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高校公共体育课“三自一体”教学的探究*

2012-09-14波周福贵杨彬李焕玉

体育科技 2012年2期
关键词:一体体育课评价

何 波周福贵杨 彬李焕玉

(1.长江大学体育学院 荆州 434023 )

关于高校公共体育课“三自一体”教学的探究*

何 波1周福贵1杨 彬1李焕玉1

(1.长江大学体育学院 荆州 434023 )

以高校公共体育课“三自一体”教学体系的运行机制理论为切入点,对当前高校公共体育课“三自一体”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相关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构建影响公共体育课“三自一体”教学体系的网路结构框架图,并对其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与注意事项进行探究,为提高教学的整体效果以及让体育课教学改革朝着更加健康、全面的方向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三自一体”教学;分析; 制约因素; 策略探究

“三自一体”的选课模式秉承了新《纲要》的现代教育思想,让学生以“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思想为目标,营造了体育教学过程中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氛围。“三自主”教学通过学生自主选择上课内容、自主选择任课老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1]。另外,实施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可以将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和健身娱乐有机地融为一体,达到课内和课外完美的结合与统一,让学生的主体性、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1]。然而,笔者通过实践考察和对相关文献进行研究后发现:“在当前体育课程贯彻新纲要实施的过程中,有些教师在理论上还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的影响以及一些比较盲目的做法,存在一些影响体育教学质量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总结实践成效、分析问题根源、探索解决的途径是理性推进“三自一体”的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的现实需求[2]。

1 研究对象

以高校“三自一体”教学体系为研究目标,以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地质大学、长江大学、三峡大学等20所省部属高校为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访谈法及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所研究的20所高校,“三自一体”教学的情况进行分析研究。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高校公共体育课“三自一体”教学体系的理论依据

高校体育教学的思想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对人才培养的不断需要,逐渐的从“唯生物体育观”向社会、生理、心理三方面因素构成的 “三维体育观”转变,这样拓宽了教学中的竞技、健身、娱乐、社会等多方面的功能,高校体育教学的模式也从传统的单一性向多样性转变[3]。在教育部颁布的新《纲要》中明确指出,各高校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指导的要求制定教学大纲,让学生自主选择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改革和实验,在完成体育教学目标的前提下,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创设多种课程模式,开设各种不同类型的体育课程以满足不同兴趣、不同水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对实施素质教育作了精辟论述:“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三自一体”教学模式就是全面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现代教育理念非常重视学生的个性和主体性的发展,强调课程的多样化和个性化,注重学生个性和主体性的形成,注重体育课程与社会实践及其自身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自身实际的能力灵活的选择学习内容和发展方向,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体育课实施“三自一体”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学校对学生自身发展的关注和重视,表达了高校在体育教育的过程中对学生自身发展的终极关怀[4]。现代学校体育的教学不断强调运动的健康性、健身的娱乐性,注重运动的实用性和“自我体育”以及“身心和谐”的发展理念。“自我锻炼、自我受益”的自我体育观也很好的符合了社会和人类发展的这样一种趋势。所以说,高校体育课实施“三自一体”的教学模式,既是现代学校体育特点的具体体现,又是现代学校体育要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必然趋势。综上所述,高校“三自一体”教学体系的理论依据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见如图1。

图1 教学体系的理论依据图

3.2 高校公共体育课 “三自一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三自一体”教学模式体现了学校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体现了高校体育教学正在向适应时代步伐的规范化、科学化方向发展。在给予“三自一体”教学充分肯定的同时,对它质疑的声音也相伴而生。

3.2.1 教学内容及上课时间的“自由度”难以放开,学生选课盲目无序、朝三暮四

目前高校现有的师资、教学条件等与学生的自由选择发生了冲突,导致学生对教学内容、教学时间等方面的需求不可能完全满足。因此,每学期开学之初学生选课盲目无序,使得教务选课系统不得不将20%~30%左右的学生重新的进行调剂分配,导致学校部分体育项目人满为患,另一些项目却少人问津。调查得知,因学生上课的时间是由教务部门统一安排。因此,很多的高校不能很好的满足学生自主选择上课的时间,使得学生对上课的时间不能自由的支配,导致学生的选课并非是完全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以提高“学”的质量为目的“三自主”式教学而并非完全是学生的自主选择。相反,学科的成绩及能否顺利的拿到学分却成了选课的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出于各自不同的心理倾向,导致学生选课的过程中朝三暮四,出现了 “什么都学,什么都没学好”的复古现象,造成了学生学习内容的浅尝辄止以及每学期部分学生频繁换项的现象[2]。

3.2.3 内容的选择标新立异,设施的匮乏难以配套

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围绕既定的课程目标,立足于现实、着眼于终身,让内容的主体构成一个完善的体育教学系统[5]。但是,部分高校在课外俱乐部以及选项课教学内容的拓展中也存在简单模仿、迎合时尚的浮躁倾向,纷纷开设了许多像定向越野、攀岩、街舞、瑜伽、舞龙等新兴的运动项目。一些项目“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程序,失去了教育教学和健身的价值”,既不能构成完整的系统内容,又不能作为终身性的大众体育健身常用的技能,教育教学的功效明显降低。另外,高校俱乐部所能开设的体育课程主要取决于本校的师资力量、场地设施等。尽管这些年各校的设施条件有很大改善,但其增长的幅度与学生数量以及需求的增长是不相适应的。因此,学校将场地全部开放后,仍然显得比较拥挤。如此状况使一些项目难以进行实质性的拓展,教育中的“物”的要素已成为制约某些学校“三自一体”教改深化的“颈瓶”。

3.2.3 领导对体育的重视不够,管理体系的不够完善

由于体育教学在部分高校受重视不足,多年来所处的教学地位不高,学校有关部门的责权划分不明确以及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导致学校管理层对开设课外体育俱乐部的认识态度达不成一致,体育教师对开设课外体育俱乐部的态度也褒贬不一,因此教师的积极性难以得到开发,课外的体育俱乐部处于多方管理,结果谁也管理不好的尴尬局面,这些因素直接阻碍着课外体育俱乐部的良性发展。在调查中发现俱乐部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很多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管理及组织结构都是将其它高校的模式进行了移植,并没有从本校的场地、师资、学生等实际出发而制定适合本校的管理及组织结构,因此在运作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因未考虑到本校的具体情况,导致制定目标时指导思想不明确,目标制定过于单一;以及俱乐部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无法实施对俱乐部运作情况的监控等。

3.2.4 评价的标准过于弹性,竞争的压力影响公平

部分教师工作的责任心不强以及对学生的要求不严格,在课外活动的考核评价中,让学生有空可钻,如点名签到留于形式,部分学生经常不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有的教师在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中并没有采用过程性与结果性相结合的方式,而是凭借自己的主观判断。所以,考核成绩的真实性值得推敲。考核成绩一般都由任课教师直接评价,教师对学生成绩的评定有绝对的权威。另外,通过调查发现,有半数以上的学校采取网上“学生评教”打分的管理手段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部分教师为了争取学生,获得学生网上评教的高分,往往在评定学生成绩时给人情分或者降低考试要求,更有甚者,全班学生成绩均在优秀分以上,以博取学生的欢心[8]。这样导致评价的真正目的没有达到,反而容易滋生许多不正之风,产生不公平,影响教学质量提高。

3.2.5 教学的过程中采用“放羊式”,“教”、“授”遭遇边缘化

调查中发现,在全面实施“三自一体”教学的高校,一般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教师所担任的课程是非本人在大学期间的主修专业,部分田径、体操等专项的体育教师不能发挥自己所学专业特长优势而被迫改项,新修一些热门的新兴项目,他们无论在理论知识还是在技术水平上都存在不足,在教学中会有些力不从心,这样直接影响了体育课的教学效果。另外,一些学生在选择任课教师时不把工作态度是否认真、教师的教学水平是否高超作为标准,而是把考试是否容易过关、教师的课堂管理、考勤是否松散等作为选择的标准。还有一部分工作没有热情、责任心不强的教师为了不在学生选择教师的形势下被淘汰,采取非常手段博取学生的欢心,即在上课时对学生纪律要求不严,学生在课堂上纪律涣散、散漫[8];教师教授内容简单,技术要求不高;学生的考核成绩普遍较高,使得一些学生为了得到高分和获得学分,从而放弃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退而求其次。

3.3 高校公共体育课 “三自一体”教学中的制约因素分析

在“三自一体”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新的课程目标的选择和理解将无疑是课程实施中处于核心位置的一个要素,一切因素都要围绕目标来运转。同样,目标必须细化到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规章制度里面,才能具体发挥作用[5]。这些制约教学的因素在新课程目标的指引下井然有序地推动课程实施的顺利进行。所以,为了全面了解实施“三自一体”教学以来的基本情况,在研究过程中笔者将影响课程实施的主要制约因素概括为以下方面:即体育教师、学生、物质条件和社会因素(社会因素包括教育环境、社会大环境两方面)等,因素相互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

图2 影响“三自一体”课程实施的制约因素关系示意图

3.3.1 体育教师自身因素

实施“三自一体”教学后,导致体育教师相互之间呈现出优劣之分,当然这并不代表是能力的优劣之分,而是部分体现在教学内容的健身性、趣味性、项目的冷热程度、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性等方面。在这种形式下,部分教师的课时会骤然减少,另外部分教师的课时会大量增加,教师的课时多少会直接影响到自身的收入水平以及综合能力考评的成绩。在这种情况下必然带来体育教师之间的相互竞争,在“三自一体”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体育教师如果不能及时进行角色定位以及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以适应量大面广的教书育人的工作内涵的变化的话,就必然为学生所摒弃,被学校所淘汰[6]。以上原因导致各高校教师对学校实施“三自一体”教学的态度并不是表现的特别积极。

3.3.2 学生自身因素

由于中小学的教育长期以来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所以体育工作在很多校领导的眼里是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一种地位[6]。由于各个地区之间经济水平的差异导致教育的环境、师资的素质、水平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尤其是在农村中小学由于专业师资的缺乏,再加上场地和器材设施的匮乏,体育教学中的“放羊式”教学形式和现象还大量存在。部分学生甚至连一些基本的体育项目都从没有接触过,对各项运动了解甚少,因而造成学生的身体素质下降、体育基础差,对体育课学习的目标不明确,健康意识和体育意识都处于较低的水平;与其他的专业课相比都处于被忽视的地位等。另一方面,我国大中小学体育教材的衔接不好,种种原因导致学生没有正确的健康意识和体育意识、学习的动机和目的不明确,从而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低下。导致学生盲目、随意的选项,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选项课的真正意义。

3.3.3 物质条件因素

体育场馆设施和器材设备是高校体育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保证,是落实“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具体措施,是学校基本教学条件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检查、督促、评估、规范学校办学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经费则是场馆设施和器材设备配备的保证。场地和场馆设施的数量、种类、学生的生均面积等会影响到体育课程时间安排的人性化、班级规模的合理化、课程设置的科学化。体育场馆和场地、器材质量不高的话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上课的积极性,进而影响到教师上课的热情,这样不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运动技能。场地设施和体育经费问题是高校开展体育工作的必要物质条件,是高校进行体育课程改革、实施“三自一体”教学的前提条件。

3.3.4 其他方面的环境因素

在对高校体育课部领导和体育教师的实际调查走访过程中,发现还有其它方面的因素: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受其它教育环境因素的影响在短期内不可能马上更改或取消;实施“三自一体”教学以后带来的一系列的评价问题;以及受其它社会环境的影响,使得教学组织管理落后以及各部门之间难以协调的现象还没能很好的得到解决。社会的各界人士因为大多都在学校接受过比较传统的体育教育,特别是学校的一些领导以及其他科目的教师,仍然钟情于过去那种纪律严明、比较严谨的传统体育教学形式,对新的体育课程理念潜意识里可能还存在不理解、不支持、不关心的情况。所以,当其在应对各种上级检查和达标率考核时,是无暇顾及对其政绩影响不大的体育课程及其改革的。作为社会上的各界人士如何看待和评价体育课程改革将会直接制约和影响着课程能否顺利健康的发展[6]。

3.4 影响公共体育课“三自一体”教学体系的网路结构构建

通过对当前高校公共体育课“三自一体”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相关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后,构建了影响公共体育课“三自一体”教学体系的网路结构框架图,如图3所示。框架图构建了“三自一体”教学的发展系统(诸要素之间的相对稳定的相互作用的结合方式和组构形式)。从框架图可以看出,高校“三自一体”教学体系发展的影响主要来自两大系统,教学系统和辅助系统,其中教学系统包含六个方面的因素:教学大纲、教学形式、考核评价系统、师资队伍系统、学生组构系统、课外训练系统;辅助系统包含三个方面因素:硬件、软件、领导重视。诸要素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从而最终实现高校学生的体育锻炼价值。

3.5 “三自一体”教学体系中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与注意事项

3.5.1 完善课程实施中的考核评价机制

考核评价机制包括对教师的评价以及对学生的评价,教师的评价不能仅仅从学生选课情况以及网上学生对教师评教的反馈情况来进行评价。因为部分专业基础扎实、教学能力和水平高的教师,因为教学中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相反选课人数和网上评教分数还不及工作没有热情、责任心不强的一些教师。因为一些教师采取非常手段博取学生的欢心,上课时对学生纪律要求不严,课堂上纪律涣散;教授内容简单,技术要求不高;学生的考核成绩普遍较高。所以,对教师的评价考核应该从学生、教学督导组、同行及教师本人四个方面相互结合从而进行综合的考核评价。对学生的考核评定在以往的教学评价活动中,比较注重教师的评价以及终结性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忽视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所有的学生,失去了评价反馈的功能,对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对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激励学生以及帮助教

图3影响“三自一体”教学体系的网路结构

师改进教学的意义甚微。所以在体育教学评价中不要仅仅进行单一的技能考评,还要注重多元性的评价(学生的认知、技能和情感)[7]。在体育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评价来调动、激励学生学习,让每一位学习者都看到自己的进步幅度。

3.5.2 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要创新,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

教学中要提倡“激、思、导、练”,应留给学生必要的自我练习、自我设计、自我探究、独立思考和自我评价的时空[4]。把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与严密的课堂组织结合起来,把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教学组织、启发、激励)与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有机的结合起来,把体育中的“育体”和“育心”结合起来,从而营造教学中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氛围。课程内容的设置应遵循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需求,必须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趣味性、实效性,真正让学生的身体、心理的健康及其体育文化素养都得到一定的提高。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兴趣的方法、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我们遵循体育教学原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采取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练习环境,学生就一定会对体育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积极的投入到体育活动中来。

3.5.3 完善课外体育活动以及课外俱乐部的管理体制

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必需有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体制作保证。为了优化管理的结构,合理利用教师资源,行政管理部门必须对课外训练以及俱乐部的管理机构进行一定的变动和调整。俱乐部体制的运行要实行分类逐级负责制,必须以教学为核心构建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 课外体育活动管理模式应从本校的实际出发,根据师资力量以及体育设施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方法和活动内容,管理的重点在于督促和鼓励学生经常坚持参加体育锻炼,使学生通过课外体育活动的参与,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健康的生活方式,使他们走向社会也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成为全民健身的主力军,“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10]。

3.5.4 优化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素质和修养

组织教师不定期的进修以及进行短期的业务培训,让教师的能力结构和知识结构不断的完善,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整体水平,以适应现代体育教育发展的需要。另外,提升教师的学历水平;改善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引进与培训相结合;建立教师队伍的长期规划。建立健全教师的聘任、考核制度;建立奖惩制度以及激励机制,竞争上岗,实行网上点课制,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激发危机感;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以及政治修养,与时俱进,通过培训、进修、学历教育等途径,不断完善自身的能力结构和知识结构,以适应“三自一体”教学发展的需要。

3.5.5 改善体育教学资源条件,提高内容拓展的计划性

因地制宜地进行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是顺利实施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2]。受学生人数增加、场地设施落后、专业结构性师资力量不足等因素的制约,导致一些高校的体育选项课以及俱乐部教学无法全面的开展,现阶段的体育教学实现的只是部分自主模式。所以要在围绕既定的课程目标以及立足学校实际的基础上,不断的改善体育教学资源的条件,采取分步骤、有计划地拓展体育教学内容,要让学生选择内容的主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体育教学系统,这样既能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技能奠定基础,又能满足学生对于体育文化多元化的需求。

3.5.6 增强高校与社会机构的互利式联合,多方面多渠道的筹集资金

可以通过学校积极承办大型的比赛、表演项目,以及为企事业单位提供体育场馆服务等,多方面的筹集资金。高校的体育俱乐部由于有其自身的特点,不能完全按照职业俱乐部模式来进行操作。但职业俱乐部的一些宣传策划、赛事赞助等筹资方式可以大胆借鉴,以缓解高校俱乐部的资金压力。可以利用高校的社会影响,最大限度地利用社会资源,让高校与社会机构互利式联合,争取得到企事业单位的支持,可以校企结合共建高校体育场馆,达到共享资源互利互惠,形成利益双赢和优势互补,为体育教学和学生体育锻炼以及全民健身创造良好的条件[11]。这样也有利于提高学校的经济收益,从而更好地促进课外校园体育活动的蓬勃发展。

1 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S].教体艺[2002]13号

2 宋旭.高校体育“三自主”教学改革的理性思考[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9,35(6):82-85

3 邵伟德.学校体育学理论与教改探索[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

4 王则珊.中国学校体育改革新思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

5 何波.中小学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相关制约因素探讨[J].搏击体育论坛,2010,2(4):22-24

6 王生有.河南省普通本科高校公共体育课实现“三自主”教学的调查与研究[D].河南大学,2008

7 孙冰川,唐成.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其多元评价模型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0(1):69-72

8 李莉.沈阳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实施“三自主”改革现状与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

9 赵承磊.高校“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俱乐部运行机制理论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19(2):97-99

10 吴立柱,司鹏巧.普通高校“课内外一体化”课外体育活动管理模式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7,23(3):115-118

11 韩湘平.湖南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利用效益调查与开发对策[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24(3):32-34

Exploration of the Teaching of Public Phys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 about“Three Autonomies and One Integration”

HE Bo,etal.
(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of Yangtze university, Jingzhou, Hubei ,434023,China)

by referring to the operating mechanism of teaching system , “Three Autonomies and One Integration “ , a teaching system being used in current public phys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 as a starting point, analyzes the problems and constraints associated with this system, builds the network structure having an effect on this system and explores the key issues needing to be solved and some matters needing attention relevant to this system , with the purpose of the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effect in an overall way and the provision of theoretical basis and practical reference which will make the reform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more comprehensive and healthier.

teaching of “Three Autonomies and One Integration”; analysis; the constraint; exploration of strategy

2011年湖北省教育厅高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课题编号:2011246。

何波(1976-),男,湖北荆州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一体体育课评价
体育课
一体推进主题教育同频同向
农旅一体 激情米萝
雄浑豪迈于一体灵秀磅礴熔一炉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传祺GS4200T手自一体豪华版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上好期末三节体育课
"三个结合“上好室内体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