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湖北省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现状分析
2012-09-19陈灵娟武汉工业学院体育部湖北武汉430023
□ 陈灵娟(武汉工业学院体育部 湖北 武汉 430023)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精神,国家体育总局提出了阳光体育计划,高校也制定了相应的执行手段并加以实施。虽然对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有所触动,但在大学生中仍存在健康意识薄弱和参加体育锻炼的行动滞后的现象,通过对我省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现状调查与分析,找出制约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方法去调动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动性,提高我省在校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意识。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我省10所高校的10级在校本科生,即武汉工业学院196人,武汉大学44人,华中理工大学生61人,武汉理工大学61人,湖北农学院子3人,中南民族学院37人,湖北警官学院28人,武汉金融高等专科学校27人,湖北工学院23人,共调查人,收回有效问卷份,问卷回收率为98.6%,其中男生为258人,女生为232。
1.2 、研究方法
采取了问卷法,调查法,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在“文化课学习与体育锻炼”一栏的调查中,有447人,认为“体育锻炼与文化课学习”并重,占调查人数的91.2%。只有43人认为“文化课学习重要,体育锻炼次要,女生占多数,该观点所占比例较小,说明了体育锻炼的好处已被广大学生所接受。
2.2 、在“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次数”调查中,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大于1次,并每次锻炼的时间多于1小时的只有70人,只占4.3%。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为1次的有253人,所占比例为47.9%,还有167人每周锻炼的次数少于1次,由此说明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行为滞后,锻炼的主动性还不够。
2.3 、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表一)
在对参加体育锻炼动机的多项选择中(表一),有93.3%的大学生已充分认识到体育锻炼的根本目的,有85.9%的人已将体育与健康联系起来,有79.8%的人已知道体育锻炼可塑造出良好的自身形象,但也有69.4%的人为了考试过关被动地去参加体育锻炼。
2.4 、制约在校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
参加体育锻炼不能仅仅停留在认识上,只有投入到体育锻炼活动中,才能真正体会到体育锻炼的价值所在,调查显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占总数的21.7%,而从未参加锻炼者(体育课除外)占到达5.8%,为什么大多数学生虽已认识到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却不能很好地落实到行动上呢?分析原因有以下方面:
2.4.1 、受学校环境素的影响(表二)
从调查统计表面化(表二)中可看”学习任务重”并不是影响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集中反映在受场地限制和缺少体育器材选项上,这说明各个学校的体育设施还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需要。
2.4.2 、受自然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从表中可看出,“受气候”和“勤工俭学”对参加体育锻炼的影响不是很明显,主要表现在“社会就业压力”和“上网”选项上。在召开的座谈会上,学生普遍感到去向的迷茫,有就业恐惧症。学生为了今后能找个好工作和考研,将大量的时间花在学习上,很难有精力和时间去参与体育锻炼,不难看出上网和就业压力是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一大障碍。
2.4.3 、学生个体因素的影响(表三)
从表三中可以看,,有55.9%的大学生缺乏锻炼的方法,这部分是学生想锻炼而没有锻炼的方法,有65.3%的大学生是喜欢体育活动的,有60.6%的大学生也认识到自身应该参加体育锻炼.“害羞、怕脏、怕累、怕受伤和身体条件”不是制约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
3 、结论与建议
3.1 、我省在校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强,体育态度积极,对体育价值也有深刻的认识,但由于受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学生的体育锻炼的行动还比较滞后,对自身的健康意识比较淡漠。
3.2 、学习和就业的压力是制约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活动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导致健身观念淡漠的原因之一。各个高校应多开展一些就业方面的专题讲座,消除大学生就业的恐惧症,解决好学习和锻炼之间的矛盾,让体育锻炼进入大学生的生活日程。
3.3 、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学生真正认识和体会到体育锻炼的价值,将身心健康与学习联系在一起,有效地提高体育锻炼质量。身体好、学习好才是最好的,也是更能很好地去迎接社会的磨练。
3.4 、在学校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要多和学生沟通交流,加强健身意识的培养,多教学生一些锻炼的方法,多讲解一些锻炼的技巧。通过体育锻炼的娱乐性来培养学生锻炼的积极性。
3.5 、社会和学校应加大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加大体育的投入和管理,加强体育比赛活动的开展与组织工作,多设立一些切实可行的俱乐部,为学生创造出良好的锻炼氛围,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逐渐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
[1]王建智.肥胖大学生体育文体素质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4.
[2]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1.
[3]潭华.世界体育发展与我国全民健身计划[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