,他的死与他的作茧自缚、固步自封有很大关系。装在“套子”的别里科夫死了,今天的人有没有像他一样也生活在“套子”里呢?和别里科夫一对比,很多学生就发现:其实自己平时也有习惯性的思维、习惯性的动作或习惯性的生活方式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某种“套子”。 “人虽然离不开套子,但也不能完全愚昧无知地被套子套住。人应该有理性,要敢于怀疑,善于反思,逃出洞穴,破除迷信、盲从、奴性意识,改变陈旧的席位模式,形成开放的眼光和主体意识。”有别里科夫的警示作用,学生很快就明白;社会在进步,如果他们还因循守旧、封闭自己,就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只有改变自己不良的思维或习惯,与时俱进,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老人与海》一文中,老渔夫桑地亚哥虽然没有保住历尽千辛万苦捕到的大马林鱼,但却凭着自己的勇气、毅力和智慧进行了奋勇的抗争,最后成功回到自己的家。和不怕失败、勇于挑战的桑地亚哥相比,学生又会有哪些发现呢?一是优势:他们年轻,有家人、老师和同学的帮助,有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二是不足:做事总怕失败,遇到挫折容易泄气。既然如此,那他们得到什么教育呢?人可以失败,但不能被打败。经历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头栽倒去不肯爬起来,那样的话,是什么机会也没有了。正如歌里唱的“不经历风雨,又怎么见彩虹”,只要能鼓起勇气站起来,就一定会有灿烂的明天。

对高中生来说,毕业后要么进入大学继续深造,要么直接进入社会。但不管怎样,他们都要面临比初中小学更为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要想顺利地融入大学生活或走上职场,学习一点生活经验是很有必要的。美国著名学者博伊说:“教学内容不应当仅局限于学科范围本身,还要在课堂上体现出人文主义的精神。”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除了多教给学生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外,应该尽可能地借助对小说的解读,让学生多学到些有用的生活经验,为他们的人生多提供些有借鉴意义的东西。这样的话,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就会更有意义,也更能起到教书育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名作欣赏》2000年第4期王诚良《“套子”之我见》

[2]《语文教育与文学素养》(方智范著),广东教育出版社

(责任编辑:晏文)

猜你喜欢

生活经验小说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让数学教学更好地走进生活
从生活数学到数学实践
明代围棋与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