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化天津市高层次人才集聚环境对策研究

2012-09-17祁建民王世鹏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12年3期
关键词:天津市政策人才

■ 林 枚 祁建民 王世鹏

优化人才环境是天津市实现高层次人才人才集聚的客观需要

高层次人才是科技发展的关键资源,是推动天津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核心动力,对提升企业的整体水平、优化产业结构、推进经济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高层次人才对GDP增长贡献率是普通专业技术人才的4.29倍。因此,集聚高层次人才不仅是天津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天津市人才强市战略宏观布局的必然要求,对全面实现天津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和 “十二五”规划发展目标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条件下,国家间的竞争越来越体现高层次人才间的竞争。发达国家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和良好的人才环境,现已成为高层次人才争夺战中的赢家。据联合国统计,美、加、英三国在上世纪80年代就从世界人才流动中获益500亿美元。美国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通过移民、留学生、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政策从全世界吸引大批高层次人才集聚美国,不仅节省百亿美元的教育经费,而且为社会创造大量的财富,使美国成为当今世界受益于人才资本引进最为突出的国家,形成强大的政治、经济、科学和文化优势。日本、韩国、芬兰等创新型国家的崛起,也与其集聚大批实力不凡的高层次人才密切相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层次人才竞争逐渐升温。各省市积极出台优惠政策以利于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以期集聚高层次人才于优势领域,提高经济实力及竞争力。上海市牢固树立“人才投入是效益最大的投入”的观念,积极地完善户籍管理政策和奖励政策,构建高层次人才集聚的有利环境,主动出击,广纳人才。2008年以来,面临全球金融海啸的冲击,先后有120多名海外高层次金融人才来沪工作,5人入选中央 “千人计划”,有力地配合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2010年,上海形成以500名两院院士、 “国家百千万人才”、突出贡献专家等为主的领军人才 “国家队”,建设具有领力的高新技术人才队伍和创新创业人才队伍;江苏市十分关注高层次人才的集聚, “十一五”期间提出 “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引进计划”,计划引进了500多名高层次人才;天津计划在 “十二五”规划前三年时间引进千名以上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在2011年预计全市将引进高层次人才410人。

本文围绕天津市高层次人才集聚环境进行调查研究,从高层次人才现状、人才引进工作、人才环境、人才政策、城市基础设施和企业或组织的管理特性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完善天津市高层次人才集聚环境的相关对策,有利于形成吸引人才和合理使用人才的环境。

高层次人才集聚环境分析的基本框架

环境作为高层次人才集聚的重要条件,包括经济发展水平、政策、制度、基础设施、服务等宏观因素,也包括组织文化、用人理念、管理机制等微观因素。为了实现对高层次人才集聚环境的分析,本文在环境评价指标构建的基础上展开调查。

环境评价指标的选取遵循客观性、针对性、全面性、动态性、可行性的原则。将高层次人才集聚环境因素指标分为六类,包括人才现状、人才宏观环境、人才政策、人才引进及管理、城市基础配套设施、企业/组织管理特征等。

人才现状表明人才的存量和结构层次,是制定人才集聚政策的客观依据。良好的人才现状不仅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效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而且是衡量区域人才环境的重要的标准。

人才宏观环境指人才吸引、成长及使用的生存空间。优化人才宏观环境是高层次人才集聚的前提,包括人才发展空间、政府职能、人才市场建设、社会保障及文化特点等,对增强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发挥重要作用。

人才政策涉及人才的培养、选拔、流动、评价与奖励、使用等方面。公平、公正、公开的人才政策是吸引人才并留住人才的重要因素。

人才引进与管理主要是政府及相关部门为人才提供的有效管理及服务,是高层次人才集聚的助推剂。人才引进与管理政策是否合理,表现在户口政策、人事代理服务、创业和科研资助、各种人才服务等方面,将推动高层次人才的引入、科研及创业活动的开展。

城市基础配套设施是为人才生产和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基本条件,是涉及到居住、交通、休息娱乐、生活服务、治安和自然生态等方面的系统工程。层次有序、布局合理的环境将会为高层次人才集聚创造优良的环境。

企业/组织管理特性是企业或组织在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管理活动中遵循的原则及价值并以此建立的制度及体系,包括薪酬管理、培训与开发、绩效考核、用人机制、管理团队和留人政策等。公平、科学、合理的企业或组织管理将直接的影响到高层次人才的集聚。高层次人才环境评价指标设计见图1。

图1 高层次人才集聚环境评价指标示意图

天津市高层次人才人才集聚环境的调查和结果分析

通过对天津市20多个事业单位、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才进行座谈和走访,通过填写问卷 (填写问卷126份,其中合格115份),座谈20余人次,获得天津市高层次人才工作及环境的基本情况。访谈和问卷调查涉及的调查项目包括天津市人才现状、人才宏观环境、人才政策、人才引进与管理、城市基础配套设施以及企业或组织管理特性等部分,共38个选项。对选项的描述包括非常符合个人的观点、比较符合、不确定、不太符合和非常不符合等结果。调查结果如表1、2所示。

问卷调查发现高层次人才对天津人才集聚环境的评价存在明显差异。通过调研,发现天津市人才环境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人才现状不容乐观,高层次人才不足

天津市已经形成结构基本合理的高层次人才队伍,但与其他城市相比较,特别是根据 “十一五”人才规划进行比较,天津市缺乏突出的人才优势,总量不高并且高层次人才缺乏。京津之间人才拥有比例比较接近,但津沪之间的差距非常明显。同上海相比,天津不仅在专业技术人才总量方面差距较大,特别在高水平人才拥有方面也相差甚远,从长远发展角度影响天津科技发展和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值得关注。

2.尚未形成统一的人才工作体制,政出多门

政出多门客观上造成了政策难以协调,办事手续复杂,使目前出台的许多人才优惠政策,难以落实到位。各部门专业分工过细,部门职责重叠、办事效率不高,从而影响人才工作效率的提高。天津市高层次人才管理既包括党和政府部门的人事、教育、劳动、科技、财政、社会保障、公安、外事、宣传、统战等部门和机构,又涉及科技园区、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组织,造成人才工作难以实现统一协调。

表1 天津市人才发展现状调研结果汇总表

表2 天津市人才发展现状调查项目分类表

3.人才政策力度不足,宣传不到位

由于高层次人才工作涉及面广,人才政策法规的范围和内容广泛,政策管理过程中缺乏统筹安排,引发不少问题。首先,与其他省市相比,天津出台的现有政策并没有显示过多的优越性和更强的吸引力;其次,由于人才工作分工过细,造成人才政策发布、实施、落实等一系列环节的延误,造成用人单位和人才对人才吸引、人才待遇和创业环境支持等方面的政策缺乏全面系统的了解,政策的落实难以到位;第三,政府各项政策、信息公开程度不高,政策公布渠道不够完备,时间相对滞后。

4.人才引进与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工作效率有待提高

到目前为止,天津市在高层次人才引进方面主要围绕 “千人计划”展开,人才引进有所偏重,没有形成更为广泛的引才态势;受到投入及客观条件限制,尚未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高层次人才相对缺乏;在管理方面,高层次人才评价与奖励政策方面尚未做到科学合理,激励保障机制没有完善的配套政策和激励办法,无法实现对人才的有效激励;现有选才方式渠道不够广泛,难以形成人才脱颖而出的局面;此外人才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不利于充分发挥人才的有效作用。

5.人才环境有待优化,人才服务质量亟待提高

调查发现人才服务和人才环境等方面是人才满意度不高的重要方面。天津市的创业服务环境不够完善,专项基金和风险投资获得、项目评审、技术和成果转让、贷款申请、收益分配等方面尚未获得有效支持;海外人才还存在银行贷款限制、申报科研课题限制、出入境签证时间限制、医疗服务、子女入学问题、社会保障不能享受国民待遇等问题;居住条件、生活服务、休闲娱乐和交通等城市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切实影响人才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成为困扰高层次人才作用发挥的重要因素。

6.缺乏人才区域合作,政策效果不显著

2008年11月,渤海区域37个城市成立环渤海区域人才协作联盟;2010年4月,北方八省份打造跨区域人才合作交流平台……天津到目前尚未形成有效规划并主动出台具体政策和建立相应机构,以应对即将到来的人才区域合作高潮。

优化天津市高层次人才人才集聚环境的对策

针对天津是高层次人才集聚环境存在的问题,建议采取以下对策完善人才环境,提高人才引进工作水平。

1.充分认识人才工作的重要性,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

高层次人才集聚是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和实现天津产业升级的关键环节,是天津实现 “两个走在前列”、“一个排头兵”,落实 “一二三四五六”的奋斗目标和工作思路的必然要求。首先,应确立人才预先发展战略,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制度障碍;其次,加大人才投入,建立健全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和个人多元人才投入机制,努力提高人才投资效益;第三,实现人才战略与地区发展经济战略重点的统筹规划,加速引进高层次人才,以满足天津优势产业和重点行业发展的需要;第四,通过创新人才开发与管理体制,大力引进和培养高水平人才,为加快天津科技发展和产业升级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2.改革人才工作的管理体制,形成统一高效的运行机制

天津市按照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的要求,应从实际出发,健全各级党委高层次人才工作领导机构,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协调机制和督促落实机制,形成统分结合、上下联动、协调高效、整体推进的人才工作运行机制;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列入各级党委的重要议事日程,结合实际研究提出本地区、本部门人才规划,制定实施促进人才队伍发展的政策措施;实施党委、政府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提高各级党政领导班子综合考核指标体系中高层次人才工作专项考核的权重,以强化人才工作;建立重大决策专家咨询制度,提高人才工作效率。

3.完善人才政策体系,形成人才聚集的制度保障

第一,完善人才政策体系,对政策的出台要加强管理,统筹规划,实现人才政策的发布、实施、跟踪及更新规范化和系统化,以确保人才集聚政策保持全局性、连续性和稳定性,逐步完善天津高层次人才集聚的政策体系。第二,加大政策力度。根据天津市优势产业发展规划和重点项目、重点工程建设的需要,确定引才目录,坚持自主培养开发与引进海外人才并举,确保两院院士、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天津市特聘专家、天津市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高水平人才数量实现较大增长。第三,进一步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广泛吸纳国内外优秀人才智力。采用海外招聘、海外人才工作站、海外人才招聘网站和国外培训基地等渠道获得高水平人才;完善高层次人才出入境和长期居留、出入境签证、税收、保险、住房、子女入学、配偶安置、担任领导职务、承担重大科技项目、参与国家标准制定、参加院士评选和政府奖励等方面的特殊优惠政策,鼓励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工作、创业或以多种方式为天津发展服务。第四,完善天津市特聘教授制度实施与管理办法,以柔性引才方式吸引国内外知名学者教授来津工作;加大对具有原创性和重大科技意义科研活动的支持力度,培养创新型学术技术带头人,加强博士后流动站建设,充分发挥博士后的作用。第五,进一步完善“人才居住证”制度,解决因身份证件使用效力不同而引起人才工作生活中的许多困难并提供多项优惠措施和便利条件,消除发挥海外人才作用的体制障碍。

4.创新人才集聚的工作机制,提高人才管理水平

第一,创新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开发天津市经济发展急需紧缺专门人才。采用引进和培养相结合的方法,依托高新技术开发、重大科研项目、国家重点工程、重点实验室建设等工作,建立创新人才示范基地,突出培养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实施高层次人才国际培训计划,陆续选派有潜力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到国外参与培训和锻炼;构建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互动的高端人才培养模式;引进国内外著名培训机构,加快培养天津科技发展急需的各类高层次人才。第二,完善高层次人才评价发现机制,合理确定高层次人才评价标准,改进人才评价方法,拓宽人才评价渠道。第三,构建高层次人才流动机制,培养高层次人才市场,努力破除人才流动的体制障碍,健全高水平人才服务体系,实现高水平人才的合理配置。第四,强化高层次人才激励保障机制,形成对人才的动态考核、收益分配、成果有偿转让、项目申报、融资支持、职称评定等政策扶植,推行股权、期权等中长期激励办法,重点向创新创业人才倾斜。第五,建立天津市人才资源开发和监测指标体系,完善天津人才资源信息储备,建立人才资源预警预测系统,不断提高人才工作科学化水平。

5.优化人才环境,提高人才服务质量

首先,优化城市经济环境,努力实现产业环境升级,为高层次人才发挥作用提供更大的空间。其次,完善高层次人才的公共服务体系,加强人才中介服务机构管理,规范人才服务,实现从户籍档案管理、税收、子女教育、住房、货币汇兑、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全覆盖,提高高层次人才的服务水平和质量。再次,改善生活环境,包括社会治安、交通条件、居住条件、文化发展、自然环境等。重点在于交通设施和条件的升级、生活服务水平的提高、居住条件的改善以及文化生活丰富化,提高人才的工作和生活质量,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

6.加强人才区域合作,借力并服务于区域发展

第一,加强区域人才合作首先需要统筹规划,建立积极有效的合作机构和运行机制,实现区域人才资源共享、政策协调和优势互补;第二,定期举办人才交流会,实现人才资源共享,人才交流和自由流动无障碍;第三,建立跨地区市场和人才服务体系,实现区域内人才交流服务、高水平人才智力共享、紧缺人才培训、博士后工作、引进国外人才、编制人才开发规划等方面的合作;第四,建立人才信息库和人才信息共享机制,实现人才资源信息的合理利用;第五,加强环渤海地区特别是京津冀地区的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之间的人才智力合作,使之成为高水平人才培养的固定渠道;第六,建立区域性的“经济发展-人才需求-运行”三位一体的 “人才预警系统”,以实现人才资源的有效利用。

参考资料

1.在首尔遇见国际人.搜狐新闻[EB/OL].http://news.sohu.com/20080922/n259678788.shtml.2008-09-22.

2.曹欢,郭朝晖.美国引进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的政策及启示,外国领导[J],2011,(2).

3.天津市2011年计划引进高层次人才410人,五成要携专利.渤海早报,2011-5-13.

4.牛冲槐,高祖艳,王娟.科技型人才聚集环境评判及优化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12):127-133.

5.梅乐.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人才集聚软环境建设现状调查[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64-66.

猜你喜欢

天津市政策人才
政策
政策
人才云
有趣的云
如果画笔会说话?
助企政策
政策
天津市第三届“未来之星”初中数学邀请赛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