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盒年代
2012-09-15王清铭
文 _ 王清铭
走进学校,无意中看到教学楼前长方形的大屏幕上正投映一段话:“写方方正正的中国字,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思绪陡然拐进了方方正正的20世纪80年代,那时教室是长方形的,黑板也是,教我们的老师脸是国字形的。我们坐在方形的凳子上,挺直胸膛,收紧因饥饿而干瘪的肚子,很努力地把自己坐成直角的形状。老师用平直的语调告诉我们,字迹潦草,做人就不会端正。于是我们端端正正地坐着,写方方正正的汉字。
讲评作文的时候,老师会砰砰地敲打着长方形的讲桌,瞪圆眼睛,怒斥我们:“字都写不端正,我不允许这样的歪风邪气存在!”顺便说一句,在那个年代,“歪风邪气”这个词似乎跟那时的喇叭裤一样流行了一段时间。端正的讲桌在老师的敲击下有些歪斜了,不是老师用力太重,而是它太老,超龄服役,不堪重负。无辜的桌子像多年以后的我们,轻微地叹息一声,歪斜一下后又努力挺直身子。
端端正正地坐了一个早上,我们扑棱着翅膀,来到方正的食堂。蒸饭用的屉子用砖头砌成,是方正的;我们的饭盒是铝制的,长方形,似砖头。同样方正的蒸饭房挤满了人,不是我们饿,也不是我们为学习争分夺秒,是因为如果晚到一点,我们挤挤挨挨的饭盒可能就受不了别的饭盒的挤压和撞击,歪倒在肮脏的台子上。饭盒会被挤出装它的塑料网兜,有时盒盖会被挤开,饭团饭粒掉出来。有些饭盒会掉落地面。食堂蒸饭烧煤,黑黑的煤灰落满地,被饭盒里溢出的水一搅和,黑不溜秋的,一盒饭就报废了。你抗议也没用,找不到对象,只能让怒气和着嘴边的口水咽下去,留给辘辘饥肠去抗议一个下午了。
那时的中国还很穷,我们这些来自农村的孩子更穷,家里一天三顿都是稀粥,捞点稠的留给干重活的父亲,剩下的粥真的能照见人影。我们上中学的能吃到干饭,成了很多孩子羡慕的对象。带的最多的菜是咸菜,但在贫困的饭盒年代,即使是最低贱的咸菜,我们也不能可劲儿吃。高档一点的就是豆渣丸。逢年过节时,家里做豆腐,把猪都没口福吃的豆腐渣加点地瓜粉搓成丸,拿到油里炸一下,如果丸子里再加点炒熟的花生碎末,就是我们难得的美味佳肴了。或者一盒干饭就一小块油炸豆腐,就是饭盒年代的高档消费了。
从饭盒年代走过来的人胃一般都不好。用饭盒蒸出的饭硬,大米养人也磨胃。饭盒里的水不敢洒,水少了,饭硬得像土块,难以下咽。我们提着饭盒,小心翼翼地走向食堂,再小心翼翼地放进蒸屉。饭盒放下,但我们悬着的心并没有落下。蒸屉下面放一口大锅,里面的水不知多少天才换一次,浑浊如泥水,一沸腾,经常冲击着放在底层的饭盒,白米饭就变成黄米饭,散发出一种难闻的气味。我们最怕自己的饭盒垫底。于是就有人瞅准机会,把别人的饭盒放在底下,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这样的事儿我们都干过:自己原先摞得整齐的饭盒经常被别人的饭盒踩在脚下,我们也得让自己的饭盒扬眉吐气几回。食堂师傅在时会监督我们按次序摞好,可他不能时时都坚守灶边,于是权威和规则被打破了,你拿我垫底,我把你踩在脚下。这样你来我往的后果,就是饭盒的水洒了,饭和心都变硬了。
于是就有人吃不上饭了,忍一两次饥饿,自认倒霉。到第三次时,就有人忍不住了,开始偷别人的饭盒。起初还好,一些丢了饭盒的人还能在食堂的旮旯找回饭盒,后来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学校每年开学初都会给我们的饭盒编号,并在饭盒侧面用红漆涂写。丢了饭盒的人有时会在食堂邂逅那个似曾相识的饭盒,但盒上的红漆字已被小刀刮掉了。
从饭盒年代走过来的人有谁没有丢过饭盒,挨过饿?读高中时我就丢过三个饭盒。那时学费才几块钱,一个饭盒要一块两毛五。每次我从母亲的数落声中接过买饭盒的钱,心里更多的是羞愧。第三次的时候,母亲的数落升级为怒斥了。我不怪母亲,一块两毛五,拮据的家庭要节省多少天呢?我们都是淳朴的农家孩子,能忍的都忍了,第三只饭盒丢了之后,我再也忍不住了。凭什么每回都要我吃哑巴亏,然后回家面对母亲忧伤的表情,再低声下气地接过钱?
在操场上徘徊三次,又出入食堂两回,我激烈的心跳才有点平稳下来。饥饿和怒火给了我最大的勇气,我第三次踅进食堂,趁着没人注意,就顺手拿了一个饭盒,然后低头走出。从食堂到宿舍有一段距离,我勉强抬头看前方,却什么也看不到,我的身后似乎落满别人鄙夷的目光,冷汗涔涔地从背上冒出。我劝慰自己:别人拿走我三个饭盒,我只是把本来属于自己的一个拿回来。
多年以后,与中学同学聚会,无意中说起饭盒年代,寄宿过的同学都坦然说自己曾“偷过”饭盒。饭盒年代,能够独善其身的人很少。我们当中的很多人从小学到中学都是品学兼优的学生,是什么把我们人性中的恶逼出了呢?或者,恶本来就囚禁在我们心底,我们只是不经意将它放出笼子而已?
那时我们每年都学方方正正的政治课,每周都有方方正正的班会,我们会端端正正地坐着,背诵方方正正的思想品德内容。但没有一节的德育课谈到跟我们切身之事有关的问题,比如怎么在日常生活中安置好一个普通的饭盒。方方正正,但不落到实处,就容易大而无当,如饭盒里的水洒出很多蒸出的饭就又干又硬,吃下去,难免会消化不良的。
刚读到北大教授张维迎的一句话:“如果所有的学校取消了,中国人的知识会大大降低,但中国人的道德水准会大大提升。”我就想,观点有些偏激的张教授可能也经历过饭盒年代,和我们有着相似的经历。
知识越多,道德水准越低,这是什么悖论呢?饭盒年代,或者叫它“饭盒时代”更准确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