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国志演义》中“静轩诗”是依据小说文本吟咏写作的

2012-09-15赵望秦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9期
关键词:史事咏史诗演义

赵望秦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西安710062)

《三国志演义》中“静轩诗”是依据小说文本吟咏写作的

赵望秦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西安710062)

研究者一直认为增插在《三国志演义》中的“静轩诗”所咏吟的是古人古事,属于诗歌体类中的咏史诗。对此,本文通过举例论证、量化分析后的结果却是否定的,认为“静轩诗”所吟咏的是小说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和虚构的故事情节,故不可视之为咏史诗。

《三国志演义》;周静轩;咏史诗

“‘静轩诗’指的是存在于《三国志演义》众多版本中的署名‘静轩’、‘静轩先生’、‘静轩周先生’或‘周静轩先生’的诗歌。”[1]92对“静轩”其人,及插增于《三国志演义》中的“静轩诗”,历来为研究古代小说尤其是《三国志演义》的古今学人们所关注。①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十《丹铅新录》六“王安石”条,第98页,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毛宗岗评改本《三国演义·凡例》,第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郑振铎《三国志演义的演化》,见《插图本中国文学研究》,135-137页,中国文联出版社,2010年版。马廉《关于周静轩先生》,见《马隅卿小说戏曲论集》,第172-173页,中华书局,2006年版。刘修业《〈新刻按鉴全像批评三国志传〉二十卷》,见《古典小说戏曲丛考》,第66页,作家出版社,1958年版。刘世德《三国志演义作者与版本考论》,第108页,中华书局,2010年版。[1-5]大概是由于周静轩的众多著述中有一部《读史诗集》,中外研究者遂将其与《三国志演义》中的“静轩诗”联系起来,以为“静轩诗”即出自此集中的咏史诗。或谓:“建阳书坊编辑出版的一些讲史小说,又复采用了他(周静轩)的咏史诗。余象斗刻的这一部《三国志》,竟然采用了七十多首。”[6]66-67或谓:“在吴观明本中,出现了 69 首周静轩所作的咏史诗。”[7]82或谓:“静轩的咏史诗不仅见于《三国志演义》,也见于其他讲史演义。”[8]359或谓:“静轩诗殆自周礼的《读史诗集》选摘。”[1]109按,周礼字德恭,号静轩。或谓:“静轩先生的咏史诗颇为明代小说家和刻书家所重视,明本演义小说往往引在正文中(盖引自《读史诗集》一书)。”[9]110按,括号内是著者原注。直至近年一些专题论文,仍作如此认识。②张志和《由周静轩诗看〈三国演义〉的版本演变》,见《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陈国军《谫论周静轩》,见《明清小说研究》1995年第3期;郑铁生《周静轩诗在〈三国演义〉版本中的演变和意义》,见《明清小说研究》2005年第4期(按,此文又见《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仅题目略异)。[10-12]

关于“咏史”一体的诗歌性质,古人早有明确界定,即诗人阅读史书有所感发而吟咏赋写为诗者。③旧题唐人王昌龄撰《诗格》,见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汇考》,第167页,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唐人吕向为王粲《咏史诗》所作解题,见《文选》卷二一“咏史”类,第31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影印宋刊明州本,2008年版。[13-14]则咏史创作的取材范围即为史籍所记之古人古事,换言之,咏史诗是以历史素材为表现内容的。准此而顾名思义,周静轩的《读史诗集》自当是其阅读史书而吟咏为诗的集子。但《三国志演义》中的“静轩诗”是否确由《读史诗集》所引的咏史之作,却以此诗集之散佚而无法加以检验,如今只能求之于内证了。也就是说,通过审视《三国志演义》中“静轩诗”所具体咏叹的人和事以确定其是否为咏史诗。兹先略举数例以论证说明之。

在现存《三国志演义》诸多版本中,学界一般认为叶逢春刊本《通俗演义三国志史传》是插增“静轩诗”的最早本子。惜此本已残,难窥全豹,故本文以刊印时间明确而又是足本的周曰校万卷楼本《三国志传通俗演义》为据进行考察。按此本文字多有讹误,为保持底本原貌,不作校改。

首先可以排除其中的一首是所谓咏史诗:“……是夜,大雾垂于江面,对不相见。孔明共鲁肃坐在船中,后传令教快行。果然是好大雾,前人有篇《大雾垂江赋》曰……。静轩先生有一诗一律单道雾云:叠祸风光盛,濛濛细雨浓。虽闻云外雁,不见岭头松。一水亡新浪,千山失旧踪。禅关昏曀里,风送数声钟。”[15]卷五《诸葛亮计伏周瑜》按,此乃咏物诗,是为表现小说中人物活动的场景描写,与赋写古人古事的咏史诗毫无关系。

卷二《李傕郭氾乱长安》:“……静轩先生有诗叹曰:‘光武中兴兴汉世,上下相承十二帝。桓灵无道宗社隳,阉臣擅权为叔季。无谋何进作三公,欲除社鼠招奸雄。豺獭虽驱虎狼入,西州逆竖生淫凶。王允赤心托红粉,致令董吕成矛盾。渠魁殄灭天下宁,谁知李郭心怀愤。神州荆棘争奈何,六宫饥馑愁干戈。人心既离天命去,王雄割据分山河。后主规此存兢业,莫把金瓯等闲缺。生灵糜烂肝脑涂,剩水残山多怨血。我观遗史不胜悲,今古茫茫叹黍离。人君当守包桑戒,太阿谁执全纲维。’”按诗中所写,大体上概括了《后汉书》《三国志》等史籍所载东汉末、三国初的重大历史事件。但是,其中也有两句所写的并非真实的历史事件:“王允赤心托红粉,致令董吕成矛盾。”按,王允使用美人计,教貂蝉以色相离间董卓与吕布,达到铲除董卓的政治目的,于史无征,而是本书卷一《司徒王允说貂蝉》等节所描写的文学故事。

卷三《玄德匹马奔冀州》:“……却说曹公引大军往小沛来,正行之间,狂风骤至,曹公马前忽一声响亮,大风吹折牙旗一面。操曰作怪,便教军兵且往,唤谋士问吉凶。操自己主张了,只看谋士所见同与不同。操言风吹折牙旗之兆,荀彧曰:‘风自何方来?吹折甚颜色旗?’操曰:‘风自东南方来,吹折角上牙旗,旗乃青红二色。’彧曰:‘不主别事,今夜刘备必来劫寨。’操点头。忽毛玠入见曰:‘适才东南方牙旗被风吹折,今夜必主有人劫寨。’静轩有诗叹曰:‘仁心帝胄势孤穷,全仗分兵劫寨功。争奈折旗先有兆,老天何故纵奸雄。’操曰:‘天报应,吾当自防之。’……”按《三国志》卷三二《蜀书·先主传》:“[建安]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先主败绩。”裴松之注:“《魏书》曰:是时,公方有急于官渡,乃分留诸将屯官渡,自勒精兵征备。备初谓公与大敌连,不得东,而候骑卒至,言曹公自来。备大惊,然犹未信。自将数十骑出望公军,见麾旌,便弃众而走。”又《资治通鉴》卷六二汉献帝建安五年正月条:“曹操击刘备,破之。”可见史书上仅记曹操击败刘备的结局并无其过程。但在小说中,不仅具有了丰富的情节,而且虚构了精彩的细节。再细看静轩诗所表现的显见是小说中的故事。

卷五《耒阳张飞荐凤雏》写马腾与黄奎密谋要趁曹操检阅关西军之机将其杀掉。黄奎因醉酒而不慎被其妾李春香套出实情,并告知黄奎的妻弟苗泽,而苗泽与李春香私通,为得到她,便向曹操告密。于是,曹操先下手将黄奎、马腾等一网打尽后,“泽告操:‘不愿加赏,只求李春香为妻。’操笑曰:‘尔为一妇人,害了你姐夫一家,留此不义之人何用。’亦皆斩之。静轩先生观此有感,作诗叹曰:‘苗泽因私害荩臣,春香未得反伤身。老天何事容奸宄,累次谋诛化作尘。’”按,诗所咏叹之人与事,于史毫无征信,纯属小说虚构。

卷七《曹操汉中破张鲁》写曹操谋士贾诩建议用反间计,派人向张鲁谋士杨松行贿,杨松便进谗言以陷害张鲁手下大将庞德,逼使庞德无奈而降操。随后又在张鲁战败时关闭城门,致使张鲁走投无路而降操。“于是汉中皆平。曹操传令,各郡分设太守,置都尉,大赏士卒。惟有杨松卖主求荣,即当斩之于市曹,教众人悉知。静轩先生有诗叹曰:‘妨贤卖主逞奇功,积得金银总是空。家未荣华身受戮,令人千载笑杨松。’”按,诗中所写的杨松在历史上并无其人,全然是小说虚构的人物。

卷七《废献帝曹丕篡汉》:华歆秉承曹丕旨意,厉声指责献帝而逼其让位,“帝战慄不能答。忽然曹洪、曹休二人带剑上殿,厉声问曰:‘符宝郎安在?’班部中一人出曰:‘符宝郎在此。’洪拔剑索要玉玺。符宝郎祖弼叱之曰:‘玉玺乃天子之宝,安能与哉!’洪喝武士捉出斩之。祖弼大骂不绝而死。静轩诗曰:‘奸宄专权汉室亡,诈称禅位效虞唐。满朝百辟皆尊魏,仅见忠臣符玺郎。’”按,小说所写曹丕篡汉是符合史实的,但其中又虚构了符宝郎祖弼不愿奉上天子玉玺而遭杀害的情节,而静轩诗所咏叹的正是这一文学人物。

卷十《仲达兴兵寇汉中》:“……却说孔明收得胜军马入寨,所得降兵及军器马匹,不计其数。又欲起兵进取。忽报有人自成都而来,说张苞破伤风身死,敕葬于锦屏山。孔明听知,放声大哭,口中吐血,昏绝于地。众皆救醒。孔明自此得病,卧床不起,诸将无不感激。静轩有诗叹曰:‘屈死张苞未建功,孔明挥泪洒西风。要知身惹尪羸病,都在忧民为国中。’”按《三国志》卷三六《蜀书·张飞传》:“长子苞,早夭。”知张苞确为张飞之子,但绝无事迹可言。在小说中,却虚构了张苞的不少故事,包括这里所写的。而静轩诗所咏之张苞显然是一文学人物。

卷十二《姜维大战剑门关》写钟会率魏军攻取蜀汉阳安关后,亲自祭拜诸葛亮墓,而诸葛亮则领阴兵显灵,警告钟会“入境之后,不可妄害生灵”。“于是钟会传令前军立白旗,上书‘保国安民’四字,凡到之处,如妄杀一人者偿命。……静轩先生诗赞曰:‘数万阴兵绕定军,致令钟会拜灵神。生能决策扶刘氏,死尚遗言保蜀民。’”按《三国志》卷二八《魏书·钟会传》:“[钟]会径过,西出阳安口,遣人祭诸葛亮之墓。”《资治通鉴》卷七八魏元帝景元四年八月条略同,惟“出”作“趋”,且无“之”字。史书所载,仅此而已,小说则敷演成一段颇富神话色彩的动人故事。而静轩诗就是针对这个故事写的。

卷十二《诸葛瞻大战邓艾》:“……却说江油守将马邈……与妻李氏拥炉饮酒。其妻问曰:‘累闻边情甚急,将军全无忧色,何也?’邈曰:‘大事自有姜伯约掌握,干我何事。’其妻又曰:‘虽然如此,将军所守城池,不为不重。’邈曰:‘天子听信黄皓,溺于酒色,吾料祸不远矣。魏兵若到,降之为上,何必虑耳。’其妻大怒,唾邈面曰:‘汝为男子,先怀不忠不义之心,枉受国家爵禄。吾与汝有何面目而见天下人耶!’马邈羞惭无语。静轩先生有诗叹曰:‘马邈先怀背逆图,其妻一语尽忠谟。堪嗟此妇能全义,愧杀人间大丈夫。’……邈大惊慌,出降艾,拜伏于公堂之下。……忽报邈夫人自缢身死。”按《三国志》卷二八《魏书·邓艾传》:“[邓艾]先登至江由,蜀守将马邈降。”《资治通鉴》卷七八魏元帝景元四年十月条略同,惟“由”作“油”。可知历史上虽有马邈降魏之事,但极为简略。而在小说中,不仅其人其事的描写颇为详细,更增加了其妻李氏的言行。静轩诗所描写的正是小说中虚构的人和事。

卷十二《司马复夺受禅台》写司马炎逼魏元帝让位而黄门侍郎张节直言争辩,并斥责司马炎说:“‘若行此事,乃篡国之贼也’。炎大怒曰:‘吾与汉家报本,有何不可。’叱武士将张节乱瓜打死于殿下。……后静轩先生诗叹曰:‘魏吞汉室晋吞曹,天运循环不可逃。张节可怜忠国事,一拳怎障泰山高。’”按,静轩诗所说的魏篡汉,晋又篡魏,均为史实,但又说张节为忠于魏国而责骂司马炎的篡夺行为,则在历史上既无其人,更无其事。显而易见,此诗是据小说中的故事情节而写的。

综合观察以上所举例证及分析,在“静轩诗”中反映出的史书记载之程度与文学描写之成份的比例关系,可大概分为三类:一类是史书上已较翔实,小说中又细化描写,可谓之实多虚少;一类是史书上仅具梗概,小说中则编造情节,可谓之实少虚多;一类是史书上略见其人或其事乃至于毫无踪迹可寻,而在小说中就全然虚构了,可谓之有虚无实。为求醒目,兹依明万历十九年周曰校刊本,将“静轩诗”按此三类分列于表1中,且严格以是否署名“静轩”为据,并于备注栏略作说明。按此本文字多有漫漶,为保持底本原貌,漫漶者以缺字例代之以方框,不作臆补。

表1所列总为69首,其中实多虚少者有26首,实少虚多者有22首,有虚无实者有21首。由此可以看出,“静轩诗”的内容是随着小说中基本符合史实、略见史事影子和完全出于虚构的不同描写而有所不同,也就是说,“静轩诗”所咏叹的是《三国志演义》中的人和事,而非历史典籍中的人和事。

咏史诗的创作,既可以借史抒怀、借史寄兴、借史刺时、借史讽今,也可以表达史观、显示史识,甚至可以指桑骂槐,攻讦抨击。此外,在咏史诗中,还以“古人”影射“今人”,以“古事”影射“今事”,乃至于借古人古事以咏物。可见咏史一体是很富于表现功能的。尽管如此,咏史诗也还是有一条创作规则需要遵循的,即所吟咏和描写的人和事必须是历史上确有其人、实有其事,是咏史之作最显著的特质。所以,一旦失去这个先决要素,也就意味着其诗失去了咏史的性质。由此反观“静轩诗”,自然不可视之为咏史诗了。

还有一个旁证可以说明这些“静轩诗”并非是直接取材于史书而写的。据日本学者中田谕的研究,在《三国志演义》明刊本中,嘉靖壬午本之后的各本都插增有十一段故事,其中除花关索故事是依据民间传说之外,其他十段故事都是依据《资治通鉴》中的有关记载。[7]39-67据书目著录,周静轩曾撰有《朱子纲目折衷》《续编纲目发明》《通鉴外纪论断》《通鉴笔记》等史学著作[16]144,可谓是《资治通鉴》的研究专家,当然是对其内容很熟悉了。然而,检寻周曰校本相关部分的“静轩诗”,没有一首是针对这十段出自《资治通鉴》的历史故事所写的。其中,在卷十二《诸葛瞻大战邓艾》和《司马复夺受禅台》的两节里各增插了一段故事,又在卷十二《羊祜病中荐杜预》和《王濬计取石头城》的两节里各插增了两段故事,都是取材于《资治通鉴》而略作敷演。而在这四节里,“静轩诗”出现的频率最高,除《羊祜病中荐杜预》一节有1首外,其他三节均各有2首,共有7首。由此亦可见,静轩诗并非以史书记载的人事为素材而吟咏的,是根据《三国志演义》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而写成的。

表1 “静轩诗”所咏《三国志演义》情节虚实程度比较表

序号 卷次节目 实多虚少 实少虚多 有虚无实 备说十二 卷三《孙策怒斩于神仙》十三 卷三《曹操乌巢烧粮草》十四 卷四《刘玄德败走荆州》……静轩有诗曰:孙郎智勇冠江湄,射猎垓心受困危。许客三人能死战,杀身豫让未为奇。……静轩有诗叹曰:逆耳忠言反见仇,独夫袁绍少机谋。乌巢粮尽根基拔,犹欲区区守冀州。……静轩先生读史至此,有感于心,遂作诗叹曰:凶暴横行仁义殃,老天何事欠分张。功名未遂英雄困,到此何为不断肠。史事略见《三国志》卷四六《吴书·孙策传》裴松之注。史事略见《三国志》卷一《魏书·武帝纪》裴松之注,卷一七《魏书·张郃传》。史书无征,出于虚构。十五 卷四《玄德跃马跳檀溪》十六 卷四《献荆州粲说刘琮》……静轩有诗曰:范增定计伤高祖,蔡瑁存奸害蜀君。不是忠臣先献策,应交天意定三分。……静轩有诗曰:天下纷纷逐鹿晨,饿禽尚且欲投林。不辜不负非贪取,真有中原王者心。史事甚为简略,见《三国志》卷三二《蜀书·先主传》裴松之注。史书无征,出于虚构。十七 卷五《刘玄德败走江陵》十八 卷五《周瑜定计破曹操》……静轩诗曰:诸葛神机天下少,周郎忽起妒贤心。三分天下安排定,枉使牢笼巧计深。……静轩诗曰:疏贤信佞欲偷生,空献荆襄九郡城。晨牝懦儿骈首戮,谁知曹操不容情。不拘史事,自为编造。不拘史事,自为编造。十九 卷五《群英会瑜智蒋干》二十 卷五《诸葛亮计伏周瑜》……静轩诗叹曰:曹操奸雄不可当,一时诡计中周郎。蔡张卖主谋生计,谁料翻为剑下亡。……静轩先生有一诗一律单道雾云(诗已见上文,兹略不录。)史书无征,出于虚构。为渲染场景的咏物诗。二十一 卷五《七星坛诸葛祭风》……静轩先生有诗叹曰:一火能烧百万兵,东风才起便逃生。周郎空有妨贤计,妙算安能及孔明。不拘史事,自为编造。

序号 卷次节目 实多虚少 实少虚多 有虚无实 备说二十二 卷五《曹操败走华容道》二十三 卷六《诸葛亮三气周瑜》……静轩先生诗曰:山高月小水茫茫,追忆前朝暗惨伤。南士无心迎魏武,东风有意便周郎。火延战船旌旗赤,烟漫长江草木黄。城廓不殊人物异,萧条□景残斜阳。……静轩先生观此有感,遂吟一绝,以咏叹云:周瑜决策取荆州,诸葛先知第一筹。指望长江香饵稳,不知暗里钓鱼钩。泛咏赤壁之战,基本合于史实。史书无征,出于虚构。二十四 卷六《耒阳张飞荐凤雏》二十五 卷六《庞统献策取西川》……静轩先生有诗叹曰:荆州兵已入疆场,却想区区作预防。自古山河归帝子,徒将苦口谏刘璋。……静轩先生观此有感,作诗叹曰:(诗已见上文,兹略不录。)史书无征,出于虚构。史事甚为简略,见《三国志》卷三一《蜀书·刘璋传》。二十六 卷七《曹操兴兵下江南》二十七 卷七《孔明定计捉张任》……静轩先生诗曰:玉石才华天下闻,赤心事贼见奇功。魏家社稷安排定,临没无颜见汉君。……静轩先生有诗曰:昭烈乘危一骑行,蜀兵追急绕山城。苍天终祐仁明主,又遇张飞救驾兵。史事略见《三国志》卷十《魏书·荀彧传》裴松之注。史书无征,出于虚构。史事略见《后汉书》卷十下《皇后纪·伏皇后》,《三国志》卷一《魏书·武帝纪》裴松之注。二十九 卷七《曹操汉中破张鲁》二十八 卷七《曹操杖杀伏皇后》……又静轩诗曰:报国忠臣多横死,欺臣贼子尽偷生。试看今古兴亡事,天道如何也不平。……静轩先生有诗叹曰:(诗已见上文,兹略不录。)史书无征,出于虚构。三十 卷七《甘宁百骑劫曹营》……又静轩有诗叹陈武曰:鏖战曹兵血刃红,杀身报国尽孤忠。将军一死虽常事,取义捐生万载功。史事甚为简略,见《三国志》卷三五《吴书·陈武传》、卷五五《吴书·董袭传》。

序号 卷次节目 实多虚少 实少虚多 有虚无实 备说三十一 卷七《耿纪韦晃讨曹操》三十二 卷八《刘备进位汉中王》……静轩先生有诗叹曰:韦耿徒怀辅汉忠,谁知天命属奸雄。可怜俊杰遭诬死,血染漳河水浪红。……静轩先生有诗曰:昭烈兴师取汉中,曹兵数万扫尘空。曹瞒徒恃奸雄计,谁识川中有卧龙。史事略见《三国志》卷一《魏书·武帝纪》裴松之注。不拘史事,自为编造。三十三 卷八《关云长刮骨疗毒》三十四 卷八《关云长大战徐晃》……静轩有诗曰:江东寤寐索荆州,关将英雄独欠谋。可惜荆州归异姓,孔明缘自少机筹。……静轩有诗曰:从来仁义感人深,背义忘恩恨不禁。犬马知恩曾报主,糜芳何起反君心。史事略见《三国志》卷九《吴书·吕蒙传》、卷一三《吴书·陆逊传》。史事甚为简略,见《三国志》卷三六《蜀书·关羽传》。三十五 同上。三十六 卷八《关云长夜走麦城》……静轩有诗曰:陆逊青年未有名,吕蒙诈病暗行兵。关公莫待临危悔,纵为欺人一念轻。……又静轩有诗曰:关公义勇孰能筹,难出东吴吕陆谋。不识势穷人散尽,单刀犹自复荆州。史事略见《三国志》卷九《吴书·吕蒙传》、卷一三《吴书·陆逊传》。不拘史事,自为编造。三十七 卷八《魏太子曹丕秉政》三十八 卷八《废献帝曹丕篡汉》……静轩诗叹曰:三马同槽事可疑,不知已植晋根基。曹瞒空有奸雄略,岂识朝中司马师。……静轩诗曰:(诗已见上文,兹略不录。)史事甚为简略,见《晋书》卷一《宣帝纪》。史书无征,出于虚构。三十九 卷九《陆逊定计破蜀兵》……静轩有诗曰:符坚恃众曾亡晋,昭烈移兵见败吴。今古兴衰皆有数,元戎宁不读兵书。不拘史事,自为编造。

序号 卷次节目 实多虚少 实少虚多 有虚无实 备说四十 卷九《白帝城先主托孤》四十一 卷九《诸葛亮五擒孟获》……静轩先生有诗责黄权曰:降吴不可却降曹,忠义安能事两朝。堪笑黄权为叛逆,紫阳书法不轻饶。……静轩先生有诗曰:为国平蛮统大兵,心存正道合神明。耿恭拜井甘泉出,诸葛虔诚水夜生。史事略见《三国志》卷四三《蜀书·黄权传》。不拘史事,自为编造。四十二 卷十《孔明秋夜祭泸水》四十三 卷十《孔明智退司马懿》……静轩先生有诗曰:相国兴师入不毛,滔滔流水起波涛。汉兵自信三擒易,孟获安知七纵劳。铁甲尽沾蛮雨湿,征袍初染瘴烟高。一从伐叛扬威武,应使南人识俊髦。……静轩诗曰:仲达深谋善用兵,孔明妙算鬼神惊。临危解作疑兵计,十万曹军怕近城。泛咏诸葛亮南征之役,基本合于史实。史事甚为简略,见《三国志》卷三五《蜀书·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四十四 卷十《孔明遗计斩王双》四十五 卷十《仲达兴兵寇汉中》……静轩先生有诗叹曰:鏖战祁山经几秋,至今草木尚含愁。孔明妙算人无及,先夺曹兵第一筹。……静轩有诗叹曰:(诗已见上文,兹略不录。)不拘史事,自为编造。史书无征,出于虚构。四十六 卷十一《诸葛亮六出祁山》四十七 卷十一《孔明秋夜祭北斗》……静轩先生有诗曰:兴师伐魏报先王,天命何期有短长。仲达料人真妙算,预知食少事烦亡。……静轩有诗曰:生死人常理,蜉蝣一样空。可怜忠义子,不得寿乔松。史书无征,出于虚构。史事略见《三国志》卷三《魏书·明帝纪》裴松之注、卷三五《蜀书·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四十八 卷十一《死诸葛走生仲达》……静轩有诗咏曰:六出祁山吊伐勤,要将忠义报储君。先年伏弩诛张郃,复后扬旗走魏军。非是兵机无八阵,只因天意定三分。两川帝业今何在,惟有先王一古坟。泛咏诸葛亮之事迹,基本合于史实。

序号 卷次节目 实多虚少 实少虚多 有虚无实 备说四十九 卷十一《司马懿谋杀曹爽》五十 卷十一《孙峻谋杀诸葛恪》五十一 卷十一《姜维计困司马昭》……静轩有诗曰:极欲穷奢总是虚,忠言逆耳不知几。剥床灾近犹行乐,直待朝阳血污衣。……静轩诗曰:积善之家庆有馀,灾殃应集恶人居。专权自恣无仁义,俯首朝门自伏诛。……静轩先生有诗叹曰:妙算姜维不等闲,魏师受困铁笼间。庞涓始入马陵道,项羽初围九里山。史事略见《三国志》卷九《魏书·曹爽传》裴松之注。史事略见《三国志》卷六四《吴书·诸葛恪传》。史书无征,出于虚构。五十二 卷十一《司马师废主立君》五十三 卷十二《邓艾段谷破姜维》……静轩先生有诗曰:昔日曹瞒相汉时,欺他寡妇与孤儿。谁知四十馀年后,寡妇孤儿亦被欺。……静轩有诗曰:堪叹姜维继武侯,出师不料敌人谋。中原尺地难恢复,相将伤兵国势休。泛咏魏篡汉、晋篡魏之历史事件,基本合于史实。史事甚为简略,见《三国志》卷二八《魏书·邓艾传》、卷四四《蜀书·姜维传》。五十四 卷十二《忠义士于诠守节》五十五 卷十二《姜维祁山战邓艾》……静轩先生有诗叹曰:报国心坚不顾家,见危授命念非差。当时若听诸谋士,安得人称井底蛙。……静轩诗曰:乐毅破齐遭间阻,岳飞破虏受谗回。姜维拒敌功初就,又被班师诏忽来。史事略见《三国志》卷二八《魏书·诸葛诞传》裴松之注。不拘史事,自为编造。五十六 卷十二《姜伯约洮阳大战》……静轩有诗叹曰:君暗臣骄嬖倖多,何能整顿旧山河。中原恢复虽当理,国小民疲怎奈何。不拘史事,自为编造。五十七 卷十二《姜维避祸屯田计》……静轩先生观此有感,遂书一绝云:阉宦专权从古有,明君安可近阴邪。姜维不速诛黄皓,却纵荒唐丧国家。史事甚为简略,见《三国志》卷四四《蜀书·姜维传》裴松之注。

序号 卷次节目 实多虚少 实少虚多 有虚无实 备说五十八 卷十二《钟会邓艾取汉中》五十九 卷十二《姜维大战剑门关》六十 同上……静轩有诗叹曰:为国先与入寇图,无谋后主信师巫。临危不信姜维表,舆櫬投降只自愚。……静轩先生诗叹曰:魏将西驱十万兵,汉人无计守阳平。蒋舒降虏傅佥死,尚有留芳遗臭名。……静轩先生诗赞曰:(诗已见上文,兹略不录。)史事甚为简略,见《三国志》卷四四《蜀书·姜维传》裴松之注。不拘史事,自为编造。史书无征,出于虚构。六十一 卷十二《诸葛瞻大战邓艾》六十二 同上六十三 卷十二《蜀后主舆櫬出降》……静轩先生诗叹曰:后主庸才信浅谋,不思守国欲降仇。当时若听亲儿语,未必山河扫地休。……静轩先生有诗叹曰:(诗已见上文,兹略不录。)……静轩先生观此有感,遂作诗叹曰:蜀邦将没凭黄皓,宋室临危信郭京。左道憸壬为国戒,皆因方寸理难明。史书无征,出于虚构。不拘史事,自为编造。史事略见《三国志》卷三三《蜀书·后主传》裴松之注、卷四二《蜀书·谯周传》。六十四 同上六十五 卷十二《司马复夺受禅台》……静轩先生有诗叹曰:魏兵数万入川来,后主偷生失自裁。黄皓终存欺国意,姜维空负济时才。全忠义士心何烈,守节王孙志可哀。灭汉未期钟邓死,一朝功业总成灰。……静轩先生诗叹曰:追欢作乐笑颜间,不念危亡半点哀。快乐异乡忘故国,方知后主是庸才。泛咏蜀汉末年之人事,基本合于史实。史事略见《三国志》卷三三《蜀书·后主传》裴松之注。

序号 卷次节目 实多虚少 实少虚多 有虚无实 备说六十六 同上六十七 卷十二《羊祜病中荐杜预》……静轩诗叹曰:吴运将终社稷荒,故教孙皓害忠良。群英四十皆诛戮,何不知机效子房。……后静轩先生诗叹曰:(诗已见上文,兹略不录。)史书无征,出于虚构。不拘史事,自为编造。六十八 卷十二《王濬计取石头城》六十九 同上……静轩先生有诗赞张悌之忠曰:颠危国祚势难支,江左全收大将旗。张悌死忠怀食禄,为臣到此是男儿。……静轩先生有诗叹曰:孙皓荒淫社稷休,临危俯首作降囚。祖宗基业轻归晋,甘受长安归命侯。史事略见《三国志》卷四八《吴书·孙皓传》裴松之注。史事略见《三国志》卷四八《吴书·孙皓传》。

郑振铎在《三国志演义的演化》一文之首引述了清代多家诗话、笔记,其中均以例证说明《三国志演义》中的“小说衍义语”、“小说家妆点之词”乃“语属不经”,不“可据为典要”以赋写咏史诗。[4]100这也就是说,一旦在咏史诗中出现“小说衍义语”、“小说家妆点之词”,即今人所谓虚构描写者,自不可视作真正的咏史诗了。可见,清人早有此种认识,惟其尚未论及《三国志演义》中的“静轩诗”。

郑振铎又曾论证指出:“嘉靖本中所载‘史官’、‘后人’、‘古人’、‘宋贤’、‘前贤’、‘胡曾先生’、‘邵康节’诸诗,共三百三十余首,万历诸本所载周静轩诗凡七十一首。这些静轩诗似乎是有意要补前人之缺,所以凡三百三十余首诗咏到的地方,静轩便不之及(只有二处是例外……)。”[4]137由此来看,如果说《三国志演义》中的“静轩诗”就是由周静轩《读史诗集》引出而“插增”的,怎么会产生如此巧合的现象呢?难道《读史诗集》中的部分诗作就真的“是有意要补前人之缺”吗?显而易见,所谓“静轩诗”即针对《三国志演义》中无论是真实的抑或虚构的故事和人物而写的。

通过以上的论证,足以否定《三国志演义》中“静轩诗”的性质为“咏史诗”之说。

[1]刘世德.《三国志演义》叶逢春刊本插增静轩诗考[M]//三国志演义作者与版本考论.北京:中华书局,2010.

[2][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

[3][清]毛宗岗.三国演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4]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0.

[5]马廉.关于周静轩先生[M]//马隅卿小说戏曲论集.北京:中华书局,2006.

[6]刘修业.古典小说戏曲丛考[M].北京:作家出版社,1958.

[7][日]中川谕.《三国志演义》版本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8]程毅中.重读《讲史与咏史诗》[M]//程毅中文存.北京:中华书局,2006.

[9][英]魏安.三国演义版本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10]张志和.由周静轩诗看《三国演义》的版本演变[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6):69-71.

[11]陈国军.谫论周静轩[J].明清小说研究,1995,(3):224-227.

[12]郑铁生.周静轩诗在《三国演义》版本中的演变和意义[J].明清小说研究,2005,(4):83 -92.

[13]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汇考[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14]影印宋刊明州本文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15]周曰.三国志传通俗演义[M]//古本小说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6]黄虞稷.千顷堂书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 朱正平】

The Jingxuan Poetry Inserted in the Three Kingdoms Was Written by Story Text

ZHAO Wang-qin
(College of Language and Literature,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 710062,China)

Researchers had thought that the Jingxuan poetry inserted in the Three Kingdoms transcribed the ancient people and things;it belonged to the category of historical poems.This paper gets a negative result by the methods of giving examples and quantifying analysis.The Jingxuan poetry transcribed the characters which novelist created the fictitious story lines,so it couldn’t be seen it as historical poems.

the Three Kingdoms;Zhou Jingxuan;historical poems

I207

A

1009—5128(2012)09—0044—12

2012—07—05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BZW060)

赵望秦(1953—),男,陕西临潼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古代文学及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

猜你喜欢

史事咏史诗演义
宋代《春秋》学对史论体咏史诗的影响
藤县挂榜岭和东山的史事
郭店《窮達以時》所載百里奚史事考
三国演义
长沙窑瓷上的咏史诗
咏史诗的哲学意蕴(外三则)
《三国志演义》的“知遇”之感
逐鹰演义之战三英
章嵚天行草堂藏书捐赠史事考
吕光出兵西域原因及相关史事新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