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驱动力与GDP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经济动力结构优化视角
2012-09-19刘文涛
刘文涛
(贵州财经大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管理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4)*
从经济学理论来说,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在现实生活中亦是如此。但是不同的动力因素又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有所区别,不同的结构比例,表明了一国或一个区域的经济增长方式的差异。以下试结合现实,将我国经济增长分阶段分析,从中找出经济增长变化轨迹,对于提高我国经济增长质量,优化经济增长方式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一、文献综述
蒲晓晔、赵守国(2010)对我国经济发展动力结构进行了分析,认为我国三驾马车的需求存在严重的不均衡,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动力结构的阻碍。因此,需要对我国经济发展动力结构进行调整,协调三者的比例[1]。李玉华(2010)认为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在于协调拉动我国经济的三驾马车,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两个坚持三个转变”[2]。
Geoff Dyer(2010)对中国经济变化进行了分析,尤其是金融危机影响下出口下降,财政刺激政策会带来坏账风险。经济必须找到一个新的增长来源,这就是消费。并且认为我国经济重点已经由投资转向消费,并必须进行一些改革。Paresh Kumar Narayan和 Russell Smyth(2009)对中东国家在电力消费、出口和经济总量之间进行了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明,电力消费1%会增加GDP的0.04%,增加1%出口会增加GDP量的0.17%,但是GDP增加会更多的消耗电量,因此国家应该加强电力基础设施投资以避免电力消费对经济产生的不利影响。可见,对于消费是经济增长动力的研究结论还是存在争议的。持有相同观点的还有Hooi Hooi Lean和Russell Smyth(2010)。同时也有学者对经济增长因素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如Perry Sadorsky(2011)对于出口和消费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检验和解释。
二、理论模型
GDP支出法就是一国或一个区域在一定时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量及其各自的价格组成的总价值。假设不考虑政府采购和税收因素,GDP核算公式应该为:
其中,C表示总消费,包括居民和厂商消费;I表示总投资,包括外商投资;EX表示净出口,净出口等于出口减去进口。本文就是以该三种因素作为动力机制,核算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模式。
三、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与说明
本文利用历年统计年鉴、中经数据库、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等媒介,采用1978年以来的经济数据,变量主要包括消费、投资、净出口和国内生产总值(GDP),投资取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消费取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净出口为对外贸易出口减进口净值。为消除惯性还原变量本身的关系,本文用GDP平减指数、固定资产投资指数等对数据以1978年为基年进行了去趋势化处理[3]。
(二)数据处理
1.阶段性动力分析。我国经济领域自1978年以来除了沿着自身运行规律发展以外,也进行了多次宏观调控管理,国民经济出现了几次转变。本文为了更好说明经济增长方式的变化,借鉴陈宗胜,任重和周云波(2009年)的观点,将社会经济结构转换分为四个阶段:1978~1984年,1985~1991年;1992~1999年;2000年至今。这四个阶段的总趋势是:从要素投入型增长逐渐转向效率改进型增长。
本文将这四阶段的经济增长情况进行了统计,其结果为:
(1)第一阶段(1978年~1984年):
第一阶段的特征是传统的农业经济占经济总量绝对多份额,农业经济增速快于其他部门。虽然已经改革开放,但我国还属于传统的农业经济社会,净出口为-45.9亿元,进口大于出口,对外贸易的份额在国民经济中占比较小,尚未显现出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此阶段也是经济建设阶段,固定资产投资占据经济总量过半。由于居民购买力、国家经济调控等原因,居民消费对于国家的经济增长变动是相反方向的。
藏中联网工程中500 kV主变压器大量采用了合闸电阻和选相合闸相结合的涌流抑制措施。同时,500 kV主变压器首次空充前均采取了消磁措施,后续开断录波也为剩磁评估创造了条件。为评估藏中联网调试和运行期间存在的励磁涌流风险,基于PSCAD搭建了藏中联网工程东线电磁暂态仿真模型,其结构如图4所示。图中木里、水洛、乡城、巴塘、芒康均为500 kV变电站,四川侧主网在500 kV月城站做等值,乡城、水洛和木里变电站220 kV侧上网水电均搭建了详细模型并调整为与充电时段对应的运行方式。
(2)第二阶段(1985~1991年):
简单回归后,发现由于DW检验不过关,因此模型修正为:
这一阶段是我国的城市化改革阶段,工业化进程大大加快,社会阶层逐渐丰富,国家进行了国有企业改革和价格机制改革,经济活力得到释放。该阶段的消费贡献力超过投资贡献力,净出口在这个阶段也由贸易逆差转为贸易顺差,但由于占比较小,其作用还暂时无法体现。
(3)第三阶段(1992~1999年):
这一阶段是我国的改革步伐较大的阶段,该阶段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社会投资蓬勃发展,产业结构发生变化。该阶段的消费贡献力对经济影响为负,但是影响较小基本视为无影响。由于国家政策的明确,外商投资、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等民营经济投资热情高涨,因此投资成为该阶段的主导经济力量。该阶段的又一重大变化就是净出口也成为经济的拉动力之一,并首次超过消费,这表明我国开放水平大大提高。
(4)第四阶段(2000~2011年):
简单回归后,由于DW检验不过关,因此模型修正为:
这一阶段是我国的转型阶段,国际经历了金融危机波动,国内进行了工业化、信息化改革,三次产业的结构得到转变,我国已经实现了经济增长质的变化。在经济规律和国家宏观调控的管理下,实现了投资与消费较合理的经济结构比重,我国拉动经济的主要力量转移到消费上来,投资也成为重要的经济力量。由于人口红利的结束,我国出现了“刘易斯拐点”,外贸的力量在经济总量的作用有所下降[4]。
2.整体动力分析。为了从长短期说明变量之间的关系,本文特从1978~2011年的经济数据进行整体关系的分析。
(1)平稳性检验。本文时间跨度34年,为了消除时间变动趋势,先对变量进行处理。
表1 变量平稳性检验
(2)协整性检验。变量同阶平稳,构成协整检验前提。协整检验采用Johansen检验方法,根据AIC准则确定滞后期。本文对LnGDP、lnI、lnNE和lnC的长期关系进行检验的结果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长期稳定的协整方程为:
表2 Johansen协整检验
根据协整检验理论,需要检验残差判断该序列是否平稳,检验结果见表3。
表3 残差平稳性检验结果
表3结果表明:残差平稳,该序列稳定。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经济增长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1%的净出口、投资和消费的变动,能分别带来0.03%,0.6%和0.25%的贡献率。
从贡献率来看,总的来看我国还是属于投资拉动型国家,固定资产投资在经济中占重要地位,经济存在无序与粗放性增长;在政府拉动内需的背景下,我国消费动力逐渐显现力量,已经能够成为第二大驱动力,在政府政策导向下,今后会成为国家第一驱动力;由于人口红利和城市化进程的基本到位,以前的劳动密集型企业逐渐淘汰,单纯贸易加工业务也逐渐转移到印度、菲律宾等成本更低的国家,我国外贸优势逐渐减弱,今后必须提高贸易档次,以加强贸易动力。
以上分析一方面说明我国经济正在实现转变,消费和投资结构逐渐趋于合理;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经济结构还没有完善,对外开放程度还没有到位,对外贸易总量规模小,同时还存在东中西部地区外贸差距化。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参考前人研究结论,将我国经济35年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不同阶段的经济增长动力有所差异,第一阶段的动力特点是投资为主,消费与经济变动呈现反方向变动;第二阶段动力特点是消费为主要动力,投资贡献约为消费贡献的一半;第三阶段,三驾马车动力显现作用不一致,消费萎缩并相反变动,投资为主要增长力量,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较为微弱;第四阶段,实现了消费拉动经济的目标,投资比重较为合理,但是净出口的作用越来越小。总体来看,我国这三驾马车在经济发展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不同因素的拉动力不同,消费正作为新的力量成为经济的拉动力,投资份额占比有所减少,经济总的发展方向更倾向于质量而不是增长率。
从结论来看,我国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在不同历史阶段出现了较大波动,不同时期的作用有所差异。但总的来看,三驾马车对于经济的作用并不均衡,我国经济还是处于粗放式发展阶段,下一阶段,在降低对经济增长率关注的同时,要通过调整三驾马车的增长质量,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实现经济增长动力的结构优化。
1.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居民消费分为商品消费和服务性消费两大类,服务消费水平的高低是反映居民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服务性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同时也对第三产业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必须加快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优化升级。优化升级的重点应主要围绕在完善社区服务、推进信息化建设、教育普及化以及文化旅游行业等方面,这样才能形成新的消费热点,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2.优化投资结构,保证经济增长质量。我国目前处于经济转型时期,消费对经济的带动力量还很不稳定,作为经济的稳定器,投资对经济的作用举足轻重。未来应该在保持投资规模的基础上,将传统的投资领域升级优化,重点集中在信息业、新兴工业、低碳环保业等领域。助推经济转型升级[5]。
3.提高进出口贸易档次,推进经济升级转型。当前我国对外贸易存在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进出口贸易档次低、进出口发展不均衡等问题。应该加快贸易企业发展高附加值产品,这就要求我们引进高质量的技术并消化吸收的集成创新,也就是“二次创新”环节。在对外贸易的对象上,也要尽量避免范围过于狭窄,防止过度依赖产生的不必要的风险[6]。
[1]蒲晓晔,赵守国.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动力结构分析[J].经济问题,2010,(4):39-45.
[2]李玉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在于协调拉动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10,(8):10-13.
[3]王凯,庞震.中国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1978~2008[J].科学管理研究,2010,(2):103-106.
[4]俞晔,王方华,杨剑侠.就业比重、城乡消费水平与经济增长——改革开放以来对我国GDP增长的若干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管理,2009,(4):29-34.
[5]杨湘豫,程利,陈前达.人均GDP与各产业之间的时间序列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1,(22):38-40.
[6]任彪,柴亮.我国消费、投资与出口的协调关系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1,(6):3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