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模态话语分析电影海报——以2012年奥斯卡最佳影片《艺术家》为例

2012-09-19

滁州学院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乔治参与者语篇

宋 枫

(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福州 350101)

多模态话语分析电影海报
——以2012年奥斯卡最佳影片《艺术家》为例

宋 枫

(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福州 350101)

本文以Kress'G.&van Leeuwen'T的视觉语法理论为基础,对2012奥斯卡最佳影片《艺术家》海报进行多模态话语分析,通过解读图像的再现意义、互动意义与构图意义在该语篇中如何进行构建与体现,了解图像作为社会符号如何与语言共同作用构成意义,以期提高多模态语篇的识读能力。

视觉语法;多模态话语分析;《艺术家》;电影海报

电影海报是电影宣传中的主要表现形式,它是无声之宣传,属于一种视觉传达设计形式。它不仅是一种文化信息的艺术传递;而且是一种文化现象的具体表现。电影海报设计需注重三要素:一是必须具有观赏性;二是能即时传达某种视觉信息;三是能吸引观众的眼球,使人与海报产生共鸣。一张精美的海报将与电影珠联璧合,共同成为经典之作。为此,海报设计往往调动形象、构图、色彩、形式等因素,导入图像、颜色、语言文字等社会符号,通过多模态手段有效地传达设计理念,形成强烈的视觉效果。对观众而言,提高非文字信息符号的识读能力即多模态识读能力,有利于更深层次地接受海报所传递的艺术讯息。

本文运用 Kress'G.&van Leeuwen'T 的视觉语法理论[1],以第84届奥斯卡最佳影片《艺术家》(The Artist)海报为例进行多模态话语分析,解读图像作为社会符号如何与语言共同作用构成意义,从而达到电影宣传的最佳效果,以期提高多模态语篇的识读能力。

一、多模态话语视觉分析理论

20世纪90年代,西方兴起了多模态话语分析研究的热潮。多模态话语是指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知渠道,通过语言、图像、动作、声音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的组合从而进行交际的现象,它伴随着多媒体话语的发展,逐步成为一个独立的学术研究领域。语言学家Halliday M.A.K.所创立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为多模态语篇分析提供了较为理想的理论框架。他认为语言要同时体现三大元功能,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2]Halliday M.A.K.的理论除了被运用于各种语言语篇的分析之外,还被延伸到对语言之外的社会符号资源进行分析,如图像、声音、电影、建筑设计和电子媒体等多模态交际手段。在此基础上,Kress'G.和van Leeuwen'T运用系统功能语法理论诠释视觉艺术,对应三大元功能构建了视觉语法的三个意义层面,即再现意义-概念功能、互动意义-人际功能与构图意义-语篇功能,专门探讨多模态现象规则表达意义的现象,研究范围涵盖视觉图像、颜色语法及报纸版面设计与不同媒介的作用等等。[3]

二、多模态分析电影海报《艺术家》

《艺术家》的故事发生在1927年到1932年间,那也是电影从默片(无声片)转向有声片的关键阶段。围绕怀旧与爱情这两个主题,导演用默片的拍摄手法讲述了著名默片演员乔治在偶然机会下邂逅当时尚为群众演员的佩比并一见钟情,在他的推荐提携下佩比逐渐成名。与此同时,由于乔治拒绝接受有声电影即将取代无声片的事实,被电影公司解雇。他孤注一掷独自投资拍摄默片以求证明自身的艺术价值,结果票房的惨败外加经济大萧条使他一蹶不振,在企图自杀后得到已成为巨星的佩比的帮助,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携手拍摄有声电影。

(一)海报图像的再现意义

根据视觉语法理论,与功能语法的概念功能相对应的是图像的再现意义,构成图像的各种元素对图像的再现意义有着决定性的影响。Kress'G.&van Leeuwen'T在解释图像的再现功能时,将其区分为叙事再现和概念再现两种形式。叙事再现表达的是发展中的动作和事件、变化的过程与瞬间的空间安排,各参与者通过相互作用来表达彼此的关系,具体呈现方式为行动、反应、以及言语和心理这三个过程,其中行动过程和反应过程可分为及物的和不及物的。概念再现表达的是图像的类别、意义与结构,各参与者通过各自的属性、类别与特征来体现彼此的关系,呈现出一种概括的、稳定的、无时间限制的概念,具体呈现方式为及物性系统中的关系过程和存在过程。矢量是叙事图像的标志,在叙事再现的行动中,动作者即是发出矢量的参与者,它通常处于最突出的位置。然而概念图像中没有矢量。[4]

从实景角度而言,电影海报《艺术家》是一个叙事图像,因为它既包含了两个矢量,又表达了双重命题。矢量是指任何被引向特定的空间、时间、甚至情感方向的力。在图像的叙事结构中,图像中的元素形成斜线且通常是强烈的对角线,便形成了矢量。在《艺术家》的海报中,男主角乔治和女主角佩比位于图像中心,属于图像的动作者。他们的视线交互相对,彼此之间构成矢量连接,体现了行动过程与反应过程。投出视线的人为“反应者”,即乔治和佩比。他们既是表征参与者也是互动参与者。海报中反应过程是及物的。画面上,二人相互凝视,深情缱绻。通过他们交汇的视线,观众可以从他们的角度投入自身,感受彼此的爱情,由此对海报中的再现人物产生认同,表达了心理过程。

从隐喻意义而言,该海报包含了概念再现:1)分类过程:男女主角都是电影明星,他们同处于一个中性的背景中,呈对称分布。2)分析过程:男女主角都属“承载者”,具有不同的特征如衣着、发型等,这些特征在视觉上明确了他们属于不同性别的概念。3)象征过程:男女主角两两相对象征着彼此相互对立而又相互潜作用的关系,乔治的俯视中流露出的高傲与厌世感,相对于佩比崇拜与爱慕的仰视,隐喻两人心中复杂的感情,抗拒又不免被吸引。爱情不是影片的唯一主题,它被赋予了新的重任,它隐喻新旧形式的碰撞。乔治与佩比的相拥,象征着有声电影对默片的致敬:相斥,亦相爱;象征着对艺术而言,没有永恒的形式,只有永恒的精神。

(二)海报图像的互动意义

与功能语法的人际意义相对应的是图像的互动意义。它是关于图像的制作者、图像所表征的事物或人物以及图像观看者之间的关系。图像一般通过四种机制来实现互动意义:接触、社会距离、权势关系与情态。

1.接触

接触是指图像中的参与者通过目光指向与图像观看者建立起来的一种意识中的人际关系。图像在传达意义时都有一种图像行为,这种行为是通过表征参与者的凝视系统来实现,它所表达的内容要么是提供,要么是索求。若参与者的目光未指向观看者,或参与者是无生命的人或物,二者之间便不存在意识中的人际关系,Kress'G.&van Leeuwen'T将这类图像称之为“提供”类图像,即向图像观看者提供信息。在海报中,乔治与佩比的目光并未指向观众,所以不存在意识中的接触,即图像参与者与图像观看者之间未曾建立起想象的人际关系,因此该海报属于“提供”类图像,参与者和观看者之间的关系是信息提供者和信息接受者。

2.社会距离

镜头取景框架的大小将影响图像参与者与观看者之间的亲疏关系,这代表了社会距离的远近。近景体现参与者与观看者之间的亲密关系:个人近距离图像显示头部和肩部,若图像只显示人物面部或者头部则代表亲近距离;社会近距离图像显示整个人物。中景体现公共事物的互动,公共距离包含至少4-5个人的距离。远景代表关系冷漠:个人远距离显示人物腰部以上图像;社会远距离图像不仅包含整个人且周围仍有空间环绕。该海报呈现了乔治与佩比肩部以上的特写,属个人近距离。这种距离尺度能迅速拉近影片与观众的距离,从而建立起亲密的个人关系。乔治英俊幽默、才华横溢,他是旧事物的代表,坚守艺术家的情操,坚持拍摄默片。佩比新派、时尚,善于自我表现,是有声片这一新兴事物的代表。乔治对默片艺术的执着精神,也许就存在于某位图像观看者的心中;而佩比的与时俱进,则是大部分人追求成功的指导精神。海报设计采取这种个人近距离使观看者易产生代入感从而引起共鸣。

与我国南方区带成矿不同的是龙首山成矿带的铀矿化时间跨度非常大,从早古生代到中新生代一直有铀矿化的产出,并且铀矿化期次与地壳主要构造运动活跃期相吻合,或者稍晚与构造期。

3.权势关系

权势关系主要通过“视角”来体现,表达对图像参与者所持的主观态度。大部分图像可以根据水平视角和垂直视角来分析。水平视角分为正面角度和倾斜角度。从正面角度取景易使图像观看者感同身受融入情境之中;从倾斜角度取景则体现旁观者事不关己的冷漠心态。垂直视角又分为俯视、平视与仰视。俯视体现图像观看者的强势;平视代表参与者和观看者之间的平等关系;仰视则体现参与者的强势。在海报中乔治与佩比的特写图像都采取侧面角度和平视视觉。选取倾斜角度的侧面描绘体现出二人爱情的专一性与排他性,同时也象征着艺术家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把艺术等同于人生。平视视觉则表明设计者希望参与者和观看者之间形成一种对等关系,使观看者不由自主地融入这二人世界,好奇电影的情节,从而感同身受,把小众的艺术融合于大众的生活。[5]

4.情态

情态是互动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指人们对自身关注的世界所做陈述的可信度和真实度。根据功能语言学理论,情态被划分为低、中、高三种等级。Kress'G.&van Leeuwen'T以八个视觉标记为基础,研究了图像中情态的现实意义量值高低:色彩饱和度、色彩协调度、色彩区分度、语境化、表现、深度、亮度和照明。该海报背景以黑、白、灰色为主色调,并以一抹红色点睛。其中以高饱和度的黑色背景衬托小部分的低饱和度的白色和灰色,向观众暗示了影片是一部黑白默片,讲述了在电影业从无声向有声过渡的时代里所发生的一个浪漫爱情故事。海报唯一的彩色,是一抹中饱和度的红色,象征着影片怀旧而不守旧,既是对默片艺术的缅怀,又肯定了电影技术的革新与发展。黑白图像代表影片的无声,代表乔治执著地沉默。而点睛之红则隐喻影片尾声乔治唯一的台词:“With pleasure”,代表乔治最终开口并接受了有声片。黑白与红的反衬,体现了影片爱情与怀旧两大主题的内涵:过去与未来对抗。而这一抹红色,可以用影片的一句对白来诠释:“乔治,这就是未来。”艺术的形式不断改变,但艺术的内涵不会变,艺术家对艺术的追求更不会改变。这种有音效无对白的非传统默片的映像与主题充满强烈的心理色彩,使观众容易被角色的情绪所牵动。这一抹红,是乔治为佩比点上的一颗痣,是佩比为孤独的乔治流下的一滴泪,是乔治在熊熊大火中死也不愿放手的,那一段美丽的邂逅光影。

(三)海报图像的构图意义

与功能语法的语篇功能相对应的是图像的构图意义。它是指图像的整体构成(表现性与互动性元素彼此关系的方式)即通过各个构图元素的空间组合完成整体的布局。实现构图意义的三种主要机制是信息值、取景和显著性。

位于左边的元素代表已知的信息;位于右边的元素代表新信息;位于上方的元素代表理想的信息即信息概括化或理想化的实质;位于下方的元素代表真实的信息即更特定的细节或更实际的信息。整张海报从布局来分析,是上下结构的语篇。上半部分是男女主角乔治与佩比深情凝视的面部特写,代表着概括化或理想化的信息,简洁有力地概括了影片的爱情主题,象征着最后的大团圆结局。其中乔治低头的特写在左边位置,传递已知信息,象征着旧时代的消逝,佩比仰脸的特写在右边位置,强调新的信息,象征着新时代的势不可挡。乔治与佩比的上下位置隐喻两人内心情感的反差及地位境况的变化。初遇时乔治是辉煌的默片明星,佩比是个群众演员,只能默默地仰视他。再相遇在电影公司的楼梯间,乔治落魄下楼,不得已仰视佩比上楼签约,双方心态地位的变化被斜切画面的楼梯表现得一清二楚。到尾声乔治在佩比的帮助下得到自我救赎,两人相拥,佩比眼中的乔治重新绽放光芒,海报体现的正是这一幕。两人位置变化亦象征着默片的没落与有声片的兴起,其所寓含的视觉隐喻充分渗透剧情,激发强烈的视觉表现力。海报下方中心位置的文字与标题是对图像内容的延伸,属于更特定的信息。文字(WINNER/BEST ACTOR/CANNES FESTIVAL)说明该影片已获得第64届戛纳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将使观众倍感期待。标题(THE ARTIST)所指的真正的艺术家,是如乔治那样能够在自我否定后克服自尊难关,最终完成自我救赎,开始新的演绎旅程;亦是如佩比那样拥有美好品质:顺应时代,积极进取,得意却不忘报恩。标题与图像互相依托、互为传递,成为一个紧密连接的整体,体现出逻辑上的因果关系,实现了整体语篇文字和图像的信息衔接与连贯。[6]而其他一些影片相关的文字信息都以小字体形式置于海报下方的边缘位置,体现了次要的特定细节。

2.取景是指通过架构的方法划出分割线条或实际的分割框线,连接或割断图像中的元素

海报通过灯光与黑白线条使得男女主角呈现于图像的中心,表明二者的感情线索是影片的重点。高光打在人物的面部形成了鲜明的分割线,凸显主角面部的生动表情,使其与黑暗的背景彻底分割。

3.显著性是指构图元素吸引图像观看者注意力的不同程度值

它可通过各元素的位置、前景或背景、色调值的对比、相对尺寸的大小、鲜明度的差异等来实现。海报中的男女主角占据了整个图像的三分之二,体现了影片中人物的重要性。而前景中男女主角丰富的脸部表情凸显在高光之下,与黑暗的背景形成鲜明的对比,旨在唤起观看者对人物个性的关注,显著性最强。鲜红的标题是整张黑白图像中唯一的彩色,亦彰显其显著性。影片导演米歇尔·哈扎纳维乌斯曾执导过《开罗谍影》等优秀电影,是一个卖点,因此导演名字的字体大小仅次于标题,显著性较强。再次则是戛纳电影节获奖相关信息,显著性略强。显著性最弱的则是海报最低端的文字说明,主要介绍出品人、监制等细节。[7]

三、结束语

本文运用视觉语法理论分析了电影《艺术家》海报,主要探讨了再现意义、互动意义与构图意义在海报中如何进行构建与体现。通过多模态话语分析,对海报如何实现表意功能给予较清晰的说明,验证了再现意义、互动意义与构图意义三者协同一致,能够准确地表达电影的两大主题-怀旧与爱情。海报中的图像、文字、颜色与字体等社会符号协调组合,共同构建多模态语篇的整体意义,使其远远超出纯文字符号所表达的意义,从而激发观众的兴趣,达到电影宣传的最佳效果。

[1]Kress G,Van Leeuwen T.Reading images[M].Burwood:Brown Prior Anderson,1996.

[2]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2nd edition)[M].London:Edward and Arnold,1994.

[3]张德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中国外语,2009,6(1):24-30.

[4]李战子.多模态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J].外语研究,2003,81(5):1-8.

[5]袁艳艳,张德禄.多模态电影海报语篇的社会符号学分析[J].济宁学院学报,2012,33(2):35-39.

[6]Barthes,R.Images,Music.Text[M].London:Fontana,1977.

[7]韦琴红.论多模态话语的整体意义构建——基于一个多模态媒体语篇的话语分析[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15(6):16-21.

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 on2012 Oscar Best Picture“The Artist”Poster

Song Feng

Based mainly on visual grammar by Kress'G.&van Leeuwen'T,the present article attempts to adopt a multimodal analysis to a film poster- “The Artist”,2012Oscar winner.From three perspectives of the poster,namely representation,interaction and composition,we can find how images and words work together to create a synergy effect,and enhance readers'understanding of academic discourse analysis.

visual grammar;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The Artist;movie poster

H05

A

1673-1794(2012)06-0047-03

宋 枫(1977-),女,福建古田人,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

2012-06-15

猜你喜欢

乔治参与者语篇
休闲跑步参与者心理和行为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台胞陈浩翔:大陆繁荣发展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吓人的成绩单
浅析打破刚性兑付对债市参与者的影响
游乐场(上)
乔治和他的斧子
海外侨领愿做“金丝带”“参与者”和“连心桥”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