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合肥地区六所高校学生感恩教育状况调查

2012-09-19华银峰杨再勇

滁州学院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问卷意识大学

华银峰,杨再勇

(1.合肥师范学院a.团委;b.教师教育学院,合肥 230061)

合肥地区六所高校学生感恩教育状况调查

华银峰1a,杨再勇1b

(1.合肥师范学院a.团委;b.教师教育学院,合肥 230061)

感恩作为一种普世价值,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素材,又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道德结构和品质培养中具有基础性、深刻性和广泛的认同性。课题组通过自编的“在校大学生感恩教育现状调查问卷”和“在校大学生感恩行为问卷”,从高校教师、高校学生两个对象群体,对高校感恩教育实施、高校学生感恩教育品质现状、问题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调查,并分析探讨了加强高校感恩教育,改善大学生感恩品质与行为的对策。

大学生;感恩教育;调查报告

感恩就是对他人、社会、自然给予自己的恩惠和方便,在内心产生并意欲回馈的一种认识、情怀和行为[1]。有人认为当代大学生感恩品质缺失[2],也有调查认为大学生感恩品质总体情况处于中等偏上水平[3]。那么,当代大学生是否真如一般舆论所认为的那样不懂得感恩呢?又如何对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感恩教育呢?课题组进行了深入的调查。

一、方法

(一)工具

本调查采用自编的“在校大学生感恩教育现状调查问卷”和“在校大学生感恩行为问卷”作为调查工具。

“在校大学生感恩教育现状调查问卷”以高校教师为调查对象。在编制“在校大学生感恩教育现状调查问卷”时,首先对一些经验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行访谈,以了解当前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现状、问题、影响因素、课程设置、途径、实施效果和发展趋势;其次是从访谈中总结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关键要素,并编制成初步的调查问卷;第三步是对初步编制的调查问卷进行试测,根据试测结果导向性和客观性,并结合试测对象的反馈意见,最后编制出本调查问卷。

“在校大学生感恩行为问卷”以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在编制“在校大学生感恩行为问卷”时,首先对一些大学生和经验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行访谈,以了解当前大学生感恩行为的表现、影响因素和关键事件;其次是从访谈中总结出大学生感恩行为的关键要素,并编制成初步的调查问卷;第三步是对初步编制的调查问卷进行试测,根据试测结果导向性和客观性并结合试测对象的反馈意见,最后编制出本调查问卷。“在校大学生感恩行为问卷”分父母篇、老师篇、同学篇、校园篇、社会篇和国家篇。即从这几个方面调查大学生的心理反应和行为表现,从而了解当代大学生感恩品质和行为的现状。

(二)对象

调查对象的总体状况见表1所示。调查对象之一是大学教师。本次调查共发出教师问卷100份,回收问卷100份,其中有效问卷96份,问卷有效率96%。其中三本院校教师20人,占调查总人数的20.83%;二本院校的教师57人,占调查总人数的59.38;一本院校的教师19人,占调查总人数的19.79%。在性别分布方面,男性55人,占总调查人数的57.29%,女性41人,占调查人数的42.71%。

调查对象之二是在校大学生。本次调查共发出教师问卷1800份,回收问卷1710份,其中有效问卷1663份,问卷回收率95%,有效回收率92.39%。其中三本院校大学生224人,占调查总人数的12.44%;二本院校的大学生1269人,占调查总人数的76.06;一本院校的大学生287人,占调查总人数的15.94%。在性别分布方面,男性890人,占总调查人数的53.52%,女性773人,占调查人数的46.48%。

表1 调查对象分布状况

(三)施测过程

本次调查通过合肥六所院校联合进行。对教师的施测以个别调查或群体调查进行。对学生的调查是在班主任或辅导员的组织下以班级为单位抽样进行。班主任或辅导员在进行调查前接受了社会调查程序的训练。班主任或辅导员下发问卷时向学生强调调查的目标是了解大学生社会行为的真实现状,问卷答案没有好坏之分、调查以无记名方式进行、调查结果只做科研分析并严格保密信息等,在大学生填好问卷后当场收回问卷。

二、结果

(一)以高校教师为调查对象的结果

1.感恩意识淡薄

如图1所示,3.3%的大学教师认为大学生感恩意识很差,17.8%的大学教师认为大学生感恩意识不好,56.7%的大学教师认为大学生感恩意识一般,19.3%的大学教师认为大学生感恩意识较好,只有2.9%的大学教师认为大学生感恩意识很好。

另外,32.2%的大学教师认为大多数学生在路上遇到自己时装作没看见,绕道而行;有62.2%的大学教师认为只有少数关系较好的学生,毕业后会回来看望自己;21.1%的学生再毕业后会很少回来甚至不回来看望自己。

图1 大学生感恩意识的教师评价

图2 大学生感恩意识的自我评价

2.影响因素复杂

对于造成当前大学生感恩意识淡薄的原因(见图3),有80%的教师认为是社会环境的影响,72%的教师认为是学校教育的不足,61%的教师认为是家庭教育的偏失,58%的教师认为是自我教育的缺失,30%的教师认为是网络的负面影响,40%的教师认为是感恩教育的引导单一,54%的教师认为是重智育轻德育的教育理念所致。

图3 感恩意识的影响因素

3.感恩教育缺失

表现之一是感恩教育的宣传不到位。只有6.7%的教师认为大学校园里对感恩教育的宣传很充分。而92.3%的教师认为,大学校园里的感恩教育宣传不够或很不够。另外,61.1%的教师认为,社会对于感恩教育的宣传不大够或很不够。

表现之二是感恩教育的责任主体不明确。关于大学感恩教育的队伍,3.3%的教师认为是学生工作部门,22.2%的教师认为以辅导员班主任为主体的学生工作人员,6.7%的教师认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而48.9%的教师认为是以学生工作人员为主体的全体教职工。

表现之三是感恩教育效果不佳。36%的教师认为学校组织的感恩教育活动比较形式主义。67%的教师认为出发点好,但效果不理想。38%的教师认为,没有合理的效果评价机制。53%的教师认为短期行为较多,缺乏扎实的长效推进。同时,有18.9%的教师认为,学生对学校感恩教育活动基本都是被动参与,内心不接受;18.9%的教师认为大多数是被动参与,但有一定效果;25.6%的教师认为即使学生是被动参与,但仍有一定的教育效果;26.7%的教师认为学生是积极参与的,只是形式的陈旧、单调,使他们不感兴趣。

(二)以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的结果

1.感恩意识与行为不协调

如图2所示。91.6%的大学生较重视父母的生日,认为平时也应该对父母好,而生日正是子女表达感激的机会;87%的大学生与父母保持每周一个电话;74.6%的大学生表示长大了要回报父母的辛劳;但是,只有51.3%的大学生在家常主动帮父母做家务,在家经常陪父母逛街的只有22.3%,经常和父母聊天的只有15.1%。

对于老师,97.9%的大学生表示心存感谢。68.1%的大学生用行动表示对老师的感恩之心。55.1%的大学生表示在路上遇到老师时,不管老师认不认识自己都主动打招呼,45.5%的大学生表示不想或不敢找老师交流自己的思想,16.6%的大学生表示不大理解老师的严格或认为老师的严格要求不合理。

2.同学感恩互助关系欠佳

77.6%的大学生认为同学的帮助对自己影响很大或有作用,但2.9%的大学生在同学有困难的时候不愿意帮忙,而26.3%的大学生愿意有条件的帮忙,比如别人帮自己才帮,或者是不太费事的自己才帮。只有28.6%的大学生喜欢与同学相处,62.2%的大学生不喜欢与同宿舍的同学相处,因为很多习惯无法协调,或者害怕自己的隐私被同学知悉。21.7%的大学生没什么要好的同学,要么是泛泛之交,要么是因为自己不喜欢与同学交往。

3.学校认同度低

66.1%的大学生表示喜欢自己的母校,20.3%的大学表示不喜爱自己所读的大学,11.1%的大学生表示自己是大学的过客,大学与我无关。51.4%的大学生不愿意与朋友谈论自己所读的大学,或者觉得谈论自己所读的大学感觉很糟糕。35.6%的大学生在别人诋毁自己所读的大学时,觉得它确实不好或觉得与自己无关。只有47%的大学生表示在毕业后会关注学校发展或常回来看看。

4.社会责任感弱

51.5%的大学生关心国家,并常了解时事,40.1%的大学生表示关心,但不会主动关注国家发展,3.9% 的大学生表示不关心,自己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可以了。79.4%的大学生表示国家有困难时,自己会挺身而出;13.7%的大学生表示在国家有困难的时候不会挺身而出,自然会有其他人去解决的了;3.5%的大学生表示国家的事情与我无关,不会挺身而出。25.4%的大学生表示如果不是很累,自己会去做义工回报社会;4.2%的大学生表示“一点也不想,那可是很累的”。

三、讨论

(一)大学生感恩意识真的淡薄吗?

从调查结果看,77.8%的高校教师认为,当前大学生的感恩意识一般甚至很差。但巧合的是,78.9%的大学生表示“父母是我们一生之本,不仅在父母的生日,在平时我们也应该对他们好”,75.6%的大学生表示长大了要回报父母的辛劳。这是一组很矛盾的数据。

另外,只有3.7%的大学生表示在路上遇到老师时“装做没看见,绕道而行”,但却有32.2%的老师认为“大多数学生装作没看见,绕道而行”。

大学生和大学教师针对同一个问题,给出了甚至截然相反的调查结果。为什么出现这样的现象?是大学生还是大学教师作了虚假反应?或者是大学生在接受调查时表现出了很高的社会赞许性?抑或是大学教师对大学生的评价过于苛刻?

从结果看,大学生感恩意识淡薄的状况可能不像大学教师所认为的那么严重,但大学生感恩行为不佳,确实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为,在调查中只有51.3%的大学生在家常主动帮父母做家务,在家经常陪父母逛街的只有22.3%,经常和父母聊天的只有15.1%。也就是说,大学生思想上认为自己较懂得感恩,但在行动方面的表现并不如他们口头上说的那么好。在感恩意识和感恩实际行动上,大学生表现出较大的差距。

(二)大学生感恩教育亟需加强吗?

调查结果反映出大学生的感恩意识还不错,但他们在行动方面的表现并不如他们口头上说的那么好。也就是说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不仅是感恩意识的教育,更要注重感恩实践和感恩行为的教育。强调高校学生感恩知行合一,将是高校学生感恩教育的重点。

从调查结果看,大学教师普遍认为当前大学感恩教育效果欠佳,大学生大多是被动参与而不是主动投入。另外,46.9%的大学生认为“学校教育的不足”是造成大学生感恩意识淡薄的主要原因。大学生在“真正需要的感恩方式”时,58.9%的人认为要“用实际行动从小事做起”。这些调查数据充分显示,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尤其是知行合一的感恩行为教育,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四、建议与结论

(一)建议

1.加强舆论宣传,营造感恩氛围

感恩教育是一个正面教育、事迹感染、氛围影响的交融体。教育措施历来只有在环境条件的有机结合下才能发挥作用,因此加强校园感恩氛围的建设,优化感恩环境是十分重要的[4]。

调查中只有6.7%的教师认为大学校园里对感恩教育的宣传很充分,而92.3%的教师认为大学校园里的感恩教育宣传不大够或很不够,还有61.1%的教师认为现在社会上对于感恩教育的宣传不大够或很不够。另外,39%的大学生也认为“社会上关于好人好事的宣传不大够或很不够,也不大重视”。舆论宣传的不足,说明感恩教育的氛围尚未形成,感恩教育的社会环境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在调查中,68%的教师认为是社会环境的影响造成了大学生感恩意识的淡薄;而大学生中持此观点的人数比例同样多达66.4%。

要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感恩意识、促进大学生的感恩行为,必须先创造人人感恩、处处感恩的社会风气。因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当一个人处于处处感恩的社会关系网中时,他会很自然地被这个关系网的氛围所吸引、凝聚和推动,从而成为一个懂得感恩、乐于感恩的人。

人皆有恻隐之心。之所以没有表现出感恩的品质,是因为没有接受到合适的引导。学校和社会不仅要加大对榜样人物的宣传力度,教育大学生感谢父母、感谢同学和朋友、感恩老师和学校、感谢国家和社会,同时还要深入研究塑造什么样的榜样、怎样塑造榜样才能更好的引导大学生向真、向善。

2.构建多元化全方位的感恩教育平台

如图4所示,有31%的大学教师认为学校或政府机构应该开展一系列讲座;63%的大学教师认为各新闻媒体需加大宣传报道好人好事的力度,为大学生树立榜样;56%的大学教师认为学校应开设专门的感恩教育课程,41%的大学教师认为应通过网上论坛、群聊讨论,分享各自内心真实的想法;42%的大学教师认为要开展读书活动,组织大学生阅读古今中外的各类感恩感人事迹;67%的大学教师认为要组织大学生参加各类志愿服务活动;54%的大学教师认为要以中国的传统节庆日为契机,组织开展主题教育。

图4 感恩教育的途径

也就是说,要建立一个家庭、学校和社会联动的感恩教育平台,通过现实的和虚拟的等多元化的方式,全方位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养成大学生的感恩行为,培育大学生的感恩品质。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靠单一的学校教育不同,感恩教育更强调构建一个立体的有机德育网络系统,强调家庭、学校、社会三者结合,形成合力,通过这三个渠道共同营造一个相互关爱、宽容、和谐的知恩感恩的人际关系网络[5]。

3.实施知行合一的感恩教育

在调查中,50%的大学教师认为要树立感恩的平等观念,54%的大学教师认为要重视感恩的知性教育,77%的大学教师认为要加强感恩的情感教育,78%的大学教师认为要强化感恩的实践教育。

关于我们真正需要的感恩方式,27.1%的大学生认为是将来金钱物质的回报,66.1%的大学生认为是精神上的关怀理解,30.1%的大学生认为是大声说出自己的感激,39.3%的大学生认为是以自己的成功作为回报,58.9%的大学生认为是实际行动,从小事做起,39.7%的大学生认为是真正记住给予我们帮助的人。

大学生和大学教师都认为,精神的关怀、情感的满足、行为的养成是感恩品质的核心内涵,也是感恩教育要追求的核心目标。因此,在开展感恩教育的课程和活动时,不仅要让大学生从知性上理解和重视感恩教育,还要让大学生从情感上认可和接纳感恩教育,更要在实践上让大学生践行感恩教育。只有大学生做到感恩知、情、意、行等方面的联合统一,才能认为高校学生感恩教育已具实效。

(二)结论

调查发现大学生感恩意识尚可,但感恩行为欠佳。大学生感恩教育亟需改善。要加强舆论宣传,营造感恩氛围;要建构多元化全方位的感恩教育平台;尤其要实施知行合一的感恩教育。在深刻分析高校感恩教育实施、学生感恩教育现状特点、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从不同的对象及其相互关系的角度,不同的教育方式及其内化效果的维度,寻求感恩教育的载体和措施,是提高高校学生感恩教育有效性和实效性的必然路径。

[1]金妍妍.感恩引起的哲学思考[J].中国教师.2008(1):199.

[2]梁勤儒,王燕芳,陈昌龄,等.丛飞事件的反思——从学生工作的角度谈高校感恩教育[J].青年研究,2006(2):8.

[3]李志强.大学生感恩品质现状调查与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29.

[4]朱学义,胡 琼,董 靖,等.论高校“三位一体”的感恩教育——一种创新的智力投资教育[J].煤炭高等教育.2006(3):93.

[5]柳礼泉,张红明,吴红艳.感恩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09(2):4.

The Investigation on Thanksgiving Education from6 Universities in Hefei

Hua yinfeng, Yang zaiyong

To investigate the state about grateful behavior through self-designed “questionnaire of thanksgiving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and “the questionnaire of grateful behavior of college students”by 96university teachers and 1663students from six universities in Hefei,we found that university teachers consider that the current college students have weak sense of gratitude,and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grateful behavior are complex,so the thanksgiving education need to be enhanced urgently.The investigation from Students found that the thanksgiving thoughts and behavior inconsistent,they have poor relationship from each other,low identification about their university and weak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Therefore,it needs to create a thanksgiving atmosphere,building a diverse full range of thanksgiving education platform,and to conduct the effectively thanksgiving education to cultivate the quality of thanksgiving of students.

College students;Thanksgiving Education;Investigation report;

G41

A

1673-1794(2012)06-0060-04

华银峰(1979- ),男,安徽潜山人,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高校学生感恩教育研究(2011sk349)

2012-08-23

猜你喜欢

问卷意识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问卷网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问卷大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