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血管炎症反应及内皮功能改变的药物干预分析

2012-09-17李华

中国实用医药 2012年13期
关键词:通心络内皮动脉

李华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CAD)是心血管系统的常见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CAD发病机制复杂,有一个慢性的发病过程。在其发展过程中,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血小板和凝血因子的活化、体内促凝与抗凝的失衡、高血脂、高血黏度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等因素均促进粥样斑块和血栓形成。近年来该病在诊断、治疗上已取得了很大进展,然而对于其原发因素和发病机制仍不清楚[1]。近年来,炎症学说备受重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炎症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多种炎症因子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的关系是冠心病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揭示炎症因子与冠心病的关系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就冠心病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血管炎症反应及内皮功能改变的药物干预作用进行相关探讨,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08年5月至2010年3月收治的110例冠心病PC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通心络胶囊治疗组)和对照组(常规治疗组)各55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同时选取我院体检的健康人群6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三组患者从年龄、性别、病程等各方面比较差异不大(P>0.05),具有可比性。

1.2 观察项目 观察并记录冠心病患者介入术前后肱动脉内皮舒张功能及CRP、ICAM-1、IL-10炎症因子,肱动脉内皮舒张功能采用超声多普勒测量,探头频率选择50 Hz;CRP、ICAM-1、IL-10炎症因子采用四川迈克生物有限生产公司生产的检验试剂盒测定。肱动脉内皮舒张功能(NMD)=(D1-D0)/D0100%。D0=平卧状态肱动脉内经;D1=反应性充血肱动脉内径。

1.3 治疗方法 110例冠心病患者介入术后均给予常规治疗,包括抗凝、溶栓、β受体拮抗剂等,观察组患者在以上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石家庄以岭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口服3次/d,3粒/次。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8周,8周后比较各项指标变化。

1.4 统计学方法 本组数据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组间进行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CRP、ICAM-1、IL-10炎症因子变化比较 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两组冠心病患者与健康对照组血清CRP、ICAM-1、IL-10炎症因子均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前两组冠心病患者各项指标差异不大(P>0.05),但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血管内皮功能变化比较 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与健康对照组血清CRP、ICAM-1、IL-10炎症因子变化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与健康对照组血清CRP、ICAM-1、IL-10炎症因子变化比较(±s)

注: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0.01;与治疗前比较,Δ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1

组别 例数 CRP(mg/L)ICAM-1(μg/L)IL-10(ng/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55 13.5±4.2* 5.4±1.2Δ** 226.5±54.2* 152.5±36.8Δ** 325.5±25.4* 485.2±26.3Δ**对照组 55 13.6±3.8* 8.9±2.4Δ 228.2±56.3* 187.6±45.2Δ 328.3±23.4* 396.5±24.1Δ健康对照组60 4.3±1.5 162.5±35.4 276.9±15.4

表2 两组冠心病患者治疗前后血管内皮功能变化比较(±s)

表2 两组冠心病患者治疗前后血管内皮功能变化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比较,ΔP<0.01

组别 例数 基础内径(mm)NMD(%)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55 4.68±0.86 4.79±0.96 13.2±5.7 23.1±10.2*Δ对照组 55 4.65±0.91 4.68±0.95 14.1±6.2 16.5±7.4*

由表2可以看出,两组患者基础内径治疗前后变化不大,但观察组肱动脉内皮舒张功能较治疗前及对照组均有明显改善(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CAD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大量人和动物的病理生理观察支持损伤反应学说,认为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始于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和(或)由此引起的内皮功能不良。炎症反应作为一种代偿性反应,最初是一种具有防御意义的保护性反应,当反应过度并逐渐演变为慢性时则形成病理性斑块[2]。各种促炎和抗炎因子如 TNF、IL-6、IL-8、IL-10、黏附分子(IVCAM-1)等所形成的炎性因子调节网络在CAD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主要作用。现代临床治疗冠心病多采用PCI手术治疗,虽然可以显著改善生活质量及临床症状,但术后存在复发率较高等缺点[3]。临床研究发现术后冠心病患者的炎症介子水平仍然较高,并不能从根本上纠正冠脉硬化的病理发展基础。本研究观察组患者采用通心络胶囊进行术后干预性治疗,经过8周的治疗后发现,观察组各项炎症因子水平及血管内皮功能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说明通心络胶囊能够有效的降低冠心病患者炎症因子水平、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状态、纠正病理性机体功能,从而有效的降低术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1]韩明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TNF-α与hsCRP的变化及意义.河南科技大学,2010,26(3):524-526.

[2]耿海华.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后血sCD40L、sP-sel和hs-CRP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山东大学,2011,14(4):147-148.

[3]张娟娟.急性心肌梗死介入围手术期应用替罗非班对sCD40L的影响及意义.昆明医学院,2010,21(33):65-68.

猜你喜欢

通心络内皮动脉
通心络胶囊联合常规疗法治疗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系统评价及序贯分析
胰十二指肠上动脉前支假性动脉瘤1例
颈总动脉高位分叉、舌动脉与面动脉共干1例
通心络胶囊联合常规治疗对适行CABG手术患者Fib、MPV水平的影响
内皮前体细胞亚型与偏头痛的相关性分析
介入栓塞治疗肾上腺转移癌供血动脉的初步探讨
Wnt3a基因沉默对内皮祖细胞增殖的影响
256层CT容积扫描在烟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通心络胶囊治疗脑梗死20例临床疗效观察
丹红注射液联合通心络胶囊治疗阿尔茨海默病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