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城市发展的经济困境及其层级支撑产业选择研究

2012-09-07熊理然蒋梅英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第三产业工业化云南

熊理然,蒋梅英

(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特约论稿]

云南城市发展的经济困境及其层级支撑产业选择研究

熊理然,蒋梅英

(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经济发展是城市发展的根本物质基础。论文在对云南城市发展的经济基础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云南城市发展的经济困境,并针对云南城市发展的需要,提出了云南城市化进程中的层级支撑产业选择。

城市发展;经济基础;经济困境;支撑产业;云南

城市发展实质上是经济的发展,这不仅在于经济发展,尤其现代第二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是现代城市发展的物质基础,也在于经济发展是城市发展的物质表征。云南作为一个经济欠发达省份,在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限制下,其城镇发展水平也相对滞后。因此,分析云南城镇发展的经济基础及其面临的困境,提出其支撑产业选择,对于推动云南城镇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云南城市发展的经济基础分析

世界城市发展的经验事实表明,不仅一、二、三产业的发展规模影响着城市发展的速度、规模与结构,而且三次产业结构及二、三产业内部的结构也对城市发展有着极大影响。

(一)云南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状况

2008年,云南第一产业产值占全省GDP总量的17.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1.3%)6.6个百分点。除了第一产业比重过高外,云南农村还面临着严峻的贫困问题,按2008年农村贫困标准1196元测算,全省年末农村贫困人口为555万人。同时,全省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自1990年以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进一步扩大(见表1)。云南农村贫困面大及其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全国差距的拉大,使得云南农业和农村的发展难以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产品、资本和市场等贡献,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城市的发展速度和发展规模,成为云南城市发展滞后的重要经济根源之一。

(二)云南工业发展水平分析

西方发达国家在城市化初期及中期时,工业化是推动城市化进程的根本动力,工业、非农产业对城市化的拉动效应极为明显。根据中国社科院陈佳贵等的研究结论,以三次产业产值比衡量的工业化水平来看,云南工业化水平得分仅35分,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前半阶段;而以工业结构指标评价的工业化水平来看,云南得分为30分,处于工业化初期的后半阶段;以就业结构指标评价的工业化水平来看,云南则还处于前工业化阶段;以工业化综合指数来看,云南得分21,处于工业化初期的后半阶段。上述比较是基于2005年数据的静态比较,而从1995-2005年十年间的动态比较来看,云南的工业化进程、工业化速度与东部地区也存在较大差距。这种发展进程和发展速度上的差距则造成了云南工业化发展水平与东部地区未来发展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经济基础。从云南工业化发展水平、发展进程、发展速度与全国及东部地区的比较分析来看,工业化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上的差异在根本上造成了云南城市化发展水平及进程的差距,这也成为严重制约云南城市发展的经济障碍。

(三)云南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分析

第三产业的发展和高级化既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工业化进一步发展的客观基础。同时,第三产业既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城市化发展第二次浪潮的产业基础。从1993-2008年云南省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与全国平均水平的比较分析来看,云南省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不大。如1993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全国平均水平是33.7%,而同年云南是34.0%,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2008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全国平均水平是40.1%,而同年云南是39.1%。

二、云南城市发展的经济困境:经济基础薄弱

从云南城市发展的经济基础分析来看,其城市的发展不仅面临着农业和农村发展落后的制约、工业发展水平的低下以及工业结构的不合理,而且严重制约着云南城市的发展。此外,第三产业的“虚高”,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不足不仅影响着云南城市工业的发展,还制约着城市的发展。

(一)农业发展“弱质”及农村贫困面大

云南的地形地貌以山地为主,坝区只占全省总面积的7%左右,这严重制约了云南农业的发展。此外,部分山区的农业生产属于传统农业耕作方式,甚至部分地区还处于原始的“刀耕火种”阶段。由于农业生产能力的不足,再加上恶劣的自然条件,云南农村的贫困面积广大,贫困人口众多。在云南省129个县(市、区)中,有73个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7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据《2009云南农村贫困监测报告》,2008年末云南省农村贫困人口为555万人,贫困发生率为15.2%,贫困发生率远远高出全国平均水平;云南省贫困人口占全国贫困人口的13.8%,仍属贫困人口最多的省区之一。如前所析,农业的发展承担着为工业和城市发展提供产品、劳动力贡献、资本及市场等四大贡献。由于西部农业和农村发展落后,农村除了能为城市和工业发展提供无限供给的低素质劳动力外,难以提供剩余农产品、资本及市场贡献。因此,云南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落后对其城市的发展有着显著的影响和制约。

(二)工业发展水平有限及工业结构不合理

从云南省工业发展水平的分析来看,其工业整体发展水平的低下必然使得其城市发展缺乏推动力。工业发展规模不足,使得城市难以提供充分的就业岗位以吸引农村劳动力于城市就业。而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能迁往城镇就业,则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难以提高,这又反过来制约着工业发展和农村市场潜力的扩展,进而陷入一种“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普遍发展滞后的“循环累积”困境。此外,在工业结构方面,由于重化工业占有较大比重,而重化工业又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在可投入资本有限的情况下,重化工业所需投入资本的增加势必影响着对其他产业的投资。再则,由于原有产业布局没有考虑产业之间的关联,把毫无关联的产业布局在同一地域,因而并不能产生溢出效应,其地方化经济效应和城市化经济效应也难以获得。这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云南城市的发展。

(三)第三产业“虚高”及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

第三产业在更广义的范围内又被称之为服务业。Browing和Singelman、Hansen等学者把服务业划分为生产性服务业和消费性服务业。从发达国家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来看,其普遍存在两个“70%现象”,即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70%,生产性服务业占全部服务业的70%。从云南第三产业及其与全国的比较分析来看(见表2),在云南省总体经济全国平均水平落后的背景下,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却达到甚至是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这表明在第二产业发展水平有限、第一产业比重较高的情况下,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并不低,这不是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表现,而是第三产业虚高的问题。云南省第三产业除了在整体发展上存在“虚高”的问题外,在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上也存在一定问题,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还存在较大差距(见表3)。

第三产业的“虚高”一方面是其城市产业结构不合理的表现,另一方面也会进一步影响其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进而影响城市的发展质量和城市结构优化。此外,在第三产业“虚高”的同时,云南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这不仅是第三产业内部产业结构不合理,而且还进一步影响第二产业的发展,进而影响区域城市发展。

三、云南城市发展的支撑产业选择

从藤田昌九和克鲁格曼的城市体系分级演化的中心——外围结构来看,不同行业的临界值有着较大的差别,正是由于不同行业临界值的差异,使得城市发展具有一定的层级结构。从亨德森关于城市体系发展演化的外部经济理论及实证研究来看,行业间外部经济的差异可能会很大,以不同行业为支撑的城市规模和城市发展效益是不一样的。因此,推动云南省的城市发展应在不同层级的城市引导布局和积极培育不同的产业,以产业层级的差别支撑城市层级发展,并以不同层级间产业的联动发展引导城市群体各层级间的关联发展。基于城市群体不同层级的功能结构,不同层级可以选择相应的主体支撑产业(见表4)。

(一)农村地区的主体支撑产业选择

农村是城市发展的广阔腹地,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多中心——外围城市群落发展的速度与水平。从农村、农业、农民对城市、工业、第三产业发展贡献的视角分析,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影响着城市制造产品和服务产品的市场广度和市场厚度;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影响着城市产业发展的资本积累和劳动力供给;农村社会发展水平影响着包括城市在内的整个社会发展的大环境。在农村的各项发展中,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其基础和前提,而从云南城市发展的经济基础来看,农业发展水平的低下无疑是其经济基础薄弱的重要环节之一。诚然,由于云南复杂多样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农业资源环境禀赋,也使得云南在特定地区生产特定农产品具有地域优势和资源禀赋特色。因此,云南农村需要基于其地理环境特点和资源要素禀赋,发展特色优势农产品的生产,以特色优势农产品支撑农村的农业生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村居民收入,为城市群体的发展奠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根本。

(二)小城镇的主体支撑产业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地区的小城镇(如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在乡镇企业持续快速发展的推动下获得了飞速发展。针对小城镇发展缺乏产业支撑的问题,云南的绝大部分小城镇显然不可能指望像东部沿海地区的小城镇(如珠三角、长三角地区)那样获得数量众多、发展速度迅猛的乡镇企业的支持,而必须寻求新的主体支撑产业发展类型。而现代农业作为与传统农业在生产方式、组织形式上有着本质差别,在产出规模、经济效应上有着极大优势的新型生产组织形态,在云南的特定区域无疑是较为可行的农业发展选择之一。而把现代农业、农产品初步加工处理业作为小城镇的主体支撑产业,一方面,可以把土地集中进行规模生产经营,以获得规模经济效应,改变现今农村土地分散经营且只能敷衍温饱、不能根本致富的问题;另一方面,还可以吸收农民成为农业工人,通过农业工人的集中安置定居于小城镇,促进小城镇发展的规模效应;再则,小城镇的发展有了产业支撑,可以实现小城镇名为“城镇”实为“农村”的发展转型,发展成为真正的产业型城镇,为城市群体的发展奠定基层基础。

(三)中小城市的主体支撑产业选择

云南中小城市的发展存在着绝对数量少、相对数量多、人口经济规模小、集聚扩散功能弱等问题,究其根源,还是在于缺乏坚实的经济基础支撑,尤其是缺乏制造业的支撑。而在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中,由于中小城市在城市地价、劳动力工资、通勤成本等方面具有相对低廉的比较优势,中小城市往往是大城市制造业转移的主要依托空间。因而,西方发达国家的制造业也就大多集中于中小城市,中小城市的发展相应地也就获得了制造业发展的强大支撑。因此,在云南城市群体的产业布局引导上,应把劳动密集型的轻纺工业、资本密集型的能源重化工业向中小城市转移。一方面,使得中小城市的发展获得坚实的产业支撑基础;另一方面,也可以减轻特大城市、超大城市的交通、环境、能源、用地等压力。而从亨德森关于外部经济与城市体系的形成理论来看,外部经济往往在特定产业发生,不经济则往往是由于整个城市规模,把不存在相互溢出的产业放到同一个城市是毫无意义的。因此,在城市群体的培育中,作为次级中心的中小城市,每个城市都要集中发展一个或几个可以产生外部经济的行业。这就需要中小城市在引进及发展相关产业时考虑产业之间的相互溢出,而不是随意招商引资和产业引进。

(四)特大城市、大城市的主体支撑产业选择

从昆明市的人口数量规模和经济发展规模来看,其俨然已发展成为特大城市。从其城市职能来看,则是以制造业为优势职能。制造业在特大城市的集中发展,一方面导致了城市交通、环境、能源、用地等压力的增大而出现规模不经济的问题;另一方面,也使得中小城市的发展因缺乏制造业支撑而出现空心化的问题。如果从整个城市群体协调发展的视角考虑,把该类特大城市中的部分占地广、能耗高、污染大的劳动密集型轻纺工业和资本密集型能源重化产业转向临近中小城市,既可解决特大城市规模不经济的问题,也可以解决中小城市缺乏制造业产业支撑的问题。而从亨德森关于外部经济与城市规模的相关理论来看,由于行业间外部经济的差异可能会很大,以不同行业为支撑的城市规模是不一样的,城市的最佳规模取决于该城市的功能。因此,基于亨德森的城市体系发展理论基础,作为区域发展中心,大城市、特大城市积极培育与发展现代服务业、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支撑产业,既可以引领城市群落产业结构合理演进的发展方向,也可以为中小城市产业的发展提供服务支持,还可以避免因传统产业和城市人口过度集聚而产生的城市病问题。

[1]Hansen,N.Do Producer Sevices Includ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pment[J].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1990,(4).

[2]Hansen,N.Zhe Strategic Role of Producer Services in Regional Development[J].International Regional Science Review,1994,(1-2).

[3]何德旭.中国服务业发展报告NO.6[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9.

表1 主要年份云南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及其与全国平均水平的比较(单位:元)

表2 云南与全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及占GDP构成的比较(单位:亿元;%)

表3 云南与全国第三产业分行业增加值及比重的比较(2006年)(单位:亿元;%)

表4 城市群体不同层级的主体支撑产业

F29

A

1673-0046(2012)6-0001-03

本文受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0YJCZH190)、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项目(2010ZC075)、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重点项目(2011Z76)、云南师范大学人文社科重点基地开放基金项目、云南师范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联合资助

猜你喜欢

第三产业工业化云南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云南邀您来“吸氧”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
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增长2.9%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
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增长6%
一季度第三产业增速明显下滑
工业化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