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患者的精神抑郁与远期死亡率的临床研究
2012-09-07姜志莹
姜志莹 荣 阳
1.辽宁省沈阳市第五人民医院神经内四科,辽宁沈阳 110023;2.中国医科大学辽阳中心医院放射科,辽宁辽阳 111000
近年来许多研究提示,心理压抑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1-2];据文献报道,精神抑郁能促进缺血性心脏病的发生,与心肌梗死后心绞痛的发生和梗死后死亡率有关[3-5];笔者在临床中常常发现部分脑卒中后的患者,特别肢体功能恢复较差的患者,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精神和情绪的改变[6-7]。本文以此为背景,旨在探索脑卒中后患者的心理压抑与脑卒中远期死亡率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1月~2010年12月在本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卒中患者并满足以下条件的作为研究对象:(1)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诊断,并经CT或MRI证实的脑卒中患者;(2)在卒中前无抑郁症病史;(3)认知能力基本正常,精神状态检查 (MMSE)≥20分;(4)排除合并或并发有严重心、肺、肾脏和其他严重的全身性疾病的脑卒中患者。根据以上条例进行选择入围病例532例,其中,男347例,女185例,年龄35~85岁。
1.2 方法
1.2.1 心理评价 所有研究对象分别在脑卒中后3个月和12个月进行一次心理评价,评价方法采用GHQ-28问卷调查的方法[8-10],将分数≥12分确定为心理压抑患者,并以此为标准将研究对象分为压抑组和心理健康组。
1.2.2 死亡率比较 笔者将卒中后12个月以内死亡的患者,定为近期死亡,而卒中后12个月以后死亡的患者为远期死亡。将脑卒中后3个月问卷调查的结果作为近期死亡率比较的分组依据,而脑卒中后第12个月问卷调查的结果作为远期死亡率比较的分组依据,并于脑卒中后第12、24个月及第5年分别进行一次心理压抑组和心理健康组之间死亡率的比较。
1.2.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用u检验,率的比较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近期死亡率比较
见表1。
表1 脑卒中后1年的临床基本情况
所有研究对象的临床基本情况如表1;笔者于患者卒中后3个月末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52例有心理压抑,经统计学处理,在心理异常组与心理健康组之间,年龄、性别、血压、1年死亡原因均无明显差异。1年死亡率比较在心理压抑组和心理健康组之间也无明显差异,χ2=1.29,P>0.05。
2.2 远期死亡率比较
见表2。
表2 卒中1年后至第5年的临床情况
笔者以卒中后第12个月末的问卷调查结果为标准,将卒中12个月末仍存活下来的研究对象分为心理压抑组和心理健康组,从表2可以看出,两组的基本情况(年龄、性别、血压)和死亡原因均无明显差异;但心理压抑组的死亡率明显高于正常组。
3 讨论
从本研究的结果看,卒中后心理的异常变化对近期死亡率无明显的影响,但对远期死亡率有明显的影响,心理压抑的卒中后患者的死亡率明显增高。
心理因素与全身疾病的关系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许多研究均提示:精神压抑可促进缺血性心脏病的发展,精神压抑可作为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子;其机制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1)长期心理压抑引起自主神经功能的改变;导致心率增快、血管壁张力增加;(2)有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的血小板反应性增加,Carney R等的资料显示:给冠心病患者进行心理治疗可降低血压和心率及血浆胆固醇水平。因而,提示长期心理抑郁通过神经体液因素会增加心脑血管病发生和发展。(3)长期心理压抑的患者吸烟、饮酒比较严重,对医嘱的顺应性比较差,致使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增加[11-13]。
笔者在临床中发现相当部分卒中患者在出院后不同程度存在精神抑郁,其主要原因:(1)卒中前后的工作、生活情况变异太大,心理难以接受;(2)肢体功能状况恢复不理想,达不到预想的结果,对疾病的康复失去信心;(3)家属在长期照看患者过程中,失去耐心,不良的行为和语言刺激对患者心理的影响;综合这些因素会使患者改变、抑郁、焦躁不安,对生活失去信心,失望和无价值感等;久而久之,由心理改变转化为器官功能改变,成为增加脑卒中后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本实验结果证实了这一点,通过本文的实验结果,希望能引起人们对脑卒中后患者心理情绪的关注,这将对增加脑卒中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寿命起到积极的作用。
根据本实验的结果,认为卒中后心理压抑与卒中后远期死亡率密切相关。
[1]蒋玲,荣阳,荣根满,等.脑卒中抑郁症的临床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0,8(10):31-33.
[2]龚绍麟.抑郁症[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95-296.
[3]邵桂满,荣阳,荣根满,等.急性脑卒中的临床特征与病因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7,4(36):66-68.
[4]匡晓明,荣阳,荣根满,等.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康复训练[J].中国医药导报,2008,5(10):160-161.
[5]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7(1):55.
[6]高艳丽,荣阳,荣根满,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脑梗死的危险因素[J].中国医药导报,2008,5(33):36-38.
[7]匡晓明,荣阳,荣根满,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的血压变化与临床治疗对预后的影响[J].中外健康文摘,2006,3(12):30-32.
[8]刘永珍,龙吉.卒中后抑郁状态对预后的影响及治疗进展[J].国外医学·脑血管病分册,2001,9(4):245-247.
[9]中华神经内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杂志,2005,37(6):379-381.
[10]孙会成,荣阳,荣根满,等.脑卒中患者慢性康复治疗与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29):68-69.
[11]杨期东.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26-130.
[12]刘玉,荣阳,荣根满.脑分水岭梗死的临床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0):45-46.
[13]李世弹,程学铭.脑血管病的流行病学[J].中国神经疾病杂志,2005,11(10):50-51.