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源CT对肾盂输尿管重复畸形的诊断分析
2012-09-07刘官宏常慧丽
刘官宏 常慧丽
1.獐子中心卫生院,辽宁大连 116503;2.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消化内科,辽宁大连 116001
肾盂输尿管重复畸形是泌尿系统常见的先天性疾病,约占0.5%~10%[1],临床上缺乏典型症状,多因常规体检或其他疾病而进行腹部影像学检查或膀胱镜检查时意外发现。且可并发其他畸形,常因并发肾积水、输尿管异位开口、输尿管囊肿、结石和感染而就诊。以往的确诊方法主要是静脉肾盂造影及超声诊断,现今引进双源CT及其三维重建技术对泌尿系统结构进行重建,更加清晰地显示患者的病变结构。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者一:男,以“右腰钝痛3d”入院,既往无肾区绞痛,无发热,无肉眼血尿及尿频、尿急、尿痛等其他疾患。查体:右肾区压痛及叩击痛。彩超示:右肾体积增大,液性暗区,右输尿管扩张,前列腺囊肿,左侧均正常。患者二:男,以“5d前无诱因左侧腰腹部胀痛伴发热”入院,排尿通畅,无尿频、尿急、尿痛及肉眼血尿等其他疾患。查体:左肾区深压痛及叩击痛,输尿管走形区无压痛。
1.2 静脉肾盂造影
患者做好肠道准备后,采用非离子型造影剂碘海醇进行静脉肾盂造影检查。首先常规拍腹部卧位平片,然后分别于静脉注射造影剂后的 5、10、30min拍摄,适时可用加压器加压有助于观察,最后再拍摄一张卧位腹平片。注意每次拍摄都要嘱患者憋气。
1.3 CTU检查方法:
检查前常规进行造影剂知情同意使用签字。使用西门子双源CT机Somatoma Definition,扫描参数:管电压120 kV,管电流 150~250 mA,螺距 1.0,扫描层厚5 mm。嘱患者检查前禁食一餐,不用做肠道准备,仰卧,扫描范围从肾上极至耻骨联合,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增强扫描前用高压注射器经肘正中静脉3mL/s的注射流量团注对比剂80mL左右。延迟30s后行肾实质期扫描,延迟15~30 min后行排泌期扫描,根据肾盂输尿管积水情况决定再延迟扫描时间。
1.4 图像后处理技术
所获排泌期扫描原始数据行1 mm加50%重叠技术,重建后传输到工作站。分别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和容积再现(VR)等软件进行图像处理[2]。
2 结果。
2.1 静脉肾盂造影
由于肠道内气体等的影响,不能清晰的显示重复的双肾轮廓,双输尿管走形。患者一左肾盂处巨大囊性占位,导致左肾积水,右肾正常(图1)。患者二图像显示右肾上极重度积水;右肾中下极排尿功能正常;左肾正常(图2)。
病例一(IVP)
病例二(IVP)
病例一(CTU)
病例二(CTU)
病例一(CTU三维重建)
病例二(CTU三维重建)
2.2 CTU检查结果
患者一CTU报告:左肾形态不规整,左肾门旁肾周间隙内可见不规则低密度影,其内可见不规则细条状稍高密度影,增强分期扫描及延时1h扫描病灶均未见明显强化,可能为血肿;左肾实质内还可见裂隙样同等密度灶,所示左肾动脉,肾静脉及肾盂走形其中,管壁尚光整,左肾盂肾盏及输尿管均见两套分别走形,病灶推挤双输尿管轻度移位,下方肾盂、输尿管显示积水扩张,且进入膀胱入口位置较低,达尿道口附近;左肾还可见囊状低密度影突出于肾轮廓,增强扫描未见明显强化;右肾及输尿管形态大小密度均未见明显异常。诊断为:①左肾周间隙内病灶:血肿可能,占位不除外;左肾囊肿,请结合临床。②左侧双肾盂输尿管畸形,下组肾盂积水。③随诊。患者二CTU报告:右肾体积增大,右上极皮质明显变薄,肾盂肾盏及输尿管全程积水扩张,右肾下极肾实质形态结构尚自然,左肾大小、形态及位置正常,双肾实质密度未见明显异常,肾周脂肪间隙清晰,增强后右肾内可见两套集合系统,上方集合系统明显积水扩张,扩张的输尿管下端似与膀胱下壁相连,下方肾盂输尿管形态尚自然未见明显狭窄扩张及异常密度影,左侧肾盂输尿管走形自然完整,所示双肾动脉主干形态自然,右肾上极未见明显动脉分支影,右肾下极可见副肾动脉供血。诊断为:右肾改变考虑双肾盂双输尿管畸形;上方肾盂输尿管明显积水扩张。
3 讨论
肾盂输尿管重复畸形即重复肾,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畸形之一,单侧性双肾盂双输尿管发生率是双侧性的5倍[3],传统影像学检查方法以 KUB,IVP,MRU和B超为主,但这些容易受腹部条件的影响,无法完整清楚地显示整个泌尿系统,从而致使阳性率和诊断率不高。而双源CT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CT扫描设备。CTU检查可检出上肾盂和输尿管积水,增强扫描可显示双肾盂及双圆形的输尿管断面影像。本文2例均有此改变,与文献[4,5]报道一致。 SOMATOM Definition同时使用2个X线源和2组探测器来实现时间分辨率,扫描速度和功率的翻倍,进一步降低扫描计量,同时拥有强大的图像后处理功能。从本文2例就可看出,通过双源CT对全尿路的扫描,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各种三维重建,能够大大提高疾病的阳性率和诊断率[6]。三维后处理主要方法包括:容积漫游(VR),特别是透明化容积漫游(MVR),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
患者在一次憋气下完成整个泌尿系统的双源CT尿路扫描仅需6s,对结石和其他小病变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CT[7],所以双源CT的三维重建技术对肾盂输尿管重复畸形的诊断及具体分型是目前最好的检查手段。
[1]Mike Stocksley,王志斌,房世保.腹部超声诊断[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06-109.
[2]ADDISK A,HOPPERK D,LYRIBOZ TA,et a1.CT angi-ography in vitro comparison of five recOnstruction methods[J].AJR,2001,177(5):1171-1176.
[3] 陈炽贤.实用放射学[M].第 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688-692.
[4]李强,陈玉谦,姚玉华.B超诊断重复肾l例报 告[J].中 国 医 学 影 像 技 术 ,1999,15(4):252-253.
[5]刘延中,郑联根,手锡明.肾盂输尿管重复畸形2例报告[J].医学影像学杂志,1999,9(1):32-33.
[6]Scmmer F G,Jeffrey R B.Detection of ureteral calculi in patients with suspected renal colic:valueof reformatted noncontrast helical CT[J].AJR,1995,165:509-513.
[7]雷子乔,韩萍,余建明,等.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泌尿系疾病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4,20(9):140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