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新生离家对“中年空巢”父母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2012-09-17张绍刚
张绍刚
大学新生离家对“中年空巢”父母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张绍刚
摘 要:研究采用心理健康量表(SCL-90)对230名家长(家里有子女进入大学开始住校)进行调查。最终206名有效被试结果如下:总体看大部分中年人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但也有部分人心理健康有待于调整;不同性别中年人在心理健康偏执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女性偏执水平显著高于男性;不同居住地的中年人在心理健康躯体化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且农村中年人躯体化程度显著高于城镇中年人;不同文化程度中年人仅在躯体化表现差异显著;独生子女父母与非独生子女父母面对孩子入学其心理健康状况不存在显著差异;子女离家对中年人的影响较大,心理健康各因子大都达到极其显著的水平。
关键词:中年人;心理健康;中年空巢
张绍刚/盐城师范学院助教,硕士(江苏盐城224002)。
大一新生入学会出现阶段性的不适应。在我们反思现在大学生独立性越来越差的同时,是否曾问过到底是孩子离不开父母还是父母离不开孩子亦或两者兼而有之?以往研究更多的关注大一新生的适应状况,并没有涉及到父母。对于独生子女家庭,子女因上学离家住校,就代表父母进入了“第一次中年空巢”,此时父母又会表现出怎样的心态?本研究主要对子女升入大学后离开父母开始住校,对其父母的生活及心理健康状况带来的影响进行研究。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选择江苏某高校大一学生家长共230人发放问卷进行调查,因为我们研究的对象主要是35-59岁阶段的中年人,最后从问卷作答情况及年龄范围保留206份有效问卷。其中男性98名,女性108名;城镇的81人,农村的121人,缺失值4人,家里有一个孩子的139人,2个孩子的56人,3个孩子以上的11人;本次调查中没有文盲,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的32人,初中的108人,高中及中专的28人,大专及大专以上的11人,缺失值27人。
(二)研究工具
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该量表包括90个条目,共10个分量表,即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每一个项目均采取5级评分制,没有记1分;很轻记2分;中等记3分;偏重记4分;严重记5分。作为自评量表,这的“轻、中、重”的具体涵义应该由自评者自己去体会。
二、研究结果
(一)子女离家后中年父母心理健康现状
从中年人心理健康(N=206)总分及各因子平均得分情况看,子女进入大学一段时间,家长心理健康量表各因子的得分都在1-2分之间,处于3分(中等程度)以下,说明中年人总体心理健康水平较好。
表1 中年父母心理健康总分
按照全国常模结果,总分超过160分,可考虑筛选阳性。总体看大部分中年人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但也有14.08%的被试心理健康有待于调整。
(二)差异性分析
1.子女入学后中年人心理健康在性别上的比较。对中年人心理健康总分及各因子进行性别差异T检验,结果发现:不同性别中年人在心理健康偏执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t=-2.157,p=0.032<0.05),女性偏执水平(M=8.26)显著高于男性(M=7.62)。其他因子没有显著差异。
2.子女入学后中年人心理健康在居住地方面的比较。对不同居住地的中年人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T检验,结果如下:中年人不同居住地在心理健康躯体化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t=-2.275,p=.024<.05),且农村中年人躯体化(M=17.73)程度显著高于城镇中年人(M=15.96),在其它因子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3.文化程度对中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不同文化程度对中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如下:不同文化程度中年人仅在躯体化表现差异显著(F=3.479,p=.017<.05)。主要表现在小学及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中年人和初中(F=3.69,P=.002<.01)、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的中年人(F=3.71,P=.015<.05)存在显著差异。
另外,我们也对家庭抚养的不同孩子数对中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进行F检验,发现各因子及心理健康总分不存在显著差异。
4.子女离家对父母心理健康的影响。
(1)子女离家父母不同心情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调查对象主要是大一新生的父母,我们对子女离家后中年父母的心态是否会影响到中年人的心理健康进行了分析。对子女离家上学后父母的心情进行调查,并对孩子离家后父母的情感体验(想起孩子是否心情不愉快)进行了比较,发现两者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结果见表2。
表2 想起孩子是否心情不快对父母心理健康的影响
从上表可以看出,父母对子女离家上学这一事件的情感体验会显著影响其心理健康,其中在很多因子上的得分达到极其显著的水平(P<.001),想起孩子心情没有不快的父母其心理健康状况要好于想起孩子感到不愉快的父母。
(2)孩子离家后,父母的生活适应程度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对孩子离家后父母的生活变化(感觉没什么变化很适应41人,变化很大不适应10人,一般情况154人)对中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做了分析,发现存在显著差异。结果见表3。
表3 子女离家父母的生活适应程度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从上表可以得知,子女离家除了没有影响到父母的偏执情绪外,对于其他因子的影响度达到显著水平,有的都达到极其显著的水平。这说明,子女离家前后父母的适应程度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从而导致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也相应地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事后检验发现,在强迫、人际关系敏感因子上,子女离家父母适应状况一般与适应非常差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P>.05);在其他因子上,很好的适应状况和一般的适应状况与非常差的适应状况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5);而对于其他因子而言,任意两种适应状况之间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三、结果讨论
(一)中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表1显示大部分中年人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但也有14.08%的被试心理健康有待于调整。本研究主要调查的是子女上学离家对父母的影响,虽然父母会有一定的担心,但子女上大学毕竟是好事,可以说是痛并快乐着。再者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父母的担忧相对会减轻很多,给他们起到一些心理安慰作用。但也不排除少部分独生子女父母生活一直以孩子为中心,面对孩子上学住校,家里的生活安排会有一段时间的不适应。
(二)差异性分析
1.性别差异。不同性别中年人在心理健康偏执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女性偏执水平显著高于男性。其他因子没有显著差异。偏执主要指投射性思维,如敌对,猜疑,妄想,被动体验和夸大等[1]。之所以女性的偏执水平显著高于男性,这可能是和女性的心理特点是密切相关的。母亲相对于父亲来说,更容易担心孩子,比较敏感,容易夸大某件事情等。这个结果应该符合常理。
2.居住地差异。中年人不同居住地在心理健康躯体化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农村中年人躯体化程度显著高于城镇中年人。分析原因,我们认为可能是农村的生活压力较大,医疗水平没有城市的高。反之城镇在医疗保障方面及便利性方面要比农村好很多[2]。这就导致了农村和城镇在躯体化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农村中年人躯体化程度明显偏高。
3.文化程度差异。不同文化程度中年人仅在躯体化表现差异显著。小学及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中年人和初中、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的中年人存在躯体化的显著差异。分析原因,我们认为可能是因为受教育程度低的中年人容易忽略生理上的疾病,以为熬一熬就过去了。受过高等教育的中年人能够更科学地认识到及时就医的重要性。
(三)子女离家对父母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
从表2和表3可以看出,子女离家上学会显著影响父母的情感体验,其中在很多因子上的得分达到极其显著的水平,从而导致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也相应地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在适应状况上具体表现为:在强迫因子上,适应状况一般与适应非常差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在人际关系敏感因子上,一般的适应程度与非常差的适应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在其他因子上,很好的适应状况和一般的适应状况与非常差的适应状况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而对于其他因子而言,任意两种适应状况之间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分析原因可能是孩子在上大学之前一直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突然离开他们这么长时间,部分父母一时难以接受这种变化。因此,很容易出现各种担心,如孩子在外生活怎么样,学习怎么样等问题,会出现短暂的不适应。这很容易导致他们产生焦虑、抑郁等这些心理不健康的情况[3]。与那些生活安排依然正常、对子女较为放心的中年人相比,其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显著差异。
(四)家庭抚养的不同孩子数对中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
对家庭抚养的不同孩子数对中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进行F检验,发现各因子及心理健康总分不存在显著差异。事后我们进行了访谈了解到,独生子女父母基本有了自己的事业,孩子虽然是重心但并不是全部,父母的工作可以减轻其对孩子的思念带给自己的影响,而现在社会人们的子女性别观也在逐渐发生变化,这也使是否独生子女对父母的心理健康影响没有达到显著差异。另外,这种情况与现代社会的观点也是一致的,家庭已经不注重孩子的数量,而是更多的是质量上的关注[4]。
四、建议
父母从孩子出生开始,所有的生活基本都围绕孩子进行安排,慢慢成了一种习惯。但孩子总有一天会长大,会离开家,对于父母如何去适应这一过程,保持良好的心态,同时让独生子女父母顺利度过人生第一次空巢——中年空巢,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在照顾孩子的同时,一定要有自己的兴趣、自己的生活或者工作,不能因为孩子丢失了自我。
第二,从社会方面来说,政府应该加强农村地区的医疗保障水平,加强健康知识的宣传,增强农村中年人的健康意识,同时完善中老人的社会保障机制。
第三,学校应注重对学生的孝道教育,万事孝为先,子女应该多关心父母,及时向父母汇报自己是否平安,减少父母对子女的内心牵挂,减轻父母的心理负担。
另外,中年人应及早了解和认识生活中将要面对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将会引起什么心理反应,对自己会产生什么影响,以便做到心中有数,早做准备。保持乐观的情绪,积极参加各项社会活动,以便分散转移不良的消极情绪,要时刻保持良好的心态,这样才能有助于自己的身心健康。
:
[1]李玉玲.中年人的心理状态浅析[J].辽宁体育科技,1994,(2):22
[2]祁世.中年人要稳定心理天平[J].健康大视野,1997,(5):13
[3]张向葵,柳杨,田录梅.认知评价与心理控制感在中年人对社会政策变化感受与心理健康之间的作用 [J].高教期刊,2006,(10):32-35
[4]庞俊华.我国中年人的健康现状及对策分析[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0,4(7):30
中图分类号:G446
B
1671-6531(2012)11-0048-02
:姚 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