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身边的艺术
2012-09-15卫方
彭锋,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第54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策展人。
Q:一般说来,文学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艺术是不是也如此?象征高雅的艺术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有多远的距离?
A:艺术与生活的距离,要多远有多远,要多近有多近。阿拉伯世界有个流传甚广的传说:一个叫Dhouibi的小孩总想找到地平线。他从一个村庄到另一个村庄,地平线依然在远方。最后,他到了沙漠深处,见到一位修行的圣人。圣人告诉小孩,他找了一辈子也没有找到地平线,并让小孩回家,说这时的地平线就在他家里。艺术就像地平线,远在天外,近在家里。寻找天外的艺术,需要坚强的意志和不懈的努力;寻找家里的艺术,需要态度的转变和及时的觉悟。
Q:和古代相比,现代中国似乎不太讲究器物的艺术性而更注重实用。实用和美冲突吗?
A:如果将人类社会简单地区分为古代社会和现代社会,我们会发现这两种社会非常不同。古代社会是等级森严的社会,现代社会是追求平等的社会。我们今天看到的古代社会的器物绝大多数都是为极少数人所用的,它们的艺术性建立在大多数人的奉献的基础上。为了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要,现代社会采取了大工业生产的方式,器物的艺术性自然会大打折扣。用现代社会多数人使用的器物与古代社会少数人使用的器物相比,是一个不太相称的比较。从中国传统美学的角度来看,实用与美没有明显的冲突。中国人喜欢一种熟透了的美,而不只是喜欢一种陌生化的美。实用器具经过长时间的使用和把玩之后,就会转变为一种充满灵性的艺术。
Q:让艺术走进我们的生活,可以从哪些方面开始?
A:对于艺术可以作不同层面的理解。我们很容易将艺术等同于艺术品,如绘画、雕塑之类的作品。说我们离它很远,是说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很少见到它们。其实,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遭遇艺术作品的场合,比如音乐,我们在很多场合都会听到作为背景的音乐;再如绘画,我们在很多场合都会见到作为装饰的绘画。设计艺术更是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但是,我们不把这些作为背景的艺术和设计当做艺术,原因是我们没有用审美的或者艺术的眼光来看待它们,它们就不能从日常生活中超越出来变成艺术作品。美术馆和音乐厅之类的艺术机构能够借助体制的力量将艺术作品从日常生活中突显出来,其中的作品就容易被视为艺术。从这种意义上来说,让艺术走进我们的生活,可以分两步进行:一是增加接触艺术作品的机会,比如进美术馆和音乐厅;二是改变自己的态度,学会用艺术的态度观察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不过,对于艺术也可以作更宽泛的理解,比如理解成一种态度、一种人格、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存状态、一种创作过程。其实,对于人来说,重要的不是将木头、石头等做成艺术作品,重要的是将自己的人生做成艺术作品。
Q:为何很多传统艺术我们能看懂,很喜欢,但一提到现代艺术,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抽象和难以理解。这是艺术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吗?
A:现代艺术与传统艺术之间的断裂不仅发生在中国,也发生在西方,原因是现代艺术是一种追新求异的艺术。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和新技术的发明,原先由艺术承担的任务多数已经由其他技术来承担了。于是,创新在艺术中就变得尤其突出了。艺术一方面要保持对过去的记忆,另一方面又要拓展对未来的期待。也许现代艺术更多地属于后一方面。保留艺术的创造性和探索性是十分必要的。传统艺术之所以容易理解,还有可能是反复教育的结果,也许它们在诞生的时代也像今天的当代艺术一样难以理解。教育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传统艺术,也会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代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