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原型词的重新分析与类推
——以“微X”词族为样本的个案分析
2012-09-17彭晓
彭 晓
(成都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四川成都 610106)
基于原型词的重新分析与类推
——以“微X”词族为样本的个案分析
彭 晓
(成都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四川成都 610106)
本文以汉语中的新兴词族“微X”为例,探索词族式新词的衍生路径及动因。研究发现,“微X”是以“微博”为原型词,通过截搭、糅合而产生新词。事实上,汉语中不少词族式新词的衍生路径均是以某个词为原型,在重新分析与类推的合力共谋下,糅合生成词族式新词。
截搭;糅合;模因
时下,各类“微X”词族频繁出现于网络、报刊、电视媒体。从早期的“微博”到如今的“微简历”、“微情书”、“微电影”、“微音乐”、“微旅行”、“微信”、“微约会”等。例如:
(1)刘翔大年初一坚持训练,发微博忆往昔艰难岁月(腾讯网2012-01-23)
(2)网上流行“微简历”(《中国青年报》2011-05-19)
(3)给TA写封“微情书”迎七夕节(《宁波晚报》2011-07-28)
(4)徐州城管队员要拍微电影(人民网2012-01-18)
(5)“微旅行”,在乎心灵(《广州日报》2011-10-01)
(6)遭人绑架受害人微信记录揭露凶手(《法制日报》2012-03-12)
(7)《非常完美》新年“变身”打造微约会电视节目(腾讯网2012-01-10)
观察发现,这一系列“微X”中,“微”的语义是有差异的。从语义构成来看,可大致分为两个变体:“微1”和“微2”。“微1”是指“微博”或利用“微博”的特点所从事的与微博相关的事情(邹晓玲,2012)。如例(1)-(3)。“微博”本是微型博客(MicroBlog)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随着“微博”的流行,派生出一系列与之相关的词族,其中,以三音节的居多,如“微博控、微博体、微小说、微情书、微爱情、微简历、微活动、微电台、微辩会、微直播、微访谈、微成都”等。也有少量四音节的,如“微博问政、微博议政”等。
“微2”则回归了“微”的本义:“细小;轻微”。“微2X”大多可还原为“微型X”。如例(4)-(5)中的“微电影、微旅行”可分别还原成“微型电影、微型旅行”。类似的例子还有:“微视频、微音乐、微门户、微环保、微整形、微喜剧、微新闻、微投诉”等。这类“微2X”属于“微X”词族的自然衍生物。此外,还有一些“微2X”则是由商家或媒体故意利用“微X”词语模自创的新词,如例(6)-(7)中的“微信、微约会”。“微信”指腾讯公司推出的一款通过网络快速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支持多人群聊的手机聊天软件。“微约会”是某电视台推出的一档电视相亲节目,男女嘉宾在短短几十分钟内要实现从相识到相知,在有限的时间内将约会的过程完整呈现给电视观众。
“微X”的两组变体如下表所示:
微X 微1X 微2X微博微博控、微博体微群、微小说、微情书微简历、微活动、微电台微辩会、微成都、微博问政(一)微电影、微旅行、微视频、微音乐、微门户、微环保、微整形、微喜剧、微新闻、微投诉(二)微信、微约会
一 “微X”的衍生路径
本文认为,“微X”词族是在原型词“微博”的基础上,或“糅合”或“截搭”而产生的。沈家煊(2006)指出,“糅合”与“截搭”是汉语构词的两种重要方式。“糅合”好比是将两根绳子各抽取一股重新拧成一根,而“截搭”好比是将两根绳子各截取一段重新接成一根。
原型词“微博”本身由截搭构成。“简短的”和“网络日志”分别代表两个概念两根绳子,各有词项“微型”和“博客”。为了产生一个简单的词项来表达“简短的网络日志”这个概念,截取一根绳子的一段“微”和另一根绳子的一段“博”二者截搭而成“微博”一词。如下所示:
简短的(微型)+网络日志(博客)→微博
“微博”的用户多为年轻人,他们一般通过电脑、智能手机等途径登录微博,给人以“前卫、新潮”的整体意象,从而使“微博”这个整合体产生出[+时尚]的浮现意义。
“微博”产生以后,随着其广泛流行,大众对该词的认知度也相应提升,并以此为原型,截搭出一系列与“微博”相关的新词,如:“微博控、微博体”等。
微博控:对微博极端着迷的一群人。
微型博客(微博)+对……极端着迷的人(控)→微博控
有的词在截搭后还进一步缩略。如:“微群、微小说、微简历、微活动、微电台、微辩会、微成都”等。以“微群、微小说”为例:
微群:将相关话题聚合在微博群里,让志趣相投的人们以微博的形式进行交流。
微型博客(微博)+聚在一起的人(群)→微博群→微群
微小说:以微博形式发表的小说,是一种新兴的网络文学形式。
微型博客(微博)+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小说)→微博小说→微小说
形式的简化加速了“微1”的去范畴化。随着越来越多的“微1X”的出现,人们开始有意无意地忽略“微1”实际上是“微博”的缩略。另一方面,形式的不断类推,也导使“微1X”词族日益活跃、能产。由于“微1X”的所指要么为网络衍生品,如“微群、微小说、微简历”,要么是网络衍生现象,如“微博控、微博体、微爱情”等。其关涉对象多为年轻、前卫的群体。因此,在概念整合的过程中,“微1X”词族逐渐抽绎出[+时尚]的浮现意义。
“微2X”的衍生则是参照“微1X”的词语模框架经糅合而产生的。糅合是将两个概念各抽取一部分重新整合成一个整体。一个概念是ab,另一个概念是xy;如果a和b之间的关系对应于x和y之间的关系,形成一个“a∶b=x∶y”的方阵格局,或者说,ab和xy二者“相似”而不一定“相关”,那么二者的整合就属于糅合。“人—人体底部”和“墙—墙体底部”二者之间就有这种相似性,所以“墙脚”是糅合构词(沈家煊,2006)。
“微1X”与“微2X”也具有相似性,本文称之为语境相似。与“微1X”类似,“微2X”的所指多为网络衍生品,如:“微电影、微音乐、微门户、微视频、微新闻”等,或者用于表述一个时尚概念,如:“微旅行、微整形、微环保”等,其诉求对象是前卫的年轻人。
对比发现,两类“微X”的所指与关涉对象具有一致性,从而致使二者出现的语境相似。如下所示:
微1X 微2X所指 网络衍生品/网络衍生现象 网络衍生品/时尚概念关涉对象 前卫的年轻人 前卫的年轻人
语言是一种网络系统,语境的相似为形式类推提供了支持。于是,以“微1X”为参照物,糅合生成“微2X”词族。以“微电影”为例:
同时,通过概念整合,“微2”亦产生出[+时尚]的浮现意义。
随着“微X”的大量孳生,该词族的认知度显著提升。一些商家或媒体故意利用“微X”词族的浮现义自创新词,如:“微信、微约会”等。无论是“微信”还是“微约会”其目标群体都是时尚、年轻的群体,因此,它们与其他“微X”具有语境相似性,从而允准了形式类推。以“微约会”为例:
综上,“微X”词族是在原型词“微博”的影响下产生的。早期,通过截搭、缩略生成“微1X”。形式的简化导使“微1”经历了去范畴化,其语义“‘微博’或利用‘微博’的特点所从事的与微博相关的事情”有所弱化。在语境相似的支持下,形式类推得以实现,经糅合而衍生出“微2X”。此外,概念整合为“微X”词族带来了[+时尚]的浮现意义,有人故意利用该义自创新词,如“微信、微约会”等,这进一步固化了“微X”的浮现义。
二 “微X”的衍生动因
“微X”的衍生动因可通过模因论获得解释。
模因论(Memetics)是基于新达尔文进化论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它借用生物进化模式探讨模因的复制、传播和进化,诠释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以及文化中出现的诸多一脉相承的相似现象。模因是模因论的核心概念。《牛津英语词典》将其定义为文化的基本单位,通过非遗传方式,特别是模仿而得到传递(Blackmore,1999)。模因靠复制而生存。当某种思想或信息模式出现,在它被复制或被重复传播之前,它还不算是模因。只有当这种思想或信息模式得以传播、仿制,才具有模因性。任何一个信息,只要它能够通过模仿而得以复制、传播,它就可以被称为模因(何自然,2005)。
模因分为基因型和表现型两种。基因型模因的特征是“相同的信息异型传递”。例如,人们以“发廊”、“剪吧”、“形象设计室”等代替原有的“理发店”。这种内容相同、形式不同的模因称为基因型模因。表现型模因的特征是“不同的信息同型传递”。如,语言信息“网虫”用来指沉迷于网络或可称为“网迷”的人,随着使用频率的提高,人们在“网虫”的基础上,继续复制出一批与“X虫”同型的其他信息:房虫、棚虫、拍虫、会虫、签证虫等。人们凭借对模因的认识、理解和感受,在头脑里经过类推、联想会很轻松破译新词所表达的涵义。(陈琳霞、何自然,2006)
“微X”词族的衍生与表现型模因相关。网络的普及使“微博”变得十分流行。据统计,在我国仅新浪微博的注册用户就已突破2.5亿人。“微博”一词早已为语言使用者所熟知。人们在“微博”的基础上,截搭生成“微1X”,如“微博控、微博体”,或是截搭后再缩略,派生出“微群、微小说、微简历”等。“微1X”的高频使用,促使人们利用该模因将不同的信息同型传递,派生出一系列“微2X”,如“微电影、微音乐、微旅行、微门户、微环保、微新闻、微整形”等。
此外,模因论中的模因复合体为阐释“微1X”如何利用原型词“微博”派生新词提供了理论依据。所谓模因复合体就是相互结合在一起而能够同时被复制的一组模因。例如,人们在“儒将、儒医、儒官、儒生”的基础上复制出“儒商”这个语言信息,尔后,进一步复制出了“儒商氛围”、“儒商精神”、“儒商文化”、“儒商单位”、“儒商企业”、“儒商形象”、“儒商风范”、“儒商论坛”、“儒商法则”等模因复合体。(陈琳霞、何自然,2006)随着“微博”的传播、扩散,“微博”这一语言信息不断得到复制和传播,迅速成为模因现象。人们在使用“微博”的过程中将“微博”与新的语境结合,产生出新的组合:“微博控、微博体”等。为了适应汉语的韵律结构,有的组合还通过缩略实现语音形式的简化,如:“微群、微小说、微活动、微电台、微辩会、微成都”等。模因复合体的出现说明语言模因在复制传播过程中会不断地产生变异现象。
在模因论背景下,“微X”的衍生动因可概括为以下两点:
(一)“微X”的生成是出于语用需要。模因学者认为,一些模因的成功是由于它们对我们人类确实有用,语言信息越是能充分满足人们的需要,就越能得到人们的模仿。网络兴起以后,大量新事物、新现象不断涌现,如“微博、微简历、微小说、微旅行、微辩会”等。为适应社会交际的需要,人们需要对这些事物、现象给予确切的语言表达。
(二)“微X”的出现满足了人们求新求异的语用心理。“微X”词族所具有的[+时尚]的浮现意义为该格式带来了时髦感。如果语言时髦,人们就会不自觉地模仿起来,从而让其广泛地复制、传播,形成语言模因。(陈琳霞、何自然,2006)“微X”的前卫、新潮,使人感到新奇、刺激,人们在此基础上不断类推新的“微X”。
结语
研究“微X”的衍生路径与动因,为探索汉语新兴词族的衍生机制提供了十分重要的线索。笔者发现,汉语中不少词族式新词的衍生路径具有一致性,都是通过对原型词的重新分析与形式类推,经糅合而产生新词。除本文所举的“微X”外,“X女郎、X门、X领、X客、X族”等诸多新兴词族均是由此途径衍生。上述词族与其原型词的对应关系如下表所示:
词族 原型词微X 微博X 女郎 邦德女郎X 门水门事件X 客黑客X 领斜阳族白领工人X 族
这些原型词或音译、或意译,或直接借入汉语①。有的为适应汉语的韵律结构,在意译后还发生了语音形式的简化。如“邦德女郎、水门事件、白领工人”分别缩略为“邦女郎、水门、白领”。随着词项对模槽②的反复填充,模标原有的语义特征遭磨损,致使其语义范畴被重新分析,在形式类推的合力共谋下,最终经糅合而造出新词。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词族虽然都含有外源性原型词,且均为汉语中能产性极强的词语模,却仍有显著差异。其中,“X门、X领、X族”在源语中本就是构词模标,派生了大量新词,如:
X 门:Iran-gate(伊朗门)、file-gate(档案门)、prisonergate(虐囚门)……
X领:blue collar(蓝领)、pink collar(粉领)、grey collar(灰领)……
X族:六本木族;原宿族;亲指族;太阳族;抵抗族;企鹅族;团地族……
同时,它们在汉语中作为构词模标也孳生出不少新词,如:
X门:肉松门、火腿门、安全门、月饼门、解说门、艳照门、召回门……
X领:金领、绿领、黑领、红领、开领、新领、钢领……
X族:本本族、拇指族、红唇族、哈韩族、赖校族、啃老族、月光族……
与此相对,“微X、X女郎、X客”却只在汉语中演变成了构词模标,在源语中并未出现平行的变异。例如:
微X:微博控、微博体、微小说、微旅行、微新闻、微约会……
X女郎:龙女郎、谋女郎、安女郎、星女郎、卫女郎、冯女郎、伦女郎……
X客:悠客、绿客、拼客、晒客、易客、炒客、徕客、考客、彩客、数码客……
这或许暗示词族式新词的衍生模式是汉外语言交互影响下的产物。一方面,外源词的构词模式对汉语能产生启发效应;另一方面,汉语显示出强大的反作用力,通过对外源性成分的迁移作用,促发了重新分析,在类推的合力作用下,导使词族式新词大量生成。无论其衍生过程是否如本文所推论的这样,将研究的视角扩展至本语之外,纳入更大的语言背景下来进行讨论,总是一种新的维度。
另外,正如陈松岑(1999)所言:语言共时的变异,可能影响到语言历时的变化。当代汉语中,由新兴词族衍生的词语众多,此类词族式新词对汉语词汇的未来格局会有何种影响,是值得探究的问题。因此,从共时语言中撷取某一个词族来进行详尽的分析,或将有助于历时语言研究的展开。
注:
①模槽:根据李宇明的词语模理论,模槽即词语模中的空位。
②例如,“X族”是一个日源性的词语模,其引入不是通过音译或意译,而是受同形汉字的影响,直接借入的。
:
[1]Blackmore,S.The Meme Machin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2]陈琳霞、何自然.语言模因现象探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2).
[3]陈松岑.语言变异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4]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2005,(6).
[5]彭晓,杨文全.当代汉语新兴词族的形成机制与衍生动因——基于“X女郎”词族的个案分析[J].语言文字应用,2009,(3).
[6]沈家煊.“糅合”和“截搭”[J].世界汉语教学,2006,(4).
[7]邹晓玲.异彩纷呈的网络“微”族词[J].语文建设,2012,(1).
H041
A
1004-342(2012)05-68-04
2012-06-18
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西部和边疆地区青年基金项目“语言接触与当代汉语词汇新质中的非本源因素”(项目编号:11XJC740002)及成都学院基金项目“当代汉语词汇新质中的外源因素”(项目编号:2011XJR1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彭晓(1982-),女,成都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四川大学文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