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三区战略实现两新目标
——访青海省委书记强卫

2012-09-18卫庶

西部大开发 2012年10期
关键词:青海生态经济

◎文/特约记者 卫庶

推进三区战略实现两新目标
——访青海省委书记强卫

◎文/特约记者 卫庶

党的十七大以来,青海570多万各族人民在积累少、底子薄的历史条件下和高寒缺氧的严酷自然环境中,以自信、开放、创新的精神面貌,开拓进取,奋发有为,谱写了高原上前无古人的绚丽篇章。青海成功探索出哪些经验?青海未来如何续写新辉煌?

积极应对挑战 创新发展思路

记者:青海地处青藏高原,是一个民族地区、欠发达地区,但是保持了连续11年两位数增长,这是怎样做到的?

强卫:党的十七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青海全省上下紧紧围绕创造性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条主线,有效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维护稳定复杂形势考验和玉树强烈地震影响这三大挑战,开创了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的新局面。2011年全省完成生产总值1670.44亿元,增长13.5%,连续11年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长。总结发展的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我们不断探索一条欠发达地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成功之路。

记者:欠发达地区的科学发展,是一个历史性大课题,青海在实践中是从哪儿入手,怎样逐步破题的?

强卫:过去我们常用“面积大省、人口小省、资源富省、经济穷省”来概括省情。现在我们深化省情认识,找准了青海在国家大局中的定位:生态上,青海被誉为“江河之源,众山之宗”,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生态屏障;资源上,资源储量大、品种多,是我国资源战略储备和接替区之一;稳定上,是支持西南、西北边疆繁荣稳定的战略后方。

立足这三大战略地位,我们逐步形成完善了青海科学发展的总体思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自信、开放、创新的青海意识,积极践行“五个特别”的青藏高原精神、“人一之,我十之”的实干精神和“大爱同心、坚韧不拔、挑战极限、感恩奋进”的玉树抗震救灾精神,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保护生态、改善民生三大历史任务,始终坚持发展支撑、特色引领、集聚带动、协调推进,着力推动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和统筹发展,努力探索具有青海特点的科学发展模式,奋力闯出欠发达地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成功之路。

提出了“建设新青海,创造新生活”的“两新”目标和“建设国家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三区”战略。要求全省上下以循环经济的理念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以生态文明的理念处理好保护生态与发展经济的关系,以民族团结进步的理念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文明共赢,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让青海各族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打好两张“王牌” 处理两大关系

记者:资源和生态是青海的两大优势,但开发资源与保护生态之间是有矛盾的。青海如何处理好这一矛盾?

强卫:资源和生态是青海推动科学发展需要着力打好的两张“王牌”,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也成为青海发展面临的紧迫性课题。为此,我们坚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不断完善绿色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大力发展高原现代特色农牧业,加快柴达木国家级循环经济试验区和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步伐,培育壮大以循环经济为主导的特色工业,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同时,大力培育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建设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光伏产业和风力发电基地。绿色经济正在逐步成为青海发展的重要引擎。

未来,我们将围绕资源和生态两个基本省情,谋划发展的战略重点。一方面,建设国家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在壮大经济总量中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扩大经济总量、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深入实施资源转换战略,推进资源、产品、产业深度融合,推进企业、园区、区域全面发展,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提升。另一方面,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切实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力实施生态立省战略,加强生态保护,培育生态文化,发展生态经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维护民族团结 弘扬新青海精神

记者:青海作为多民族省份,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很重。如何处理好维护社会稳定与加快经济发展的关系?

强卫: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维护稳定的核心是发展问题,关系民心向背。虽然与其他省市比我们经济总量不大,但青海人的幸福指数不能比别人低。我们始终坚持“小财政办大民生”,重点实施了教育惠民、就业创业、社会保障、全民健康、保障性住房建设、基础设施延伸、家园美化绿化、藏区温暖、文化惠民、社会管理创新等“十大民生工程”,逐步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

处理好民族和宗教问题,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中之重。我们一方面不折不扣地执行党的民族政策,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推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另一方面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深化对寺院的社会管理、对寺院内部的民主管理、对寺院的公共服务,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鼓励和支持宗教界发挥爱国爱教、守法执戒、利民益生、团结进步、共建和谐的积极作用。同时,不断推进社会管理及其创新工作,形成了城镇、农村、牧区“三种类型”和州市、县区、乡镇、社区“四个层级”的社会管理服务新模式。今后,将把统筹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努力把青海打造成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记者:青海上下都很重视精神力量,其内涵是什么?

强卫:青海环境恶劣、条件艰苦,干同样一件事,别的地方付出一份努力,我们就要付出十倍的代价。如果不在这里工作,很难体会到精神力量的重要性。新青海精神就是青海人民在建设新青海实践中创造的精神财富,主要包括自信、开放、创新的青海意识、“人一之,我十之”的实干精神和“大爱同心、坚韧不拔、挑战极限、感恩奋进”的玉树抗震救灾精神。新青海精神与“五个特别”青藏高原精神共同凝聚成做好青海工作的强大精神动力。我们要大力弘扬这种精神,为建设新青海、创造新生活继续努力奋斗。

猜你喜欢

青海生态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生态养生”娱晚年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住进呆萌生态房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大美青海
青海:畅享冰清世界新“年味”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青海行七首(录二)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