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城乡产业转移的现状分析①:基于四大功能区的视角

2012-09-10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张维昊

中国商论 2012年34期
关键词: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功能区

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 张维昊

城乡产业转移是指城市某些产业向乡村转移的现象或过程,由于城乡经济、技术和要素禀赋不同,导致了产业从高梯度的城市向低梯度的乡村进行转移。北京市作为我国的首都与经济发达城市,城区与远郊区县之间也存在产业结构失衡,难以形成城乡产业合理分工格局,可以说城乡产业转移问题与北京市建设国际大都市目标的实现,城市区域的整体布局建设以及郊区工业化与城市化等重大问题结合在一起,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主要研究了北京市四大功能区的城乡产业转移问题,四大功能区包括首都功能核心区(东城区、西城区、崇文区、宣武区)、城市功能拓展区(海淀区、朝阳区、丰台区、石景山区)、城市发展新区(昌平区、顺义区、通州区、大兴区、房山区)和生态涵养发展区(门头沟区、平谷区、怀柔区、密云县、延庆县)[1]。四大功能区在空间范围上总体呈现圈层分布,各功能区内不同产业部门的转移聚集以及产业结构的变化,很好的反映了北京市城乡产业转移的现状、结果与未来变化的趋势。因此本文基于四大功能区的视角,分析了北京城乡产业转移的现状与特征,指出其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一部分前言介绍本文选题意义、研究视角和内容框架;第二部分分析北京城乡产业转移的现状;第三部分是北京城乡产业转移的特征分析;第四部分则是问题与结论。

1 北京城乡产业转移现状分析

1.1 北京城乡第一产业的转移现状分析

自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产业即农业占北京市GDP的比重一直处于10%以下,并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截止到2010年,农业产值仅占北京市全年GDP总量的0.9%。图1、图2分别展示了2001年至2010年北京市以及四大功能区第一产业的总产值和比重的变化趋势[2],从中可以看出,北京市第一产业的产值增长以及空间分布主要集中在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发展区,并且随着北京市城乡产业转移的进行,城市功能拓展区的第一产业正在逐渐消失。

图1 北京市及四大功能区第一产业产值变化趋势图

图2 北京市及四大功能区第一产业比重变化趋势图

从图2中可以看出,北京市整体以及四大功能区的第一产业比重均呈现不同的下降趋势,从绝对值上看,与其他三区相比,生态涵养发展区的第一产业占GDP比重最大,这一方面符合北京市整体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另一方面,作为北京市的生态屏障和水源保护带,生态涵养发展区第一产业的存在和发展是十分必要的。从目前来看,第一产业正逐步向都市农业的方向发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农副产品需求增长十分迅速。随着北京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态环境的改善以及首都农产品市场的供求变化,多数农产品已经从卖方市场变成买方市场,北京市政府由此提出了以“拓展京郊农业功能,改善首都生态环境,建设都市农业”为目标的战略举措,积极构建体现首都特色和都市农业特点的第一产业结构新体系。

1.2 北京城乡第二产业的转移现状分析

自改革开放以来,第二产业占北京市GDP的比重一直呈现显著的下降趋势,从1978年的71.1%下降至2010年的24.1%。从历史进程上看,1985年之后,为了解决现存产业结构的问题,北京市针对第二产业做了一系列城乡产业转移调整,大概经历了扰民转移、布局调整转移、迎接奥运和落实新的城市总体规划转移三个阶段[3]:

1985~1995年的城乡产业转移是第一阶段,重点是解决散布在城市中心区内污染严重的小型工业企业扰民的问题。该阶段企业转移的基本原则是“原规模、原厂址”的简单空间迁移。1996~2001年是第二阶段,北京市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以推动第二产业的进一步转移。这些政策文件明确提出了体现产品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第二产业基本转移原则。2001年至今为第三阶段,出于迎接奥运以及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的需要,第二产业的转移重点从调整产业结构布局向优化城市功能方向转变,从治理局部污染向全面改善首都环境方向转变。

图3、图4分别展示了2001年至2010年北京市整体以及四大功能区第二产业的总产值和比重的变化趋势。从上述两图的数据变化可以看出,首先,首都功能核心区与城市功能拓展区的第二产业比重十年间呈下降趋势,这与北京市整体的变化趋势是相同的,并且在绝对数值上,也低于北京市整体的第二产业比重;其次,城市发展新区与生态涵养发展区的第二产业比重十年间则保持一个稳定中上升的趋势,基本保持在45%水平之上;最后,虽然北京市整体第二产业比重逐年下降,但从图3可以看出,其产值却是逐年大幅增加的,综上三点说明了北京市的第二产业同样进行着由内向外的城乡转移,城市发展新区、生态涵养发展区承接了“城八区”第二产业的转移,这一转移趋势也符合北京市中心区重点发展服务业及高新技术工业的产业布局要求。

图3 北京市及四大功能区第二产业产值变化趋势图

图4 北京市及四大功能区第二产业比重变化趋势图

1.3 北京城乡第三产业的转移现状分析

从1978年到2010年,第三产业即服务业在北京市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从23.7%逐年增长到75%,在GDP总量中占据了绝对比重。图5,图6分别展示了2001年至2010年四大功能区第三产业的总产值和比重的变化趋势。在第三产业的产值方面,仅有生态涵养发展区的第三产业产值增速较为缓慢,且绝对数值与其他三区相比较小,同时在第三产业比重方面,首都功能核心区与城市功能拓展区的第三产业比重逐年上升,并且在绝对数值上远远超过了北京市整体的水平,城市发展新区与生态涵养发展区的第三产业比重虽然上升趋势较为平缓,但也都稳定在45%以上。可以说,第三产业作为北京市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部门,在四大功能区的产业结构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图5 北京市及四大功能区第三产业产值变化趋势图

图6 北京市及四大功能区第三产业比重变化趋势图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四大功能区的国民经济发展均以第三产业为核心,但各自的发展路径也不是相同的,不同服务业行业之间呈现出一定的转移与集聚态势。在产业空间布局上,虽然传统的为居民服务的生活性服务业依然是较为分散的布局,但生产性服务业转移聚集的态势却非常明显,形成了大大小小、不同特色的第三产业聚集区。这些聚集区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北京市第三产业城乡产业转移的方向与效果。具体来说,首都功能核心区的第三产业以金融业、商务服务业及信息服务业为主,并且已经形成了以金融街为代表的服务业集聚区。城市功能拓展区的第三产业则是以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以及教育业等为主,已经形成了以现代商务中心区(CBD)和中关村科技园区为代表的服务业集聚区。城市发展新区与生态涵养发展区的第三产业则主要是文化创意产业、教育业和商务服务业[4]。

2 北京城乡产业转移的特征分析

2.1 各级开发区成为北京市城乡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

城市开发区是指依托城市,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的特定地区,目前北京共有19家开发区,其中国家级开发区3家,以及市级开发区16家。近年来,北京市开发区发展迅速,已在全市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截止到2010年底,北京市各级开发区工业总产值占全市GDP的43.7%,实现固定资产投资597.7亿元,工业总产值6169.5亿元,总收入18401.4亿元,利润总额1451.4亿元[5]。

各级开发区的蓬勃发展有力承载了北京市的城乡产业转移。随着开发区产业逐渐成为北京市的主导产业,开发区也就成为北京市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与此同时,也就成为了承接北京市城乡产业转移企业的重要载体。大多数的开发区位于北京市郊区,因此各级开发区成为了北京市城乡产业转移企业的首要选择,开发区特有的区位优势、政策优势和资金扶持,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企业从城区向郊区转移。

2.2 北京“东南飞”与卫星城“融京”成为城乡产业转移的新路径

一直以来,北京市的产业发展呈现出“北重南轻”的分布格局,随着CBD 东扩、通州国际新城、南城计划等规划在2009年相继出台, 北京市的产业布局开始呈现出“东南飞”的特征。北京市产业布局的这一变化,再加上“两轴-两带-多中心”以及发展卫星城的总体城市规划,给北京东南周边的河北廊坊市大厂、三河、香河及固安等地带来了“融京”的机会。北京“东南飞”与环北京卫星城的“融京”过程本质上是一个逆城市化的过程,承接北京市的产业转移,正是这些卫星城融入大北京的主要路径,这也为北京市城乡产业转移提供了新的展望。

以大厂和固安为例,大厂回族自治县的潮白河工业区由于比邻燕郊,与北京通州隔河相望,良好的区位优势使其成为CBD东扩带来的产业转移的天然承载地,被誉为“CBD工业区”。大厂潮白河工业区建立了“大厂北京产业园”,并设立招商引资中心,积极承接北京市的城乡产业转移。固安地处天安门正南中轴线上,是“大北京”产业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配合“城南行动计划”,固安工业园区提出“规划对接、平台对接、产业对接、环境对接、民生对接”的发展规划,努力承接北京市城乡产业转移,加快“融京”的进程。

2.3 科学的城市规划及政策支持推动城乡产业转移的进行

为了适应首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2002年5月北京市政府编制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该规划提出了未来北京市的城市空间布局:构建“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其中两轴是指沿长安街的东西轴和传统中轴线的南北轴;两带是指包括通州、顺义、亦庄、怀柔、密云、平谷的“东部发展带”和包括大兴、房山、昌平、延庆、门头沟的“西部发展带”;多中心则是指在市域范围内建设多个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城市职能中心,提高城市的核心功能和综合竞争力,包括中关村高科技园区核心区、奥林匹克中心区、中央商务区(CBD)、海淀山后地区科技创新中心、顺义现代制造业基地和亦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心等。同时该规划还提出在“两轴-两带-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基础上,形成中心城-新城-镇的市域城镇结构。[6]

3 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综上所述,北京市四大功能区存在着显著的产业结构差异,按照各自产业结构的特点,城乡产业转移现象正在有序进行,这体现了北京市科学的城市规划,有利于经济发展、整体产业结构的优化以及进一步的城市化。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城乡产业转移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北京市的整体区域发展水平并不均衡,突出的呈现出“北重南轻”的特点,决定北京经济发展的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就有五个位于北部地区,只有亦庄的经济开发区位于南部,“北重南轻”的格局会较长时间内存在。其次,各级开发区作为北京城乡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但其数量过多,相互之间联系松散,存在一定程度的产业同构现象,导致了北京市整体产业的分散化。最后,城乡产业转移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就是企业如何筹措再生产投资、技术开发等所需的大量货币资金,而现实中企业则面临着银行资金供给不足,金融支持手段缺乏的困境,这些问题均不利于北京城乡产业转移的进行。

因此,针对上述问题,在城乡产业转移过程中,一方面,需要政府在宏观的产业布局与发展层面上进行科学规划与引导,以使四大功能区的产业结构有机结合,相互支撑,各有侧重,避免重复建设与资源浪费。另一方面,还需要政府及其他机构对城乡产业转移提供相应的支持措施,如简化相关行政审批流程、加强产业园区及开发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对城乡产业转移的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或相应的税收减免政策以及建立中小企业融资平台等等。

[1]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区县功能定位及评价指标的指导意见[J/OL].http://www.chinalawedu.com/news/1200/22598/22623/22937/2006/4/zl777501543141460021750-0.htm.

[2]根据《北京市区域统计年鉴》(2001-2010)相关数据整理而成,下同;详细数据限于篇幅,不予列出,感兴趣的读者可直接向作者索要.

[3]北京市发展计划委员会工业处,北京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所,加快搬迁,迎接奥运,促进北京工业可持续发展——北京工业搬迁调研报告[R].2002.

[4]朱晓青.对北京四大功能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探讨[J].新视野,2007(5).

[5]资料来源:北京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6]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J/OL]. http://www.bjpc.gov.cn/fzgh_1/csztgh/200710/t195452.htm

猜你喜欢

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功能区
产业功能区人才发展现状与探索
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增长2.9%
国内生产总值指数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增长6%
一季度第三产业增速明显下滑
生产性服务业与第二产业之间的互动机制
宁夏水功能区管理工作进展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第三产业的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