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方剂数据分析的“脾气血两虚证”存在情况及用药配伍规律研究*

2012-09-12聂建华孙世发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2年1期
关键词:主治白芍方剂

聂建华,孙世发

(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 210046)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脾虚证在临床消化系统疾病中颇为常见,尤以“脾气虚”、“脾阳虚”为多,而“脾气血两虚证”存在与否争议较大。为探讨“脾气血两虚证”之有无及其具体组方用药规律,课题组以《中医方剂大辞典》为线索广泛收集了1998年以前治疗“脾虚证”方剂千余首,并最终筛选850首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据分析方法研究“脾气血两虚证”的存在情况及其方药配伍规律。

1 数据与方法

1.1 来源

以《中医方剂大辞典》[1]记载方剂为线索,查阅古今文献201部,收集整理并最终筛选出治疗“脾虚证”方剂850首。

1.2 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功效或主治中明确体现“脾虚”的方剂;(2)功效或主治为脾和其他脏腑兼夹虚证,亦纳入收录;(3)功效或主治是以虚证为主,由虚至实或虚中夹实、虚实夹杂者,亦为收录对象。

1.2.2 排除标准 (1)功效或主治是脾实证或其他脏腑实证者;(2)虽然功效或主治是“脾虚证”,但是单纯的食疗方者;(3)组成不明确、药物不全或药物由多个其他方药组成;(4)药物、功效或主治相同、剂型不一的2个方剂,取其一。

1.3 规范化

参照《中医诊断学》[2]对数据记载“症状”规范;参照《中药学》[3]、《中药大辞典》[4]对数据所包含的药物的“药名”、“功效分类”、“药物归经”等规范;并为了防止“方不同名同”的重名情况的发生,采用《中医方剂大辞典》原载方名编号作为惟一识别。

1.4 方药数据分析方法

1.4.1 证型筛选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5],以药物主治症状或功效为依据,对方剂主治证型归纳、分析。例如功效和(或)主治症状中明确记载有“补气生血”、“大补气血”、“气血两虚”等,或主治症状同时符合标准中“脾气虚”、“脾虚血亏”者,归为“脾气血两虚证”。

1.4.2 配伍研究 采用“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因子分析”方法,对主治“脾气血两虚证”方药予以分析,探讨其配伍规律。

1.4.3 软件 “Excel2007数据透视表”、“SQL Server 2005_DMAddin数据挖掘程序”和“spss17.0”。

2 结果

2.1 证型分析

表1显示,在包含脾与其他脏腑兼夹虚证在内方剂中,脾气虚为主的方剂366首,占整个方剂43.1%;脾阳虚为主的方剂 234首,占整个方剂 27.5%;脾阴虚为主的方剂 28首,占整个方剂的 3.3%;脾气血两虚的方剂 63首,占整个方剂的 7.4%;其他证型方剂(功效或主治记载不明确,具体分型有待从药物组成方面,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归纳)159首,占整个方剂的18.7%。

表1 “脾虚证”具体分型情况表

2.2 配伍规律研究

2.2.1 “脾气血两虚证”药物频次分析 对治疗“脾气血两虚证”方剂63首,经“Excel2007数据透视表”分析得出用药117味,药物使用总频次664次。按药物功效分类,使用频次大于20的情况见表2,药物使用频次大于15的情况见表3。

注:百分比 =出现频次/总频次

2.2.2 “脾气血两虚证”药物关联规则 采用“SQL Server 2005_DMAddin数据挖掘程序”的关联规则算法,规则的结果用“概率”、“重要性”两个指标衡量,“概率”说明规则出现的可能性,相当于“置信度”,“重要性”用于度量规则的用途。尽管规则出现的概率可能很高,但规则自身的用途可能并不重要,如有“调和诸药”作用的“炙甘草”。“重要性”指标可避免以上现象,故重要性越高,规则越重要[6]。

表3 “脾气血两虚证”药物频次分析(频次 >15)

表4、5显示,通过分析治疗“脾气血两虚证”方剂63首所使用的117味药物,按照最低概率40%,重要性0.29得到关联规则721项。部分2味药物组合、3味药物组合规则2。

表4 “脾气血两虚证”部分两味药物关联规则(概率 >60%,且重要性 >1.53)

表5 “脾气血两虚证”部分三味药物关联规则(概率100%,且重要性 >1.67)

2.2.3 “脾气血两虚证”药物因子分析 表 6显示,运用 spss17.0对治疗“脾气血两虚证”为主的方剂所用药物117味进行因子分析,结果经“最大方差旋转”后得到16个因子,其中含药物频率 >10次的因子为9个。

表6 “脾气血两虚证”药物因子分析结果

3 结论

3.1 脾虚证具体分型的探讨

《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脾主运化,主升清,是气血生化之源,因而脾气健运,脾阳充旺是水谷得以吸纳、腐熟、转化、布散的保证。《素问·藏气法时论》又曰:“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吴昆《医方考·脾胃门》进一步解释:“脾胃者,土也”,“喜甘而恶苦,喜香而恶秽,喜燥而恶湿,喜利而恶滞”。基于以上两观点,多数医家认为脾虚证多以“脾阳虚”、“脾气虚”为主。但无论从“阴阳对立互根”,还是从临床患者实际症状,都不能武断否认“脾阴虚”、“脾气血两虚”等证型存在的可能,因此一直以来脾虚证具体临床分型如何,争议较大。课题组通过对治疗脾虚证古今850首方剂功效和主治症状分析,发现脾虚证具体分型包含脾气血两虚证(63首占7.4%);且诸如治疗脾虚证的“八珍益母丸”、“人参芍药汤”、“驴胶补血颗粒”等方剂在功效或主治中明确提出了“补气、养血、健脾”,“主治气血不足,脾胃并弱”等等。由此可见,“脾气血两虚证”是存在的,且对其治疗用药配伍前代医家也做过较多探索。

3.2 “脾气血两虚证”方药配伍规律

3.2.1 频数分析结果显示,在治疗“脾气血两虚证”方剂中,补气药、补血药占整个用药的51%,且补气药比例是补血药的1.5倍,其他功效药物的比例基本都在10%以下,其中比例在5%以上的有利水渗湿药、补阳药、活血祛瘀药、补阴药;出现频次超过20次的药物分别是当归、炙甘草、白术、白芍、人参、茯苓、炙黄芪、熟地黄、山药。其中属于补气药的是人参、山药、炙黄芪、炙甘草、白术,属于补血药的是当归、白芍、熟地黄。表明方药主要由补气药和补血药两类药物配伍而成,且从用药频次而言遵循了“有形之血生于无形之气”。

3.2.2 关联规则结果显示,以补气、补血药为主,概率在60%以上且重要性大于 1.53的 2味药物关联规则有人参与当归、炙甘草与炙黄芪、人参与山药;概率为100%且重要性大于 1.67的3味药物关联规则有人参、白芍与山药,白芍、当归与白术,茯苓、白芍与山药,茯神、当归与人参,人参、当归与茯神,茯神、白芍与人参,人参、白芍与茯神,麦冬、当归与人参,麦冬、白芍与人参,川芎、当归与人参,川芎、白芍与人参,半夏、当归与人参,白术、白芍与半夏,半夏、白芍与白术,白术、当归与半夏,半夏、当归与白术,白芍、当归与半夏,熟地黄、当归与枸杞子,熟地黄、白芍与枸杞子,白芍、茯苓与白术。揭示药物组成以人参、炙黄芪、山药、当归、白芍、炙甘草为主,其中尤以人参、当归配伍最为重要,人参味甘、微苦,性微温,归脾、肺经,功能大补元气、生津止渴;当归味甘、辛,性温,归脾、肝、心经,功能补血、活血;人参与当归配伍,同归脾经,气血双补,补而不滞,是治疗“脾气血两虚证”方剂的核心配伍,此与频数分析结果一致。同时结果指出了其他兼夹证治疗用药加减规律,如有气虚水湿内停者加白术、茯苓、半夏;血虚较重者加熟地黄;血不能养神者加茯神;血虚伤阴、阴虚者加麦冬、枸杞子;因虚致瘀者加川芎等。

3.2.3 因子分析的结果进一步印证了关联规则的分析情况,如因子 1、2、3主要由补气养阴药物组成,因子 4主要由补益精血药物(黄精、鹿角胶等)组成,因子5主要由补益气血药物组成。

综上所述,“脾气血两虚证”作为脾虚证一分型存在于临床,其治疗方药主要由“补气药”、“补血药”配伍“利水渗湿药”、“补阴药”、“活血祛瘀药”等而成,常用基础方为“人参、炙黄芪、山药、当归、白芍、炙甘草”,核心配伍为“人参、当归”。

[1]彭怀仁主编.中医方剂大辞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05.

[2]邓铁涛主编.中医诊断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9-78.

[3]凌一揆主编.中药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18.

[4]江苏新医学院主编.中药大辞典[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16.

[5]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7:24-30.

[6]张召浦.基于 SQL Server 2005关联规则的购物篮分析[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28):308-309.

猜你喜欢

主治白芍方剂
白芍-甘草药对及其主要成分抗缺血性脑卒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蒙医药清瘟杀黏类方剂组方的知识发现研究
中医医案方剂多维相似度算法设计与探索
白芍总苷调控Sirt1/Foxo1通路对慢性心力衰竭大鼠的保护作用研究
《金匮要略》黄芪类方剂探析
白芍多糖抑制酪氨酸酶活性成分的筛选
基于药品标准的维医制剂品种、主治和用药特点
白芍粳米粥 缓解颈椎不适
佛医方剂的品种、主治和用药特点
柴胡汤类方剂用于肝恶性肿瘤治疗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