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津城市形象研究的新开拓

2012-04-12朱兴美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12年3期
关键词:南开大学城市形象天津

■朱兴美

天津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李喜所教授做了题为 《天津城市形象的现代走向》的主旨演讲。李教授认为,一座城市的形象左右着城市的发展、市民的日常生活,乃至市民的价值取向。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只有与城市形象的研究紧密结合,才可以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全局性、前瞻性,升华城市的优雅气质,凝聚可持续发展的潜能。李教授在对天津的城市形象进行历史解读后提出,天津文化是一种河海相间的水文化,海河作为天津的母亲河,决定着天津的风土人情和风姿风貌,彰显了天津河海联通的文化面相。在水文化的积淀过程中,天津凸显了“会生活”、“中西合璧”两大文化符号。天津城市形象的现代提升,自然是这种历史文化符号的攀升,是以水为基本取向,构建河、海、湖一体的城市主脉,把生活化和中西合璧两个文化符号做大做足,建造快乐之都,艺术之城。此外,李教授还对天津的标志性建筑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提出可以横跨海河建一“天”字形的“通天大厦”,作为天津的形象标志。

著名历史学家、天津地方史专家来新夏先生非常赞赏李喜所教授的观点。他在简略回顾天津城市起源和历史演变的基础上,认为河海文化是天津城市形象的根基,决定着天津的整体走向。在天津文化的定位问题上,以往的专家学者作过很多研究,提出了码头文化、租界文化、妈祖文化、市井文化、商业文化等多种说法,应该说都有一定的依据和道理。但这些观点看重的仅是天津文化的某个方面,不具根本和全局意义。纵观天津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在于海河与大海、内陆相通,河海文化长期的潜移默化和逐步升华,凝炼出天津的文化特色和城市形象。因此,应将天津文化定位为“河海文化”。河海文化研究透了,天津的城市定位和城市形象就迎刃而解了。因为,形象从来都是文化的衍生,文化决定形象。

长期从事天津地方志编写的郭凤岐教授做了 《还原文化灵魂,提升城市形象》的演讲。他认为在提升城市形象这个问题上,很多城市存在着重物象、轻人文的误区。提高城市文化素质,提升城市文化含量,形成城市文化特色,营造城市独特人文品牌,还原城市文化灵魂等,对城市形象的提升有更加深远的意义。因此,要大力保护天津的老屋、老楼、老街,不仅要做外观的整修、美化,还要还原其历史文化内涵,把天津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城市形象建设的资本。天津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专职副主任方兆麟研究员在 《培育文化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形象》的专题报告中指出,提升天津城市形象,发展天津文化,应该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入手,在保护挖掘天津历史文化的同时,精心培育天津文化,营造城市文化氛围,形成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为此,起码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培育文化资源;二是培育城市精神;三是全面提升和创新社会管理。天津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张利民研究员报告的题目是《略论天津的城市定位》,他在评述明清各个历史阶段和民国、新中国不同时期有关天津定位的官方文件的基础上,深刻论证了天津城市定位与政府决策的联系,分析了天津发展和城市形象的形成与历届中央政府对天津定位的重大关联。明清时期基本把天津看作北京的“门户”和拱卫京师的“卫所”,这种“门卫”观念,制约了天津的发展步伐。民国时期,这种“门卫”思想有所弱化,天津发展显著。解放后一直把天津定位为服务北京和华北的轻工业城市,重点建设北京,天津的地位下滑。直到滨海新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才定位天津为北方经济中心。有了这种定位,才迎来了天津这些年的腾飞。所以,天津的崛起,必须超越固有的“门卫”观念。张晓唯教授在发言中论述了天津发展过程中与北京的割不断的联系,常常是北京强,则天津弱;北京弱,则天津强。当前北京城市的承载力已超越极限,不可能再加码,所以天津就迎来了难得的发展良机。南开大学毛立坤讲师从城市双星理论的强弱转化和交错发展的新角度,分析了广州和香港、上海和南京、重庆和成都、费城和纽约的强弱消长过程及其成因,深入论述了天津和北京的微妙关系,分析了天津迅速崛起的契机和地缘优势。

天津市河西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张绍祖先生在 《天津辛亥革命遗址的保护与利用》一文中指出,天津辛亥革命遗址10年间消失了7处,这是不可忽视的一种文化遗产损失。他急切呼吁要保护和利用好天津的历史文化遗址。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刘海岩和文史学者何德骞、王杰先生的发言也强调了城市的文化积淀对于城市形象的重要意义。天津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原所长胡光明研究员的 《当代中国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的悖论——天津城市文脉的中断与再造的反思》,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江沛教授的 《蒋介石与张伯苓及南开大学》、李金铮教授的 《近代天津城市史研究管窥》,南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宋秋蓉教授的 《如何提升天津的国际城市形象》,天津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院长华梅教授的 《服饰形象助推城市文化》等论文,就天津城市形象的提升问题发表了自己的新见解,为天津的现代化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李少兵教授、侯杰教授均在论坛上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

此外,天津社联主席罗远鹏、天津新闻出版局局长荣新海、天津社科院院长张健、天津古籍出版社社长兼总编刘文君等在会议期间被聘为天津文化研究中心兼职教授。

猜你喜欢

南开大学城市形象天津
如果天津有“画”说
浪漫的材料
南开大学制备新型超强韧人造蜘蛛丝
天津卷
《天津之眼》
一道南开大学自主招生试题的推广
镜中武汉:城市形象的传播与认同
刍议沈阳城市形象与效益
天津
2015年《第一财经周刊》“新一线”栏目的城市形象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