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学校学生体育运动习惯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
2012-09-17周文清张文婧
王 建,周文清,李 玲,张文婧
特殊教育学校学生体育运动习惯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
王 建,周文清,李 玲,张文婧
摘 要:通过对江西省部分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体育运动习惯和心理健康进行调查,结果发现: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检出率较高;运动习惯不好,运动量明显不足的比例较高;运动适量组的心理健康水平优于运动不足组,尤其表现在孤独、自责、冲动、敏感这些症状上。这表明,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体育运动习惯与其心理健康存在必然的联系,如果要增强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很有必要通过适当的手段去干预这一部分学生,帮其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关键词:特殊教育;运动习惯;心理健康
王建/景德镇陶瓷学院人文社科学院副教授,硕士;周文清、李玲/景德镇陶瓷学院人文社科学院讲师,硕士;张文婧/景德镇陶瓷学院人文社科学院助教(江西景德镇333403)。
1998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特殊教育学校暂行规程》指出:“特殊教育学校应重视体育美育工作”,“学校要结合学生实际,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增强学生的体质;学校应保证学生每天不少于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希望残障学生能“掌握锻炼身体的基本方法,具有较好的个人卫生习惯,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得到提高”。由此可见,特殊教育学校适当开展体育运动以提高残障学生的体质是十分有必要的。然而据一些特殊教育学校老师反映,有一部分本适合体育运动的残障学生却很少或拒绝参与体育运动,身体状况很差,同时也发现这部分学生趋于内向,在与同龄人交往中往往表现出自信心不足、不合群、自卑感强等心理障碍。据此,起码从表面来看残障学生的心理状况与体育运动状况之间好像存在一种内在的因果联系。而实际情况如何呢?如果两者存在因果联系的话,如何才能通过对其进行心理指导来促使其加强体育运动或通过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来改善其心理状况呢?基于此,课题组于2011年9月至11月走访了南昌市、景德镇市、九江市等地的部分特殊教育学校,在相关学校领导与老师的配合下,对部分残障学生实施了问卷调查,其中聋哑生80人、盲生80人、肢体残疾学生80人,共计240人。调查涉及两份问卷,一份是《特殊教育学校学生体育运动习惯问卷调查》,另一份是《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心理健康问卷调查》,后者整合了“心理健康诊断测验”表,即“MHT”[1]。下面,本文将在分析调查数据的基础上,提出实现特殊教育学校残障学生体育运动习惯与心理健康良性互动的方案。
一、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心理状况的调查分析
(一)心理测试统计数据简表如下
组别 盲人学生(80人) 聋哑学生(80人) 肢残学生(80人)检出人数(%) 检出人数(%) 检出人数(%)学习焦虑 32(40.00%) 39(48.75%) 40(50.00%)对人焦虑 42(52.50%) 51(63.75%) 47(58.75%)孤独倾向 46(57.50%) 53(66.25%) 42(52.5%)自责倾向 63(78.75%) 62(77.50%) 69(86.25%)过敏倾向 54(67.5%) 65(81.25%) 72(90.00%)身体症状 30(37.5%) 25(31.52%) 66(82.50%)恐怖倾向 54(67.5) 70(87.50%) 50(62.50%)冲动倾向 50(62.5%) 65(81.25%) 55(68.75%)
(二)数据分析
1.学习焦虑。肢残学生在学习焦虑问题上检出率最高,这是因为他们相对于其它的两类学生,更能直接的感受到自身与外界的不同,以及外界对自身残疾的惊讶、同情、嘲笑甚至是歧视,因此他们更知道学习的重要性,更想通过学习来证明自己,并为自己的生存奠定基础。
2.对人焦虑。其中肢残学生和聋哑学生的检出率较高,这可能是因为聋哑学生,听不到外界的声音,对外界的了解比较片面并比较固执,因而出现多疑,对他人的不信任而影响人际交往,这与蔡希美等人的研究是一致的[1]。残疾学生也同样存在对人不信任的特点。
3.孤独倾向。聋哑学生孤独倾向的检出率最高,其次是盲人学生,这可能是因为聋哑学生对外界的了解很片面,不能正确做出判断,经常觉得父母、老师、同学都不理解自己,因而很苦闷,经常觉得孤独[2]。而盲人学生虽然看不到,但是他能通过听觉来感知,并可以和外界顺利的进行语言沟通,因此孤独倾向相对较小。
4.自责倾向。肢残学生的自责倾向最为严重,这可能是因为肢残学生有正确的判断力,同时自身肢体残缺,因此在遇到困难和解决不了的问题时,经常归因于自身。
5.过敏倾向。聋哑学生的过敏倾向最为严重,这跟他们听不到声音,对事情很难做出准确的判断有关。看到别人在笑,就会认为别人是在嘲笑自己,因此很敏感。其次是肢残学生,肢残学生的敏感,源于外界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很多正常孩子能做的事情,自己却做不了,即使自己去做了,也会觉得自己做的不如别人好,感觉别人都在嘲笑自己。
6.身体症状。肢残学生的身体症状稍高于盲生和聋哑学生。他们会经常觉得自己身体不舒适,这可能因为肢残学生本身就有残疾,活动受到限制,另外他们形体异常,担心别人笑话,这样就限制了他们正常进行体育活动,因此肢残学生的身体症状就更加明显。身体症状主要表现为主观的身体不适,其中包括心血管、胃肠道、呼吸和其他系统的不适。
7.恐怖倾向。聋哑学生的恐怖倾向最为明显,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先天的语言和听力的缺失而造成的对外界环境的不了解,从而产生的猜疑。同时父母、老师与周围人群可能会因为他们的这种缺失而对他们产生在语音和态度上的不良表现,这些都会让聋哑学生感到害怕和担心,他总是担心别人会说自己的坏话[3]。因此,在三类特殊人群中聋哑人的恐怖倾向最为严重。
8.冲动倾向。聋哑人群和肢残学生冲动倾向的平均得分较高,这表明这两个人群的冲动倾向最为严重。聋哑学生的恐怖倾向导致他们总是有一种想要发泄的倾向,他们会觉得世界不公平,别人对自己不好,从而经常会发脾气。而肢残学生的冲动倾向也很明显,主要是因为他们的自身缺陷,使他们觉得上天对自己不公平,从而在心中积累大量的怨气,当生活中遇到困难或挫折时,经常会有一些冲动的想法或大发脾气等。
二、特殊教育学校学生运动习惯与心理状况关系的调查分析
(一)残障学生运动习惯调查结果概述
姚鸿恩在《体育保健学》一书中认为“适量运动”有益于人体健康,并确定“适量运动”的范畴为:“运动强度用平均心率来表示为120-150次/min”,“也可以根据运动者的感受来判断强度大小,适宜强度时运动者运动后略感疲劳但较快恢复”,“每次持续运动时间为20-60min,每周3-5次”。该书同时提出“运动缺乏”的概念,表现为“每周运动不足3次,每次运动时间不足10min”,“运动强度为心率低于110次/min”。因此本研究从适宜运动与缺乏运动两方面来研究江西省特殊教育学校学生运动习惯特征。
构建产品侵犯方法专利权判定范式的适用前提——以《专利法》第11条与第59条的关系为视角............................................................................................何经纬 05.68
通过研究得出:盲人学生中有62人缺乏运动,占调查人数的77.5%;聋哑学生中有40人缺乏运动,占调查人数的50%;残疾学生中有56人缺乏运动,占调查人数的70%。其中盲人学生缺乏运动的比例最大,其次是肢残学生,最后的是聋哑学生。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盲人学生缺乏视觉上的判断,平时连出门都要非常小心,所以运动非常受限,即便运动也很难达到足够的强度,从而表现最糟糕。而残肢学生虽然肢体有缺陷,可他们非常渴望和正常人一样生活,但由于心理、智力、视觉及听觉上的正确判断,使他们常常能感受到自己与其他人的不同而自卑,因此不愿意在大众的视线中出现,结果缺乏运动的比例较高。就聋哑人而言,他们能够通过视觉感受外界环境并做出正确判断,且有健全的躯体,因此缺乏运动的比例相对较低,但也达到了50%。
(二)残障学生的心理状况与运动习惯之间的关系分析
调查发现,特殊教育学校很多学生缺乏运动,心理健康状况也不好。笔者对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运动习惯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列简表如下:
通过数据对比发现,特殊教育学校“运动适量”组学生心理状况优于“运动不足”组学生,这说明体育运动有助于促进残障学生的心理健康。从表中不难看出,盲人学生“运动适量”组与“运动不足”组在“学习焦虑”、“孤独倾向”及“恐怖倾向”三个选项呈显著性差异(p<0.05),“自责倾向”、“过敏倾向”呈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聋哑学生“运动适量”组与“运动不足”组在“过敏倾向”、“自责倾向”及“孤独倾向”方面均呈显著性差异(p<0.05),“恐怖倾向”方面呈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肢残学生“运动适量”组与“运动不足”组在“身体症状”与“自责倾向”方面呈显著性差异(p<0.05),“过敏倾向”呈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
注:*表示P≤0.05,运动适量与运动不足两组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表示P≤0.01,运动适量与运动不足两组之间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以上结果的原因推测:(1)体育运动可以增强一个人的自信心。体育运动过程是一次证明自己的过程,例如,一次成功的跳跃、一次成功的投篮都能促进人们对自身自信心的树立。所以调查显示,无论是盲人学生、聋哑学生还是肢残学生的“自责倾向”均呈现“运动适量”组的分数显著低于“运动不足组”的分数(p<0.05),也就是说通过运动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并减少自责倾向。(2)体育运动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增强人们之间的信任感。人们在体育运动过程中能增强与他人的交流,当遇到问题时会有更多的人去分享或分担,这样会使他们的敏感性降低,无论是“对人焦虑”还是“敏感倾向”都会有所好转。就肢残学生而言,由于天生的残疾致使他们出生后就与别人不同,在生长过程中饱受到各种挫折和歧视,从而变得敏感于常人。但是肢残学生“运动适量”组的“敏感倾向”却明显的低于“运动不足”组,这就是因为体育运动可促进其“敏感倾向”的好转(p<0.01)。(3)体育运动可以使人放松心情,降低人们的紧张感。当人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可以通过体育运动转移注意力,并变得无比放松。正因为如此,三个组别的学生如果“运动适量”的话,其“冲动倾向”都有所下降。(4)体育运动可以增强体质,这是运动的最基本功能。肢残学生的身体症状之所以最为明显,正是因为其运动量不足,而“适量运动”组与“运动不足”组间也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
三、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心理健康与运动习惯之间良性互动的途径
(一)聘请专业人员,加强宣传
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并有较高的检出率,应聘请专业的心理教师对其进行适当的心理干预。同时,学校应该大力宣传体育运动的好处,增强残障学生的运动积极性与好奇心。
(二)注重场地设施
体育运动可以促进心理健康,尤其在减轻自责、焦虑、冲动倾向等方面效果十分明显,所以特殊学校应该通过体育课来帮助残障学生建立良好的运动习惯。而调查显示,好多特殊教育学校“现有的体育场地、设施、器材无法满足特殊教育体育教学的需要;针对不同特殊教育学生专门设计的体育器材少之又少;体育场地、设施、器材设计‘常人化’因素明显”[4]。基于此,学校应该加大对体育设施软硬件的投入,针对残障学生的不同特点建立专用的场地、器材,并开设专门的体育课程,同时加强对体育教师的相关培训。
(三)关注具体问题
加强对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特点及规律的研究,并结合各个学校及学生的具体情况,摸索出行之效的教学思路与方案。
注释:
[1]MHT是由我国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方真等根据日本铃木清等人编制的“不安倾向诊断测验”修订而成的,可用于综合检测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
[1]蔡希美、罗其昌.聋生、盲生SCL-90C测试结果的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1998,(3):19
[2]黄锦玲、蔡太生.聋生与健全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的比较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6
[3]张宏华、郝小平.高校残疾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校医,2004,(18):4
[4]张志刚.长春市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08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11年度项目研究成果(项目号:TY1118)
中图分类号:G642
B
1671-6531(2012)11-0042-02
:郭一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