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中蜂养殖与产业化发展初探
2012-09-10许政胡军军周桂华
■ 许政 胡军军 周桂华
■ 许政 胡军军 周桂华
中蜂特别适应于广大山林地区。广西发展中蜂养殖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气候温暖,蜜蜂可常年繁殖生产;植物种类丰富,已发现的蜜粉源植物有500多种;龙眼、荔枝、野桂花、龙须藤、八叶五加是广西成熟开发的十多种蜂蜜中的特色产品,以味醇香甜、口感顺滑和营养价值高而久负盛名。
中蜂在我国南北广大地区,土生土长,历经千百万年的自然选择,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上世纪60年代以来,面临西方蜜蜂的激烈竞争和病虫害的严峻考验,它仍能恢复发展,不失其存在的价值。历史说明,中蜂仍是华南地区难以取代的优良蜂种。广西目前有中蜂30万群左右,山区、平原均有分布。由于中蜂个体小、产量低、布局分散,群众养殖规模小,与饲养西蜂相比效益低,进而导致群众饲养中蜂积极性逐年减弱。但中蜂有善于利用分散蜜源,蜂蜜品质好、价格高等优势。本文通过对广西中蜂养殖与发展现状分析和广西横县镇龙乡中蜂生产基地建设的实践经验证明:中蜂养殖只有走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之路,才能实现企业和蜂农双赢。
广西中蜂养殖优势与不足
自然资源丰富,适宜饲养中蜂
中蜂特别适应于广大山林地区。广西发展中蜂养殖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气候温暖,蜜蜂可常年繁殖生产;植物种类丰富,四季鲜花不断。随着水果等经济林木种植面积的大幅增长,蜜粉资源总量不断扩大,广西资源载蜂量可达100万群,与现有的43万群蜂(其中西蜂约13万群)相比,还有相当大的资源利用空间。已发现的蜜粉源植物有500多种,龙眼、荔枝、野桂花、龙须藤、八叶五加是广西成熟开发的十多种蜂蜜中的特色产品,以味醇香甜、口感顺滑和营养价值高而久负盛名。
投资少见效快,易饲养好管理
广西广大山区农民比较贫困,发展其它产业无疑要受到资金的限制,而发展中蜂生产是一项既不与其它产业争饲料,也不与农业争土地的短、平、快项目,资金投入可多可少。目前一群中蜂(3~4框蜂)市场价售价在250元左右,每户饲养50群中蜂投资只需1万多元。中蜂的饲养有条件的可以购买标准蜂箱,无条件的可以因陋就简,就地取材。饲养中蜂还具有见效快的优点,早春饲养一群中蜂,当年就可以繁殖3~5群,第二年就可繁殖10多群。饲养规模可大可小,管理可粗可细,这些都有利于专业建场和副业经营。
发展条件良好,饲养技术成熟
中蜂已被列为国家资源保护品种,各级政府也开始重视,正逐步在中蜂比较集中的地区开展保护区建设,推广中蜂科学饲养技术,为广大农民发展中蜂生产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各地养蜂工作者为了更好地利用中蜂资源也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实践,从蜂箱标准、过箱技术,到饲养管理,已逐步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中蜂饲养技术。专业中蜂养殖户与日俱增,小的养50~80群,大一点的养120~150群,最大的养殖户养300多群,他们大都双王群饲养,小转地放蜂。规模养殖与先进的饲养技术使他们获得了很好的收益。
企业介入,产业化程度逐年提高
“公司+协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养蜂发展模式在广西得以广泛应用。规模养殖与龙头企业互利互惠,蜂产品加工与营销不再是小打小闹。目前广西蜂产品加工企业已有8家,营销公司(经营部)逾100家。涌现“蜜博士”、“甜蜜家”、“蜂老头”、“全健”等蜂业龙头企业,这些企业集原料基地建设、加工、销售于一体,保证了原料质量和产品研发能力,奠定了树品牌蜂蜜的基础。
养殖规模小,与饲养西蜂相比效益低
中蜂产量低、布局分散,群众养殖规模小,农户饲养技术水平不一,与饲养西蜂相比效益低,群众饲养中蜂积极性逐年减弱。
企业与蜂农的双赢镇龙乡加强中蜂生产基地建设
几年来,广西蜂业管理部门在当地政府和企业的支持下,以项目的形式在横县镇龙乡开展中蜂产业化生产基地建设。通过几年的努力与探索,镇龙乡逐步实现了中蜂养殖的规模化与蜂业发展的产业化,实现了企业和蜂农双赢,为探索广西中蜂养殖与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有力依据。
资源条件
镇龙乡位于广西东南部有着“中国茉莉之乡”的横县,地处山区,是九龙瀑布群森林公园所在地。林木繁茂,层次丰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日照充足,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夏长冬短,无霜期长,适宜动植物生长,具有得天独厚的山区原生态环境和极为丰富的蜜粉资源。主要蜜源有:龙眼、荔枝、乌桕、野桂花、龙须藤、八叶五加、桉树等,群众养蜂根基雄厚。项目实施前全乡共有167户养蜂户,蜂群数2860箱,80%是活框饲养,每户饲养几群到100多群不等,年产蜜22000千克。
建设措施
调查摸底:通过乡政府组织各村进行宣传动员,由乡畜牧兽医站、村防治员进行逐户统计,同时了解各户饲养规模和技术水平。
成立协会:首先由乡政府、畜牧兽医站牵头,由养蜂大户、重点户参与成立镇龙乡中蜂养殖协会。通过几年的发展,协会由当初成立的42人发展到现在120多人,由当初的不交会费到现在每人每年自愿交会费100元,协会逐年壮大,活力倍增。
组织培训:采取多种形式的培训方法组织培训。首先是集中培训,然后根据各个农户技术特点和水平进行分类培训,技术较好的组织外出参观考察学习,技术一般或较差的通过协会或公司介绍到规模蜂场现场跟班学习。培训注重实际操作能力,长短结合,全面提高养蜂农户的饲养技术水平。
企业介入:以“公司+协会(养蜂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进行管理和发展。龙头企业介入后,组织规模养殖,开发原生态蜂产品;实施订单农业,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经过共同努力,镇龙乡中蜂养殖规模一年比一年扩大,项目完成后该乡蜂群数量达到4576箱,比原来增加60%,年产蜂蜜8万多千克。饲养60群以上的重点户达到43户,比原来增加16户,最多一户饲养近300箱,新增养蜂农户19户。由于镇龙乡原生态蜂蜜质量好,深受客商及消费者的欢迎,养蜂农户及企业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实现了共羸。
闭门造车不可取 发展中蜂五点建议
提升地位
要想大力发展壮大中蜂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必须提升中蜂产业的地位,同时制定发展规划,推动中蜂产业化有序发展,促进农民养蜂收入可持续增加。各县要结合当地实际,合理布局,制定科学的3~5年中蜂发展规划,应用科技措施,进行技术提升改造,引入行业龙头企业,扩大特色产品的生产能力,实现中蜂产业化开发。
推广新技术
对养蜂比较多、发展比较好,且条件成熟的地方,建立中蜂示范饲养场,在“专”上做好文章,加以重点扶持,通过协会或公司介绍学员到规模蜂场现场跟班学习,长短结合,培训注重实际操作能力,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养蜂后备人才,效果甚佳。大力推广科学饲养中蜂技术,以点带面促进中蜂产业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树立品牌意识
对那些森林覆盖率高,植物品种繁多,蜜粉资源丰富,无工业污染,生态环境良好的天然的生态养蜂场,要懂得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资源,强化品牌意识,加强品牌开发,建立中蜂产品特色品牌,大力开发新产品,做到以开发促发展、以发展促增收。
优质化生产
就是注重产品质量,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高附加值产品。在产品定位上,逐步走精品之路:即无公害产品,特色生态产品,有机产品道路。在转地放蜂农户中率先生产无公害产品;利用中蜂善于采集山野珍贵蜜源的特点生产生态特色蜜,如巢蜜和野桂花、八叶五加、龙须藤、山花、猫爪刺等市场少见的特色蜂蜜;利用定地饲养农户生产的蜂蜜开发有机蜂蜜。上述蜂蜜产品都可以在市场上实现高价格销售,农户也可以获得很高的收购价,企业和农户通过走精品的道路达到双赢的目的。
产业化经营
就是中蜂养殖与发展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依靠龙头企业带动和科技进步,对中蜂养殖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使蜂农真正得利,从而使农民富裕起来,这是实行中蜂养殖与发展产业化经营的核心。同时企业从中也获得较好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