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转型形势下物流专业学生就业形势的分析及对策

2012-09-10天津财经大学穆琳

中国商论 2012年30期
关键词:形势毕业生转型

天津财经大学 穆琳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开始腾飞。经历了30年的飞速发展,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商品出口国。在迈进21世纪第二个十年时,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已无法使中国保持高速增长,中国不可避免地经历一场史无前例的经济转型。经济转型对各行各业的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更对物流专业的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

1 经济转型形势下物流人才供需分析

1.1 经济转型形势下,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逐年增加

在新的经济转型形势下,以低廉的人力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传统物流将向更快、更高的高端物流发展,对物流人才的要求也更趋向高端,那些具有战略思想、懂得进出口贸易业务的专业操作、电子商务物流、掌握商品配送和资金周转以及成本核算等相关知识和操作方法的国际性物流高级人才将受到热捧。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指出:“‘十二五’期间,我国物流行业每年需要新增一线操作技能人员约110万人,而目前国内高等院校物流专业毕业生人数约40万,远无法满足企业用人需求。尤其是中高端物流人才更是供不应求。”可以预见,随着中国经济转型的深入,与之相适应的物流专业人才需求必然逐年增加。

1.2 经济转型形势下,物流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依然严峻

与经济转型形势下物流企业人才难求的现象相对,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依然不容乐观。笔者对往年就业数据进行调查,我国物流类专业大学生平均每年的就业率仅70% 多一点,而且还存在“被就业”、“低就业”、“转行业”等情况。

由此可见,物流人才市场已出现严重的错位现象,一方面,市场需求到处都招不到“有用、可用”之人,另一方面大学毕业生找不到相关的行业就业岗位,供需矛盾突出,物流人才存在巨大的供需矛盾。

2 经济转型形势下物流人才就业难点及原因分析

对当前我国物流整体行业发展形势及市场需求进行分析,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和症结表现在:

2.1 “此供非彼求”,高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现象普遍存在

物流专业是2001年在我国高校刚刚确立的新兴学科。学校对于学生的培养尚缺乏前瞻性,一般是社会现在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然而,物流是发展非常迅速的行业,其对物流人才的要求不断更新。缺乏前瞻性的教育,必然造成了学生培养的滞后性。四年时间培养的学生,早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2.2 物流毕业生就业定位存在偏差

物流行业要求员工熟悉物流行业实际,往往要求毕业生先从报关员、报检员、单证员、仓库工作人员等一线工作做起。很大一部分毕业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仍抱有精英心态,缺乏对自身客观、科学的评价,缺乏就业—择业—创业的职业规划,就业时往往定位过高,出现了“眼高手低”,“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

2.3 物流毕业生缺乏相关工作经验,实际操作能力不强

从近几年来校招聘物流人才的用人单位反馈意见来看,多数用人单位认为,物流专业毕业生理论知识不扎实,实际动手能力不强,对于具体的物流技术操作、社会实践等一片茫然,以致在走到工作岗位时无从适应,不能较快地进入工作角色。

3 经济转型形势下,促进物流毕业生就业的举措

针对经济转型形势下,物流人才供求矛盾新趋势,学校、企业、学生应共同应对,采取有效措施来改变物流人才供需错位的现象,实现“校、企、生”三赢。

3.1 高校积极进行教学改革

高校是物流人才培养的摇篮,为物流业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在市场经济日益发达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面对经济转型形势下物流人才供需错位的现状,高校需要调整人才培养和就业指导方面的策略。

3.1.1 清晰物流人才培养目标

物流管理专业应着眼于培养系统掌握管理、经济、法律等相关知识,掌握物流管理专业知识,懂得进出口贸易专业操作、电子商务物流,具备物流系统设计、第三方物流企业经营管理和企业物流管理能力,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3.1.2 注重学生物流实践能力培养

首先,改变教学方法,提升课堂理论学习的效益。打破过去一张嘴、一支笔从头讲到尾的“填鸭式”授课模式,融入交互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意识;通过案例式教学、模拟教学等,运用多媒体,扩大课堂知识的容量。其次,调整授课内容,加大实践教学力度。以实验和现场观摩教学为主,积极利用物流管理实验室进行模拟实验,通过互联网访问现代知名物流企业网站,聘请国内外物流专家和企业资深物流经理进行各种形式的讲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加深其对物流行业的理解与发展趋势的把握。

3.1.3 加快物流师资队伍建设

培养传统物流经济向新经济物流转型的人才队伍,关键是加强教师队伍的自身建设。一方面,要加大教师科研力度,组建教学团队,以教促研,教研相长,夯实教师的理论功底,培养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另一方面,要通过在职教师培训、进入企业挂职锻炼等方式,使教师掌握物流行业的最新动态。

3.2 企业积极搭建平台

3.2.1 适当降低“现时利益”的关注度,放眼“长远利益”

过去,我国物流业处于传统物流发展阶段,需要大量的一线操作人员,许多企业往往过多的强调“现实利益”,倾向选择身体素质良好、具备吃苦耐劳精神且对薪金要求不高的新生代农民工。对于掌握了大量基础理论知识,相对缺乏实践性工作经历,且人力成本较高的专业大学毕业生往往望而却步。随着经济不断转型,对于物流操作人员的素质要求日益提高,知识水平较差的农民工往往呈现出后劲不足现象,而具备行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大学毕业生则具有很强的职业可塑性,能不断适应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要求。因此,用人企业应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增强物流人才储备意识,放眼“长远利益”。相信,通过加强大学毕业生的岗前培训教育,假以时日,必然能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3.2.2 校企合作,实现大学生的毕业、就业有效衔接、无缝对接

大中型企业应与高等院校建立合作关系,采取“订单式”“模块式”培养方式,让学生在毕业前完成入职培训等环节,此举既降低了企业的招聘成本和风险,又能提高了人力资源利用效率,实现毕业生与企业的有效衔接。同时,企业要积极提供教学实践基地,增加顶岗实习的机会,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促进毕业生及早融入社会,融入企业,实现毕业生就业与企业用工的无缝对接,从而达到双赢模式。

3.2.3 为物流人才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帮助其实现自身价值

不少毕业生反映“揣着白领的文凭、干着蓝领的工作”,物流企业要引导、鼓励员工积极参加在职培训,通过举办技能交流培训或是短期培训班来提高员工的技能。同时,可以通过举办企业内部技能比赛或知识比赛推动员工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其实现自身价值。

3.3 学生加强自身建设,提高综合实力

3.3.1 认清形势,调整心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使其把未来的职业理想与现实的就业定位结合起来,摒弃“非高薪企业不去,非国家大企业不进,非发达城市不考虑”的就业心态,以积极平和心态,树立“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的思想。同时要帮助大学生积极开展学涯导航,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条件,及早做好准备,增强就业和创业能力。

3.3.2 立足物流专业,夯实知识储备

经济转型形式下,成为一名合格的物流专业人才,必须具备以下知识结构:宽厚的基础知识,包括管理学原理、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市场营销原理、经济法学等;扎实的专业知识,包括国际物流学、仓储管理、物流运输管理、供应链管理、采购管理、物流成本管理、电子商务等。

3.3.3 注重非学历认证,提升自身综合竞争力

经济转型形势下,物流业持证上岗的趋势会更加突出。在完成学业的基础上,物流专业毕业生应根据自身情况,适当考取诸如BEC商务英语、计算机等级证书、物流师证、报关员证、单证员证、驾驶证等,提高自身就业竞争力。同时,提升综合素质,包括个人气质修养、沟通交流能力、创新能力、英语听说能力等。

[1]叶伟媛.经济转型背景下新型高职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市场,2012(6).

[2]钟晶灵.“用工荒”与“就业难”——物流人才供需错位现象分析[J].云南电大学报,2012(3).

[3]胥洪娥.苏州经济转型过程中物流人才结构的研究[J].企业家天地,2010(9).

[4]史晓原.“物流热”背景下物流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分析与应对策略[J].物流科技,2011(9).

[5]陈超英.天津教育支撑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战略构想[J].教育研究,2008(12).

猜你喜欢

形势毕业生转型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最“叛逆”的毕业生
2011年中亚形势回顾与展望
适应形势 增强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